谦卑受苦的服事文化*
我们都知道国有国情,家有家风,每一个公司机构也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这家风或者文化可以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氛围,更可能是一些不言而喻,同工间彼此如何相待、沟通、解决问题的规则。它可以包括信念、标准、期望、态度,自然也可能包括一些负面的,比如说偏见、恐惧,封闭或者猜疑。家风可以标示我们在一起的一些特点,经过一段年日后,也可能使一个机构结束,或者反过来使一个机构不但事工兴盛,充满活力,且有其可以在神国传承的特色。
什么是健康的服事文化?至少,这文化会让所有参与的同工都清楚是什么?且可帮助同工知道在服事里要如何配合与对他的期待为何。反过来说,愈不健康的服事文化,就愈消耗同工的情绪和精力,很多机构的内斗或分裂,就是来自于不健康的服事文化与期望落差。或者封闭没有沟通,或者僵硬不能转换,这样的机构会渐渐走向死亡。
一个健康的服事文化是开放型的,会能包容异己,也能不断成长,还会吸引、并留下其他健康型的同工,所谓的「物以类聚」。健康的文化,更会影响我们长期服事的效率和所生出的果效,让神的异象可以更大的拓展和更远的推动。而且按照领导学来说,这服事文化的产生,一开始是靠领袖来shape出一些眉目,好像盖房子,先盖出一些大梁和框架。剩下的,就要靠各位同工一起来添砖添瓦,补足所有的细节。因此健康的服事文化,是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建造与形塑出来。
因此,我愿意操练自己来在这方面思考,先列出创文所需要的服事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也盼望同工能为此印证、祷告,并愿意委身来执守,务求活出创文特有的家风文化,好让我们的事工能永续经营,并在神国发光。好么?
马可10:32-45:他们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前头走,门徒就希奇,跟从的人也害怕。耶稣又叫过十二个门徒来,把自己将要遭遇的事告诉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过了叁天,他要复活。」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进前来,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无论求你甚么,愿你给我们作。」耶稣说:「要我给你们作甚么?」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他们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雅各、约翰。
耶稣叫他们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在这段经文里有一个重点,「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not so with you)。」点出属灵的服事文化绝对不同于属世的公司经营,无论是服事动机、态度、和对结果的期盼。也是因为这个不同,把我们所作、所投资的,从地上一下转向天上。让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心血都有了永恒的价值,无论历史上我们是否会留名,至少,在神国里我们所作的必是「不朽」。
所以有哪些不一样呢?
愈能谦卑受苦,便愈能作多人的赎价
首先,这段经文反映出一个服事团队的一些光景。就像所有的服事团队,有方向、有领袖、也有同工。方向是走向耶路撒冷,领袖是耶稣,12个门徒则跟在后面边走边瞧。通常作领袖的总是比较沉重些,因为他从神那里所领受而看到的异象比较多,也看得远。然而,麻烦的是祂所看到的,跟随者却无法看见,因此就难分担,也无法解忧。
耶稣团队事工此时是走向耶路撒冷,其实也就是走向加利利(Calvary), 耶稣受难的地方。这对跟随者很难理解,也很感困惑恐惧,因为这一段经历不是他们当初参加服事里计划或者期望会发生的。可以想见,就像我们一样,这些门徒当初加入服事,很可能是因为看到神国的荣耀,看中耶稣所能提供的属灵牧养,或者是能一路经历奇迹和大众粉丝的追随。这一切就像经文所说,让人很「希奇」,也很兴奋(原文是amazed, astonished)。耶稣团队事工成长得也很令人不可思议,叁年内跟随者愈来愈多,从几人到五千人或更多,这数字放到现代也是很了不起的事工成就了。
然而,耶稣叁番两次提到自己将会要受死,在团队里蕴育很大一股张力。因为耶稣团队当时的服事,主干就是以耶稣传福音、教导和医病、赶鬼、行神迹为中心。现在如果把服事的主角送去十字架受死,不意味着树倒猢狲散,整个服事团队就要因此解散了么?那么,过去所作的种种荣耀事迹,形同风吹云散不再存在,这让门徒要怎么走下去呢?因此每当耶稣提起十字架路时,门徒就感觉困惑。
吊诡的是,照理来说同工感到困惑后的理所当然反应,该是很忧心才对。但是,这段经文却让我们看到同工不但不理解,居然还会要求要参与荣耀,讲究位子的大小。(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进前来,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无论求你甚么,愿你给我们作。」耶稣说:「要我给你们作甚么?」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可10:37)
他们对十字架这使命的意义完全抓不住,还在耶稣问他们:「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回答说:「我们能!」真是自信满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显然,门徒对耶稣团队服事的方向,和「什么是领袖为大」的定义,和耶稣大大不同。门徒的想法是想要多多延伸作上位的感觉,作医病赶鬼使众人吃饱等重要的事工,以致可以引起众人的注意和尊重。却没想到整个耶稣事工的走向,不是追随者团体会愈走愈大,而是愈走愈小,最后走到没有一人跟随,却是终极的拯救。
我们看到耶稣在这里解释,真正神仆人的意义不是追求荣耀、权力和位置,而是跟随耶稣的模范,谦卑受苦与奉献。且愈大的愈要降低,愈要受苦服事人,愈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因此我们也可归纳出一个属灵定理,真正的服事不在追求事工显赫,名声远扬,而在追求奉献摆上,好作多人的赎价。
而且,愈能谦卑受苦与奉献,就愈能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同工们,我们是否准备好受苦与奉献呢?要知能受多少的苦,付上多少奉献代价,就决定了我们服事的格局与责任多寡。且不见得是一命换一命,很可能是一命换很多的灵魂生命。你是否愿意作这样的生命投资呢?
真正的领导,从顺服开始
耶稣还提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服事观念,就是在我们能带领之前,先要学习怎样作一名好仆人,学习如何服事人。不论是旧约里的约瑟,摩西,约书亚,大卫,或者提摩太,甚至耶稣自己,都是先学习顺服,才竖立起属灵权威带领他人。
因此,除非我们先学习如何顺服,我们没有权力施发命令。在我们拥有权威前,先要体会在权威之下的顺服意义。耶稣自己是在权威之下顺服,受污辱和鞭伤,到最后死在十字架上。然而耶稣顺服的意义,不只是死在十字架上,还包括要对这群同工的不理解包容,反覆教导又容纳软弱,且永远不放弃。以致于最后这群同工成为耶稣最有力的见证,最坚实的传承,也最肯委身负代价,也愿意舍命走上殉道作多人的赎价。
我们创文的每一位同工,都需要谦卑地学习顺服,这是我们参与创文事工的一个重要开始。我个人基本上在家里,不会独断独行。永浩若有不同意地,我就不会自行其是地去作。在创文里,也愿意聆听同工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会愿意开放自己来调整或者商榷。我想,核心同工团队可以为此作见证,我是一个愿意顺服的学习者。我对自己整个呼召的拣选顺服,也对神所启示的异象顺服。如果,我有什么坚持,必是因为从神来的异象大于人的意见,但是目前这样的情况也实在不多。
我的理念是,同工团队不只是事工上的伙伴,也是我们的监督和印证。甚至金钱奉献者更是。我们的事工永远不会是谁奉献得多,谁的声音就大。或者靠一、两个人的奉献来作整个创文的事工。我们需要众多的奉献者来印证神的带领。
我深信所谓的团队服事,就是彼此顺服,在各样的印记里来领受神的心意。如果没有奉献,没有同工,或者没有学生,就表示我们要到神面前去求问,是否我们的服事团队或事工里有隐藏的罪?有罪就要认罪悔改,若无,或许就要顺服接受也许所作的服事,已不在神国的计划里了。
同工们,请看重顺服的操练,虽然俯首甘为孺子牛,但却可以给我们在服事中,面对撒旦,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
彼此顺服,彼此成全
一个健康、有果效的服事文化,必须以彼此顺服,彼此成全为特色。放在创文中,就像已逝德兰修女所说:「爱就是在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我们彼此要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今天,没有错我们的聚在一起,是为了推动创文的文字事奉异象。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创文还有一个内在异象,就是希望每一位同工,会因为参与创文而找到自己的服事平台,发挥自己的恩赐和热情,且因此而不断成长。
因此,我之所以在此,就是为了帮助你们成长,无论我们是出现在组织图上的什么样地方,每个人都一样重要。也愿你们彼此有这样的心怀:我之所以在此,就是为了成全你的成长。
盼望我们的同工不但有事务性的连结,也有生命上的彼此守望和关怀。彼此最常问的问题是,我能作什么来帮你成长?(What can I do to help you grow?)请仔细思考一下,创文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你在灵命和服事里成长?然后让我知道,也请让我们其他同工知道,只要我们能作的,一定会尽力彼此成全。
如我一再强调地领袖恩赐有多种,领袖风格也有多种,带领创文,常让我觉得很汗颜,觉得自己很不配,好像什么领导恩赐都缺乏。唯一稍微有点确定的,就是我有异象,而且是很清楚、很强烈从神而来对创文的异象。有此异象,真正需要花很多工夫摸索的,是如何从我们所在之地,走向完成神在神国里文字事奉的异象。请和我一起来学习用谦卑受苦来作多人的赎价,学习顺服神,也彼此顺服,好么?
【作者简介】 莫非,海外著名基督徒作家。会计学士、电脑硕士、神学硕士。现居洛杉矶,从事写作、教学与广播工作。2008年创办“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创文”)www.gcwmi.org。近年多次受邀在中国及海外举办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