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新约圣经为何没有提及受难节和复活节

2017-04-18 作者:盐约之声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新约圣经为何没有提及受难节和复活节.jpg

  上周是基督教传统上的“(基督)受难周”,被誉为“圣周”,是根据耶稣当年进入耶路撒冷最后一周的事迹而来的,通过再现耶稣最后七天的活动而深切纪念耶稣的受难和复活。受难周从棕树枝主日开始(这天耶稣荣入圣城),到周五耶稣的受难达到一个顶峰,最后结束于“七日的第一日”,并达到最顶峰,因为在这一日耶稣从死里复活了。受难周是基督教最卓越的传统,受难节和复活节也是基督教最为重要的节期,其意义远超过圣诞节,而且这也是其它宗教所没有的。在一些深受基督教传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受难周里还设立了法定假期。

  不过,仔细阅读圣经,你会发现新约里并没有提及基督受难节和复活节。福音书对耶稣的降生着墨不多,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甚至完全都没提耶稣的降生,但四本福音书却不约而同地对耶稣最后一周的受难活动和复活予以特别的关注和详细的记载。由此足见耶稣的受难和复活这个事件在基督信仰中的极端重要性。
 
  但有意思的是,看新约圣经《使徒行传》的记载,并无初代教会过受难节和复活节的任何记录,看使徒书信也无使徒有关过受难节和复活节的任何指示,甚至连暗示都没有。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主后一世纪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教会是不过受难节和复活节的,也没有这样的宗教节期的观念。受难节和复活节(包括圣诞节)显然是教会后期设立的。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那个时候的教会完全不重视耶稣的受难和复活,相反他们非常强调非常重视。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前多次预言他的受难和复活,虽然当时的门徒们完全不解,但当耶稣从死里复活后,他们就明白了耶稣的预言和教导,而且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于是耶稣的受难和复活被视之为福音的核心信息,也成为教会讲述上帝救赎作为的核心事件,并且这位死里复活的基督更成为基督徒信仰的对象和得救的确据(罗10:9-10)。保罗写信对哥林多教会如此说:“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3-4)。可谓一锤定音!
 
  在使徒行传的记载中,初代教会传讲信息的核心就是耶稣的死和复活,不论是“犹太人的使徒”彼得还是“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他们的布道信息莫不在于高举耶稣的受难和复活:
 
  “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神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他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2:22-24)
 
  “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虽然查不出他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他。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徒13:27-30)
 
  由此可见,虽然初代教会没有过受难节复活节的观念,但他们对耶稣的受难和复活非常看重,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七日的第一日”。在初代教会里已显露出礼拜日的聚会,礼拜日特别被称为“七日的第一日”,是因这个日子和耶稣的复活密切相关(太28:1,可16:2,路24:1,约20:1)。多处经文(比如,林前16:2“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徒20:7“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明确显示,初代教会的信徒选择在这一日聚集敬拜耶稣已成习惯。因此,“七日的第一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很显然已经代替了旧约犹太教的安息日(礼拜六)。
 
  虽然初代教会不过受难节和复活节,但他们已经突破旧约犹太教的安息日规条,每周选择在“七日的第一日”聚会,这本身就是对耶稣复活的纪念。不是每年一次,而是每周一次,每年52次!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标记,对耶稣的受难予以纪念,那就是圣餐。耶稣在被卖的那个晚上亲自设立了圣餐(太26:26-31),后来保罗做了精辟的神学阐述:“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11:26)虽然他们不过受难节,但透过举行圣餐来纪念耶稣的受难,并且带有强烈的末世论色彩,对耶稣的再来心存活泼的盼望。因此他们纪念耶稣的受难也不是每年一次,而是好多次反复进行。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初代教会没有过受难节和复活节的概念,更没有把受难节和复活节上升到宗教节期的高度。除了不提受难节和复活节,新约里也没有定规任何其它的宗教节期。这和旧约形成了鲜明对比,看利未记23章的记载,旧约以色列除了安息日外,每年还有七个宗教性节期(逾越节、无酵节、初熟节、五旬节、吹角节、赎罪日、住棚节),其中有三个节期以色列人必须到耶路撒冷朝圣。此外,每隔6年还有一个安息年,每隔49年还有个禧年。当然在新约亮光的指引下我们可以说,这些旧约节期所蕴含的意义都成就在耶稣的身上了。
 
  之后新约圣经没有再加添任何宗教性节期,这也和其它宗教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何新约没有规定任何一个宗教性节日呢?包括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圣诞节、受难节和复活节连提都没有提?不仅没有过节的任何记载,也无过节的任何指示?
 
  虽然新约圣经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有关理由,但透过一些经文我们可以发现有关线索,从中找到某些暗示,再做一些推断。
 
  耶稣的门徒在有一次的安息日因饿了而掐麦穗吃,遭到法利赛人的批评,耶稣却维护门徒的权益,认为人的正常需要不能受宗教规条的捆绑。耶稣多次选择在安息日“做工”治病救人,为此饱受法利赛人的非议和责难。但耶稣毫不在乎,他并不认为安息日是一个充满宗教禁忌的日子,反而是为人设立的(可2:27),并服务于人的,而非相反!
 
  在罗马教会里信徒之间有一种张力,是由对某些宗教性节期(可能是犹太教的也可能是异教的)的不同观念引起的碰撞,并发展到信徒间的彼此论断(【罗14:5】“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还有一种更严重的情况,有些信徒恪守某些宗教性节期(可能还伴随着禁食禁欲之类),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为此保罗提出严厉批评:“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你们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加4:9-11)并有如下严肃劝勉:“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西2:16)
 
  由此可见,初代教会不仅不过节,甚至对某些节期还抱有非常大的警觉,因为一来是可能引来教会不和,二来是(也是更重要的)可能歪曲福音而重新落入宗教的网罗里。因为宗教性的节期势必会定规一些禁忌和某些特别的礼仪,但对人的心灵往往变成辖制和重担。
 
  可惜后来的教会在节期上不断添加,可以列一个很长的节日清单,就拿历史上的天主教来说,至少人为制造了十二个节期:天主之母节(1月1日)、主显节(1月6日)、圣若瑟节(3月19日)、圣伯多禄及圣保禄宗徒节(6月29日)、复活节、耶稣升天节(复活节后第40天)、圣灵降临瞻礼(复活节后第50天)、基督圣体圣血节(圣灵降临节后一主日)、圣母升天节(8月15日)、诸圣节(11月1日)、圣母始胎无原罪节(12月8日)和圣诞节(12月25日)。而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哪一个没有名目繁多的节日?
 
  宗教似乎天然有一种特别的嗜好,那就是制造很多的节期,并把这些节期神秘化,赋予某些神性力量。一年从头到尾一个接一个节期让信众应接不暇,甚至沦为辖制和捆绑。因为在宗教节期里,有些时候信众诚然可以狂欢一把,但还要必须留意某些禁忌和礼仪,甚至还要动自己的腰包特别奉献给宗教祭司集团,从而换取某种功德获得某种护佑。
 
  因此,笔者可以这样推断,新约圣经里避免提及并定规某些基督教式的节期(哪怕一两个)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名目繁多的节期是宗教的特征,用保罗的话说是“世上的小学”、“人间的遗传”(西2:8),有些宗教节期背后更是有“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提前4:1)。君不见佛道的庙会吸引了多少信男善女?君不见喇嘛教的信徒多么苦修般的朝圣?但跟随耶稣却是一条信仰的道路,指向的是鲜活的生命而非封闭且程式化的宗教。因为耶稣所带来的不是一种新式宗教,以来世利益诱导或以宗教权势胁迫人,而是以牺牲的爱来感化我们吸引我们跟从他效法他!
 
  总结一下:新约圣经没有提及并定规任何节期(包括受难节复活节),也没有初代教会过节的任何记录。但初代教会非常看重耶稣的受难和复活,并透过圣餐纪念耶稣的死,透过“七日的第一日”的聚集纪念耶稣的复活。新约拒绝任何宗教节期,是为了避免信徒陷入宗教的网罗,更是在引导信徒跟随耶稣走信仰的道路,把耶稣复活的生命和福音的大能实实在在地彰显出来。
 
  当然,很多弟兄姐妹在受难周特别纪念默想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也不是错的。这个传统也是值得继承的,他们是在纪念是在感恩!只是回到新约圣经,笔者特别有上述发现和些许思考,对拒绝过圣诞节、受难节和复活节的教会和基督徒应该给予尊重,他们不过这些节日不等于他们“不属灵”。但笔者又想到今天有些教会又在试图恢复旧约的某些节期,还有某些传道人跑到耶路撒冷旅游“朝圣”一番,然后就把旧约以色列的一些东西带了回来,这实在是开历史倒车,愿我们一起警醒!
 
  作者简介:一位80后基督徒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