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的魅力被什么给遮盖了吗?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阐释的理想中奥运竞技理念——“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奋斗;不是z /-府,而是拼搏。”这句话是可以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吗?
总有人去追求信仰,因为信仰叫人回归真实的自己,越来越真实。那么奥运呢?这个充满了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色彩的运动,是否会被功利、阴谋污染,而降低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2012年奥运会开幕以来,中国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摘金夺银的势头延续到了四年之后遥远的伦敦,其表现足以让国人欢欣雀跃。但期间国籍问题、消极比赛问题折射出受到挑战的体育机制等,让人们不禁嘘唏。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大赛,这场世界型的体育盛典吸引着几十亿人的眼球。但笔者周围几位关注奥运比赛长大的同事朋友,兴趣点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自懂事起连续关注的三、四次奥运比赛,从关注比赛内容到关注金牌得主、金牌总数,从关注奖牌数量转到关注奥运花边新闻,甚至有人已经失去起初对奥运的兴趣。
奥运的魅力被什么给遮盖了吗?
从源远流长的奥运会历史上看,2000多年前即已存在的奥运(古代奥运会),起初与宗教或政zh i有关,这缘起不同学者的说法。更多被认同的说法是,古代奥运会的确含有宗教气息,同时也承载着很多其他的精神。
彼时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古代奥运会之所以被称为古代奥运会,是因为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家之后,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以该活动“属于异教徒活动、不符合基督教信仰的精神”为由,宣布废止奥运会。之后奥林比亚残留的庙宇又先后遭到破坏以致彻底毁灭。
但从整个基督教历史来看,狄奥多西以反对异教的理由废止古代奥运会,有因噎废食之嫌。这点可以从新约圣经部分章节中看出。比如使徒保罗在《圣经》多处提到了与体育有关的概念:如“基督台前”、“奖赏”、“标竿”(腓3:14)。最为典型的,当属哥林多前书9章的记述:“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林前9:24-26)。
显而易见,圣经作者并未在其著作中反对奥运会。很多解经家认为,上述经文提到的概念,来自于保罗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理解。热切,新约圣经的写作年代,还是古代奥运会的盛行之时。
以上是古代奥运会的魅力所在,如使徒保罗所讲,古代奥运会精神在于让人们过一种标竿导向的生活,集中精力,向着目标前行。
而恢复于1894年的现代奥运会则是以“恢复古代奥运会”为名义而构建的一个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它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继承了“奥林匹亚德”每四年一个周期的传统,借用和发展了某些仪式,吸收了公平竞争、奋勇拼搏、身心和谐发展的古代传统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参与,现代奥运会几乎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在刘慈欣科幻文《光荣与梦想》中,一群开发“和平视窗”计划的研究者们将体育比赛当做战争替代物:既能够较为忠实地反映各交战国综合实力,又能够在一个被各交战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下进行战争模拟。
将体育比赛作为战争的替代品,这自然是个笑话。但站在现实的角度,对比一下数据,会发现体育比赛成果的反应,果然如战争实力体现一国综合实力一样。
《果壳探索》一篇文章有趣地对比了自1996年至2008年四届奥运会中,7个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日本)每一届奥运年的金牌数、奖牌数、GDP排名。其中美国在这四个奥运年中GDP同金牌数和奖牌数一样,雄踞在榜首;而中国在这四个奥运年中GDP分别为4、3、3、2位,奥运奖牌总数也同步增加,排行分别为4、3、2、1,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金牌数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对比发现,对有些国家比如中国、美国而言,体育实力与GDP相称。不过体育实力与GDP之间的相关联性并不符合所有国家的情况。日本GDP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但表现体育实力的奖牌数和金牌数则在4-10名之间浮动,显得极不稳定;相反的是,俄罗斯的GDP一直在10名之后,而奖牌榜和金牌榜稳稳地停留在二三名的位置。
数据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以上体育替代战争永远只是科幻家的幻想。无论如何,奥林匹克这个曾经充满了理想主义、人文主义色彩的运动,它的魅力,挥洒青春、汗水、热血乃至生命才能实现无上的光荣与梦想的魅力,不应该被掩盖。魅力不被掩盖、享受纯粹的比赛和运动,是对奥运精神最好的理解,也应该是多数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