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

2024-06-30 作者:李世铮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桥梁.jpg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     

 

2024年元旦期间一个多月,我用晚上休息前的时间细细读完两本书,书名都是《文字的力量》。一本由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Martin Puchner)所著,英文书名是《The Written World》,其副标题为:The Power of Stories to Shape People, History, Civilization(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作者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出16部长盛不衰的经典著作(如《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揭示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zh i和文明。另一本由著名基督教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编纂,英文书名是《More Than Words》,其副标题为:Contemporary Writers on the Works That Shaped Them(当代基督教作家溯源之旅),编者邀请21位当代著名基督教作家(如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卢云〔Henri J. Nouwen〕、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分享历代文学大师(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的作品如何影响他们的人生。这两本书的立意、视角、文风皆有不同,但二者都在阐述一个道理:文字具有无穷的力量!普纳克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文字,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他说:“如果文字从不曾存在,如果故事只有口头传颂而从未以文字记载,我们将会失去什么?这样的一个世界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在此之后,普纳克下了这样一个结论:“文字并不只是为了爱书者而存在的。从它在4000年前与世界打了第一个照面开始,文字一直在塑造和影响地球上大部分人的生活。”

读过普纳克的论述,我不由得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假如我没有念过一天书,不能认识一个字,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想象过各种可能之后,我不得不为文字的力量惊讶,不得不为文字带给我个人的影响感恩,因为我非常清楚,我的信仰、性格、工作,甚至面包、牛奶、衣服,都是文字给予的!经年累月的阅读,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三种力量:记录、思考、表达。这样的力量激励我不停地写作,难怪乔治·克雷布(George Crabbe)要这样说:“经常阅读的人会时而产生写作的欲望。”

记录——让我见证时代的脚步

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就有了语言,语言可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但语言有明显的局限性,就是不能长久地保存,而文字正好突破了这种局限。陕北有一句谚语:“话是风,笔是踪。”意思是说,语言会像清风一样一掠而过,但文字可以为其留下踪迹。无论多么精彩的言论,无论多么深刻的思想,假若没有用文字将之记录下来,最终就只能成为一股随起随灭的清风。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讲过类似的道理:“因为话语一经说出即刻就随风消逝了,也就是随着声音消逝了,于是人们便以字母构成词语的符号。这样,声音就变得肉眼可见了,当然不是声音本身可见,而是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有了文字,人类的思想、信息、情感便可以准确地记录下来,永久地保存下去,便捷地传递出去。蒋勋说过:“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类的记忆非常难以累积,进步也比较慢,一旦有了文字做记录,整个思维世界会起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没有聆听过孔夫子的教诲,没有见识过汉武帝的战功,没有感受过伯利恒的喜庆,没有体验过各各他的伤痛,但我们坚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因为古人用他们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这些伟大的历史事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说过:“书写下来的文字是历史遗迹之菁华。比之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与我们更为亲近,也更加具有普适性。它是离生活本身最为切近的艺术形式,可以被翻译成任何一种语言,不只经由人们的嘴唇读出,更在人们的唇齿之间呼吸而出——不只通过帆布或者大理石表现,更通过生命的呼吸本身镌刻。”

透过古人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每每想到古人在文字方面所做的贡献,我就不禁自问:我们这一代人,将要给后世留下怎样的文字遗产?我一直非常不解,传媒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圈子却仍然依赖口传,教会里的牧者有多少愿去提笔?讲台上的信息有多少化作文字?我的社会学历只是初中,本来不具备写作的条件,但我在刚读神学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写作,因为我那时就相信文字的力量。尽管在专业人士看来,我的作品充其量不过是信手涂鸦,但我的工作并非毫无意义。我不敢说,我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但我坚信,50年、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一定会有人在某个角落找出我们这代牧者的作品,继而透过我们的文字,了解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文字越来越不被重视的今天,我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所以我会继续用我的文字记录这个时代,让后世在文字中寻找时代的脚步!

思考——让我奔赴最好的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说过:“我们有三条路可以通向智慧:第一是经验之路——这是最艰苦的一条路;第二是模仿之路——这是最容易的一条路;第三是思想之路——这是最高尚的一条路。”信仰之路上,我们需要经验,也不拒绝模仿,但我们更需要思考。伯尔拿(Bernard of Clavaux)曾这样说:“你问什么是敬虔吗?敬虔乃是留下时间来思考……从各方面说,有什么事像思考这样有影响呢?它岂不是借着一种和善的预想划分活动的生活,好像将要做的事预先演习并安排吗?”思考极其重要,但多数人的思考往往都是表面性的、碎片化的,这样的思考没有意义,我们需要深思熟虑、深谋远虑。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零散的思考串连起来,整理出来,写成一篇文字,形成一个观点。思考丰富写作内容,写作提升思考能力,坚持写作的人一定会因为深度思考而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文字的力量!英国诗人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说:“为了写作,一个作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他所说的,就是思考的力量!

坚持写作20多年,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我的文字教化谁、改变谁、影响谁,因为我在写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如果真能教化人、改变人、影响人,那也只是一种“副作用”。对于写作,我非常赞赏刘震云的观点:“写作,不是要写自己懂的那部分,懂得的就不用写了,写的是自己不懂的那一部分,试图通过写作能够接近那个不懂。不懂,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回想1996年入学之时,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看到学哥学姐的博学多才,常会自惭形秽。于是,我就决心不停地阅读!我酷爱阅读,但从不迷信书本,因为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故此,阅读之时,我要求自己学会分辨,学会取舍。以这样的态度阅读,就不可能不去思考,也不可能不去写作。经过20多年的成长,自知距离优秀还有很远的距离,甚至连合格都算不上,但比起入学之初,肯定进步了不少。我坚定地相信,只要坚持写作,未来的自己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表达——让我遇见相似的灵魂

巴金曾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文字,的确是表达感情最好的方式。读名人的作品,我们的思绪常会被作者牵引,或心潮澎湃,或百感交集,或拍案叫绝,或掩卷沉思,或泪流满面。这样的作品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笔下的句子句句都是我们想要说的,却又是我们说不出的,这就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可以称为“默契”的东西。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就曾断言:“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灵是存在着共同性的。我们可以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和谐,心灵之间是可以有一些共同的预感的,只是有的人说出来了,而有的人却无法表达而已。”从古到今,舞文弄墨之人皆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所以写作,就是为了排遣孤独,继而寻求理解。史铁生这样说:“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张文亮这样说:“我写作,是想排解深深的忧郁。对我而言,写作的笔,是舀除忧愁的水桶;写作的纸,是倾倒水桶的田地。”别人的文字可以打动我们,我们的文字也可以打动别人,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念!只要表达得合理,表达的到位,我们就有可能通过文字遇见相似的灵魂。这也是文字的力量!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说过:“我们这个时代的祸因是浅薄。事事寻求立时的满足乃是一种基本的灵性病症。今天最迫切的需要,不是聪明能干的人,或大有恩赐的人,而是有生命深度的人。” 繁忙与浮躁的现代人严重抗拒深度阅读,多数人只能接受140字的微博和30秒的抖音。在这样的时代写文章,像极了纳鞋底、磨菜刀和编箩筐,可能有人赞叹我的“手艺”,但极少有人需要我的“产品”。即使如此,我依然坚持写作,因为我坚信,无论社会多么纷乱,无论人心多么浮躁,这个世界总会有“未曾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当我用心表达自己对信仰、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之时,总会有人愿意倾听,能够理解。事实上,我已经通过文字遇到不少相似的灵魂,他们成了我写作的动力!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因为我经历过文字对我的塑造;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所以我继续着我对文字的热情;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所以我呼吁更多的人参与文字侍奉!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曾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的朱维之在1941年撰写的《基督教与文学》一书中的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今后基督教的盛衰兴替,要看它在文艺方面所结的果子如何。教堂的巍峨,教友的增加,捐款的庞大,……都是沙漠上的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打;真正伟大的文艺却是磐石上的房子,是雨水所冲不倒的。”80多年过去了,先生的话居然依然适用!生活在漠视文字的时代,我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