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英年早逝引发的哀思

2014-08-31 作者:汪维藩  
来源:新浪博客我也要投稿

 s_118705_62663.jpg

  在大学,我读的是教育系。解放前后,分别读过美国的杜威和苏联的凯洛夫,但影响最深的还是苏联特殊儿童教育家玛卡连珂。1983年之后,我在神学院负责学生工作14年。神学院的学生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牧养工作,要求于教师的是认识羊、顾念羊、乃至为羊舍命的牧人情怀(约10:11-14)。但我真正明白这一点,是在魏志超去世之后。

  魏志超9岁时,父亲在新疆石河子农场因工伤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四人艰难度日。作为长子,高中毕业后本该挣钱养家,母亲却将他献给主,送来金陵就读。志超个子大,力气大,同学老师爱称为“大卫(魏)”。读书四年间,不知为同学做了多少好事,付出过多少关切和爱心。1988年毕业后,“大卫”回家乡教会,被安排住在教堂旁一间靠柱子撑住的平顶房间里。连日暴雨,9月30日凌晨5时,坍塌的房顶夺去了英年“大卫”的生命。这是金陵复校后经历的第一次丧子之痛。

  同学们为“大卫”举行了一次追思礼拜,由我主持,祭坛上十字架下安放着23岁的“大卫”遗像。这是一次真正的追思,同学们一个个上来述说“不归人”在灵性、精神、生活上曾给他们的帮助,涕泪纵横,泣不成声。其中一句话,像利刃扎进我心灵深处:“大卫心里装着许多人,却没有人关心他。冬天没有棉衣,只穿着一件掉了色的灯芯绒旧夹克”。我责问自己:“难道你瞎了眼?那么好的孩子在金陵四年没有棉衣过冬,你怎么看不见?”每年秋风起时,我心头总有一个痛楚的声音:“大卫冷啊”!没有把群羊的饥寒挂在心头,永不可能“为人父母”。

  河南李向阳英年早逝,留给我的是另一番思绪。1996年春,向阳毕业的那个学期,一封匿名信转到金陵,诬告他是“凡d-ang分子”。我多方取证,驳斥信上的不实之词,为向阳讨回了一个清白。但也正由于这件事,某市某教堂竟取消了向阳的讲道。后来轮到我讲道,便有意带着他去。讲道结束时我说:“一个不知道保护学生的老师不是个好老师,一个不知道保护神学生的传道人不是个好牧人”。最后,我请李向阳弟兄祷告;当时会场气氛之紧张可想而知。

  毕业前夕,经多番努力,蒙河南省两会照顾,向阳被安排在省里实习。一年期满,因先天性心脏病发作,仅27岁便离世归去。此前不久,我曾收到他一封信,说他“很累”。我问自己:那次领礼拜将他带去,经受一次“激动人心”的场面,对一个心脏病患者到底有何益处?尽管我当时还不知道他的病。想方设法推荐到省里,办班讲道,劳累过度,岂不是在下面安静事奉更好?

  牧养与关心,不能单凭热情。有时,慢慢引导,量力而行(赛40:11),也许更为重要。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