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彼得人格的双重性

2017-07-22 作者:张远来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653618001_m.jpg

 
        读大使徒彼得的生平,你会发现他的性格竟是摇摆不定的,他有时自恃如狂人,有时却谦卑如孺子;有时刚强胜过勇士,有时软弱逊色懦夫。有人说他的名字原叫西门,意为芦苇,本来就是随风倒舵之辈。我们虽不能完全赞同对“西门”的如此理解,但用“芦苇”来形容彼得的性格倒也十分形象。
 
        毫无疑问,彼得的人格是双重性的。在四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耶稣教导门徒差不多近三年了,有一天耶稣问门徒,“人说我人子是谁?”门徒们众说纷纭,禀告耶稣关于他的种种传说。耶稣又问,“你们说我是谁?”众门徒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因为他们那时对耶稣弥赛亚身份的认知还是十分模糊的,这时只见彼得大声的宣告:“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彼得的回答是最为精当的,这个答案奠定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石,这个回答对耶稣也许也可算为一种安慰,因为终于有门徒认识自己的身份了。这也反映了彼得对耶稣身份的体认,说明了彼得在众门徒中出类拔萃的灵性洞悉力。然而仅仅几天后,当耶稣要以他神子弥赛亚的身份赴耶路撒冷殉难时,彼得却责备耶稣说:“万万不可,这事决不能临到你”。这又反映出彼得人格的另一面,他是何等的幼稚,何等的属血气。前后的两件事,反差之大,说明彼得在信仰上对主的体认是超越其他门徒的,但在性格上是存在很大缺欠的。
 
        最后晚餐的时候耶稣给门徒洗脚,众门徒都甚惊讶,但都在思考,经过三年跟随耶稣的学习他们知道了主所做的肯定是有道理的,故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却能相信耶稣的举动是有意义的。但临到彼得时他却说,“主啊,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虽完全不能理解耶稣的作为,但彼得还是会做出这样轻率的判断。耶稣说,“我若不洗你的脚你就与我无干无分了。”同样没加思索地,彼得说,“这样,不光我的脚,连我的头和手你也要洗”。显然彼得又说错了,这种错不仅是“说”的错,它反映了彼得不健全的人格,他率真但草率,缺乏思考而且多变。
 
        还记得有次耶稣登山变像,和平常一样,凡特殊的事件耶稣总是带上彼得、雅各、约翰,这次也一样,耶稣带着这三个门徒一起上山去祷告。忽然,耶稣改变成了他神性的形像,那荣光、那圣洁让三门徒恐惧诧异,举手无措,慌乱中彼得又说话了:“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不如打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圣经说他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或者不知道说了什么。彼得常在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说些不知道说了些什么的什么。
 
        而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彼得双重人格的事件发生在耶稣被 b u的晚上,当晚耶稣告诉门徒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了”。彼得当时并不知道当晚会发生什么事,“我的缘故”又是怎么回事,但彼得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众人都跌倒我总不能跌倒,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彼得否定了耶稣的宣告,他的自信超过了对耶稣的信靠,同时他还自认为自己比别的门徒都刚强。但仅仅几个小时后,当耶稣被囚在大祭司院中时,彼得竟当着耶稣的面,在一个作奴隶的小使女前,三次不认主。前后几个小时,彼得的变化简直让人吃惊!我们仔细地解读彼得,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或只为讨耶稣的好而说谄媚话的人。不是的,彼得并非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之流,彼得说的话确实出自他的真心,当他说他不会跌倒时,那是出自他理想化的自我,在他理想化的自我中,彼得是一位无比爱主、勇敢而坚强的主的好门徒,那个理想化的自我决不可能背叛主,相反可以为主而死。而现实中的彼得却和常人一样,属于软弱的血气之辈,甚至比别人更软弱,所以彼得在现实面前照样会跌倒。其人格的双重性正是彼得理想的和现实的自我间的徘徊,当他时常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时,我们所见到的就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彼得了。
 
        如果说双重的人格是彼得的弱点,倒不如说那也是彼得的特点。有人说一个人的优点恰恰可成为他的缺点,而在彼得的身上,其性格的缺憾正是耶稣要造就他的“优点”。耶稣是特别爱彼得的,他给了彼得更多的机会,在登山变像、复活睚鲁的女儿、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等的很多场合,耶稣都特别地带上了彼得。因为耶稣知道,所谓彼得的双重人格的缺点,都可化作他生命的动力而成为他的优点。
 
        耶稣接纳了彼得性格的不足,然而其性格的不稳定还是伴随其一生漫长的改变过程而同时产生着非正面的影响。耶稣用了3年的时间来造就彼得,他要让那个如芦苇的渔夫,成为坚如盘石的使徒。然而性格的改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时会伴随人一生之久。彼得在经历了耶稣的受难、复活,以及五旬节圣灵的充满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决非完全地或彻底地改变。在公会受审时,彼得理直气壮地回答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但在保守而顽固的守割礼的犹太基督徒面前,彼得好像再也不能理直气壮了。(参使徒行传15章)。甚至在被守割礼的犹太基督徒撞见他与外邦人一同吃饭时,他竟装假(参见加拉太书第2章)。这说明彼得早已,也经常向那伙人妥协了。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的多变性,致终使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成了雅各(耶稣的兄弟),而非彼得,尽管雅各并非主的门徒。可见性格对人生的影响之大。 
 
        但不管怎样,彼得仍然是彼得,他软弱时形如柔水,刚强时却赛过猛狮;他幼稚时如同孺子,但决断时却毫不含糊。无论现实中的彼得多么粗陋,理想中的彼得都不失做勇者的盼望,这正是彼得的过人之处,这也正是耶稣所看重的。《启示录》有句话说:“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彼得虽然时冷时热,但那总比不冷不热的好。教会历史传说,晚年的彼得义无返顾地走向刑场,坚定地要求为主倒钉十字架而殉道。彼得理想化的自我最终战胜了曾在现实生活中屡屡软弱、失败的自我,以勇敢的殉道宣告了他一生苦苦寻索的理想化的自我在与现实的堕落的自我的战争中终于得胜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有着双重的人格,彼得有这样的困惑,保罗也有同样的挣扎,他曾经叹息说:“立志行善由的我,只是行出来却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我觉得在我肢体中另有一个律,当我立志行善的时候,便有恶在我里面。”双重的人格正是自我在理想化和现实之间的徘徊,是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争战。不论其人格是如何的摇摆不定,但至少说明人还有一个超越现实之我的高贵的理想,有高贵的理想总是好的。高贵的理想,使双重的人格可以区别与法利赛人的假冒伪善,前者是对理想化之我的追求,后者却是仅在演戏的做作;前者在追求完美,后者却仅止于欺骗。在他人和我们自己的身上,你总能见到人言传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差异:人格的分裂,但那并不一定假冒伪善,那可能只是现实与理想之我的碰撞。
 
        我们和彼得一样都有着双重的人格,所以,我们不可偶像化一个人——那只是他理想中的我!你也不可鄙视一个人——只看现实中的他。看来如何欣赏我们周遭的人,我们该换一种眼光了!
 
 
 

【作者简介】 张远来:雅博网作者,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