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
2019-10-24
作者:张远来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经文:
【拉3:12】然而有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就是见过旧殿的老年人,现在亲眼看见立这殿的根基,便大声哭号,也有许多人大声欢呼。
以色列的圣殿于主前586年毁于巴比伦。照着耶利米的预言,70年后,经历被掳洗礼的以色列人又重归故土,并开始重建他们的圣殿。
相比约450年前以色列鼎盛时期所罗门所建之圣殿的规模(代下2:16)。如今刚刚回归,还被周围不怀好意的敌邦环饲的犹太人,所建之殿可以想象是何等相形见绌。因此,年轻人欣喜圣殿根基初立而高兴欢呼,而经历过旧殿之恢宏,并经历了犯罪受罚之苦的老一代,感怀古今,触景生情,不禁潸然泪下。
欣喜欢呼也好,大声哭嚎也罢,不同的经历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也都在述说着同样的一段历史情怀就,民族情感。
圣殿是否恢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圣殿的情怀弥足珍贵。欢呼是真情,哭嚎亦为实意,同样的处境,不同的经历,便会有不同的感受。却都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感怀人生的不易。若果真能从过去的偶像崇拜,世俗洪流中走出,那就是最重要的心殿之重建,信仰之重整了!想必以色列人经历了那段屈辱的被掳苦难,也已经晓得了真假的信仰,从此以后,不管他们身犯何罪,他们却再也不会敬拜偶像了。
事实上,物质的圣殿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殿所代表的神人契约,上帝的同在,和他们心灵的殿是否被上帝居住。由神主宰,那才是真正的信仰。
根据王上6:1记载:所罗门统治第4年(B.C.966)开始建筑圣殿,经7年6个月才竣工(王上6:38)。B.C.586,圣殿被巴比伦毁灭,以色列百姓从此分散居住,他们所到之处,以地区为单位处处设立会堂(synagogue),以会堂为中心去礼拜,代替圣殿的献祭,处处建立团契式的崇拜,分享家庭式的信仰生活,形如今天的温州信徒,生意做到哪里,就在那里建立教会。其后,会堂越来越增多,到了1世纪在耶路撒冷就有4,080多个。相比过去的圣殿,这种以学习上帝律法为中心的敬拜,以家庭团契为中心的信仰活动,才是建立犹大之信的精神之根。
历史走到波斯王居鲁士时,他允许所罗巴伯带领被掳之犹太人及其后裔,归回耶路撒冷,并且于B.C.537开始重建圣殿工程。不料中间受阻中断,于B.C.520由哈该等先知鼓励,又重新开始建殿,B.C.516年3月12日竣工。此为第二圣殿,即所罗巴伯圣殿。圣殿献殿之时,也没有所罗门当年的辉煌,亦未见所罗门献殿之时充满神的荣耀的奇迹。诚如以西结的预言,那将成为等待弥赛亚降临的象征(结43:1-5)。
所罗巴伯圣殿作为一个象征而待完善的殿,一直保留到主前20年,其时大希律王为讨好犹大人而重新建立了第三圣殿,时至耶稣时代,已经建立了46年尚未完工,其奢华相比所罗门圣殿有过之而无不及(见附图)。但尚未真正算是完工献殿,主后70年又再次彻底毁灭于罗马的提多将军,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了(太24章)!直到今日。
可见上帝从未视圣殿为信仰的代表,正如以色列也没有因为希律建殿而对其增加一丝一毫的好感。没有信仰,圣殿亦不过徒有其表;有了信仰,有没有圣殿又有何妨?巴比伦以为毁灭了圣殿就能毁灭犹大的民族情怀,罗马以为焚烧了圣殿,赶走了犹太人就能赶走他们心中的敬畏。谁知,正是那份外在的殿没了,内在的殿才显得如此光耀辉煌,正是被逐出了自己的家园,他们才找到真正的信仰和民族的灵魂。
可见,悲痛也好,欢呼也罢,经历的不同,感受的也不同,所相同的是那份信仰的情怀,那份家国的皈依,那信仰的殿却在被毁与被焚中,永远地,永远地耸立起来了!
亲爱的父上帝:
祢是爱我,为我舍己。
祢视我们为眼中的瞳仁,
接纳我们为祢的儿女,
祢惩戒而未丢弃,
祢打伤而又缠裹。
我们在祢的管教中认识真理,
在祢的医治中找回自己。
求祢在我们心里建立祢那永不衰残的信仰,
在我们灵魂深处植入对祢永恒的敬畏。
也求祢将我们从巴比伦之囚中释放,
让祢的儿女在祢的里面享受尊严丰富和喜乐平安。
私欲的缠累,
罪权的欺压,
尘世的喧嚣,
人性的败坏,
都是我们深深的囚牢。
主啊!
求祢拯救我们,
释放我们,
提升我们,
抬举我们。
主啊!
求祢坚定我的信仰,
坚固我的信心。
我们要彼此相爱,
在祢的真理中彼此建立。
在生活中寻求祢,
在侍奉中与祢同工。
在敬畏中爱祢,
在自由中谨慎。
在善事上结果,
在美事上用心。
寻求祢的喜悦,
追随祢的脚踪。
愿祢赐福,
让我们今生得百倍,
来世有永生。
不贪却丰富,
无欲却积极。
被祢的爱激励,
被祢的托付喜迎,
以至我们可以在喜乐中侍奉,
在感恩中生活。
在世有美好的福乐,
在天有永恒无比的奖赏。
求祢拯救我们脱离一切试探,
救拔我们胜过一切的私欲和诱惑,
脱离嗜好的捆绑,
挣脱恶习的缠累。
求祢兴起发光,
求祢施恩拯救。
在我们身上得着荣耀,
有祢坚立让我们活出祢的美好。
奉耶稣基督的名祈求!
阿们!
【作者简介】 张远来:雅博网作者,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