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不可割尽田角

2022-01-14 作者:微光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微信图片_20220104192039.jpg

  经文: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19:9-10和合本)

  祷告:怜悯世人的圣天父,我们赞美你,因你独生爱子耶稣的宝血我们得以来到你的面前,父啊,求你使我们全然的安稳在你的爱里,我们渴慕与主有美好的关系,在主的爱中与主相遇,如同波阿斯与路得在麦场上的相遇一般。我们恭敬把分享的时间交托在恩主手里,求主祝福擘开,使我们一同领受从你而来的恩言,使我们的心欢喜,灵快乐,肉身也安然居住,赐给我们行走天路的力量。求天父垂听我们的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要经营许多关系,无论是同学,是同事,朋友,恋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等等,这些关系都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关系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丰富多彩;而恶化的关系会使我们陷入孤独寂寥,暗自神伤。但有一重特别的关系,比这些都重要,那就是:我们与神的关系。与神有良好的关系才是这一切的基础。在利未记里,"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共出现21次,19章出现7次,这句话强调的是耶和华与祂子民之间特殊的关系。斗转星移,世事变幻,但神从不曾弃绝我们。神对祂子民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他们成为圣洁,但圣洁并不是自我陶醉的、近乎神秘主义的私人情操,而是多元化和非常具体的,圣洁可在日常生活里充分实现出来,哪怕一个小小的善意也可被上帝喜悦,比如;不可割尽田角。如果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横向的话,那么人与神的关系就是竖向的,正是在这一横一竖之间,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

  一,横向关系:人与人之间

  不可割尽田角,为两个不认识的人、两种不同的阶层提供了沟通的平台,使他们打破固有的冰冷,产生互动的关系成为可能。这样的互动使人的生命得以塑造和提升,进而使社会充满温暖的关怀。我们从中发现,这种关系不是分化和对立,而是主动的合一,不是消极的关系,而是主动的关系。

  (一)不可割尽田角是主动的

  1、主动的权利

  缺乏者有主动拾遗的权利(参利23:22;申24:19-22),是为穷人(即缺乏家庭保障的人,如寡妇和孤儿)和那些没有田产,而出卖劳力或技能的人(外邦人、利未人、雇工)设立福利制度。除了每年的帮助外,他们也可从3年一次的土产什一奉献中得到利益── 这土产的十分一会积存起来,以分配给穷苦的人(申14:28-29),并可在安息年(第七年)自由享用土地的出产(出23:10-11)。不可割尽田角,即使是缺乏的人,他们也要通过自己的"拾取",并非不劳而获,更不是偷盗或占有。他们虽是弱势群体,但却掌握了拾取的主动权利。

  2、主动的责任

  神在这里所吩咐的,对地主来说,不是慈善、也不是施舍,而是责任。拾取遗落的庄稼和果子是神"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权利,而地主的责任是确保田间和果园里有遗落的庄稼或果子可以拾取。神的百姓拥有财产是责任,而不只是权利,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24:1),土地的主人只不过是神的管家,负责按着神的心意将神的恩典分配出去。而关怀缺乏者,是神赋予他子民应尽的本分。

  有关拾取余穗的律例,用意是使穷人、寡妇孤儿及寄居者每年一次可得免费食物,减轻他们的困苦,路得因此受益(参得2章),对于"地主"来说,神所赐的收成也要与"穷人和寄居的"分享,在收割的季节不可收净一切庄稼,必须留给弱势者可以拾取。神允许祂的百姓中间存在"穷人和寄居的"等弱势者,正是为了让百姓在领受恩典的时候能操练爱心、怜悯和管家的责任,这也是"圣洁"的内容。这一诫命是让神的百姓承担起主动去照顾缺乏者的责任。

  3、主动的满足

  收与受都是因着主动而获得满足。神让"穷人和寄居的"主动拾取遗落的庄稼和果子,而不是白拿施舍,是让神的百姓在分享恩典的时候能主动尊重对方、体贴别人的感受,操练真正的"恩慈"(林前13:4)。

  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的韩信,少年丧父,家中贫寒。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继,迫不得已,只有到处低声下气以乞讨为生。经常饥一餐饱一顿。一日走到淮水边上,遇见一个专门为人家洗纱布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直到韩信建功立业,苦尽甘来。韩信每每想起,深受感动,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铭记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奉养天年。

  我们看到在这种主动爱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从生活的供应上、还上从精神的需要上,都获得极大的满足。

  (二)不可割尽田角是被动的

  1、律法层面

  人人在神面前平等,信徒彼此间应充分彰显弟兄之爱。神对贫穷和软弱之人的关照,彰显神的慈悲。律法的约束力是明显的,这段经文所记载的律法,是让人明白顾念有需要的人是神的诫命,并提醒以色列人,这地是属于神的,百姓只是管理者。这样的律法显明了神的慷慨与宽厚,也有律法的约束效力,叫人必须遵行。以色列中的救贫行动,是包含在经济和法律架构中,而不是当作私人的慈善工作去看待。

  2、道德层面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具有道德律的体现,留下田角,怎么留?留哪些?留多少?在这些细节上,需要人以道德的操守去实行出来。哪怕有不愿意的,也要接受这律例──作为旧约律法的特色──不是从权利的角度来谈及这问题,而是从责任的角度来谈。那就是说,它已假定了拾遗的权利,但却吩咐地主确保田里有遗下来的田产可以拾取。这样的做法提升了道德的要求,如果不这么做,不但是违背了律法而且也欠缺了道德律。

  波阿斯就是这做法的典范(得二章)。

微信图片_20220108163913.jpg

 

  二,纵向关系:神与人之间

  (一)神的顾念

  以色列人到了迦南以后,才能遵守本节的条例。神顾念他们,保守他们有地可以生长土产。"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的条例是叫以色列人常存怜恤穷人的心,神既然怜恤万人,随时给他们食物(诗145:15-16),以色列人就当有顾念穷人的心,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圣,表示神上帝顾念。

  我们不过是神的用人,-切所得的都是祂恩惠之手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也要顾惜穷人。正如《罗马书》十二章十三节说:"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加拉太书》六章十节说:"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

  (三)神的恩慈

  当神的百姓收割他们的庄稼之时,神禁止他们割尽田角,神要他们如此行,乃因:"耶和华是你们的神"。神的圣洁主要性质之一,就是祂的恩慈,祂对于有缺乏的人那种温柔而亲切的关怀。一切蒙召作神圣洁子民的百姓,必须认识这一事实。那些在自己一切的经营和事工上,还能顾念到别人需要的,实在是有福的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说明在物质上的满足是低层次的,最高的层次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主动的"拾取"和"留下"的互动里,人类的自我实现需求得到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 人的感恩

  神对贫穷和软弱之人的关照,彰显神的公义。公义也是神统治宝座的基础(诗97:2;箴言16:12),但我们不能忘记神的慈爱和慈悲(诗89:14;申24:19-22)。

  "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这条例要使以色列人得三个教训:

  1、他们所得为业的地,不是自己的,乃是神的;

  2、不可有贪婪、吝啬、或为己的心;

  3、快乐的时候正是施舍的好机会,与人分享恩典。

  地主有收获,丰盛且有余,穷人可拾取,生存有保障,都是神赐下的恩典,人怎能不心存感恩呢。

  在神的诫命与律法里,多次提到"不可(做这或做那)"。有人以为圣经是专门讲戒律的书,但是主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40)如此就把所有律法简洁地归纳起来。神吩咐以色列人要眷顾穷人,不可割尽田地角落的庄稼,要留一些给客旅及穷人作食物,是因人很容易忽略忘记比自己贫穷的人,但神给他们有学会关怀和感恩的机会。横向的人际关系包含了主动和被动,纵向的神人关系包含了神特有的属性。"不可割尽田角"的原则,不但适用于农耕社会,也同样适用于"一切向钱看"的现代社会。每一个追求圣洁的人都应当好好思想,什么是我们的"田角"和田里"所遗落的"、什么是我们的"葡萄园所掉的果子"。我们又如何在这条律例中明白上帝美好的心意呢?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是整体的一部分。"亲爱的弟兄姊妹,无论是在社会中、教会里、家庭中、神学院里......一个善意微笑,一次耐心倾听,一回甘心服侍,一个温暖拥抱,一句关心问候,一份体贴关怀,或者,只是一下设身处地的理解、支持与宽容,就可以留下"田角",实践出神子民的模样。神用"留给穷人和寄居的"麦穗养活了寡妇路得(得2:3),使她成为大卫的曾祖母、成为主耶稣肉身的祖先之一。而当我们为神的缘故"留给穷人和寄居的",神也必使我们生命的境界得到扩展,人生更加蒙福;神也必使我们在祂永恒的国度里,成为被纪念和的得蒙奖赏的人。

  让我们思想:今天,我们的"田角"留下了吗?愿我们都能向神发出肯定的祷告,阿们!

微信图片_20220104191810.jpg

 

  作者:微光

  2021.12.30

  (作者系神学院学生)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