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上帝是全地的王

2015-09-05 作者:李世峥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972076071347992682.jpg

   ——《诗篇》第47篇浅析

  《诗篇》第47篇的标题告诉我们,本诗也是“可拉后裔的诗”,但我们无从知道这位诗人究竟是可拉的哪位后裔,因为诗歌并未向我们交代写作背景。不少解经家认为,本诗与前后两篇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极有可能写于同一时期,所以其写作背景与第46篇和第48篇一致。徐松石指出:“本诗(第47篇)与前面一篇(第46篇)并后面一篇(第48篇),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三篇诗似乎都是同一时间,和为着庆祝同一事情而写作完成。三篇都表示耶和华神掌握大权,而且都是可拉后裔所写。”(《诗篇赏析》〔卷上〕)《中文圣经启导本》指出:“这是一篇赞美神君临全地的诗,与46、48篇全成向万邦见证神的三部曲。”尽管通读三篇诗歌之后,我们依然无法知道具体的写作背景,但我们可以从诗歌中感受得到,其时的以色列正在遭受敌国的侵扰。危急时刻,诗人一口气写下三篇诗歌,目的是坚固读者对上帝的信心。这三篇诗歌中,第46篇描述了敌人的围攻和上帝的拯救,表达了诗人对上帝之权能的信心;第47篇描述了上帝的得胜和百姓的欢呼,表达了诗人对上帝之权能的领悟;第48篇描述了上帝的治理和圣城的荣耀,表达了诗人对上帝之权能的颂赞。三篇诗歌共同见证一个主题——耶和华永远是“全地的王”。戈登·菲(Fee G.D)指出:“三组锡安赞美诗是《诗篇》卷二的核心,庆祝百姓在锡安城中的平安(46和48篇)和耶和华治理全地的王权(47篇)。无论他们对大卫王朝的感觉如何,以色列的歌者都不会忘记锡安真正的‘王宫’是全能者耶和华的圣殿。”(《圣经导读:按卷读经》)根据教会解经传统,本诗与《诗篇》第93篇、第96至99篇一起被称为“登基诗”,因为这些诗歌往往用于以色列国每年一次的用以纪念在任君王登基的庆典。这些诗歌以上帝对以色列君王之王权的保守来坚定听众对君王和国家的信心,并以类似“耶和华作王”的诗句向听众宣告上帝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事实,藉此坚定他们对上帝的信心。本诗多次宣告上帝是王(2节、7节、8节),可以确定其为“登基诗”。不过,由于诗歌流露出了诗人对上帝在地上建立完全的统治的渴盼,所以不少解经家认为,本诗也有先知的、末世的性质,柯德纳(Derek Kidner)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本篇不仅是诗而已,乃是预言,其高潮尤其耐人寻味。”(《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诗篇〔上〕》)毕悠肯(Willem Beuken)主张:“只有从末世的角度来解释,可以说明时空的功用对于《诗篇》第47篇的结构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由于本诗第5节提到“耶和华上升”,早在初期教会就将其用于庆祝耶稣升天的崇拜,现在的教会也常常会在耶稣升天节诵读本诗。
 
  本诗共有9节,可分为三段:1至4节为第一段,诗人描述了一位“可畏”的上帝,呼吁读者向他“呼喊”;5至7节为第二段,诗人描述了一位“全地”的上帝,呼吁读者向他“歌颂”;8-9节为第三段,诗人描述了一位 “至高”的上帝,呼吁读者向他“聚集”。
 
  一、上帝是“可畏”的君王(1-4)
 
  才一下笔,诗人就开门见山地呼吁读者“用夸胜的声音向上帝呼喊”,并道出了为何如此“呼喊”的理由——“因为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读到如此真诚的呼吁以及如此充分的理由,任何心存敬畏的读者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必会立即热烈响应诗人的呼吁,开始热情地赞美上帝。
 
  第1节,诗人发出赞美的呼吁:“万民哪,你们都要拍掌!要用夸胜的声音向上帝呼喊。”此处的“万民”,是一种修辞手法,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万国的民”,因为诗歌的开头,诗人首先关注的是以色列读者。“拍掌”,《现代中文译本》、《当代圣经》、《思高圣经》均译为“鼓掌”,这是以色列人非常喜欢的表达喜悦之情的方式,比如,约阿施登基时,“众人就拍掌说:‘愿王万岁!’”(参王下11:9-12)诗人呼吁读者向上帝“拍掌”,是要提醒读者像拥戴他们的君王一样为上帝的王权欢呼。“向上帝呼喊”,即颂赞上帝;“用夸胜的声音向上帝呼喊”,是指像士兵庆祝凯旋时那样的兴奋赞美上帝。“拍掌”加上“呼喊”,这种忘情的行动流露出的是真诚的赞美。
 
  2至4节,诗人道出赞美的理由:“因为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他叫万民服在我们以下,又叫列邦服在我们脚下。他为我们选择产业,就是他所爱之雅各的荣耀。”诗人非常清楚,以色列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拍掌”、“呼喊”,所以他在发出赞美上帝的呼吁之后,立即道出赞美上帝的理由——“因为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可畏的”,《新译本》译为“可敬畏的”,《吕振中译本》译为“可畏惧的”,《当代圣经》译为“大而可畏的”。唐佑之指出:“‘可畏’是表示神的崇高与超越,使人生发敬畏的心。在65篇5节中提到的‘威严’也是这涵义。” (《诗中之诗〔第六集〕:盼望诗》)对于上帝的“可畏”,以色列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会无比熟悉摩西在带领以色列人渡过红海后写下的赞美上帝的颂歌:“耶和华啊,众神之中谁能像你?谁能像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出15:11)上帝是“施行奇事”的全能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尊敬并畏惧他。为了证明上帝的“可畏”,诗人写下了三个理由:(1)“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这里有两个词值得我们关注——“大君王”和“治理全地”。对于“大君王”,范甘麦伦(Willem A. VanGemeren)指出:“在古代近东,君王喜爱用这个头衔来自称,因为它与优越性、宗主权、以及将权力赐给附庸国有关(参:王下18:19;赛36:4)。任何君王若采用这个头衔,就不能容忍竞争者的存在。雅威(‘耶和华’的另一种翻译,笔者注)也是如此。只有他是全地的大君王(参:玛1:11、14)!”(《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这位“大君王”的伟大,体现于他的“治理全地”。以色列人非常清楚,这个世界能够经久不息、有条不紊地运行,是他们所信靠的上帝“治理”的结果,一位诗人写道:“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耶和华我的上帝啊,你为至大。你以尊荣威严为衣服,披上亮光,如披外袍,铺张穹苍,如铺幔子,在水中立楼阁的栋梁,用云彩为车辇,藉着风的翅膀而行,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动摇。你用深水遮盖地面,犹如衣裳,诸水高过山岭。你的斥责一发,水便奔逃;你的雷声一发,水便奔流。诸山升上,诸谷沉下,归你为它所安定之地。你定了界限,使水不能过去,不再转回遮盖地面。”(诗104:1-9)(2)“他叫万民服在我们以下”:《现代中文译本》将第3节译为:“他使我们征服万民;他使我们统治万国。”这个诗句所指的,是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下征服迦南的往事,这个历史事件深印在每个以色列人心中,所以他们一定会明白诗人的意思。(3)“他为我们选择产业”:《现代中文译本》将第4节译为:“他为我们选定了居住的土地,作为他所爱子民可夸耀的产业。”以色列人非常清楚,他们拥有的迦南美地,是上帝亲自为他们选择的,当上帝吩咐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12:1)时,亚伯拉罕“还不知往哪里去”(来11:8)。可见,他们最终得着那“可夸耀的产业”,完全是出于上帝主动的“选择”和自己被动的接受。这三个证据,足以证明上帝的“可畏”,也足以催促读者敬畏上帝,并赞美上帝。
 
  二、上帝是“全地”的君王(5-7)
 
  这一段,诗人再次向读者发出“向上帝歌颂”的呼吁,并再次向他们道出赞美的理由——“因为上帝是全地的王”。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上帝似乎是他们所独有的,只属于他们的国家,他们的民族。诗人似乎有意纠正他们的错误,所以将“上帝是全地的王”作为赞美上帝的一个理由。
 
  第5节,诗人描述上帝的得胜:“上帝上升,有喊声相送;耶和华上升,有角声相送。”这个诗句运用了希伯来诗歌的同义平行体:“上帝”与“耶和华”同义,“有喊声相送”与“有角声相送”同义,两句话共同描述以色列众人欢呼“上帝上升”的喜庆场面。《现代中文译本》将本节译为:“上帝在欢呼声中登上宝座;上主在号角齐鸣中升上王位。”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描述上帝之得胜与凯旋的诗句。按字面理解,“上帝上升”,就是指上帝上升至天上的宝座。《旧约圣经》中,常有上帝在显现后升到天上的记载,比如:向亚伯拉罕显现之后,“就离开他上升去了”(参创17:15-22);向雅各显现之后,“就从那与雅各说话的地方升上去了”(参创35:9-15)。不过,多数解经家认为,这里所说的“上帝上升”却不是这种情形,而是指一种象征“上帝上升”的礼仪。《中文圣经启导本》指出:“本节背景似为约柜抬入圣所的典礼,约柜为上帝的代表,圣殿代表神在天上的居所。故送约柜入圣殿实有神升天之意,逢新年或新王登基都吹起号角(利23:24;参王上1:39)。”在某些重大的宗教节日,以色列人会隆重举行迎接约柜的仪式,当利未人抬着约柜缓步进入圣殿时,目睹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仪式象征着上帝的“上升”,象征着上帝的得胜,所以他们就会“有喊声相送”,并“有角声相送”。
 
  第6节,诗人发出赞美的呼吁:“你们要向上帝歌颂,歌颂!向我们王歌颂,歌颂!”诗人在描述众人的欢呼之后立即发出赞美的呼吁,是要提醒读者不要停止这种欢呼,因为上帝配受这样的礼遇。本节四次提到“歌颂”,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呼吁的迫切心情。诗人在这里称上帝为“我们王”,是要向读者强调“歌颂”的对象有多重要,为下一节将要出现的赞美上帝的理由作好了铺垫。
 
  第7节,诗人道出赞美的理由:“因为上帝是全地的王,你们要用悟性歌颂。”上文提到上帝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时,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了“治理”这个词上,未对“全地”有太多解读;这里再次提到“全地的王”时,我们要将关注点放在“全地”这个词上。诗人要读者切记:上帝不单是以色列的王,更是“全地的王”,“他的权柄统管万有”(诗103:19)。世上的君王都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他们只能治理某一小的区域,无论他的疆土多么辽阔,放在浩瀚的宇宙中时,就顿时显得微不足道。以色列人所信靠的上帝却是“全地的王”,一位诗人写道:“耶和华为大神,为大王,超乎万神之上。地的深处在他手中,山的高峰也属他。海洋属他,是他造的;旱地也是他手造成的。”(诗95:3-5)上帝如此伟大,我们怎能不赞美他呢?“上帝是全地的王”,所以关爱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以色列人却常想将上帝据为己有,诗人以“上帝是全地的王”提醒读者,其实也是在劝勉他们不要过于狭隘。张国定指出:“留意,神不单在以色列民作王,他乃是全地的大君王。这一点对当日的犹太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提醒;他们所犯的严重错误,就是把神私有化,视神为以色列民族的神,是一位区域性的神。但事实上,神是创造天地的主宰。神曾经与亚当,亦即人类的代表订立了第一条盟约,并以安息日为盟约的表记。每一个循环不息,周而复始的安息日,就如一项鲜明的记号,神在宇宙其中,提醒全人类一个事实:神的确是天地的大君王(诗93:1-2,参95:3,96:10,97:1,98:6,99:1)。神的名是远远超乎万名之上的(诗8:,9:1,145:1-2;徒4:12;腓2:9-11)。”(《天道圣经注释——诗篇〔卷二〕)只要理解“上帝是全地的王”这个事实,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悟性歌颂”,即用我们全部的智慧、全部的技巧歌颂上帝,《吕振中译本》将这句话译为“你们要唱沉思默想的诗来赞美”。
 
  三、上帝是“至高”的君王(8-9)
 
  “上帝是全地的王”,是指他是整个宇宙的君王。这一段,诗人以上帝“治理万国”的例证来证明“上帝是全地的王”这个事实。深刻感受上帝对“万国”的“治理”及对“君王”的管束,我们就能深刻领悟上帝的“至高”,就能切实理解“上帝是全地的王”的事实。
 
  第8节,诗人描述上帝对万国的治理:“上帝作王治理万国,上帝坐在他的圣宝座上。”这里的“治理”,《现代中文译本》、《吕振中译本》、《新译本》、《思高圣经》均译为“统治”。“上帝坐在他的圣宝座上”,表明他的“统治”是完全的,是轻松的。赖特(G. A. F. Knight)指出:“以色列实在是上帝在万国中‘自己的产业’(出19:5)。然而,作为全地的上帝,世界的盾牌,其他带着战争装备的万国小君王,也同样是属于他的。”(《每日研经丛书——诗篇》)以色列之外,还有很多国家,但没有哪个国家不属于上帝,尽管好些国家并不服从上帝的权柄,甚至起来公然反抗上帝,但任何国家的任何反抗,最终都会归于徒然。一位诗人写道:“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那时,他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诗2:1-6)耶稣基督再来时,“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第9节,诗人描述君王对上帝的臣服:“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亚伯拉罕之上帝的民;因为世界的盾牌是属上帝的,他为至高。”《现代中文译本》将之译为:“列国的领袖集合,跟亚伯拉罕的上帝的子民在一处。所有战士的盾牌都属上帝;惟有他在万有之上。”上帝“在万有之上”,掌管“所有战士的盾牌”,“列邦的君王”被他的权柄所震撼,所以不再一意孤行,他们不约而同地“聚集”,“要作亚伯拉罕之上帝的民”。威尔克(Michael Wilcock)指出:“亚伯拉罕的上帝与他们相遇,击败了他们的敌人,赢得他们的景仰,并且引发他们的信心。上帝已作了这事;这是为什么他为至高。直到新约,《罗马书》4章11节及《加拉太书》3章7至9节,才会从基督徒的角度去解释这观念。但在旧约的不同时代,我们都可以追溯那条被祝福的线路——叶忒罗、喇合、路得、推罗王、示巴女王、乃缦,可能甚至包括尼布甲尼撒及塞鲁士。”(《圣经信息系列——诗篇〔上〕》)本节也有预言的性质,正如欧尔顿(Robert L. Alden)所言:“第8至9节有末世的语气。列国、人民、全地及上帝的普世管理,往往是指向将来的世纪。那时不同地方及口音的人民,会加入上帝立约的团体,而上帝的国度会真正临到全世界(参亚14:9)。”(《天道研经导读——诗篇》)《诗篇》第47篇是一篇描述上帝之权柄的诗歌,全诗围绕“上帝是全地的王”这条主线,以上帝对“万国”与“万民”的“治理”来证明上帝“可畏”的威严和“至高”的权柄。尽管“上帝作王治理万国”并未完全实现在诗人的时代,但他以信心的眼光看到,“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亚伯拉罕之上帝的民”的景象一定会成为现实。对于今天的基督徒而言,我们坚信,那升上高天的基督已经成就了诗人的预言,所以理当比诗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上帝是全地的王”这个事实!
 
  

【作者简介】 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