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你的王来了!
在四卷福音书中,每一个福音书的作者都用大量篇幅谈论耶稣在世上最后一周的行程和教导,约翰福音书亦然。在第12章中,约翰记述耶稣荣进圣城,这件事在四卷福音中都有记载,说明这件事很重要。这事件发生的背景是耶稣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后,如同当年耶稣用五饼二鱼让五千男丁吃饱,众人就要强逼耶稣作王。这次耶稣让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后,众人对于耶稣的期待再一次达到高峰。正值犹太人的逾越节来到,于是他们把期待通过行动表明出来。
一、群众的热情
在约翰福音中,作者的记载比较浓缩,他把符类福音中一些细节省略了,焦点放在群众身上。在逾越节期间,有大批的朝圣者从加利利和其它地方来到耶路撒冷,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逾越节最多一次居然有250万人结集在耶路撒冷。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夸大的数字,但仍然有学者认为,逾越节期间耶路撒冷的人口逾百万。在这样一个人口急剧增加的城市里,如果发生群体性事件,对于这个城市的领袖而言那是不可想象的压力。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底下,圣经记载耶稣荣进圣城。
经上说:“有许多上来过节的人听见耶稣将到耶路撒冷,就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约12:12-13)。巴勒斯坦有很多棕树枝,在这里他们使用棕树枝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棕树是犹太民族的象征,在两约历史期间,当圣殿在马加比时代被重新奉献给神的时候,庆祝活动就用上了棕树(《马加比一书》13:51,《马加比二书》10:7)。利未人也会按照一些经外传统使用棕树,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拿弗他利遗训》5:4)。在两次跟罗马作战期间,叛乱分子所铸造的钱币上均刻上了棕树的浮雕。可见这样的庆祝行为背后其实暗藏着某种政zh i立场,它象征着以色列民的希望,而此时此刻,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耶稣身上。
在耶稣进城的时候,群众为他欢呼:“和散那!”“和散那”是亚兰文,解作“现在就拯救我们”,这句话在诗篇中也曾出现过(诗118:25)。接着出现的“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同样引自诗篇118:26,这句话本是为那些正要进入耶路撒冷朝圣的人祝福,但紧接着出现的一句话“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却不见于诗篇。所以在这里民众的呼声给人一个信号,他们正在欢迎某位民族的解放者。(注:约12:13,和合本里为一句,但在NIV译本中则分译为两句)
在古代社会,出征的英雄或者君王在胜利之后都会以凯旋的方式回到自己的城中,他们带着战利品,也带着争战期间的种种英雄事迹。“众人听见耶稣行了这神迹,就去迎接他。”这对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是一句常见的话,用以描述君王出征凯旋归来,城里的人出来欢迎他的情况。
从这个场景中,我们感受到当时犹太人的政zh i热情。这样的棕树枝,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叫喊声,全都让我们想起约翰福音第六章14-15节所发生的事。群众说耶稣“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就马上设法要“强逼他作王”。在这里群众也是曲解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神迹,硬是把它与他们的政zh i野心联系在一起。
但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通过骑驴这件事,耶稣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他是王,但不是群众所希望的那样的王,他是王,但他是和平的君王。
二、耶稣的形象
耶稣得了一匹驴驹,就骑上,如经上所记的说:“锡安的民哪,不要惧怕!你的王骑着驴驹来了。”耶稣骑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象征举动,他是以色列的王,但却不像马加比那样,骑着战马进入耶路撒冷,也不像所罗门那样,“有套车的马四万,还有马兵一万二千”(参王上4:26)。相反,他像撒加利亚先知所预言的那位君王,“谦谦和和地骑着驴”来到(参亚9:9),他要“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透过他,“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就是幼发拉底河)管到地极”(亚9:10)。耶稣刻意通过骑驴的形象,宣告他的弥赛亚统治的本质——乃是和平、柔和与兼容并蓄的统治。这位谦和的王,他要给万民带来和平,他要赐下生命,使人有真正的平安。
在我们的心目中,君王的形象应该是怎样?是拥有军队,手中掌握至高权力……?在这里耶稣告诉我们真正君王的形象,真正的王不是以强权来统治人,乃是以舍己之爱来服侍人;真正的王不被罪恶和死亡所束缚,却能拯救人脱离罪与死亡的权势。在今天这个世界中,君王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使用手中的权力建立良好的教育制度、经济制度,但良好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解决不了罪的问题。越是受过高度教育的人,越是会懂得为自己谋更大的福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耶稣是天国君王,他的道路乃是怜悯、柔和与宽恕之路,他的国度是通过牺牲、舍命而建立。跟随耶稣的人,需要要有舍己之心方能得着这个国度,这就是耶稣在下一段所要谈的“神国的定律”。
三、神国的定律
耶稣的荣进圣城、洁净圣殿引起了希腊人的注意,这些希腊人可能不确定耶稣对于外邦人的态度,因此他们透过腓力来接触耶稣(约12:21),由此带出耶稣一段非常重要的讲论:“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的子粒来。”
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说明,“希腊人”不一定指来自希腊地方的人,它乃是指一切非犹太人,这些人又被称为“外邦人”。在耶稣时代,有很多外邦人因受犹太信仰与道德要求的吸引而来皈依犹太教,这其中有些人接受了割礼,称为“入犹太教的人”;还有一些人从心里皈依了犹太教,被称为“虔诚人”。这些希腊人在这里也是代表着“神四散的子民”,他们是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十章中所说的“另外的羊”。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在这之前,耶稣多次说过他的“时候还没有到”,(参2:4,7:30,8:20),希腊人见耶稣,带出了耶稣“得荣耀的时候”来到。这里的“得荣耀的时候”指的是耶稣受死、复活、升天坐在父神的右边。
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的子粒来。”若没有十架,就没有荣耀;若没有受难,就没有复活;若没有基督的受死,就没有我们得拯救。就像一粒麦子一样,必须先“死”了,方可带来生命,结出果实。同样,耶稣必须死去,方可为世人带来生命。
同样的原理也适合门徒。耶稣说:“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这里“自己的生命”指的是肉体的生命,是属于罪的,属于情欲的,属于败坏的生命。这个生命充满自私、自利、骄傲、自大、苦毒、怨恨等,属于肉体的生命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求自己的荣耀,肉体的生命是心中充满自大,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活出肉体的生命,那这个家庭真是没有安宁。
耶稣要我们得着的是属灵的生命。这种生命本质上是充满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耶稣要我们对付肉体的生命,得到属灵的生命。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我们每个家人生命中都充满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家庭会是怎样的家庭?那将是一个在地如同在天的家庭。
耶稣说:“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一个人为了主的缘故,肯对付心中的老我,对付肉体中的邪情私欲,结局就是永生。就像保罗所说:“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神国的法则。让我们活在神国的法则中,成为一个蒙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