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崇拜礼仪更新小感

2018-01-17 作者:张远来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640-4.jpeg
 
         西3:16 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或作:当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以各样的智慧),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上帝。
 
        林前9:20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9:23 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历代教会的复兴背景、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共同点:比如:第一、一定具备有生命力的敬拜;第二,有生命力的敬拜总能引致会众情感对信仰的参与;第三、信众情感对信仰及其信仰之主的投入带来了上帝之道的被尊重进而让圣经的真理作用于信徒个人及公共生活中。可见,教会敬拜或者说崇拜礼仪是否合神心意并能带动信众情感对上帝和教会的挚爱,直接关系到教会的生命力。
 
        当代被称为后现代的信息化时代,其特点之一是人们不再相信有绝对的真理,世俗化、个人主义、多元化冲击着传统的信仰,人们对信仰的判断基本基于自身的体验而非真理的本身(因为人们根本不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边沁的功利主义,詹姆士,杜威,胡克和刘易斯等人的实用主义虽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基本可以代表后现代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些思想渗入教会里就产生了成功神学--信仰和真理是可以用现世的利益去等量的,比如,我渴望一辆本田,结果上帝给了我一辆法拉利;我求主给我一套小商品房,结果上帝给了我一栋别墅……十字架的道理,救恩神学和基督教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统统被成功神学抛诸脑后。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礼仪,或者说信众公共信仰生活的形式,以适应这个时代信徒的需要。另一方面,教会需要在崇拜形式上避免世俗化、潮流化而能彰显基督教真理并能引致信众的参与。崇拜的形式不能追随潮流,但必须适应当代人的接受能力,用当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去传达上帝那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以为崇拜或者说教会敬拜生活的形式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条件,否则崇拜礼仪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第一、用合乎圣经真理的形式,用上帝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上帝的敬拜,即敬拜需要有神学的内涵;
 
        第二、公共崇拜既然是信徒公共的信仰生活,其礼仪或者形式就需要适应信众的文化习惯,能够带领他们理性对上帝的皈依和情感对上帝的爱慕;
 
        第三、公共崇拜需要造就会众,在这个公共生活中能够带领信徒彼此造就,体现团契的彼此相爱。
 
        今天,部分传统教会的死气沉沉和有些灵恩教会被成功神学深深毒害,估计都与崇拜礼仪的不合宜有关,但对比今天传统教会与灵恩教会两大体系的崇拜形式,我们不难发现其彼此可以取长补短的东西:
 
        传统教会的崇拜礼仪更能带出宗教文化,能借着“礼仪”演绎出基督教的信仰神学,故更能吸引非信徒接受教会的生活。其证道看似较为枯燥甚至八股的宣讲信息,却更能表达基督教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理念和属灵真理,那些往往正是耶稣毕生在传道和生活中要见证出来的上帝的心意,但有时候背负了太多传统的包袱又会让教会裹足不前。为了担心被贴牌“灵恩”,干脆不提圣灵的名字;为了远避灵恩的标签,干脆否认神迹奇事和某些明显的圣经肯定的恩赐;为了标榜信仰的基要纯正,干脆每次证道都一律从“创造、堕落、到审判、拯救和基督的再来”完整复述一遍……久而久之教会生活便显得有些呆板与死气沉沉。
 
        灵恩教会的敬拜形式较为适应后现代年轻人的喜好。其情感的投入往往能带领会众对上帝和教会的情感上的挚爱,让信徒单纯地投入敬拜生活之中去经历上帝的大能。但往往情感的过度宣泄很容易造成个人主义的表达,另类形式的骄傲,进而太专注于自我情感的表现而忽略了上帝本身--实际上,灵恩运动的推动者从来不觉得需要节制个人情感在公共信仰生活中的表达。另外,灵恩运动的敬拜形式中情感的宣泄和经验主义也很容易造成对圣经真理的忽视,造成成功神学的泛滥。传统教会的“唯独圣经”到了灵恩教会也许就成了“唯独圣灵”--但有时候会爱圣灵的恩赐多过了圣灵本身。传统教会对上帝很敬畏,但可能缺少了有情感的爱;灵恩教会情感够多,但不知道敬畏是否有所欠缺?“灵恩”过头是否也有为侍奉而侍奉的传统教会的形式主义。
 
        有人说国内教会没有宗派包袱,大体是“实用主义的信仰保守的福音派教会”,从某种角度看,这个说法也许是对的。一般而言,受中国中庸哲学的影响,一个心胸开放的教会负责人会把信徒想要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是彻头彻尾的以信徒喜好为导向的崇拜礼仪。你想要灵恩派的崇拜形式,我就给你架子鼓、吉他和重金属乐器的敬拜赞美。你不习惯现代式的敬拜形式,我就给你传统的崇拜礼仪。或者干脆融合两者元素,综合成两者皆能接受的折中方式。这是中国教会的特色,而正是这种看似没有多少神学内涵的特色让中国教会更容易在教会的礼仪更新中变得更加灵活而更具包容性。也许其背后所缺少的便是圣经真理在信徒公共生活和崇拜空间(如教堂布置)的运用,甚至未曾意识到圣经真理在教会组织原理、崇拜礼仪及崇拜空间中之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教会崇拜礼仪的更新,能否在中庸主义的基础上注入更多普世性神学和中国地方文化的元素,不要让教会的习惯限制了自由的圣灵呢?那些已经收到灵恩运动影响的较为灵活的崇拜方式能否加入可以表达神学意义的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的原理呢?而传统教会的崇拜礼仪能否以更容易带领会众情感投入、更容易亲近上帝,更容易理解崇拜意义的目的而设计,少一点表演的成分,多一点真情的注入呢?
 
        教会公共信仰生活,我们叫崇拜礼仪也好,叫做敬拜形式也好,都需要公共生活的“礼仪”,其目的是带领会众一起敬拜上帝。既然是敬拜就需要情感的投入;既然是公共的敬拜就需要能在公共的崇拜中实践弟兄姐妹之间相互的造就和团契性生活的目的;既然是对上帝的敬拜,上帝的真理、圣经的教导就必须能在崇拜礼仪中成为基石和中心。笔者以为,这也许就是今天教会寻求崇拜礼仪更新的基本导向。而这种导向也正是历代教会复兴的共同特征。正如保罗所言:“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作者简介】 张远来:雅博网作者,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