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归来,重燃希望
得2:17-23
路得记开篇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人、时、境。(得1: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当饥荒来临,一个“以神是我的王”的人他只看见了环境的艰难,而未曾寻求神的旨意,便擅作主张带着家人逃荒到了摩押地,一个被神咒诅的地方。这一家人一去便在那里住了有十年之久,并且以利米勒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那里。家庭的变故促使拿俄米开始反思,最终醒悟过来,她要回到犹大伯利恒去。对拿俄米而言这样的环境完全没有了指望,然而神却为她预备了爱她的路得。按着人的眼光来看,跟着拿俄米这个穷寡妇的婆婆一起回伯利恒实在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但因着路得她爱拿俄米,且愿意投靠在耶和华的翅膀下,因此她就定意跟随拿俄米。然而事实并非只要拿俄米和路得回来一切就能重新开始,她们需要面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拿俄米不是衣锦还乡,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旁人会如何看待?他们已经离开伯利恒十年之久了,再回来又要如何生活?(得1:19)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面对众人的议论,拿俄米有自我反思,但与此同时她好像沉默下来了,不再是那个要回伯利恒之前的有主见,会安排,能做决断的拿俄米了。于是进入第2章,为了生计路得提出去拾麦穗。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路得没有任何的依靠,但她并没有试图去依赖拿俄米,而是凭着对神的信心,她站出来,主动提出去捡麦穗来供养拿俄米。当路得凭信心来走这一条路的时候,神就对她负完全的责任,为她和拿俄米拣选了一个带下赐恩惠的器皿——波阿斯。神带领路得来到波阿斯的田中,享受波阿斯对她的眷顾。因着波阿斯的出现,这个原本充满了悲伤和绝望的故事有了转变。
一、经历神的丰盛
(得2:17)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
在前面经文的分享中,知道波阿斯非常眷顾路得,甚至让路得与他一同坐席,享受丰盛的筵席,而V17的经文正好总结了波阿斯对路得供应的结果。相信路得这一天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喜乐的。路得出来拾麦穗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到谁家的田里去拾取,她说“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她甚至不确定这一天到底能不能拾到麦穗。尽管上帝给以色列人有这样的条例:要容许穷人在自己的田间拾取遗落的麦穗,可是在士师的时代,以色列人与神的关系并不好,很少有人会遵行神的旨意。然而神却眷顾路得,带领她来到了波阿斯的田里,波阿斯不仅允许路得在自己的田间拾取麦穗,还给了她许多额外的恩典。V17的经文,让我们看到当路得蒙波阿斯的眷顾与他一同坐席吃饱喝足后她起来继续到田间去拾取麦穗。显然下午拾麦穗似乎要比上午轻松多了,然而路得并没有因着波阿斯给她的这些特殊待遇工作就懈怠了,她继续拾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谷为止。那她这一天工作的收获有多少?约有一伊法,一伊法大约是22公升,大概有25-30磅的重量。在当时这是分配给男性劳工一个月的粮食。路得如何能获取这么丰盛的麦穗呢?这当然离不开她努力辛苦地工作,可是一个人努力辛苦地工作是不是就一定能保证会有相应的回报?我们知道路得能有好的收获是因为波阿斯在路得不知道的情况下却吩咐仆人给路得格外的恩典。所以路得能够拾取这么多的麦穗完全是波阿斯在暗中赐下的恩典。由此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若想要得到好的结果,努力重不重要?努力是得着好结果的必要条件,但它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人的努力再加上耶稣基督暗中给我们的恩典,那才是我们蒙大福的秘诀。因此,我们要明白,今天我们在享受神一切恩典的同时更要加倍努力,但不可混淆的一个次序:不是因着我们努力才拥有了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乃是主给我们宝贵的恩典。所以归根结底路得能得着波阿斯的眷顾并不是路得自己有多能耐,乃是因着她信靠神,神就使路得经历祂的丰盛。今天我们能得神的眷顾,也不是我们有多好,完全是出于神给我们的恩典。这里需要留心的是,当路得拾取完麦穗之后,她并不是直接将所拾取的这些麦穗带回去,乃是将它们打成大麦。小时候家里也有种大麦,收割的时候,爸妈会先把麦穗簸扬干净,要吃的时候再将干净的麦穗去撵成谷,就是把麦穗外面的壳(也就是糠)和麦粒分开。这就提醒我们在属灵的教导中我们也需要谨慎分辨什么是糠,什么是麦粒?糠风一吹就没有了,唯有里面的麦粒才能供人饮食之用,让人得着真正的饱足。糠是外面的,麦粒是里面的。那么什么是看的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什么是外面的?什么是里面的?我们需要在这些事上努力去学习,所以保罗在(林后4:18)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那么,今天你我在神的面前,我们在追求灵修的过程当中,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是糠秕还是麦粒?更为重要的是,(得2:18)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路得在经历了神的丰盛之后,她不单自己领受了,更是将这许多的恩典带回来与拿俄米一同分享。她将一天劳苦所得的完完全全交给了拿俄米,并没有为自己私自留下些什么,对婆婆路得是毫无保留的付出。事实上,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对自己的至亲尚且不能如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美丽生命的流露,才说明了神在她身上的恩典没有白费。正因如此才让人不难理解为什么路得能经历神如此丰盛的恩典。
二、恩典中有希望
(得2:19)婆婆问她说,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做工呢?愿那顾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诉婆婆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做工。
面对路得所带回来如此之多的东西拿俄米不免会感到惊讶,她自然会想:路得如何拾得这么多?我们不难想象拿俄米当时一脸惊奇的样子。她已经好久没有遇上幸运的事了,这还是第一次,之后她还将这事提了四次(2:19、20上、20下、22),眼中闪出的光芒一次比一次强烈,似乎她正要举步从绝望的深谷中走出来。这从她对路得那不连贯的问题以及对怜恤路得的慈善家的赞赏中可以看出。当拿俄米看见那么多的麦子和那些吃剩的食物时,她肯定有人帮助路得。于是,拿俄米问路得:“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作工呢?”或许是拿俄米太兴奋了,同一个问题竟然问了两次,她兴奋得甚至来不及等路得回答,就已经给这位路得的恩人祝福了;她还没有弄清楚这个人姓甚名谁,便为他求福:愿那顾恤你的得福。一切都集中在这位无名氏某某先生身上——他看见你、顾恤你又留意你。拿俄米并不知道,她所用的这几个词与先前路得对波阿斯说的一模一样: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2:10)拿俄米只知道,一个肯顾念外邦人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是个品格高尚的人,至于这个人姓甚名谁则无关重要,拿俄米要为他祝福,是因为他关心别人。可是我们还记不记得,才在不久前拿俄米面对伯利恒的妇女所说的那些苦毒的话。刚回来的时候拿俄米充满抱怨,她觉得是耶和华降祸与她,并且她还要改掉自己的名字,叫别人不要叫她拿俄米要叫她玛拉(苦的意思)。不仅如此,当路得提出要到田间去拾麦穗的时候,拿俄米也只说了一句“去”,就没有再说什么了。她连一句感谢的话,祝福的话或鼓励的话都没有,更别说为路得祷告。甚至在那样的境遇中她对于路得去拾麦穗,连一声提醒或忠告的话都没有。路得身为单身女子,而且是外邦女子,她出去拾麦穗,处境是十分危险的,极有可能成为被欺凌、甚至被动手动脚骚扰的受害者,但是拿俄米却并没有提醒或告诫路得。那个时候的拿俄米心中充满了痛苦,她所能看到只有这个糟糕透了的环境。然而此刻拿俄米似乎是看到了希望,当她看到路得带回来的这些神给她的出人意外的恩典时,她改变了。这位怜悯人的神祂不仅让路得经历祂的丰盛,更是藉着路得的手,把恩典带进了拿俄米的生命里。当拿俄米经历神的恩典时,她的嘴巴开始说祝福的话,她的生命又开始变得甜美了。一个人的生命能够从苦毒变得甜美,不是靠别人的责备、教导,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唯有耶和华神那无限的恩典。当拿俄米以对路得施恩惠的人祝福来结束她的问题后,路得才有机会提及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告诉拿俄米她在哪里做工,是谁对她好。当路得提到这人的名字:他叫波阿斯。这个名字对路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对拿俄米则不然。当拿俄米听到波阿斯的这个名字时,瞬间就挑起了拿俄米的一些反应,从后面拿俄米再次回应这事的时候,她变得滔滔不绝,可以看出此时的拿俄米似乎非常的雀跃。(得2:20)拿俄米对儿妇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到第二次拿俄米给波阿斯祝福,她已经知道波阿斯的名字了。拿俄米从恩典中看到了希望,她的生命出现了转机,她从苦变成了甜,她会感恩,会为别人祝福。她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她也特别说明为什么这么迫切地祷告,求神赐福给波阿斯。因为他不断的恩待活人死人。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人”,按照文脉,应该是波阿斯。我们知道这里讲的活人,肯定是指拿俄米和路得,而这里讲的死人应该就是以利米勒和他的两个儿子。从圣经看,我们不难理解恩待活人的意思,但波阿斯并没有恩待死人啊,而且这也只是路得拾麦穗的第一天,拿俄米为何要用上“不断地”这个副词呢?圣经在这里特意用代词“他”而不用具体的名字,这正是圣经作者的高明之处。这里的“他”有一语双关之意。首先这个他确实是指着波阿斯说的,他多次向路得施恩。同时也是指向耶和华神的,因为只有神才是不断地施恩的那一位。我们也许会遇到痛苦,但切不要消沉和失望,因为神是不断向人施恩惠的神,祂要让我们在祂的恩典中得见黎明的曙光。拿俄米在神所带给她的恩典中,她看到了黑暗中的希望。那就是她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
三、生活在盼望中
(得2:20下)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
到这里为止我们有没有发现在路得和拿俄米之间正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拿俄米说这人是“我们”的亲戚,从拿俄米决定回伯利恒到如今,这是第一次拿俄米肯定地承认路得是这家庭的一份子。直到这里拿俄米才开始把路得和自己的命运连在一起。因着波阿斯的出现,原本活在绝望中的拿俄米好像开始有了盼望,她再次变得积极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至近的亲属。这里不是指着波阿斯与拿俄米家的血亲关系有多近而言的,事实上,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是很模糊的。在第2章开头介绍波阿斯的时候说是以利米勒亲族中的一个人。以色列人与我们不同,我们把亲戚分为远房与近亲,但那时的以色列人,却将亲属关系分成多个层次:最核心的是家人,围绕着家人的是宗族最外层的是支派;所谓家人是指由一位父亲所生的家庭成员,而这个家就称为“父家”。所谓宗族,是包含几个家庭的,大家都有同一个祖先,因此族人的成员会较家庭的成员多。同族的人需要共同负起保管财产、拥有土地和其他类似的责任,而以利米勒就是以法他族的人。最后轮到支派,支派就是集不同宗族于一身,以法他族就是属于犹大支派的。而波阿斯与以利米勒属于同一宗族,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宗亲关系,而非一家人,更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近亲。那到底是什么使拿俄米如此雀跃,可以使她从绝望中回转过来?“至近的亲属”是由两个字拼在一起的,一个是近亲的意思,一个是救赎者的意思。原文为“赎业至亲,救赎主”,是指同族中有特殊责任的一位亲属。这个人必须是出于本族的关系最近的亲属,但同时这个人必须自己也要有赎回的心愿和赎回的经济能力。因此在3:12波阿斯说还有一个人比他更近,必须先看他是否肯赎。赎业至亲他们有多种任务:1、赎地,如果族人中有人因经济需要把自己的土地卖掉,赎业至亲就要赎回土地,使宗族的财产得以保存完整无缺(利25:23-34)。2、赎人,如果族人中有人因家贫卖身为奴,赎业至亲就可以把这人赎回来(利25:47-48)。3、赎血债,若族人中有人被谋杀,赎业至亲就要负责把凶手处死,替被害者伸冤(民35:16-21)。4、赎他的名字,就是要把族人中的寡妇娶过来,不只是可以照顾她并且要为死去的人生出后裔保存他的名字继承他的产业。拿俄米听到波阿斯的名字,立即意识到根据宗族法例,她可以请求波阿斯尽其义务,作她们的赎业至亲。
所以真正使拿俄米充满盼望的是神为着祂的百姓所设计的这一套至近亲属的制度。其实这也是用来预表一位真正的救赎主。今天你我原本和拿俄米一样活在绝望里头,我们失去产业,但如今我们能活在盼望中是因着耶稣基督为我们赎回了。(彼前1:3-4)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因为有了赎业至亲的出现,拿俄米不再消极的得过且过,当路得告诉她波阿斯对她的吩咐,(得2:21)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显然拿俄米变得非常积极,她提醒路得(得2:22)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拿俄米知道路得不是得了一时的恩典,路得得到的是长远的恩典。她也知道波阿斯不只是有一个至近亲属的身份,她看得出来波阿斯所说的话是要带领路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一条蒙福的道路上。此时的拿俄米,她生活在盼望中,她开始积极的关注路得并提醒她当如何。今天,耶稣基督把我们从黑暗和死亡的权势下救赎出来,又给我们有永恒的盼望,如此我们是否真的就能生活在盼望中,灵里不再沉睡,努力积极的去为主摆上呢?
我们是什么羊的人远远重于我们能够为主做什么样的事。
【作者简介】 作者:陈国平或李佳,为主内夫妇,文笔细腻,引人入胜,循序渐进得到属灵的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