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看风与望云

2017-03-25 作者:洪光良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看风与望云.jpg

  题记:“看风与望云”不能成为不撒种和不收割的借口,反而是帮助我们“早晨要撒我们的种,晚上也不要歇我们的手”。

  读经:

  《传道书》11:1-6

  1.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2.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灾祸临到地上。3.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4.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5.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6.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

  《马太福音》16:1-4

  16:1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16:2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16:3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16:4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一、从两只怪兽谈起

  据说,古代有两种叫做“犹”和“豫”的动物。长相都相当可爱。“犹”很像猴子,身手敏捷,攀缘跳跃的本领非常强;“豫”的长相则如大象,此物力大无比,进退稳健。可惜这两种动物都非常胆小多疑,稍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不附体,有的马上攀上大树躲起来观察动静,久久才敢下来,若再有丝毫动静,立刻又会逃回树上。这样一再折腾,即使不远处就有丰富的嫩芽佳果,也常常因此而失掉了享用的机会。“豫”也是一样,虽然体强力大,但一闻异声便颤栗惊慌,不敢移动,只顾原地呆立观望,以致连豺狼野狗也敢欺侮牠们。

  就是因为“犹”、“豫”有这种过分谨慎、当决不决的弱点,后人便用“犹豫不决”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态度迟疑、优柔寡断、必受其乱的负面性格。

  当然,我们并不认同做人处世可以盲目冒进,也不是说办理事情可以不计得失、任意妄为,因为这明显也是违反耶稣的教导(路14:28-33)。因此,经过计划和仔细思考才行动是必要的。但若因为过分仔细而忽视主体大前提就不好了。所以,就连孔夫子对“三思而后行”的作风也有微言。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死后十七年孔子才出世,(季文子卒于鲁襄公五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可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办事风格必定是世人皆知之、也必传颂已久,不过孔子对此并不怎样欣赏,所以才会说:“再考虑一次就足够了。”孔子的意思是做事之前要加以考虑,但又不可迂腐寡断。

  在圣经里面,同样有一些“犹豫不决”的事情,更不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处事方式。《传道书》第十一章中的“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言论,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传道者带来的讯息

  我们读《传道书》11:1-6这段经文的时候,虽然碰到不少奥妙的句子,但习惯了智慧书叙事风格的人,对这段经文的涵义还是能够理解的。何况这六节经文还可以再分析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虽然各有表述,却是丝丝入扣,共同道出“天下事并非样样可以预先知道结果”的至理。三个层次的分配而下:

  1、2两节是第一个层次,主要讨论的是世人对未来的无知,因此须要对未来的事情作出多方面的准备。首先,传道者告诉世人:“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又说:“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灾祸临到地上。”对此,《现代中文译本》将其译为:当“把你的钱投资在对外贸易上,总会有赢利的一天。要在好些不同的地方投资,因为你不知道在这世上会遭遇什么恶运”。但也有人说第1节的“日久必能得着,”的直译应该是:“多日后你会将它找回来”。这个“它”,当然就是前面所指的“粮食”。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多日后才将撒出去的找回来,那只不过是收回成本罢了,怎能算是好的投资呢。所以,较可取的看法是:这两节经文应该是鼓励人们,即使明知没有回报,也要存慷慨的心。用自己的钱财施赠急需济助的人。这样,等到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或者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反馈。

  还有一说:因为尼罗河每年都定期泛滥,埃及的农夫通常会依时将种籽撒在水面上,经过浸泡的种籽会顺流逐渐下沉到广阔的河滩上,水退之后种籽就会在河滩上发芽成长为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埃及人这种因利乘便的举动,终于赢得较多的时间和余力,可以用在诸如天文学和几何学的研究上。这样,其收获反而比终日操劳耕作的回报更大。

  3、4两节是第二个层次,传道者凭常识告诉人们:“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接着又说:“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透过这两个例子,说明有些事情是世人所不能控制的。第一个例子说:一棵树自然倒下来的时候,或向南倒、或向北倒,我们是无法预测的。第二个例子则提到农夫的看风(又作“观察风向”)和望云(又作“研究云象”);意即一心想等到最适当的时机才撒种和收割。然而,有些事情却是超越世人所能控制的。过分谨慎筹算几时才是最适宜撒种和收割的人,结果可能失去时机乃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5、6两节是第三个层次。所谓“早晨”、“晚上”,乃是“取两端以统言整体”的修辞法,就是“或早或晚、无论何时”的意思。再者,所谓“撒种”,也并非只限于播撒种耔这个孤立行动而已,而应该理解为是指向“人生中任何工作取向或各种行动”。其目的就是要提醒人们:“一有机会就应该及时作工,因为你不知道何时所作的工,会有更好的收获”。这种论点与第一层次的性质有些相似。都是强调世人无法掌握未来,也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的缘故,它们都在告诉我们应该随时积极地投入工作而不可找借口偷懒或迁延岁月。从前有一首讽刺学生不肯用功读书的打油诗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箱待明年。”或者也是这种心态的写照。所以,传道者指出:“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这些事你尚且不得知道;何况是行万事之上帝的作为,我们就更加不得知道了。”因此,趁着早晨我们就要撒种,晚上也不要歇我们的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哪一样会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既然“都好”,可知不管早晩,殷勤的人其人生观和劳动态度想必也是积极的。

  综上所述,“不知道”这个词组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它在这段经文中竟然出现了三次之多。就是世人“不知道”、“不能控制”与“不能预测”的事,其论证从自然现象,继而是新生命的形成,一直延伸到上帝的作为;而上帝的作为却是世人无法参透的(传3:11),也是世人查不出来的(传8:17)。这些论点便是传道者始终强调的事实。然而,正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未来、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才需要更积极地进取,更要把握每一个时机并更努力地作工,假如我们随时都有准备,终必会迎来劳碌所得的美好成果。

  三、现代人应有的领悟

  首先,在《传道书》中,传道者向我们强调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宇宙间凡事都有定期,万物都有定时。世人将其视为规律或法则,可惜它有时也成了某些犹豫不决者的借口。因为上帝安排的自然法则是可以验证的,“看风”和“望云”的背后也是有生活经验作依据的。有些人就是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一切而忽略了那位安排规律或法则的上帝。以为凡事都可以凭个人的“谨慎三思”来等候最准确的时间和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否则就宁可不行动。甚至有些基督徒竟连传福音的事工也抱这种态度。但是,圣经的教导并非如此。回顾耶稣吩咐门徒如何下网打鱼的情节,便知道人的经验和劳力之不足恃。例如耶稣吩咐门徒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他们的回答却是“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路5:4-5)。这正表明人的历练并不能代替上帝的安排。我们再从《马太福音》14:28-31节处看到彼得尴尬的一幕。彼得看见主,就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彼得当主的面在水上行走本来是一次好得无比的经历,却“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可知有主同在的人何需看风望云呢?

  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教导就是“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2)

  保罗所执着的既然是“无论得时不得时”,可知就是无论早晚,也不看风望云,只要稍有机会,就不惜犯险冒死地传福音。这种态度性质上和对撒种者的要求并无二致,都是要“无论得时不得时”才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得时就要尽量利用机会,不得时就要设法寻找或创造机会,无论时机是好或坏都要传福音。”难怪保罗即使在身系囹圄的时候仍然不忘记向人传道。这就是因为他深知过度谨慎地“看风与望云”,对广传福音并无帮助,因为他早就“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都得了照常传福音的祕诀”。所以才会“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腓4:11-19)

  其次,应该承认,“看风与望云”的人其实都无法绝对知道亊物的结局,例如,若不是上帝的作为,光是看见大东风,谁能相信红海就会分开露出干地呢(出14:21)?,或单凭怨天尤人,又有谁能预测到天会降下粮食来呢?所以,“看风与望云”固然重要,但认识和倚靠掌管风云万事万物主权的上帝就更加重要了。

  四、趁着白日

  撒种、收割、传福音……经营正当事业等等,都是有意义的工作,却不表示我们永远都有时间、机会、和精力可以去做这些工作。所以,耶稣才会语重心长地告诉门徒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

  须知即使是在白日工作,也并非保证不会有风起云涌、飞沙走石、黑云蔽日的瞬间。这样,留下来可以工作的时间就更加不多了。何况还未排除“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呢。因此,人生天地间,如果事事“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话,试问还有多少余地可以发挥。然而,在上述引用耶稣这番话中,如果所做的工也包括撒种的话,我们就更加不必犹豫不决地看风与望云了。因为我们知道这种“作工”的使命性,它乃是上帝所嘱意的;它也让我们看到这“作工”的迫切性,因为这是“必须作”的;更让我们看到这样“作工”的尊贵性,因为这是有耶稣和我们一起作的。所以,只要有上帝的特遣和耶稣基督的同工。那么,即使环境很不理想或阻力很大;但趁着白日,该撒的种总是要撒出去的,该作的工总是要做成的。因为“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林后9:6)。如果不撒不收,生活和生命将是何等的匮乏。

  所以,“耕种的当存着指望去耕种,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林前9:10)。总之,“看风与望云”不能成为不撒种和不收割的借口,反而是帮助我们“早晨要撒我们的种,晚上也不要歇我们的手”(传11:6)。这才是传道者真正要传达的讯息。至于“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的问题,其实已经向大家透露了吹南风或吹北风的季节和方向。这也可以帮助农夫可以决定种什么最合宜。一如保罗所告诉加拉太教会的:“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6:9)。

  五、日光之上

  耶稣在传福音教训人的时候,屡次面对法利赛人的恶意挑衅。有一回,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要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开开眼界。耶稣便批评他们说:“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太16:3)。究竟“这时候的神迹”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上帝牺牲自己的儿子当作赎罪的羔羊,为要拯救邪恶世代中万千失丧灵魂脱离罪和死的羁绊,自己反而心甘情愿被钉十字架而死、最终又胜利复活过来的神迹。

  可惜,当日绝大多数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和势利现实的撒都该人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个神迹;如今,两千多年已经过去了,目前观天文测气象的科学何等发达,然而,活在后现代中的人们,就都能分辨这个神迹吗?即使声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当其面对政zh i权利、经济机会、职业公平样样受到挑战和压制的时候,当传福音的使命受到诸多邪恶势力对付的时候,当教会在许多国家中面对肮脏法律羞辱的时候。还有多少人真正能分辨这个世代所需要的神迹而坚持做一个不看风不望云的基督徒呢?还有谁能说自己比当年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更能分辨耶稣十字架的伟大救恩呢?

  求主怜悯我们,帮助我们!叫我们即使在无法不“看风与望云”的时候,仍然能够知道有基督的同在和同工,所看到的也都是日光之上的灿烂与美善,而非日光之下的霾雾与邪恶。阿们!
 

【作者简介】 洪光良牧师出生于广东潮汕。现任加拿大卡城华人基督教福禾堂主任牧师。他现任中国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荣誉神学教授、北京燕京神学院客座教授、福音时报网站专栏作家。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