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恩同在,生命满溢
2021-12-27
作者:骆颂恩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
经文:路2:21-24,39-52。
路加福音详细地记载了耶稣降生时的前因后果,以及阐述了耶稣在人类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信仰意义。耶稣降生给整个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纪元,给全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名字的意义就是“耶和华的拯救”。
下面的几段经文记载了耶稣成长过程中的几件大事,颇有丰富的属灵含义,可作我们基督徒灵程道路上成长的典范:
一、在圣殿里,被献与主
“满了八天,就给孩子行割礼,与他起名叫耶稣;这就是没有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按摩西律法满了洁净的日子,他们带着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献与主。(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记:‘凡头生的男子必称圣归主;’)又要照主的律法上所说,或用一对斑鸠,或用两只雏鸽献祭。”(路2:21-24)
基督降生后的第八天,他的父母给他行了割礼,按天使加百列的指示给他起名叫耶稣(路1:31)。他虽然贵为神的儿子,也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尽上诸般的义(即礼),为了成全旧约的律法(参见太3:15,5:17;加4:4)。
耶稣出生后的第四十天(即满了洁净的日子),马利亚和约瑟便把他带往耶路撒冷去。此行有两个目的:
(1、为了把孩子献给主,因为按照犹太律法,凡首生的,无论是人还是牲畜,都要献给神,首生“洁净”的动物要献给神为祭,人便要在满月后付上赎价(出13:2,12-13;民18:15-16)。
(2、是把头生的孩子称圣归主。按照犹太人的律法,母亲和她的男孩在产后40天内被视为“不洁”,为此要献祭使母子都得洁净。
婴孩耶稣被献于圣殿的记述,强调了耶稣家人的敬虔,对上帝的忠诚和对律法的全然遵行,与婴孩施洗约翰的奉献一样(参见路1:59-80)。
“割礼”:作为以色列人世世代代与神立约的记号。象征着犹太人与外邦人不同,他们与神有独特的关系。
“赎长子礼”:表示父母承认孩子是属于神的,惟有神才有能力赐人生命。
“称圣归主”意即分别为圣归于神;这是记念神击杀埃及地所有头生的,拯救并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故他们一切头生的男子,都要归给耶和华。
耶稣是神的儿子,他的父母仍然照着神的律法,举行这些礼仪。所以,耶稣不是生在律法之上的,而是完全地履行律法上的义务和责任。
耶稣当时也上圣殿,因为马利亚似乎同时作了一个特殊的奉献,像哈拿献撒母耳在会幕中服侍神一样(撒上一11、21-28),马利亚也把耶稣献给神。
耶稣被献给神,满足了律法的要求,为要把律法之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信他的人也得着神儿子的名分(参见加4:4-5)。神差遣他儿子耶稣为救主,道成肉身成为罪人的样式。耶稣行割礼的特殊意义是神藉此显明他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
耶稣被献与主,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而言;父母敬虔的生活能够影响下一代,帮助他选择当走的道路,即便到老也不偏离,蒙主赐福,得享永生。求主怜悯我们,使我们成为后人的祝福。
二、神恩同在,生命满溢
“约瑟和马利亚照主的律法办完了一切的事,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城拿撒勒去了。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路2:39-41)
耶稣出生后,约瑟和马利亚因着暴君希律的愤怒与残害,他们就举家逃往埃及避难(参见路2:13-18)。相隔了几年,希律王死后,约瑟和马利亚才返回拿撒勒定居(参见路2:19-23),因此,耶稣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福音书与使徒行传都有记载)。
“约瑟和马利亚照主的律法办完了一切的事,”表示他们是以色列敬虔的余民,就像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一样(参见路1:6)。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耶稣成长的四个描述,对应于施洗约翰成长的两个描述(路1:80),表明耶稣更伟大。耶稣就如普通人的孩子,经历身体和智力方面的成长,但他常有“神的恩”相伴。这“神的恩”超乎寻常,并逐渐增加。
孩童时期的耶稣,就已经被圣灵充满,满有属天的智慧,又有神恩同在的印证。这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羡慕的生命与生活。基督的道成肉身,正是把这样的祝福赐予一切信靠他的人。施洗约翰为此见证说:“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6-18)
耶路撒冷是犹太民族的首都,也是宏伟的犹太人敬拜的中心。每年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往耶路撒冷朝圣,庆祝逾越节。因此,约瑟和马利亚每年也为此往耶路撒冷去。
可见,家庭的个人灵修和教会的团契生活,不能取代圣殿中的侍奉(犹太人的信仰以圣殿里的礼仪为中心,它是预表基督的救赎。基督徒的信仰是以基督为中心,在基督里向天父表达崇敬与爱)。我们必须追求“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弗3:18)求主福佑我们,使我们里面的生命,因着神的恩而更加活泼、健康地成长,在世满有基督的身量与信仰的见证,荣耀主的圣名。
三、智慧身量,一齐增长
“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或作: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耶稣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纪),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41-52)
耶稣十二岁时,随同父母在逾越节上耶路撒冷的圣殿里去守节;这是耶稣降生和童年故事的最后一段记载。“每年”表明约瑟和马利亚的敬虔生命。逾越节是为期七天的无酵节节期的第一天。
过完节日后,但是在回程之时,耶稣并未与父母同行。昔日一起同往拿撒勒的客旅数以百计,约瑟夫妇他们以为耶稣与亲友随行。可是,走了一天的路程,二人才发觉耶稣并未同行上路,于是约瑟和马利亚便返回耶路撒冷寻找他。三天之后,发现耶稣在圣殿里与文士、教师们答问律法的事。凡听见的人,都对耶稣的智慧大感惊讶。然而,他的父母对他难免有些微言,因为实在令他们十分担心。
圣殿里有一列院宇和房子,不单作献祭用途,也作宗教教导和讨论之用。耶稣与教师们的应对显出他的智慧,这智慧将来还要显露得更多。故事的意思并不是说耶稣在此教导老师们,而是说他们对这位出色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一面听、一面问”说明他渴慕要得知识。在拿撒勒一定缺乏好的老师,所以当耶稣置身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时,就善用一切的机会来学习。当日的教育体系似乎很强调问题的讨论。这给活泼的学生有机会自由地发问并回答问题。教师们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
此刻,耶稣对他父母的回答极富有挑战性,他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即圣殿中的事)为念吗?”这里的“父”是指天父上帝。“我应当”表达了那种充满在耶稣生命中对上帝的责任感。“在我父的家里”;表明十二岁的耶稣,已经清楚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他也知道教导是他事工的核心,而他首要的任务是服侍他在天上的父。
耶稣回答父母的话的意思是:你们应该知道在那里找我;就是在我父的家里。这事显出耶稣在年少时,早就警觉到神是他的父亲,这种亲密关系是远超于一般敬虔犹太人的正常宗教观,而且他仍然尽上做人的本分,恭谨地顺从父母,但他却把与神的关系放在他生命中的第一位。
耶稣与神的关系是没有人可以共享的;约瑟和马利亚不了解这一点,他们是一点一滴地认识耶稣的弥赛亚身分。此事让耶稣的父母知道,他们的儿子具有一些特性和任务是他们所不明白的。耶稣继续健康地成长,由孩童、少年时期直到青年(正如撒母耳一样,撒上2:26;又如施洗约翰,路1:80)。
耶稣成长的特殊意义:1.身量的增长(年纪)。2.智慧的增长(上帝的话)。3.灵性的增长(爱神、爱人的见证)。耶稣正是一位德、智、体、灵、群,全面发展的完全人。
在耶稣成长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他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敬虔生命的传承;乃至他自己对敬虔生命的追求和对天父上帝挚热的爱;更是在上帝的恩佑中健康地成长,成为万民的祝福。
【作者简介】 骆颂恩:雅博网作者。上海松江人,生于一九六一年,籍贯浙江诸暨。自幼受父亲的影响,蒙恩成为基督的跟随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福音广播”成了我学习圣经的启蒙老师……八十年代末,参加过上海华东神学院(一年制)的培训学习,九0年八月回到本区教会作义工传道,直至二00一年三月被按立为该区教会长老,并作专职传道至今。于二00五年九月返校,再就读一年神学,获取了神学专科学历。二00八年至二0一0年,就读于上海电视大学的“行政管理”专科,并获得大专学历。不惑之年的学习生活,使我惊喜地经历到与童年时代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让我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主所用。笔者比较倾注于“归正神学”,因它给了我更坚定的信心和勇气,走侍奉神的道路。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