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三思
中秋是中国众多节日中最抒情的节日,花好月圆,秋高气爽,对着秋月,诗情画意,遐想感怀。中国著名诗人艾青曾写道,“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到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1989年作)是啊,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在美好的中秋之夜,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但各人的思绪会有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想到失去亲人而不能团圆的人,应该孤独的人,想到在外不能回家的人;我们也应该格外珍惜团聚之福,“人生难得几回月当头”;我们也应该想到为祖国统一大业祈祷,为海峡两岸民众团聚祈福,为社会和谐、家庭美满、安居乐业、民富国强、国泰民安祈愿。
在这些之外,我想用圣经的一些话语,和大家分享在这样美好的中秋我们还应该想到哪些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内容,我分享的题目是,中秋三思,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思家园
花好月圆人更圆,有日我们能相会在上帝预备的那永不震动的国中,那日才是真正的佳日良辰,人月共圆。不散的宴席,日光之下没有,但是,日光之上有。在日光之下,人生变化无常,人事变迁不定,有人说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圆有时,缺有时;聚有时,散有时。在上帝为人预备的家园里,也不再有“悲”与“离”,只有“欢”与“合”。上帝要擦去人在日光之下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21:4)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家,永恒的家。
国人有着对“家”的信仰,离开家的人们,乡愁时刻萦绕在心头,总想回家,尤其赶到团圆的节日,更是无论如何也要想法设法回家看看。可是我们不禁要想,我们日思夜想的这个地上的家是长存的家吗,我们能永远长住在这家里吗?很显然,这地上的家不是我们真正的家,我们是在地寄居的,是客旅,世界就是个旅行地方。时期到了,我们该踏上回家的路。在基督里,借着他,我们就可以回家。我们是上帝所造的,初人原来被放置在伊甸园中。但后来我们的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他们就被赶出伊甸园,开始了流浪的人生,踏上了充满着血和泪的路程。因此,所有亚当的后裔,都成了流浪者;所有不能回到那个和谐美满的家园的人,只能是漂泊者;离开家园的我们,无论住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哪里都不是我们的故乡,只能是异乡,我们就只能是异客。尽管人总把异乡当作故乡,但那份失去永恒的不安全感、没有归属感总提醒着我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诗)的处境。我们是从上帝那里离开的,我们应该回到上帝那里去。上帝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诗90:1)上帝是人千古保障,上帝是人将来希望,他为我们预备永久家乡。耶稣基督的降生,就是圣诞,这是一个信息,向我们传达可以跟随耶稣基督即可回家的好消息。所以从在这个意义讲,基督信仰是为全人类铺设了一条新生的路,一条回家的路。
在这个月华如水的中秋之夜,让你我的心灵被圣洁之光、生命之光、真理之光照耀,在月的清辉里将身心献给基督,与那位创造日月星辰也创造我们的天父一起团圆。
二思高洁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明月,其柔美皎洁,熙和清丽,令人无比赞叹、无限遐思。古以色列君王大卫曾赏月之时,诗兴大发,想到上帝的伟大与崇高,不禁作诗赞叹,“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8:3-4)当美国美国阿波罗11号宇航员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柯林斯于1969年首次成功登月时,在月球上向全世界宣读的正是这首极美的诗篇,作为对上帝的陈设与创造表示崇敬,同时也认为只有这样的诗句能极其准确恰当地表达人类首次登月的心情,宇航员便把写有这样诗句的《圣经》放在月亮上,所以圣经也就成了第一本带到月球上的书。明月当空照,遥望离我们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月之高挂,我们更应看到的是造月之上帝的崇高,也当想到这位崇高的上帝正在高天之上垂顾着世人,他眷顾着我们,抬举着我们,他这样做对我们又有着怎样的期许呢?他赐予我们荣耀尊贵,我们就当活出人的荣耀与尊贵来,就当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好成为上帝手中使用的贵重的器皿。(提后2:21)
在人声鼎沸、众声喧哗的世代里,人的心灵成了各种欲望的跑马场。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蒙尘之心,带着的定是卑贱污秽的生活,在低级趣味中陶醉。人们在日光之下,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味地求今世富足、求荣华富贵。可在今世,未见富足的人,也未见富贵的人,却见到太多富而不足的人,太多富而不贵的人。人们只是在片面地追求富起来,其他一概不问、一概不求。以至于我们看到求富而不择手段的人,看到太多这样的人出了太多低劣假冒的产品,从中牟利,然后在如法炮制,受纸币的指使,在无休止的贪欲下富而不足,富而不仁。有人说,今日的中国严重缺失“贵族精神”。先富起来的人,没有对大部分没有富起来的缺乏有爱心与责任,只是一味地对别人喊要有信心,可就是不对自己喊要有爱心。之所以这样富而不贵,信仰的缺失是一个根本的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被广为引用的话,“没有上帝,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卡拉马佐夫兄弟》),因为没有对上帝的信仰,一些人是通过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为使自己富起来的。
原谅我说,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的确失去了对崇高信仰、高尚道德的追求,甚至连对其向往都没有,活得很低下,甚至很低贱,没有人的尊严。这是令造我们的上帝所痛心的。上帝是圣洁的,他要求我们也当圣洁。当我们举头遥望上帝所造的高洁之明月,也请我们低头观看自己的心灵,思想我们的生活是否“高”——“稳行在高处”(哈3:19),是否“洁”——“脱离卑贱的事”(提后2:21)。
三思永生
宋朝诗人苏轼写下了一首被后人称作中秋诗词的巅峰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中有这样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人长久”不是一种一相情愿的“但愿”,不是空头支票式的不能兑现的寄愿,在耶稣基督的救赎里,这已经是作成的可以凭信支取的美好应许。圣经说,“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传3:14)因此人有宗教性,著名历史学家西塞罗说,“我没有发现有哪个民族坠落到无神的地步。”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对神、对永恒的向往与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能永垂不朽。
可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好月圆时,只有片时。中秋赏月,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想到古月照今人,古人不常在;想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想到宇宙之久远,人生之苦短。“人生七十古来稀”。圣经说,“人的年岁是七十岁,强壮的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9-10)。一代枭雄曹操,也如此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圣经说,人的生命并不久长,“你们像早晨的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4:14)。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提到他在“秋”江花月夜,在长江上泛舟赏秋夜明月,大发感慨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想到赤壁英雄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孔子更早时就有如此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第九》)人之离去,有如滔滔长江水,一去不复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圣经明言,这位“造物者”是明明可知的,“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与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苏轼能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晓得永生的上帝,在中秋同样看见苏轼所见的明月的你,是否也晓得这位上帝。这位造物者不仅造月,也创造了你,中秋之夜你不需要拜月,要敬拜的是这位造月又造人的上帝。这位上帝爱你我,他是永生的,你我是按照他的形象造的,只因人犯罪去敬拜假神偶像,迷信无神泛神多神等假说,以至堕落灭亡,但永生的上帝仍为我们预备了救恩、永生在耶稣基督里,他的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接受耶稣基督为你的救主,接受这样有救赎意义的信仰,“人长久”就不是“但愿”,而是“必得”。你得到了吗?我替基督恳求你,接受永生的上帝吧,上帝赐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