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永远得救的问题

2017-03-08 作者:费述慨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0-5.jpeg

 
        经文:来五8-14,六1-9
 
        这两段经文,当我们读的时候,会引起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六章一至九节。第九节末句有四个字是我们很难明白的,“近乎得救”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好像教会中的信徒,将近得救还未得救;好像离天国很近,但是还没有进去。他们是已经受洗加入教会的信徒,为何作者还说他们近乎得救呢?
 
        第六章六节首句“若是离开道理”,这话是背道离教的意思。这句话也叫我们觉得希奇,究竟是不是指已经受洗的信徒说的?还是希伯来信徒中,有些曾蒙恩得救的信徒,后来离开了主,拒绝了主!是否救恩也会失去呢!今天得着救恩而明天就失去救恩呢?有这样的事吗?我们所得的救恩是永远的,还是暂时的呢?这些问题非常严重,而且叫许多基督徒的心里,引起了许多怀疑。我是个基督徒,我发脾气是否还得救?我犯了大罪,神是否离弃我?救恩是否永远的救恩?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晚上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于得救还没有把握,怎能做个快快乐乐的基督徒呢?怎能有勇气大为耶稣作见证呢?怎会充满喜业,充满信心,和充满盼望呢?怎敢开口劝别人信耶稣呢?绝对不会。所以关乎得救的问题,一定要寻求根本的解决,才能叫我们在真道上有长进。
 
        请看五章九节:“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耶稣救了我们,祂所赐的救恩,是永远得救的救恩。所以我们得救是永远得救,这叫我们的心大得安慰。
 
        耶稣亲口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约十27)你是不是耶稣的羊,你有没有听祂的声音,有否跟随祂?祂认不认识你,把你的名记在生命册上?
 
        耶稣说:“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祂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十28-29)耶稣赐给我们永生,永不灭亡!祂所完成的救赎,是永远的救恩,我们得救就是永远得救。祂说:“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祂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这是何等安慰的话。
 
        如果你信了耶稣,把你的灵魂交托给祂,你自己却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灵魂拿出,撒但更是没有办法;因为耶稣把得救的人,保守在祂的手中,同时也保守在天父的手中。基督徒是安全的,救恩是可靠的,因为神负责保守我们。
 
        当我在加拿大读神学时,有一晚,我参加某教会的祷告聚会。有位老弟兄流泪的祷告说:“主啊!我常抓住你,不然我真是不容易站着,恐怕我松了手,会掉到地狱里面去…”他祷告得十分可怜。我读过约翰十章廿七至廿九节,我心里想:“老弟兄啊!不是你的手抓住神,乃是神的手保守你呀!”你的手会发酸,软弱,一放松便会掉下地狱去。人的灵魂太宝贝,是用重价买来的;天父不让人自己负责,乃由祂和耶稣亲自负这重大的责任。耶稣亲口说:“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故此,我们得救,是永远的得救。(编者注:没有什么能从神手里把我们夺去,只有我们自己选择是跟随主一生一世还是中途离弃他。)
 
        圣经记载,有次撒但想要把摩西的尸体,从坟墓移出。撒但对摩西的灵魂,却没有办法下手,所以想利用他的尸体,放在重要的地点。让以色列人看见,以为摩西回来了,便将他当偶像跪拜。神不许撒但引诱以色列人,把摩西的尸体当偶像跪拜;神就打发米加勒(是位最大的天使)加以阻止。(参犹9)摩西的尸体,神尚且负责;我们的灵魂是主耶稣流宝血用重价买来的,神岂不永远负责吗?
 
        信徒永远得救,这是圣经中的真理。如果你有所怀疑,是因你对耶稣不够认识,不清楚明白耶稣救赎的完备;以至给撒但留地步,将怀疑的火箭射入你心中。
 
        人对神容易偏向怀疑,而难转向信靠。撒但在今日常利用有大学问的人,把无神论的思想,向青年人灌注。
 
        昨天我在青年会的电梯中,管理电梯的青年人,问我从那里来的,我说从菲律宾来的。他问我是菲律宾的大使吗?我说不是的,我不过是天国的一个小小的使者。他说:什么天国?那里有天国?这话好像怀疑没有天,只有地;没有神,只有人。怀疑的根源是从乐园出来的。“夏娃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唯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以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夏娃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创三2-1)蛇的一句话,就叫夏娃怀疑神的话了。
 
        如果撒但对你说:“你信了耶稣真的得救吗?真有永生吗?真能白白的上天堂吗?”你应该勇敢大胆以对,主耶稣曾亲口说:“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祂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耶稣不但救赎我们,祂也保守我们到永远。
 
        如果我们认识耶稣,了解祂完备的救恩,我们的头脑充满了耶稣基督的真理,智慧,我们就足以抵挡撒但的火箭。以弗所六章十七节首句说:“戴上救恩的头盔”头盔是用来保护头部的。我在马尼拉日常以电单车代步,有时候还载师母在后面。我备有一顶很坚固的头盔,以防万一。因为头都受伤最为危险,有了头盔保护,可策安全。盼望我们都戴上救恩的头盔,我们的头脑若装满了救恩,充满了认识耶和华的智慧,当撒但把怀疑的火箭,射过来时便失去牠的力量了。
 
        所以,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祂。”这样,对自己得救,就毫无疑问了。只要我们追求认识耶和华,“祂出现确如晨光”黑夜了,晨光出现,这是天然的定律。我们只要追求认识耶和华,有个属灵的定律,祂必向我们出现,“祂必临到我们像甘雨,像滋润田地的春雨。”
 
        如果我们不追求,祂就不向我们出现。不扣门,祂就不给我们开门。不祈求,祂就不垂听;不寻找,就找不着,不追求,就得不到;追求,一定得到。追求在乎我们,我们务要多多追求认识耶和华。
 
        菲律宾圣经学院的师生们,除了许多工作之外,每年读新约全书两遍。我每天读一百七十一节,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可以把全部圣经读完。我每天约用廿分钟详细读经。读耶和华的书,才能够认识耶和华,追求认识耶和华是最重要的。
 
        最近菲律宾圣经学院,有位从越南来的校友林王辉姊妹,她鼓励全学院的同学和校友共廿七位,每位背读一卷新约圣经。她说,因为常听见基督徒圣经被没收,万一此事临到菲律宾的基督徒,新约全书可以由廿七位弟兄姊妹,合力重写出来。所以我们要竭力追求耶和华,将主的话多多藏在心里。
 
        永远得救的道理,果然记在圣经上,但希伯来书六章三至五节,实在叫我们莫明其妙,这些基督徒是否得救的呢?他们原来已认识主。已经得救,为何又退步的呢?抑是慕道友尚未得救的呢?这有两个可能:一是得救后又随流失去了。其二是他们还站在救恩的门外往里看。北方有句俗话说:“捧谁的碗,受谁的管;吃谁的饭,听谁的话。”有的人站着观望,盼望罪赦免,上天堂,有永生诸多好处。但又觉得信了耶稣,要受神的管教,实在不自由。所以停留在那里慕道,一直站在门外至死,死了灭亡,错过了得救的机会。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4-5)这里描写神在罪人身上所做的五种工作。例如我在未信耶稣之前三个月,有位老姊妹天天为我祷告,圣灵在我身上动工。假使圣灵不做这预备的工作,我无法悔改,我无法接受主,因为我们的眼目已经被撒但弄瞎了。那时我看不见天堂的美丽,也看不见地狱的可怕。圣灵一动工,我觉悟到来世的权能,天堂是何等可羡慕的。我开始恐惧地狱的可怕,我若今日死去如何?我实在没有把握,没有盼望。我赶快跑到外面,虽然一片乌天黑地,我也无暇顾及,我跪下祷告。这样,圣灵在罪人身上的预备工作,就临到我的身上了。
 
        古时候,长老会的神学家,把圣灵预备人心的工作,起了一个名词叫“先来之恩”。在我未得救之前,神的恩典先临到我身上,释放我脱离撒但。因为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蒙蔽了我,不让我信耶稣。圣灵来了,光照我,释放我,教我分别天堂和地狱。圣灵这个工作是暂时的,在我的身上三个月。最后我就接受耶稣,出死入生,从撒但的权下归向神。
 
        圣灵这些预备的工作,在希伯来信徒身上,并不是证明他们已经得救,乃是盼望他们得救。但他们犹豫不决,越迟延,越等候,他们的心越硬;最后,他们离弃道理,无法叫他们重新懊悔。他们把主耶稣重钉十字架。
 
        许多年前,加拿大有个青年人,他的父亲在大城市修理钟表,这青年人也学会他父亲的职业。但是他讨厌这门工作;他觉得整天戴副放大镜坐着修理钟表,毫无意思。有天他对他父亲说,要到西部温哥华深山,去做砍伐树木的工作,藉以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经他父亲许可,他就离家去了。因他没有经验,砍伐一棵大树倒下来时被压重伤。三个伙伴用雪车渡过结冰的河,把他送往市区医院求医。经医生诊断,必须锯掉一条折骨破碎的腿,或可保全性命。但手术之前,需经伤者本人,或其家属签字。那时伤者因发高热,已经三天昏迷不醒了,他的姓名,地址,家属,一概不得而知;因此医生无法施行手术。后来医生忽然想起,药商正推销一种退热的特效药,所以就给他先注射该药,果然退热,人也清醒。医生把伤势严重和必须锯腿的详情告诉他,经他同意签字,医生便进行施手术。虽然来他缺了一条腿,但却挽救了他的性命。
 
        圣灵在一个罪人身上的“先来之恩”就像退热的特效药,可以退却从撒但来的热,使我们头脑清醒;让我们有清楚的头脑,自由的意志来选择,接受主耶稣基督的救恩。
 
        ── 费述慨《从希伯来书中认识耶稣》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