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新约的苦难观

2024-11-07 作者:马有藻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640.jpg

  一. 导言

  新约承受旧约苦难神学的思想,在理论与思辨方面,对回答苦难这问题有更进一步的启示;且在耶稣基督的生命及工作上,更有新颖的答案。后来的使徒也本着耶稣的工作,而做出合适的应付准则。末了的启示录则强调受苦者,若没放弃他们的信仰,终必得胜,神必审判导致世人痛苦的罪恶,为信神的人伸冤。

  二. 福音书强调“十架受苦神学”

  开启新约的四福音便看见耶稣基督是一位痛恨罪恶与痛苦的主,祂是毁灭痛苦的开路先锋,祂为了爱世人,承受了全世界的痛苦;祂是忍受苦难的主,祂忍受了苦难毒钩的钩伤和鞭打。故此在主的爱中,我们有力量、有亮光去面对这些苦难;看到我们的主在人间的作为,就发现主甚为同情人所受之痛苦。

  奇异的是四福音中没有记载耶稣基督笑(不是绝对不会笑,只是记录上没有),但祂教导我们要与哀哭者同哭,与喜乐者同乐;祂是欢愉的主,是有感情的主,与祂相处会有平安自由的感觉,没有隔阂,可敞怀与祂往来,因我们的心情主全部知晓。新约虽然没有记载祂笑过,但曾有三次哭──为拉撒路(约十一35)、为耶路撒冷(路十三34)及流泪祷告(来五7)。可见主满慈悲为怀、悲天悯人的情感,甚同情人的痛苦,祂甚至愿牺牲自己,解除人因罪而招惹来之刑罚所产生的痛苦。

  十字架是证据、证明、标志、象征和启示,我们的主承受人间一切的痛苦,忍受一切产生痛苦的恶根,可说十字架是主认同我们的痛苦,同情并代替我们去承担,这就是十字架苦难神学所带来的意义。

  在四福音的亮光下,可见:

  A.   耶稣承认苦难有多种。有从人之罪而来,有直接及个人的(可二1-5),或间接从别人之罪而来(路十三1-5);有非从人来之罪(约九3);亦有从撒但而来,如驼背妇人、格拉森人(路十三10-11,八26-37)等。

  B.   对受苦的人(无论来由如何),只要他在受苦中不放弃神,他便会经历神的救赎(如血漏妇人、瘫子)。

  C.   耶稣视祂自己是神“受苦的仆人”,降世乃应验弥赛亚乃受苦仆人的预言(参赛五三章),故祂甘愿站在人性的地位承受罪的刑罚。

  D.   主看自己的受苦有救赎的功效,而我们的受苦则有教育的功效。

  E.   主受苦的出发点是自愿的,顺服神的;祂不求受苦,却知受苦可完成神旨,而将自己摆上(参太廿六39、42)。

  F.   主看受苦是必须的(太十六21的“必须”),是通往荣耀之路(路廿四26),故祂以此为动力而忍受一切(参来二10、18,五8,十二2)。

  G.   耶稣的教训多提及苦难乃信徒必经之路,如在登山宝训的八福(太五10-11)、在主祷文(太六13)、在差传信息(太十17、24-25、34-39)、在楼房论谈(约十四27,十五20,十六2、20-33)、在大祭司之祈祷里等等,祂常提醒信徒不可逃避的现实。

  H.   主以愿背十架为与祂联合的挑战(太十六24;路十四27)。

  I.   主对苦待祂的人毫无敌意,还为他们祈祷(路廿三34)。

  J.   “我在磨练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路廿二28)此言是可贵的应许。

  结论

  苦难之路非人单独经过,主耶稣基督曾走过,马丁路德说得好:基督徒的信仰是一个“十字架神学的信仰”(theologia crucis)【注1】。又如赵君影牧师言:“基督教的受苦哲学是以受苦的主为出发点。”【注2】。靠这般的认识来面对、有信心的等候,则终有一日痛苦被清除,并体验“将来会更好”的生活。

  三.  使徒行传之“体验受苦神学”

  早期教会大有承受苦难的能力,乃因信徒明白受苦的意义。他们明白是因他们找到弥赛亚受苦的意义;弥赛亚是受苦的仆人,又是得胜的君王。

  A. 信徒在主里受苦的预告

  这是第一世纪犹太教对弥赛亚观念的表示,以为凡是会拦阻弥赛亚出现的异端都要铲除。如保罗见基督教异常蓬勃,认之为异端,遂凶狠地要铲除他们。保罗错误的神学思想,以为杀尽信徒乃保护犹太教,以为必须“凭良心”做人,尽力扑灭基督教,才可使弥赛亚国度早日出现。

  (1)  马太福音十章十六至十八节,耶稣的差传信息中预言门徒将受苦,应验在使徒身上,如保罗、彼得、约翰。在第一世纪,因事奉神而受苦是必然的,与今日自由世界截然不同。

  (2)  约翰福音十五章十八节,十六章一至二节,耶稣已预告世人将恨门徒。在第一世纪时,政zh i逼 -/迫非常频密,今日我们少见这些危机,结果冲淡了为主受苦的心志,但要明白,在第一世纪信主并非易事(现今也不易),而今日是另一种“压迫”,如物质世俗主义思想的笼罩压迫,使我们只顾生活,不顾永生。

  B.在“行传”里应验(体会背十架之苦)

  (1)  使徒行传四章一至三节,使徒被捉拿,主的预告成事实。

  (2)  使徒行传五章十七至十八及四十节,使徒被公会拉去受鞭打。

  (3)  使徒行传七章五七至六十节,司提反殉道。

  (4)  使徒行传八章一至二节全教会受苦。主凶是扫罗(保罗),他异常活跃迫害教会,以为是事奉神,使不少人家破人亡,骨肉分离,“拉玛哭号之声回放”,真是体会了耶稣基督所言不虚。

  (5)  使徒行传十二章一至四节,教会领袖雅各等亦不例外,他们比别人先受苦。

  (6)     使徒行传十四章十九及廿二节,这位迫害教会的主脑人信了主后,他自己成了“为主受苦”的人,这是保罗在路司得首次为主受苦。

  (7)     使徒行传十六章廿二至廿三节,保罗再在腓立比受迫害。自有魔鬼存在的一日,信主事奉主是困难的,受苦是免不了的。今日我们面对各种主义、科学、理性、哲学、物质等思想的侵扰,还要对抗无形属灵界的势力,故“进入天国是困难的”(参徒14:22)。这些记载指出在使徒行传中,信徒受苦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尤其是为信仰的缘故,肯定必然受苦。

  C. 受苦心志的坚决

  (1)使徒行传五章四一节,使徒们“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使徒行传不像书信的解释面对苦难之法。在书信中,作者多解释痛苦的神学意义及应对之法,逐层逐句地阐释,而使徒行传乃是从信徒之言行中找到应对之法。此处“配得起”,是正确的心态,以为主受苦是荣耀的。

  (2)使徒行传二十章廿三至廿四节,保罗面对捆锁与患难,但他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显出他有真诚的决心、信心与爱心,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使徒行传最终阐述应对苦难的秘诀是信心、爱心及对主之心志。

  四.  保罗“认同受苦神学”

  保罗自信主之日起,便接触到为主受苦“警告”(徒九16)。在他一生中,他实在体验到此言之真确,但他是个不怕吃苦的人,一生多受苦难(参林十一23-27),明知上耶路撒冷受苦也不退却(徒二十23),还流露出认同主受苦之心志。在论“苦难”这主题上,保罗的思想异常丰富,远超同侪,不亚于福音书的亮光,综合保罗对苦难之解释与面对的态度有十:

  (1)  苦难由人而来,又由人而至全世界(罗五12),故苦难是人生必有的。“因为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六7)。

  (2)  保罗视受苦有教育的功能,因受苦者凭此经历,便能安慰他人(林后一4-5)。这安慰可传递给其它信徒(林后一6,七5-7),亦能体会主恩够用(林后十二9)。

  (3)  受苦乃与主的联合(腓三10;林后十三3-4),与主同为后嗣(罗八17-18)。在苦难中学习主爱,与主爱联合(腓一29)。

  (4)  既与主联合,便当效法主的死(帖前一6,二14-15;腓三10)。

  (5)  保罗的肢体观念──一肢体受苦,全身受苦(林前十二26)──肢体互相担代苦难,乃忍受苦难秘诀之一。

  (6)  受苦生盼望,这是信徒在基督得胜的能力。虽然受苦,仍有盼望(罗五3-5,八37-39),因受苦乃与同走荣耀之路(林后四17;罗八17)。

  (7)  凡敬虔度日者皆多受迫害(提后三12)。

  (8)  受苦莫施报复,一切有主伸冤,反要以善胜恶(罗十二19-21)。

  (9)  不怕吃苦,仍然喜乐,因圣灵赐下喜乐(帖前一6;林后一5,七4;腓一18、29,二17),又有主再来荣耀的盼望(帖前二19-20),苦就不足介意(罗8:17)。

  (10)     在受苦中神必开路,使受苦者能胜任(林前十13),深信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罗马书八章廿八及卅七至卅九节,正是保罗面对苦难的秘诀。总言之,保罗有一套精辟的“系统苦难神学”,分用双手的十指表达,每指代表一个原则,一手代表“神学基础”,另一手代表“生命见证”,标题是“面对苦难的良策”(罗八28、37-39)。

  1. 保罗苦难神学的基础

  a)  神的安慰(林后一3-5)──这是神属性的一部分,若我们相信神是大能的,我们亦可相信祂是在人生苦难中赐安慰的神。

  b)  神的出路(林前十13)──人在苦难中常寻求精神的、经济的、肉体的出路。神让我们经历苦难,叫人更相信祂在绝境、无助中向我们施恩。

  c)  主恩够用(林后十二9)──痛苦的经历可开我们的眼,使我们看见主恩够用,让我们不要在困境中犯罪,在苦难上“苦加一等”。

  d)  圣灵的喜乐(帖前一6)──圣灵称为“安慰的灵”,人在困苦中甚难喜乐,但圣灵使“万事互相效力”,叫信靠神的人得智慧的心、忍耐之力,喜乐必产生出来。

  e)  将来的荣耀(罗八17-18;林后四16-18)──罗马书8:18:现在的苦楚,比起将来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不足介意”原文意“没有价值”。这是一个鼓舞,人在苦难中未顶撞神,没放弃信仰,没有犯罪,相信必得着将来的荣耀,于是今生的苦就算不得什么。

  2. 保罗生命的见证:

  a)  与主同苦(罗八17)──受苦时非单独受苦,而是有主同在。我们所受的,主曾受过;主胜过,所以我们亦能胜过。

  b)  为主受苦(腓一29)──保罗是为主而身在桎梏中,在罗马监牢时写此言。表示为主而受苦的,算不得什么。

  c)  效主的死(腓三10)──效法基督不是以选择的方式,只挑自己喜欢作的,而是和祂一同受苦,凡主所受的,我们也和祂同作。“效法主的死”表示有为主至死的心志,如此苦难来到何足惧哉。

  d)  敬虔度日(提后三12)──立志敬虔度日按当时背景表示在信仰上坚守得住,在生活上不离弃主,在困苦中仰望主。

  e)  肢体相连(林前十二26)──“一指伤痛,十指连心”是中国古语,表示人在受苦时,其它肢体也一同受苦,包括主在内。知道主在我的苦中,便知道我在安全、稳妥的环境里。

  五.  普通书信的“信心受苦神学”

  A.  希伯来书强调“信心忍耐”

  1     作者先强调基督亲自为世人之罪受苦(来二17-18),进而学习顺从神的旨意;在受苦时最难学的功课就是顺服(来五8-9)。

  2     信徒中有不少因受政zh i与宗教的迫害,导致财产损失(来十32-36),生命也全无保障(来十二4)。但作者劝他们学习旧约信心伟人,努力奔跑天路,他们都是信心长跑专家,在百般苦难中仍力奔不馁(来十一章)。又劝勉他们仰望救主耶稣,祂亦因前面十架的荣耀而甘愿吃尽一切的苦楚(来十二1-3),这些榜样是信徒受苦时最大的助力。

  3     希伯来书十二章五至十一节的记载,这是其它书卷未提及的,神的管教背后指出神与信徒在生命上的联系,是“归属的标志”【注3】,这是信徒能面对苦难的一种忍耐力,如希伯来书十二章十节说:“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吗?”

  4     总言之,希伯来书带出数方面有关苦难的教训:

  a.    希伯来书二章九至十节及十七至十八节:主耶稣也被试探、也受苦。

  b.    希伯来书五章八至九节:主在受苦的学校学了顺从。

  c.    希伯来书十一章:记录旧约中甚多受苦的伟人。其中有:

  (1)     希伯来书十一章卅三至卅五节:有神的干预,用神迹奇事蒙保守的人。

  (2)     希伯来书十一章卅六至卅七节:没有神用神迹奇事保守的人。

  这里有二种受苦的人,为何神保守“张三”,而没有保守“李四”?这是神的奥秘,我们不能问,因这涉及神的主权的问题,如耶利米书八章四节言,瓦器不能问陶匠:“你为何这样待我?”(另参罗九19-21)【注4】。

  d)    希伯来书十二章二至三节:有目标的受苦。

  e)    希伯来书十二章六至七节:受苦中的“归属感”。

  B.   雅各书强调“喜乐忍耐”

  雅各一下笔便劝告分散于各地的信徒,在百般试炼中(他们的试炼有政zh i性的压迫,也有经济性的)仍要喜乐(雅一2),因为:

  1    苦难是信心的考验(雅一3)(这是雅各特有的新亮光,而保罗则强调受苦与主联合)。有时也有试探的成分,故在忍受时必需积极拒绝,不容侵入。那忍受苦难的是有福的(雅一12),因为他经得起考验,信心茁壮,便能作有力的见证人。

  2    苦难另一方面的果效使信徒“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一4),在生命品德上渐臻成熟。

  3    人在受苦中易迷路,看不清楚当走的路,困难的环境阻碍了神人的相交,故需多祈祷,求神赐下属灵的智慧来面对一切的困难(雅一5-8)。人在苦境中要求神赐智慧来行事。

  4    将来的审判(压迫人者受审)成为受苦者的忍受力,故雅各书内的苦难与盼望是不可划分的(雅一12)。

  5    总言之,雅各强调是要从神的角度下看苦难就会喜乐忍耐(雅一1-11是面对苦难的良言)。

  C.   彼德书信强调“盼望忍耐”

  彼得凭着多年事主的经历,写给分散在小亚西亚各地流离颠沛的信徒、他们离乡背井、居无定所、经济缺乏、受人轻视,对这样的读者,彼得给予有关受苦的劝诫,使人获得极大的鼓舞。他说:

  1    为义受苦是与主联合(彼前三14,四12),不要以之为羞耻,要以能为主受苦是荣耀的,在苦境中效法主的脚踪行(彼前二21,四1,五1)。

  2    忍耐生盼望(彼前二20),苦难情形越深,盼望的心越切。向往将来的荣耀,不仅使内心得安慰,而且欢喜(彼前四13),如此则地上任何的苦楚都可以忍受。既有活泼的盼望,便能坚忍地等候主再来,是彼得前后两书里最有力的劝勉(彼后三11-12),在地上受苦是短暂的,信徒必会丰丰富富地进入神的国度里(彼后一4-11)。

  3    在苦境中不要报复,只要顺服(彼前五6),如此便能带出好见证来(彼前二12)。

  4    总言之,彼得强调跟随受苦之主的脚踪行,称为“可夸之苦”,受苦使生命有益,这是进入荣耀国度的准备功夫。

  D. 约翰书信强调“爱神无惧”

  1     在爱里没有惧怕:爱神者,一无所惧,包括受苦(约壹4:18),因深知生命在神手中,包括苦难的遭遇,神必看顾与保守。

  2     不故意犯罪的人,恶者也无法害他(约壹五18)。

  3     行善属神,行恶属恶(约叁11节)。

  E. 犹大书强调“恶有恶报”

  1    恶人恶事总受清算(犹5、6、7、11、12、13节,留意“灭绝”、“审判”、“永火”、“灭亡”、“根拔”、“幽暗”等字)。

  2    要造就自己,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犹21节)。

  六. 启示录的“得胜受苦神学”

  启示录是为受苦教会而写的(如“希伯来书”、“彼得前、后书”等也是写给受苦信徒看),旨在安慰及鼓励他们紧守主道(启三10),忍受苦难(启13:10,1十四12),因胜利在前头。至于对苦难的应对,作者有数点独特的透视:

  A.    启示录论苦难、盼望,与彼得前书可谓异曲同工(苦难之来源:“彼前”来自社会与经济,“启”来自政zh i。两者均强调盼望与忍受、受苦与见证等,皆连在一起,只是在幅度与力度方面的分别。“彼前”的对象算是地区性,力度较轻;“启”的乃宇宙性,力度强大)【注5】。

  B.    苦难由政zh i的迫害而来,无数祭坛下殉道者的呼声,求神伸冤(启六9)。

  C.    冠冕为得胜教会留着(如士每拿教会,启二10-11;非拉铁非教会,启三11-12)。

  D.    苦难还未完毕,撒但的狂飙仍在肆虐。

  E.    苦难中有神的保守(启十二11)与同在,主知道他们的苦境(启二9、10)。

  F.    苦难是全宇宙性的(参启六至十八章),来自天灾(神审判大地)及人祸(神容许撒但肆虐),旨在给人机会在痛苦中归回神。

  G.    苦难是得胜者的冠冕,在殉道者身上表现出来。他们为福音作了“感人”的见证,他们的盼望是将来、在永世;他们慷慨就义,面向十字架,仰望主再来;他们视苦难如“草芥”,他们的见证何等伟大!

  H.    总言之,约翰在启示录中的得胜苦难神学,有数个重点:

  1    从主耶稣的宣称看苦难:

  主是教会的元首,万物的主宰,祂的治权统管万有,没有一件苦事能逃离祂的眼目,祂目光如炬(启一5、8、18)。

  2    从主耶稣的吩咐看苦难:

  主“知道”教会的患难(启二9),却吩咐人不要怕喝苦杯(启二10上),因苦难是至暂至轻的(启二10下),吩咐人在苦难中要谨守主道(启二13、三10)。

  3    从主耶稣的保证看苦难:

  主给受苦的教会保证“生命的冠冕”(启二10)、权柄制服列国(启二26)、与主同坐宝座(启三21),并免去信徒经历末世世界性的大灾难(启三10),这只是保证的范例,主是看顾人受苦的主。

  4    从魔鬼的忿怒看苦难:

  魔鬼藉着地上的“工具”迫害信徒(启二13),他有“无底坑的权能”,使全世界的人都伏在他的权势下(启九20,十三7、15)。但是他的日子不久(启十二12),也知不能胜过羔羊的血、神的真道、和信徒至死不渝的忠心(启十二11)。所以信徒要忍受一切,使魔鬼之计不能得逞,让神得荣耀。

  5    从天国到永远之国看苦难:

  主耶稣将再临地上,那时祂带着天军同来,那包括得胜被提的信徒(启十九11-21)。在清算最后仇敌后,便在人间建立天国,与信徒同作王一千年(启二十1-6)。之后完结白色大宝座审判,便引进永义(启二十11-21:1),那是人间的永远国度,没有眼泪、疼痛,死亡与一切苦楚,也是信徒永远的归宿。

  七. 总论

  在全本圣经六十六卷书里,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作者埋怨神创造了可犯罪的亚当因为那与神的全智与绝对的主权有关。圣经的作者们很实际,他们尝试在痛苦与迷惘的生命中寻找快乐,虽然现实是冷酷、痛苦的,但不让它损毁我们的幸福。我们反应去驾驭它,并从其中寻得益处,因我们有荣耀的盼望在前头,更应鼓起勇气、信心,小心翼翼地在苦难之路上前行。不要自招痛苦,尽量避免受连累,努力参与减轻由天灾而来的灾祸。

  综观圣经的亮光,借用下文互相勖勉:

  有人受苦,不知道为何受苦,

  有人受苦,却没有醒悟,甚至不知为何受苦。

  受苦可以是无益的,亦可以是有益的,

  无益的受苦,受苦是白受了,

  有益的受苦,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帮助别人,

  有益的受苦,就不怕更多苦难的来临。

  受苦时的心态,与受苦前的准备工夫息息相关。

  受苦在荣耀盼望下黯然失色,

  受苦在十架的光照下也完全失色,毫无价值!

  书目注明

  【注1】:R. C. Sproul, Reason to Believe, Zondervan, 1982, p.143.

  【注2】:赵君影,受苦的哲学(君影文选之三),基督教远景杂志(第七期),中华归主,1983,21页。

  【注3】:D. A. Carson, How Long, O Lord? Baker, 1990, p.127.

  【注4】:Author unknown, ‘The Blame Game and Other Games’, Plain Truth, 8/92, p.19.

  【注5】:唐佑之着,苦难神学,卓越,1991,101页。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