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彼得的改变

2016-06-27 作者:穆再云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QQ图片20160626175731.jpg

  经文:21:15-19

 
  西门巴约拿,后被耶稣改称“矶法”。西门意思是“听者”,矶法(彼得)意为“石头”。在旧约《圣经》中也有被神改过名字的,如:亚伯兰—亚伯拉罕、雅各—以色列、扫罗—保罗,都代表着一个崭新人生的开始。在彼得跟随耶稣的三年里,了解到他从一个心直口快、讲话最多、问题最多、信心时强时弱、立场时常动摇不定改变成一个沉稳坚定、谦虚谨慎、愿为真道赴汤蹈火、直至献身的一个彼得。
 
  彼得曾夸口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可14:29),但是接着耶稣被害的时候,彼得就三次不认主,不过主耶稣不因彼得不认他而放弃他、撇下他、任由他。在主复活后曾三次查问他爱主之心,并三次叮嘱他:“你喂养我的小羊”,有谁料到他会从失败中再次站起来,成为补选使徒时120人的领袖(徒1:15),传出教会历史上很有活力的一篇讲章(徒2:14—36),使之感动数千人信主,也因此建立了教会,彼得也是在使徒中第一个行神迹的人(徒3:1—10)。彼得晚年竭力广传福音,因他热切传道的缘故,许多人离弃偶像、归向真神。
 
  据说彼得在罗马郊外“地下坟场”作为传道之所,是为了避免罗马z /-府的注意。后来罗马暴君尼禄王决意毁灭神的教会,逼 -/迫神的仆人,就以大火焚城,捉拿彼得。彼得被处死前,曾对刑吏作出如此的要求:“请把我倒过来钉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为我竖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样受死”。彼得如今能改变成这样子,全都是因为主耶稣复活的大能,所以我们具体的来看下面:
 
  一、主复活前的彼得
 
  彼得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渔夫,正是他在打鱼的时候耶稣呼召了他和他兄弟安德烈(太4:18-20),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耶稣就赐给他一个新名“矶法”。跟随耶稣的队伍中,他总是最冲动的一个,一次耶稣在海面上行走,他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太14:28),最后因自己的小信,差点沉到海里。
 
  主耶稣向彼得说话,比其他任何人都多。除了彼得,没有一个门徒竟然会责备耶稣,没有一个使徒像彼得那样大胆并且清楚地称耶稣是主,也没有一个使徒比彼得更公开的、极力否认耶稣,很奇怪,也没有一个使徒像彼得一样被主称赞、更得祝福。但是彼得在跟随耶稣的这段日子里,他有好几个方面是处于失败状态的,如:
 
  1.灵修上的失败(可14:37)
 
  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去祷告,因为耶稣很快就面临十字架的酷刑,他心里很难过,耶稣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和自己一同来祷告父神、亲近父神,可没想到,耶稣的三个门徒却都睡着了。
 
  同样,有些人参加完聚会就匆匆离开,回去没有读经、祷告、默想,神的话如何在我们心里扎根,没有扎根或根部不深很快就会荒废了。所以要给自己一些灵修的时间,让所听的道可以往下扎根,存在心里,成为生活中的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灵修呢?(1)灵修是心灵的运动;运动是身体的操练,以促进身体的健康,而灵修是心灵的运动,以促进灵里的健康;(2)灵修是人与神的约会;透过约会,神让人可以亲近他、认识他、了解他;(3)灵修是心灵的进食;《圣经》就是人的灵粮,叫人吃了后有内在的健康和足够的能力作神的工作。
 
  2.行为上的失败(约18:10)
 
  彼得的目的是想用他的方式来保护耶稣,可他万万没想到,耶稣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刀”象征血气的兵器,“削掉他的右耳”因为主耶稣及时治好了那人的耳朵,所以才不牵连彼得也被捉拿(路22:51)。不认识十字架意义的人,常会伸出肉体的手,拔出血气的刀,来试图保护主和属主的事物,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害。我们即使是为着最好的目的,若是使用错误的手段,必不能得着主称许。
 
  “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是神差遣耶稣降世,原是要他背负世人的罪孽,在十字架上担当我们所该受的刑罚。“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5)。
 
  彼得的冲动、鲁莽,有一种想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气势在这里,但彼得这种行为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提醒,不是什么事情都是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本事就可以,一定要仰望天父,给我们智慧、聪明来行事为人。
 
  3.认识上的失败(约13:8-9)
 
  彼得认为耶稣洗他的脚是件不合情理的事情,怎么能让“永生神的儿子洗我的脚呢?”这一直是彼得特别的想法,哪知耶稣却告诉他“我若不洗,你就与我无份了”的时候,他马上就又叫主连手和头也要洗。这就是所有认识上的缺欠,整天跟随耶稣,和主一起吃、一起住,但他的灵性始终都是婴孩,没有长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发觉自己需要更深的认识主、追求主,只是一个外表的跟随者。
 
  主耶稣洗门徒的脚是谦卑服侍的榜样,但是归根到底就讲到爱,要让他的门徒也能像他一样的谦卑,并且也要爱身边每一个人。“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我们能否享用主,全在乎让不让主来洁净我们生活上的污点;因为那些污点若得不到洁净,就会阻碍我们与主之间的管道,叫主的丰富不能输送到我们身上来。
 
  4.侍奉上的失败(约21:3)
 
  这件事情是在耶稣复活之后发生的事情,但耶稣没有向彼得显现。那么彼得为什么又去打鱼了呢?这和耶稣有极大的关系。在耶稣还没有钉十字架的时候曾预言过彼得要三次不认耶稣,但彼得却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而接着耶稣在公会里受审,被人吐唾沫,被人打的时候,彼得确确实实地三次不认耶稣,这个时候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就想起耶稣所说过的话,他就非常后悔自己说那么夸大的话,现在却是连主都不敢认,于是就出去痛哭。
 
  就因为这样,彼得又回到原点,做起他的渔夫,他觉得主肯定不会原谅他,所以他选择自觉的退出。
 
  我们无论是属灵的或属世的工作,都不能依赖自己的才干,而须一直仰赖神的引领和祝福。彼得是带头的人,其他门徒代表跟随的人,作为带头的人需要多方谨慎,不能掉以轻心。
 
  二、主复活后的彼得(约21:15-17)
 
  主耶稣复活之后,也显现给这位失落、又不敢面对他的彼得,无论彼得过去是如何对主的大能有所怀疑;跟从主如何的不专一,现在又是多么的糟糕,这一切在主的恩典中都可以过去,耶稣所注重的不是一个人的过去,甚至不是他的现在,乃是他将来可以达到的境地。
 
  主耶稣头两次的问话是用非常高的爱,但彼得的三次回答都是用亲爱的爱来回答耶稣。后来主耶稣也降低要求,用亲爱的爱来问彼得,似乎彼得不敢用非常高的爱来回答主,这是因为彼得他想到他之前的事(不认耶稣),所以才那么含蓄、那么淡定,不然彼得肯定会马上用非常高的爱来回答耶稣。
 
  这里说: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这个“忧愁”说出他里面的矛盾,说他不爱主,他不甘心;说他爱主,他也不敢承认,这样的“忧愁”说出彼得不再是一个冲动的人,他经历过失败,得着过教训,认识自己的真实情形;说出他是一个被破碎、被重塑过的人,说出他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成熟。
 
  主三次要求彼得:(1)“喂养我的小羊”,主最操心的是那些刚刚得救,还没有长大成熟的“小羊羔”们,他们最容易夭折,最容易失落,主耶稣要求彼得喂养它们,给他们健康的食物;(2)“牧养我的羊”,这个比第一次要求要高,不但是小羊羔,整个的羊群,都要牧养,不单只是给羊群吃的,还要照顾他们,保证他们健康长大;(3)“喂养我的羊”比第一次的要求高,比第二次的要求要更具体。对我的羊群,你若不知如何牧养,只要给他们食物,喂养它们就好了。这就是我们的主,他是照着我们的度量来要求我们。
 
  彼得从主耶稣和他的对话后,灵命就不断的成长,服侍也越来越有力。在耶稣升天后,补选使徒的120人聚会中,彼得就作为领袖来发言;五旬节的讲道是教会历史上很有活力的一篇讲章、也是充满恩膏和能力的一篇讲章,正因为这样,就有三千人悔改归向主。是什么动力(或者说是能力)让他可以做到这些呢?全都因为复活的主,若不是主耶稣在彼得重操旧业、灰心失望的时候,主动的出现在他的面前安慰他、激励他、扶持他,彼得是不可能再次走上侍奉的道路,更不可能为主殉道。
 
  耶稣的复活给彼得带来了很大的转变,那么耶稣的复活对你有没有实际的影响呢?彼得不但在口才上得到了恩膏,在祷告医治上也得到了能力(徒3:6-7)。不仅如此,彼得也有一颗“为义受逼 -/迫的心志”,主的福音在当时耶路撒冷已经大受逼 -/迫,可彼得仍然有颗坚定的信心,不像当年的他,一遇到一点逼 -/迫就急着躲,忙着否认耶稣,现在的他,不论从肉体上或属灵上,都已经是一位非常成熟稳重的人。
 
  感谢主,若不是耶稣的爱长阔高深,彼得就只有灭亡了;若不是主耶稣主动找到彼得,以彼得的性格是决不会主动去找耶稣;若不是主耶稣大使命的托付,彼得是不会有使命感的。感谢主,一个粗糙不平的“顽固之石”被主耶稣磨成“顺服之石”,也成了教会历史上一棵稳固的“柱石”。
 
  彼得的改变告诉我们,我们很多的地方真需要被主改变,若不是主耶稣来改变,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是无济于事。藉着彼得的经历,也反省我们自己是否在灵修上、亲近主上很欠缺、很懒惰?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