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撒该的信心

2019-11-04 作者:张玲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微信图片_20191104075017.jpg

   经文:路加福音19:1-10

 
  1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
 
  2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
 
  3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
 
  4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
 
  5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
 
  6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7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
 
  8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
 
  9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10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人生不同的境遇都可以催促人来到神面前,但神的救恩只给了那些有信心寻求神的人!经文讲述的是税吏撒该,因信得享主恩,因信更新改变,撒该悔改的经历是路加福音独有的记载。
 
  税吏是犹太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原本属于贫穷的阶层,但因着为罗马人作事,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势,累积了一些财富,犹太本族人对他们是敬而远之;又因着税吏中间常有对穷人的欺压和讹诈,他们对税吏常是心生厌恶。福音书记载,当年耶稣出现在税吏与罪人中间,常常受到当时宗教领袖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置疑。
 
  这段经文讲述,税吏撒该因着热切寻求主,他愿意突破自身所限、放弃自己的圈子;与主相见后,他愿意在信心中悔改归正,最终得着主所赐的救恩,让我们一起学效“撒该的信心”。
 
  一、突破环境与自我
 
  撒该“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这是一个人对信仰的寻求,也是一个人的信心之路。
 
  1、突破外在环境的限制
 
  “人多”,是因当时拥挤耶稣的人很多,是外在的阻隔。人多是摆在撒该与耶稣面前的阻隔,人多也是来到耶稣面前的一个信心的考验。
 
  瘫子的四个朋友也曾面对人多,无法来到耶稣面前,“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可2:4)。信心把瘫子带到耶稣面前得到医治。患血漏妇人也是如此的经历,“有许多人拥挤跟随耶稣”(可5:24),患血漏的妇女杂在众人中间,她根本无法就近到耶稣面前,她从后面偷偷地摸耶稣的衣裳,这一举动使她十二年的疾病得着痊愈。
 
  有人在环境的阻隔中,望而却步;有人在信仰的路上,走了一半就回头;但也有的人在追随的路上,用信心突破外在环境的不利和阻碍,从此他的人生得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2、突破自我的限制
 
  撒该“他的身量又矮”,这是个人自身的局限。外在环境原本人多,再加自身个子矮小,按着内外的条件,他根本无法看见耶稣。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有的是生而有的,有的是后天造成的,如以色列有一位士师“左手便利的”,扫罗家的孙子米非波设五岁时摔断了腿。
 
  撒该却为自己的人生寻求到一个支点。有心之人可以发现,也可以用这一平常之物,成为看见耶稣的一个台阶。他爬上了路旁的一棵桑树,凭借这棵树,把自己矮小的人生置于高处,他的视野可以更宽广。
 
  迦勒和约书亚的信心正是如此,他们与十位探子看到的是同样险恶的环境,有坚固的城墙有高大的亚衲族人,但只因他们二人有信心,他们共有的心志“我们足能得胜”(民13:30)。今天仍然会有不利的环境与自我的有限,拦阻我们来到主面前。求主赐我们信心,将不利与有限化为我们生命的动力,在看似不利的环境或是有限的个体,成为我们寻求主的一份信心考验。
 
  二、悔改的心与行动
 
  撒该最初的心志只是想见耶稣,于是他“爬上桑树”,为得见耶稣他放下自己,放下自己身份、地位与面子,耶稣看见了撒该,“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路19:5),耶稣认识撒该、看见撒该、呼唤撒该;他立刻从树上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当撒该来到耶稣面前,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全然被改变了。从撒该对金钱的态度、对他人特别对待穷人都完全改变,撒该承诺的“给”与“还”,让我们看到一个悔改更新的生命。
 
  1、对待金钱——乐意给予
 
  撒该是财主,他有丰富的钱财,因被耶稣看见,来到耶稣面前,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一半分给穷人,这一举动远超过犹太人奉献的数目。福音书为我们记载许多有钱财的人,因无法割舍对钱财的喜好,而与耶稣的救恩擦肩而过。
 
  一个少年财主来到耶稣面前寻求永生之道,少年人遵守了律法要求,但耶稣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富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路18:22),那少年财主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太19:22)。耶稣透过这一事件教导门徒:“财主进天国是难的”(路18:25),从撒该愿意慷慨的给予中,我们看到一颗真诚悔过的心。
 
  2、对待穷人——怜悯看顾
 
  穷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被人所轻看的,在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路16:19),我们看到穿着紫色袍子的财主,对于自己家门口的穷人拉撒路视而不见;撒该作税吏长的时候一定也欺压过贫穷人,但当他来到耶稣面前,他发现自己对待穷人的思想和观念需要改变,他所做的决定是拿出自己一半的财物分给穷人。
 
  这个世界还有贫穷,也许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极贫穷的人,但总有些人是需要被关怀、被照顾、被怜悯,我们如何看待他们?这是今天这个时代赋予基督徒与教会的责任。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饿了、渴了、病了的人,耶稣说:“这些事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3、对待错失——愿意赔付
 
  悔改后的撒该认识到自己曾经所行的不义,他要为自己对他人的亏欠作偿还:“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撒该愿意主动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代价、进行赔偿。撒该赔偿他人的数目超过摩西律法的要求。律法一般要求是两倍赔偿(出23:4,7),或是认识到过错自愿如数赔偿损失,“就要如数归还,另外加上五分之一”(利6:5;民5:7)。撒该所做的比法律所要求的赔偿更多,他在以行动来表示他生命的改变。
 
  一个人来到耶稣面前的生命,他必须蒙主光照,被主更新,悔改是从心思的转变开始,其后还要有行动,对待金钱、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过错,有一个全新的改变,如此才能得着神在我们生命中更大的赐福。撒该像小孩子一样在主面前承认过错,也愿意赔偿,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太18:3-4)。
 
  三、得着耶稣与救恩
 
  当耶稣承诺要到撒该家去作客之时,经文中间有一段众人的议论,“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被众人视为罪人,但却在耶稣的眼中视为清白的人,撒该原文含有“纯洁、清白无罪”的意思,耶稣对撒该的认识“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路19:9)。
 
  1、救恩是现在的
 
  耶稣应许撒该:“今天救恩到了这家”,救恩因神的怜悯与人的悔改临到人,耶稣接着启示这段经文的核心意义:“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主应许:“你们寻找就寻见”,彼得在水面上行走,因风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他呼求“主啊,救我”,耶稣立时赶紧伸手搭救他(太14:30-31),人以悔过之心发出呼求,主的救恩就临到。身悬十架的强盗,因着认罪相信耶稣,耶稣对他的应许:“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主应许:“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后6:2)。信仰带给我们今天生命的救赎,带给我们今天生活的力量。
 
  2、救恩是永远的
 
  当年行走在犹大地施行救恩的人子耶稣,今天仍在做事。祂的膀臂没有缩短,祂的恩典没有收回,主在今天仍在寻找迷途的羔羊,拯救像撒该一样失丧的人。愿主圣灵光照,使人认罪悔改,得着主永远的救恩。因祂在荣耀宝座上,敞开双臂迎接罪人回家,耶稣的应许给了所有有信心寻求耶稣并认罪悔改之人。
 
  撒该和上文耶利哥路旁讨饭的瞎子一样,都不是自己看见了耶稣,因他们都有自身所限,但耶稣愿意来到他们中间,他们的生命被耶稣遇见、被耶稣看见,从此全然改变。
 
  撒该因着追求信仰,他突破环境与自我;因着被耶稣看见,他深深忏悔并行动;撒该的生命被主祝福,最终他成为神国度中的一员,得享永远的救恩。
 
  愿撒该的生命激励我们在信心中寻求、在信心中改变、在信心中蒙恩!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