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久的饶恕
2017-02-17
作者:张鹏程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太18:21-35
引言
有一位老师问他的学生们:是否有人得罪过你们?你们是否很讨厌他们?以至于不愿意饶恕呢?讲台下学生异口同声:有!
老师说:好吧,让我来教你们一个方法--你们回去把那些曾经得罪过你们的人的名字,写在一个土豆上,有几个就写几个,明天把那些土豆放在书包里带来,你们可以拿那些土豆出气。孩子们一片雀跃。第二天大家都背着大大小小的土豆来上学,大家彼此留意对方的土豆数量,一起拿土豆出气,感觉很解气。如此一连几日,书包里的土豆渐渐变得沉重,而且开始发霉发臭,散发着一股恶心的气味。孩子们说:老师我不想再背了。老师说:那些都是你最讨厌的人哦,你不是要拿他们出气吗?孩子们说:背久了真的好累哦。老师说:那好吧,让我们把那些土豆都扔到垃圾桶里去吧!孩子们如释重负。对孩子们是如此,对成年人何尝不是?仇恨是一种很不好的情绪,它让我们变得活在苦毒之中,它让我们的心不胜负荷,就像是身上背着一袋发霉发臭的土豆。
因为人的罪,人很容易陷入苦毒之中,对那些伤害和冒犯我们的人,我们很难选择饶恕,在今天,许多的电视剧以及电影之中就可以反映出我们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文化之中。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常常是人们面临攻击时的手段,而这些只能是徒增仇恨。却不能够真正解决内心中的苦毒。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忿怒会产生怨恨,怨恨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报复心理。饶恕还是不饶恕,你有否面临过这样的挣扎?你认为你有一个惨痛的经历令你自己绝不可能饶恕吗?或者说你是否明知道自己应该去饶恕,可心里却很不情愿?让我们一同来看圣经中关于饶恕的教导
在本段经文中,就像我们传递了一个关于饶恕的重要的真理:
"我们藉着耶稣基督的宝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着神丰富的恩典"。
既是如此,我们既然蒙主怜恤,经历饶恕之恩典,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理当学习从心里真正的饶恕。
何谓饶恕:
1、从过错或伤害中释放出来;原谅。
2、免除债款。
3、宣告放弃对冒犯者的恼怒或怨恨。
让我们回到本段经文的内容;这段经文关于饶恕的原则是主耶稣基督借着一个比喻所阐明的;而主耶稣为什么会讲这个比喻呢?从经文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太18:21)?”
「那时」──联系上文可知,当时,耶稣正和门徒讨论该如何对待有过错的弟兄: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应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一问题耶稣给出了清楚的答案;当耶稣讲论完时,马上发生了一件事情」彼得立即作出反应,他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提出饶恕的问题(太18:15)。
「彼得进前来」──21节虽记述提问的人是彼得,但从十八章1节「门徒进前来问……」,及在35节这段经文结束时,耶稣说:「你们各人……」,也就是说当时听耶稣讲解的不止彼得一人,其它门徒亦在场旁听。
彼得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呢?
“......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太18:21)”。
彼得的问话是有原因的。根据一些解经家的说法:犹太教师依据阿摩司书前几章的内容其中提到“三番四次”这个词,因此,他们教训犹太人要饶恕人四次,四次以后不饶恕就不算为罪。而彼得提出来七次已经远远超过了犹太拉比的要求。再者,犹太人很看重七这个数字。在他们眼里,七是一个完全数。彼得也许觉得自己对自己问题的解答一定会得主的称赞。可是,主耶稣的回答可能令他有一丝的失望。耶稣并没有夸奖他,而是结合自己完全的属性提出更高更完全的要求。耶稣对彼得说:
“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2)。
这七十个七次用简单的乘法口诀得出的结论是四百九十次。尽管四百九十次和七次相比次数多了很多,但主的话不仅仅是这个意思。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真理,耶稣紧接着讲了一个比喻,即饶恕的比喻。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思考这一个比喻。我们应该注意到,耶稣在回答彼得之后,就立刻讲了这一个比喻,进一步回应彼得的提问。让彼得真正明白关于饶恕的原则;虽然耶稣告诉彼得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当时在他所讲的这比喻中,并没有涉及次数的问题;就是到了最后的总结(35节),耶稣也没有再提及次数。那么,「饶恕七十个七次」的答案(22节),「饶恕七十个七次」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借着这个比喻我们一同来思想,自己是不是就是耶稣所说的那个人?
一、我是不是那位已经蒙主饶恕的人?
主说:“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欠一千万银子是怎样的概念呢?根据圣经原文是一千万他连得银,一他连得等于72斤,合1172两 ;一千万他连得银等于11.72亿两,这对王的仆人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而那仆人唯一能做的只有求王大发慈悲:
“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太18:26)。’”
我们无力偿还罪债
让我们再一次仔细的回想这个场景,因为这场景所呈现的内容也发生在每一个基督徒的身上;一位欠了一千万银子的人,一千万银子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省份一年的财物预算,这是一笔惊人的数目。王对他说,你要变卖所有来偿还债务,包括变卖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他将来都要还清,他能还清吗?显然靠着他自己根本无力还清。
同样,我们就是这位欠了一千万银子的人,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犯了许多的罪,日积月累,我们不断增加罪孽,积蓄上帝的忿怒。我们活着的每一天,还会犯很多的罪。按照神公义的刑罚,我们本是受到地狱的刑罚。
我们如同那一个欠了主人1000万两银子的仆人,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同样也根本没有能力偿还罪债。因为罪的债是什么?经上说:
“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
然而,当那一位欠债的仆人处在绝境之中,按着他实际的状况根本无力偿还,无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但是经文中紧接着说:“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就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如此饶恕,对于这一个仆人来说是何等大的恩典?
因着主人动了慈心,就释放了那个仆人,并且免了他的债务。同样,当我们处在罪恶的光景之中又无力自救时,我们的天父也动了慈心,就饶恕了我们,免了我们的罪债。只有上帝愿意饶恕我们,我们才有可能被救赎。可是饶恕有一个前提,是因为有人付出了代价,有人愿意承受这份代价,才可能去饶恕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愿意来承受,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饶恕。
当主人选择饶恕并且免了那仆人一切的债务时,意味着主人甘愿以仆人所欠他的债务为代价,换个角度来思考,当一个人不愿意宽容时,也就是这个人不愿意承担这代价。
在前面我们说到上帝之所以饶恕人是因为他愿意承担这份代价,我们有必要来看一看,我们蒙饶恕,究竟是承担了怎样的代价?
“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8:32)?”
可见,上帝将他的独生子白白地赐下作为赎价。
我们今天之所以被饶恕,难道是我们有什么功德吗?是我们配得饶恕吗?当然不是!上帝饶恕我们,是因为有一个真正的义人?就是那义者——耶稣。
“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弥7:18)?”
弥迦在这里写明,我们所敬拜的这位上帝和别神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恨罪恶,但乐意饶恕人。我们的神是公义的,他不会平白无故的免我们的债务。天父为了要豁免我们的罪债,赐下耶稣基督作为我们的代赎者。我们的罪债由耶稣替我们承担了,当他在髑髅地的十字架上,我们听到他那充满饶恕的代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他用自己的血还清了我们一切的罪债。我们的天父是看在耶稣基督的宝血上,才赦免了我么一切的罪债。在这里,看到了我们得饶恕的前提是因为耶稣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且上帝也承受了这样的代价。
本来我们是该死的,但如今神让耶稣基督替我们而死,借着他的死解决了我们的罪债。那些信靠耶稣基督的人,耶稣基督已经承担了他们的罪债,于是神就不再追讨他们的罪债。
亲爱的弟兄姐妹,扪心自问:我是不是那位已经蒙主饶恕的人?我们的天父是在耶稣基督里饶恕了我们,重新接纳了我们。我们如今是不是在耶稣基督里?就是因着信与耶稣基督联合。耶稣死了就是我死了,耶稣活了就是我活了。耶稣的死是为了我们的过犯,耶稣的复活是为了叫我们称义。只有借着耶稣基督,我们才有被天父饶恕的可能。
二、我是不是那位不肯饶恕他人的人?
十两银子和一千万银子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十两银子比起一千万银子是微不足道的。那是天壤之别。然而他穷凶极恶:“便揪住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弟兄姐妹,这话听来我们是多么的熟悉,正是那不义仆人刚才求王饶恕的声音。可是,仆人对同伴的态度,丝毫没有半点同情和怜悯:“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一下,仆人的一千万两银子刚被王所赦免。按照常理,这对于仆人来说是极大的喜事。当他碰见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时,应象王一样,存着一个怜悯的心,饶恕他欠债的罪,免去他所欠的银子,即或舍不得这样作,也应再给对方一点时间,以便给同伴一个回旋的余地,直到他有能力偿还为止。但遗憾的是,他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罪人,忘记了他哀求,也忘记了王存着怜悯心肠,饶恕并赦免了他的债的情景。因此,他不仅没有通情达理地去作,反而心地刚硬,毫无怜悯之心,对同伴到哀求无动于衷,并且还使用非常粗暴的方法对待他。圣经描写这个仆人在王前及同伴前的反常态度时非常细腻,形成强烈的对比。王对仆人的饶恕,仆人对同伴的表现。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为此,我们也当思想,自己是不是就是这个仆人?我们是不是即刻忘记了我们的过去,我们是欠了很多债务的人。我们是与神为敌的,我们的罪债较我们的同伴对我们的伤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却抓住不放。我们是不是就是这位不肯饶恕他人的仆人?
三、主宣告了饶恕的原则。
“众同伴看见他所作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太18:31-34)”。
故事的结局就是这位不肯饶恕他同伴的人,被告到主人那里,主人大怒,把他交给掌刑那里,等他还清所欠的债。不怜恤人的也得不到主人的怜恤。
三十五节是整个比喻的重点,也清楚的总结了关于饶恕的原则。
“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主耶稣讲完饶恕的比喻之后,最后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因为主早在登山宝训中宣告天国的律法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15)”。
所以饶恕必须积极主动。我们当每天祷告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6:12)。
因此,即使是对待得罪我们的人,也不能象恶仆那样严加惩罚,报复,而应想到,我们都是罪人,都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都需要蒙主宝血洁净才能得蒙救赎。同伴对我们的亏欠和我们对主的亏欠相比,有天壤之别,主饶恕了我们,我们岂能不饶恕人?
这个比喻为我们解释了「饶恕七十个七次」的真义,真正的饶恕不是以次数来衡量,而在于我们都是蒙天父免去巨额债项的罪人,我们理当学习从心里真正的饶恕。
饶恕的比喻”留给我们的思考:
1.天父不计较地饶恕了我们,是我们饶恕人的基础。
天父不计较地饶恕了我们的过犯,是我们饶恕得罪我们的人的基础。
比喻中的仆人欠下巨额债项,是他一生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偿还的。同样地,我们得罪神的债项也非我们能力所能偿还的。一个人无论信主多久,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仍然不能完全和罪绝缘,仍然得罪上帝。不过,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坐着参加崇拜,岂不正是神不计较地施恩予我们的明证。诗人所说:
「主耶和华啊,若究察罪孽,谁能站立得住呢?」(诗130:3)。
天父这样不计较地饶恕了我们,正是我们饶恕别人的基础。
2.蒙神赦罪的人,理当饶恕别人的过犯。
弟兄姊妹,你有不能饶恕的人吗?
他/她向你作了甚么,
为甚么你不能饶恕他/她呢?
3. 真正的饶恕非以次数计算,而是以主怜恤我们的心去饶恕人
真正的饶恕不是以次数来计算的,主耶稣的教导不是叫我们算着饶恕了人多少次,「七十个七次的饶恕」乃是叫我们以主怜恤我们的心肠,去饶恕得罪我们的人。
主耶稣教导门徒要饶恕七十个七次的真义,不是四百九十次,也不是无限次;次数并不是主耶稣这段教训的重点,主耶稣教训的中心,乃是要我们学效神怎样怜恤我们,不计较地饶恕我们的弟兄。不是表面,不是形式,而是真心的宽恕。
“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原文作“穿”。下同)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3:12-13)”。
饶恕对于我们来说是难的,但并非不可以,因此我们要祷告,祈求神加给我们力量去饶恕人。愿神祝福大家,在年终的时候,饶恕过去曾经伤害我们的人,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竿直跑!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