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一个不同寻常的“看见”

2017-09-05 作者:李世峥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一个不同寻常的“看见”.jpg

  经文:太9:35-10:1

  《马太福音》9章35至38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35至36节,是对5至9章的总结:“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这是耶稣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这是耶稣在这些工作中的体会。37至38节,是对第10章之后的工作的预告:“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之后,就有了10章1节的叙述:“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

  仔细阅读《马太福音》,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第9章之前,耶稣一直单独工作,门徒不过是他的助手。进入第10章之后,耶稣开始差遣门徒出去,授权他们独立开展工作。为何如此?因为耶稣在“走遍各城各乡”的过程中“看见许多的人”。只要“走遍各城各乡”,谁都能“看见许多人”,但一般人不会像耶稣那样“看见”他们的“困苦流离”,也不会像耶稣那样“怜悯他们”,更不会像耶稣那样以极其迫切的心情“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由此可见,耶稣这一次的“看见”,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看见”。默想这个“看见”,我们必定从中受益!

  一、这个“看见”,源于“走遍”

  耶稣“看见许多的人”,这个“看见”之所以不同寻常,是因为他的“看见”极其深刻,他“看见”了他们的缺乏,“看见”了他们的需要,一句“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将他们的景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巴克莱(WilliamBarclay)告诉我们,“困苦”的原文,“可用以形容被剥皮而且砍得血肉模糊的尸体;或是一个被贪得无厌者所剥削的人;或受到毫无怜惜的议论;或受到傲慢无理的待遇;或者为无终尽的路程而极其忧虑的人”。而“流离”的原文,“意即筋疲力竭,是形容一个人喝酒喝得醉倒,或因重伤而倒下来的人”。耶稣不仅“看见”了犹太人“困苦流离”的现象,而且“看见”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严格地说,当时的犹太人并非真的没有“牧人”,祭司、文士、律法师,都均应成为“牧人”,可惜他们未能负起这个神圣的责任。犹太人如此可怜,但没有一个牧人真正“看见”他们的需要。

  耶稣为什么能独具慧眼地“看见”犹太人的“困苦流离”?马太告诉我们,耶稣“看见许多的人”,是在“走遍各城各乡”之后,也就是说,耶稣的“看见”,来自他对犹太社会的实地了解。这个时期距离耶稣开始工作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他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走遍各城各乡”,无论车水马龙的城市,还是穷乡僻壤的山村,都留下了他佳美的脚踪,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因为来往的人多”,他有时甚至“连吃饭也没有工夫”(参可6∶31)。如此亲切地接触各个阶层的犹太民众,自然会更多了解他们的需要。

  毋庸置疑,今天的教会都在飞速发展,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教会依然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单就讲台供应方面的问题就足以让人担忧,甚至恐慌。面对异端的侵蚀、极端的搅扰、世俗的诱惑、生活的重压等形形色色的难题,弟兄姊妹需要牧者以真道去安慰、鼓励和引导。可是,疲软的讲台供应总是让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无可避免地陷入“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的光景。可是,今天的教会里,有多少牧者能有这样的“看见”呢?何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牧者缺少“走遍各城各乡”的实践活动。今天的一些牧者习惯于坐而论道、闭门造车,主日礼拜之外,要么闲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要么到处跑着开会,即便偶尔外出,也只是“走遍各城”,并不涉及“各乡”。不去全面、深入地了解教会的缺乏和信徒的需要,我们的讲道就可能脱离实际,牧养就可能事倍功半。经上说:“你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留心料理你的牛群。”(箴27∶23)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遍各城各乡”。

  二、这个“看见”,触发“怜悯”

  耶稣“看见”犹太人的“困苦流离”固然十分可贵,但若“看见”之后没有具体的行动,“看见”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耶稣旗帜鲜明地表扬了那个“看见”被“打个半死”的路人并对其心生“怜悯”的撒玛利亚人。这一次,他亲自实践了自己的观点——“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作为神子,“怜悯”是他的属性;作为人子,“怜悯”是他的品格。故此,“看见”犹太民众的“困苦流离”之时,他绝对不可能视而不见,不“怜悯他们”。

  对于耶稣的“怜悯”,坎伯?摩根(CampbellMorgan)有一段精彩绝伦的论述:“什么是怜悯呢?简单说,怜悯就是感同身受,一同痛苦,一同伤恸;王和他所注视的百姓息息相关,这关切在钉他十字架时达到了极点。但远在他被挂在十字架上以前,上帝心中就已有了怜悯,并借着他的儿子在钉十字架以前那些年对百姓的同情中表露了出来。他若不亲自感受那女人的软弱,就不会看见她被灾病捆绑了十二年的痛苦。他亲自来住在人的中间,他同情人的生活。百姓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不要以为他的‘怜悯’,单是心中感觉不忍,像我们看见人在痛苦中死去,心中感到难过那样;他是亲自担当他们的忧患,和他们一同经历罪所带来的痛苦。这才是怜悯。”“福音书”中,耶稣的“看见”,常常伴随着“怜悯”,比如:拿因城外,他“看见”失去儿子的寡妇,“就怜悯她”,紧接着,就使她的儿子从死里复活(参路7∶11-17);加利利海滨,他“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参太14∶13-14)。耶稣的“怜悯”,改变了很多人!

  我们“看见”弟兄姊妹的“困苦流离”之时,是不是也会“怜悯他们”呢?没有“怜悯”,“看见”就没有任何意义!杨腓力(PhilipYancey)说:“我发现文字像块老肉,它们的含义会随着时间变得陈腐。”“怜悯”,就属于这一类词。《圣经》用它描述上帝的根本属性(参出34∶6)也用它描述基督徒的属灵品格(参西3∶12)由此可见,“怜悯”绝对是一个好词!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变味儿了,而且变得惨不忍睹!比方说,当你对某个人表示“怜悯”之时,完全可能遭到对方面红耳赤且义正言辞的呵斥:“走开!我不需要你的怜悯!”大概是为了避免刺激他人,并避免自讨没趣,当代基督徒也会刻意回避“怜悯”这个词语。可是,这种回避带出了一个自然后果,就是基督徒越来越缺少“怜悯”这种品格,教会也越来越缺少“怜悯”这种风气。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温《圣经》中关于“怜悯”的教导:“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14∶21)“欺压贫寒的,是辱没造他的主,怜悯穷乏的,乃是尊敬主。”(箴14∶31)“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2∶13)

  三、这个“看见”,呼唤“打发”

  耶稣“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并且以实际的行动解决了那些人所遇到的困难。然而,他却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有更多的工人与他一道,去“怜悯”那些“困苦流离”的犹太人。“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在耶稣看来,“求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是缓解犹太人“困苦流离”的最有效的方式。

  耶稣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但他不喜欢孤军奋战,威尔斯比(WarrenW.Wiersbe)说:“他不能单独工作,他也需要别人帮助。”所以,他吩咐门徒同他一起“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法兰士(R.T.France)说:“门徒的人数从来都嫌太少,要他们求庄稼的主给他们增援新人的命令也始终没有中止。”有意思的是,耶稣吩咐门徒为增援工人祷告,但他的行动并没有停留在祷告之上,祷告的同时,他也尽上了自己的本分。吩咐门徒祷告后不久,“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一面为出现人才祷告,一面为培养人才努力,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莱尔(J.C.Ryle)指出:“所有希望向尚未归主的那部分世人行善的基督徒,都有一种严肃的义不容辞的本分。他们当祷告求上帝兴起更多的人,为灵魂的归正做工。看来这应当是我们日常祷告的一部分,‘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可是,今天有多少基督徒在为兴起工人祷告呢?特别是牧者这个群体!今天的有些牧者,或许也会“看见”弟兄姊妹的“困苦流离”,或许也能“怜悯他们”,但因私心牵绊,他们不会“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更不会“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他们把自己的权威和权位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尽管有些时候,我们也能听到关于为兴起工人祈祷的呼吁,但若了解他们不肯为培养和善待工人出钱出力,就知道他们的呼吁不过是叶公好龙式的自欺欺人。曾在《天风》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这样一个个案:某个只有200多名信徒的教会,计划建一座造价1000多万的教堂。他们找到两会,希望寻求帮助时,两会负责人表示非常担心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那位负责人说:“我们凭信心啊!”凭着信心,这话当然没错,但当两会负责人要求他们培养神学生时,那位“凭信心”的负责人睁大眼睛说:“培养人?我们要建堂,哪儿来的钱?”这样的牧者,不在少数!

  教会的健康发展,当然要倚靠圣灵的工作,但并不否定牧者和信徒的本分。为了办好教会,今天的牧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教会的守望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就会成为“瞎眼领路的”(参15∶14)。为此,我们应当像耶稣一样“走遍各城各乡”,以不同寻常的“看见”去发现教会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而祈求上帝为教会“打发工人”。但愿每位牧者都能牢记上帝的教导:“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上帝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
 

【作者简介】 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