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名字:耶稣、以马内利
太1:21“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
太1:23“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
上个主日(12月24日),讲道经文是马太福音1:18-25,主题是耶稣基督的降生。受到莱尔《马太福音释经默想》的启发,从主的两个名字“耶稣”和“以马内利”切入,分享圣诞节的意义。
在讲道过程中,思路有所展开,首先谈及上帝的“救恩历史”。上帝是历史的主宰,但是上帝的作为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和期待,祂常常用不起眼的人和事件成就极其伟大的工作。约瑟和马利亚不是什么大人物,上帝却藉着他们行了大事,救主便降生在他们中间,这既是人类历史的转捩点,也是救恩历史的高潮。
唐崇荣牧师在《上帝的道与历史的动向》中提到:“当世界历史蓬勃像大洪流来势汹汹的时候,却从其中发现有一条细流,那就是上帝的救恩历史。这条常常被藐视的小溪流,竟是整个人类真正属灵生命的命脉。而上帝就保守这细流的圣洁,定夺整个历史的价值,审判整个历史的罪恶,祂要拯救整个历史中间那些蒙拣选的人。”(第124-125页)
上帝眼里的历史和我们眼里的历史有着极大的差异。上帝所看重的,往往是被世人所藐视的;世人所看重的,往往是被上帝所憎恶的。圣子耶稣降生来到人间,也成了“被藐视”、“被厌弃”的那一位。(参赛53:3)对照上帝的眼光和世人的标准,在“重视”与“藐视”之间,有太多耐人寻味的深意值得挖掘。我最近也有很深的感悟,尽管世人乃至教会都难以抵挡被瞩目、被关注、被高举的诱惑,上帝救恩历史的中心,往往是在世上被藐视的那一小群人之中展开,约瑟和马利亚就是代表性的例子。同样超出人们的期待和想象,即使在今天,也不总是那些众目睽睽的大人物,而或许是平凡的你与我,才更加接近救恩历史的中心,是上帝眼中的瞳仁。
其次谈到的,就是降生之主的名字:耶稣。“耶稣”(?ησο?ν)其名,是希伯来文“约书亚”(???????????)的希腊文音译,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也有人讲得更简单:“救主”。耶稣其名,就代表圣子道成肉身来到人间的使命,天使向约瑟做了清楚解释:“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这是极其重要的启示,因它揭示了圣诞节的真正意义。试问,你对圣诞节的理解究竟是怎样的?你向人解释圣诞节的意义是以什么为核心?由此不难发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其实是以不同方式“抵制”圣诞:一种是把圣诞节作为“西方”节日、以捍卫和弘扬传统文化为理由予以抵制;一种是把圣诞节质变为商业消费,用圣诞老人、圣诞树以及大规模购物遮蔽耶稣基督降生的真正的救赎意义。在不同形式的抵制背后,不难感受到撒但的影响。
上帝藉着“耶稣”这个名字启示我们,人类的真正困境是被罪捆绑,“犹太人和希腊人都在罪恶之下”(罗3:9),说穿了就是世人都在罪恶的权势之下,亟待拯救——所以,耶稣降生是要把我们“从罪恶中救出来”。问题是,世人都被魔鬼蒙蔽了心眼,看不到自己最根本的需要,因为魔鬼总是借用“次要”的需要或者“次好”的事物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把大部分的人生、时间、精力都投入到“次要”、“次好”的事物上,却忽略了我们最根本的需要和上好的福分:救赎和永生。诱惑并不来自无意义、无价值的事物,之所以产生诱惑,还是因为这些事物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在生活中应有其位置……但问题是,当这些事物严重地分了我们的心,而且蒙住我们的心,使我们不能仰望耶稣基督,甚至拦阻我们去追随耶稣基督,这些“次要”、“次好”之物就成了上好福分的仇敌。基督徒要时刻保持警惕,一切妨碍你来到耶稣面前、与耶稣相交、与耶稣亲密、信服耶稣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源自堕落的人性和魔鬼的诡计。反过来,只有在基督里,以祂为主和中心,生活才能真正呈现出有益的形式和次序。
“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表示上帝并不是要拯救所有的人,耶稣只是要将“自己的百姓”(his people)从罪恶里救出来,预定(一部分人)和拣选(一部分人)的内涵,蕴含其中。“选民”这一神学主题,在旧约圣经里是相当突出的,如“耶和华你神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7:6)。到了先知时期,以色列人经历被掳,还出现了范围更加缩小的“余民”(remnant)神学主题,如“以色列啊,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归回”(only a remnant of them will return,赛10:22)。根据圣经,绝不是全人类都得到救赎,唯有被上帝拣选的人、(祂)“自己的百姓”才会因信得救。
耶稣降生,严格地讲,并不是对全人类的“好消息”,它仅仅是对一部分人的“好消息”,只不过这一部分人,分散在世上万国之中。耶稣降生,带来的其实是历史的“分化”或曰人类的“分化”。所谓“分化”(differentiation)就是“将选民从一般人类中分别出来”。(参赵天恩《普遍恩典简论》,第93页)因为世人都犯了罪,落在罪恶的权势之下,但上帝要藉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代赎,把“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脱离这罪恶的世代”(参加1:4)。由此不难推出,既然有“选民”,也就有“弃民”,蒙拣选的得救了,没有蒙拣选的,就继续活在罪恶之中——“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启22:11)——“福音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分化的因素”。(参赵天恩《普遍恩典简论》,第103页)
接下来要谈的,是耶稣的另一个名字:以马内利,意思是“神与我们同在”。由于基督徒们常常用“以马内利”互致问候,导致“语义磨损”现象,也即用得过多、过于随便、常常有口无心,使我们对这个词的本意失去了当有的敏感,这是基督徒灵性上的一大损失。
“神同在”在旧约圣经里是无比重要的主题,甚至有学者尝试以它作为旧约历史的贯穿线索来建构旧约神学。上帝拣选以色列人,其标志之一,就是与以色列人同在。摩西对此认识得极为清楚,他曾对耶和华祈祷说:“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岂不是因你与我们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吗?”(出33:16)如果丧失了上帝的同在,以色列人就失去了上帝选民的独特本质与独特祝福。由于以色列人不断犯罪,导致旧约时代中上帝一次次与以色列人疏远,使他们沦落到被咒诅刑罚的痛苦境况中。而耶稣降生是要把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神人之间因罪恶导致的隔阂被耶稣除去,便可在百姓中恢复上帝的同在。这对百姓来说,是何等大的福气。
我们还不能忽略,旧约时代的上帝同在,对以色列民来说,不仅是祝福,更是一种提醒甚至警告。因为耶和华是圣洁的神,其同在绝对不可冒犯,以色列民必须同样圣洁,而且保持顺服。上帝的同在,在摩西时代既是一种荣耀的同在,也是一种“危险的同在”,百姓若在上帝眼前犯罪,是自取灭亡。像拿答和亚比户在象征上帝同在的会幕里献“凡火”而丧命的事件,便令人印象深刻地感受到上帝同在的神圣可畏——耶和华是绝对不可轻慢的。
耶稣是道成肉身来到罪人中间,祂的肉身实际上遮掩着祂神性的圣洁和荣耀,因此罪人可以接近祂而不至于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着蒙恩的罪人成了挽回祭,更是让圣所与至圣所之间的“幔子”裂开,使罪人可以奉耶稣的名坦然无惧地来到上帝宝座前蒙怜恤、得恩惠。耶稣升天后,圣灵的降临把这救赎性的同在带到普天下,凡是信靠耶稣之名的人,都可以因信领受所应许的圣灵,这圣灵不仅住在信徒心里成为得救的凭据,还使信徒的身体成为上帝同在的居所、圣殿。这种因耶稣的宝血而成就的“恩典的同在”比起旧约时代那“危险的同在”来,实在是救恩历史的一大进展,在神人关系上起到了决定性的“和好”作用,不但消除了人对神(同在)的惧怕,还使人以神(同在)为乐。
今天我们传讲耶稣降生的意义,不可忽略“以马内利”这个名字的深意,它乃是耶稣基督救赎之工所带来的美好果效。值得留意的是,今天有些教会和信徒对上帝同在似乎不再具有敏锐的洞察和感知,既缺乏对上帝之荣耀圣洁的敬畏,又感受不到上帝同在的喜乐。这种对上帝同在的迟钝无感若任其发展下去,既会导致罪人在上帝面前肆无忌惮,也会导致敬拜的虚假和灵命的枯干。要对治当代教会越来越严重的灵性“饥荒”,郑重对待“以马内利”的神圣应许,重新认识“以马内利”的宝贵含义,倚靠圣灵大能寻求“以马内利”的真实经验,实在不可或缺。
圣诞节刚刚过去,在这岁末年初时,建议读者边祈祷边思考主来到世间的目的,透过祂的两个名字“耶稣”和“以马内利”——领悟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主权,赞美祂使用小人物成就大事的智慧和奇妙;感谢上帝把独生子赐给我们这些罪人,使我们唯独因信心得到救赎的恩惠,这救恩全然出自上帝无条件的预定和拣选;愿圣灵挑旺你我心中的灵火,恢复我们对上帝同在的属灵敏感,在上帝同在中成圣,也以上帝同在为乐,在信心中享受与三一真神相交的祝福。
(本文转自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