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揭开拉撒路的裹尸布

2018-05-29 作者:庄信德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gloryinthesky.jpg.png
 
        经文 约翰福音 11章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有一个奇怪的证道题目,叫作「揭开拉撒路的裹尸布」,这个主题其实要讲一件事情,是与生命更新有关。说到生命更新,我想应该是很多基督徒心中期待的,或许我们成为基督徒就是冲着这件事情而来,因为不喜欢旧的生命,很期待有一个新的改变――生命关係的更新。
 
        从家庭中的亲密关係开始检视
 
        讲到关係的更新,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越亲近的关係,越难更新。在我们的生活裡面谈到更新,你会发现,最容易让我们打回原型的关係是什麽关係?其实是我们很熟悉的家庭的关係。不知道我们当中有没有年轻的一代,你可能去参加一些特别的聚会,很High,回去以后,你爸妈还是用以前的角度来看你时,可能过没多久,这个很High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了;或者是你的丈夫或妻子在教会经过一些很棒的感动,需要跟另外一半分享,发现另外一半还是垮着脸看着你,这时候再怎麽High,都讲不下去了。你会发现家人的关係通常是经验生命更新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很不容易突破的事情,因为大家对我们已经有非常多传统而习惯性的眼光。我发现家人的关係真的是这样。每次,我太太在听我讲电话,我只要开口讲两句,她就知道是我爸爸或妈妈打来的。因为我们家讲电话(我们家只有两兄弟),在男人的氛围裡面,我不太会讲:「妈,我好想你喔!」或「爸,你最近过的好不好?」他们问的问题大概也都是:「吃饱了吗?最近好吗?天气在变喔,自己要注意一点。」这大概是爸爸打来的情况,若是妈妈打来的话,比较多是她说我听。不过我太太家就不一样了,我太太只要一接电话,可能讲了十分钟,我还是不知道她是在跟我岳母,还是跟她妹妹讲话,因为我太太家是五个女儿。五个女儿的家庭和两个儿子的家庭,那种家庭的气氛差很多,全家在一起时,不是像菜市场而已,那种感觉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抢着说话和分享,全部打成一片。有时我会发现和家人讲完电话挂了之后,我会很挫折的跟我太太说:「我其实很想跟妈妈说一些什麽之类的,可是又说不出口。」那个关係已经很习惯了,我就觉得有点挫折的问:「妳听我刚才讲话,会不会不够礼貌,或不够温柔?妳帮我打给她,说我想讲…」「不要,你还是自己讲。」不过,我就会在这当中发现,其实亲密关係,特别是家人的亲密关係,是一个很不容易突破和改变的。那该怎麽办呢?我们该怎麽从这个关係当中来做调整呢?
 
        Giddens对相依共生的结构性分析
 
        英国有一位很有名的社会学家叫作Anthony Giddens(纪登思),过去十年在台湾也很受到重视。这位社会学家有一次拿了一个英国z /-府的桉子,类似我们国科会的桉子去做研究,他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係,特别是对酗酒的人做研究。
 
        在这个研究裡面,他来分析人际互动裡面,存在着一种怎麽样互动的模式。很多人在互动时,都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係是单向的。理论上,我们都觉得人与人的互动比较像朋友的互动,但是Giddens发现,其实那个互动有一种双向的关係,不只是单向,而这种双向的关係你再仔细检视会发现,它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固着关係(Fix Relationship)。这种关係不是我今天想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高兴用这样的关係对待我,我们就可以这样彼此对待,这个双向的关係要表达的是一种受习惯影响的互相,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习惯用这种态度来看待你时,不论你怎麽改变,你在我的眼中都是原先的样子,不论你的外在如何的改变,你还是那个形象,不是你我能够单方面来决定说希望我在你的心目中有什麽样的形象。事实上我们在与人互动时,会被我们过去非常强大的习惯所限定,这个非常强大的习惯谈的是什麽呢?他又具体来分析酗酒者他们的经验。
 
        Giddens对亲密关係的分析
 
        他发现,在酗酒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有“两个我”的状态,什麽叫作“两个我”?一个我,可能是可以因着别人的互动而改变的我(alterity),另外一个我,是一个真正的我(real-self)。这个研究主要是这样的,英国z /-府发现常常要花很多钱来让这些酗酒者去戒酒(烟、毒),每次戒酒就要花公家的钱,戒了没多久又开始喝,喝了又觉得不行,又跑去戒酒,这些人的酒是戒成功了,但是很奇怪的,回去没多久又打回原型。所以找这些社会学家去研究,看到底问题出在哪裡。
 
        Giddens就对这个事情作一个分析,他发现,这些酗酒者一旦到了戒酒团体,他们在一群都是酗酒的人当中,常常讲很多自己喝酒的困难:「我这个礼拜又喝酒了。」大家就鼓励你,然后痛哭一番、分享一下,之后又得到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地,这个酗酒者真正理想的我被激发出来,但有趣的是,当每一个酗酒者都陆陆续续的成功,也慢慢地回返正常的生活时,咦?在原来的旧关係裡面,他的家人、他的朋友,继续是用一个旧的眼光在看待他。当他们继续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看这个改变的人的时候,慢慢发现这个眼光会把这个人从「真的我」又再导回「旧的我」身上,就是这个「真的我」、这个看起来已经改变的我,很可能因为这个旧的关係结构没有改变,结果「真的我」就又慢慢地回到酗酒的身上。因为大家都用「别假装了,不可能啦!看你戒酒能撑多久,顶多三五个月,不要这样啦,我们再来小酌一番,不要想太多。」
 
        学生的氛围也有学生的诱惑,大人的世界也有大人世界的诱惑,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很希望改变,但团体环境仍然用旧的眼光去看待你,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固着的关係裡面、一个没有改变的关係裡面,不论生命再怎麽改变,你会发现,很容易就打回原型,非常容易就改回原型。那要怎麽改变?除非这个原初的关係结构能够经验一个像是戒酒团体一样的经验,否则这个原初的关係结构不可能改变,除非这些人真正像是戒酒团体一样,有一个愿意揭露、沟通、彼此接纳的关係,如果没有经验这种关係,就不可能让一个人从真正改变、再让他持续的活在这个改变的生命裡面。
 
        耶稣对亲密关係的新创造 
 
        我们从Giddens的观察回到今天要思想的经文,谈谈拉撒路从死裡复活。在这段经文裡面,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更新。理论上,拉撒路象徵着一个最大的不可能,在整个人类世界裡面,最大的不可能应该就是死的变成活的。黑的变成白的,只要油漆漆过就可以,心脏衰竭如果来得及换一颗心脏也可以,可是只要人已经彻底的死了,死亡可以说是整个人类世界最不可能的集大成之一,就在它的身上,耶稣在这个拉撒路复活的世界裡向我们展现一件事情──作一个基督徒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说不可能,因为如果连死都可以活了,那还有什麽是不可能的?有什麽样的关係是不可能改变的?有什麽样夫妻之间的成见是不可能改变的?有什麽样亲子之间的张力是不可能更新的吗?如果连拉撒路都可以从死裡复活。好,如果这个是真的,那麽到底怎麽经验?到底怎麽经验那个真正的更新和改变呢?
 
        耶稣成就的更新叙事
 
        在这段经文裡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这是一个经过设计的故事、经过耶稣基督精心设计的故事。因为当耶稣一知道祂的好朋友拉撒路生病了,耶稣刻意在祂仍然住的地方又多待了两天。在耶稣待了这两天之后,祂才出发,从祂的城市去到拉撒路那裡,还需要一段的时间。祂待了两天,大概又走了两天,所以当祂到达拉撒路那裡,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事实上可能不只两天,因为拉撒路可能病了一段时间才死,不管如何,耶稣刻意拖延了一段时间。圣经告诉我们,当耶稣抵达了那个家庭的时候,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只有四个字,叫作为时已晚,已经迟了、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圣经告诉我们,那裡已经集中非常多安慰的人来参加追思礼拜,大家已经怀了一个不可能的心,与这个家庭一同哀伤了,故事从这个地方开始展开。圣经告诉我们,马大遇到了我们的主,她向我们的主说了一段重要的话,她说:「主啊,祢若早在这裡,我兄弟必不死。」(第21节)她相信主有医治的能力,然后她又对主说:「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神求什麽,神也必赐给你。」(第22节)咦?这句话和前一句话是有矛盾的地方,你有没有发现?前一句说:「主啊,祢若早在这裡,我兄弟必不死。」是带有情绪的,后来发现这句话可能讲太重了,之后又讲一句长老会标准的话说:「平安,平安…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神求什麽,神也必赐给你。」那如果你知道向神求必定赐给你,那你干嘛埋怨祂?你不觉得这就是我们基督徒很多时候,一边相信但心中是不相信的,一边唱讚美但心中是愁苦的,「主,祢若早在这裡…」,又说「主,我知道祢是最棒的…」,这就是马大心中的痛苦。第23节,耶稣怎麽说?耶稣说:「你兄弟必然复活。」耶稣给她一个很大的肯定,妳兄弟一定可以活起来。第24节,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咦?这个马大平常耶稣在讲道她有在听喔,她的神学知识还蛮正确的。第25节,耶稣不以此为满足,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希腊原文是说:我是复活,我是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这句话讲的是大部分的人可以接受的,「对啊,也就是最后末日的时候会复活。」但是最扯的是第26节,耶稣说了一句你我都会眼睛掉下来的话:「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请问,马利亚死了没?马大死了没?他们有没有活着时信了耶稣?有。可是耶稣祢不是说:「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吗?你自己说的,然后马大也听了,为什麽马大还是死了?马大没有活两千岁在我们当中,如果马大可以活两千岁,基督教应该是全世界不只是现在最大的宗教而已,它应该是全世界的人都会信耶稣,因为信耶稣可以长生不老。
 
        一、生命更新的拦阻:
 
        建立在经验上的信心―─绝望!
 
        知识性的真理没有办法经验更新
 
        马大还是死了,拉撒路虽然等一下会复活,但是他最后还是死了,为什麽我们的主说:「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呢?我们知道这句话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指着「什麽是永生」这个概念而谈,对太多基督徒来说,什麽是永生?永生就是我死后灵魂会飘上去的地方,那个叫作永生,所以「信耶稣,得永生」等于是上天堂、等于是我死后要去的地方。我们的心裡想的和马大很像,我们的主那天告诉马大的,也是今天要告诉我们的,我们的主要让我们知道,我们那个新生命的盼望,不是以后新天新地最后会给我们的那个而已,我们是今天可以经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我们可以经验在这个此时此刻在此事,我们要经验那个主要给我们有永恆生命的品质,那个生命可以有一个真正的改变,是现在就可以经验到的。耶稣说:「你信这话吗?」马大说:「主啊,是的,我信祢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在这段感觉是非常标准教理问答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知识性的真理没有办法让马大经验更新,我们可以说马大知道的都和你我一样,非常的标准、非常的正确,但是这麽多标准正确的知识,不会让我们经验更新的。你即便知道再多的标准答桉「耶稣是主,耶稣是王,耶稣是创造天地的主」,然后呢?So what?我们还是可以继续面对很大的困难,一样在那裡经验沮丧挫折和不知所措,虽然我们的心裡相信,就像这个时候的马大,知识性的真理,没有办法让她经验真正的更新。
 
        旧有的信仰经验限制更新的盼望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我们还要看见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一开始马大向主说的话(待会我们会看见),事实上也同样是马利亚遇到主的第一句话,这两姊妹心裡想的都是:「主啊,祢若早在这裡,我兄弟必不死。」事实上这两姊妹和我们大部分的基督徒一样,我们对我们的主有一个过去的经验,我们有我们的过去跟我们的主建立关係的记忆,这些记忆是真的,这些记忆也是大有能力的,因为他们曾经看过耶稣基督医治人的病,所以他们对主的印象停在祂可以让感冒康复,长短脚的可以变成一样长,肾脏衰竭的,或者是不小心喝了三聚氰胺奶粉的,主医治后就好了。他们知道耶稣大概可以把20%或50%变成100%,没问题,但是从0到100没有看过,所以这些人当他们向主说:「主啊,祢若早在这裡…」的时候,他们还活在过去的经验来看现在的这位主。所以我们会发现,旧有的信仰经验,常常是我们限制主更新工作的一个拦阻,因为我们可能过去对我们的主有一些很美好的经验,我们觉得大概就是这样了,我们的主应该就是要做这件事情了。但是你真的知道我们的主只能做这件事情吗?我们的主当然不只是做这件事情,那我们的主要怎麽做呢?
 
        彻底分离与绝望的哀伤氛围
 
        当马大听见耶稣来,马利亚也听见耶稣来,马利亚说什麽?「主啊,祢若早在这裡,我兄弟必不死。」她们讲同样的话,在同样的经验裡头看主的工作,面对这些人的生命状态,我们的主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我们的主哭了,耶稣哭了。就在「耶稣哭了」的故事来到这个地方,我不知道你怎麽看耶稣哭了,耶稣哭了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悲痛,耶稣哭了绝对不会是一场演戏裡其中的一个情节──就是耶稣哭的越真,等一下变的魔术就越厉害。耶稣的哭不是因为祂要显出等一下变魔术的厉害,耶稣的哭是要表达出祂真的对这些人的不信、真的对这些人对于什麽是永生、什麽是你明明刚刚马大宣告了「祢是基督」,但是他们不真的明白基督的含意。耶稣这时候告诉他们说:「好不好,你们这个时候把石头挪开?」这些人面对主的命令,其实大家都很尴尬、错愕和难堪,因为犹太人是非常看重洁淨与不洁淨的。如果你碰了凡是跟死尸有关的事情,你就会不洁淨七天,那麽我们的主怎麽可能会为难人家呢?我们的主竟然叫他们去公然的触碰犹太人条文的安全地带,「法规,不可以碰!」「去把那块石头挪开来。」大家告诉主说:「主,不要闹了啊,他已经死了四天了。」你要知道他们不像我们华人,在台湾今天的高科技有冰柜可以躺在裡面,不管你是放在家裡或殡仪馆,他们在那个环境裡头,即便抹了油、包起来,放在高温的环境裡面四天,那种情况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没有人愿意。马大看见大家面面相觑,知道众人不知道该怎麽办,脸上三条线,她马上跟主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第39节)我们的主告诉她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吗?」(第40节)很明显的我们知道,之前马大跟耶稣谈了那麽多的话,那麽多标准的宗教知识,没有一个知识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之上,很多的宗教知识是作礼拜听来的,很多宗教知识是主日学老师叫他背起来的,但是这麽多的宗教知识,不多是我真正相信的,所以主告诉她:「妳要信啊,如果妳相信,就要看见神的荣耀。」到底信什麽呢?主要她看见什麽呢?
 
        二、生命更新的关键:
 
        建立在命令上的信心参与!
 
        群体参与在更新中的意涵
 
        我们接下来要看,主把这个神蹟推到一个更重要的地步,你会发现,这个理论上跟拉撒路有关的神蹟,事实上旁边有着非常多没有名字的人,这些没有名字的人,却是整个拉撒路复活神蹟裡头、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人叫作「他们」,是没有名字的,可能不是牧师、可能不是长老、可能不是执事、可能只是比较倒楣来不及退到后面的人,比较靠近坟墓的只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然后捏着鼻子去推石块,「他们就把石头挪开。」(第41节)这些倒楣的「他们」、注定要不洁淨的「他们」,耶稣又对这些倒楣的「他们」说:「解开,叫他走!」(第44节)最倒楣的靠最近,要闻的最多最臭,这些「他们」是非常倒楣的「他们」。
 
        参与蜕变是见证更新的过程
 
        圣经给我们看见这个神蹟是非常奇怪的神蹟,为什麽?耶稣是站在拉撒路的对面,拉撒路的旁边有很多人,拉撒路旁边的人还用衣服掩着鼻子,因为太臭了,想像肯定是很臭。所以想像如果你今天是在那一刻,耶稣告诉你非常荣幸作第一堂的礼拜,「来,你先推坟墓的墓门。」大家会想:「早知道我第二堂再来,第一堂真倒楣要推墓门。」这些人是心裡很焦虑的,当耶稣叫他们做这件事情时。弟兄姐妹想想看,耶稣基督复活的那一天早上,祂有没有在那个坟墓的裡一直敲,「彼得、约翰,赶快开门,我在裡面快要闷死了!」不用啊,还记得耶稣复活那天发生什麽,那个墓门是已经开了,还是封着的?开了。当抹大拉的马利亚、这麽多的马利亚去见耶稣时,墓门早就开了,不然你以为那些妈妈们能把那沉重的墓门推开吗?门口还有兵丁防守呢。圣经告诉我们,我们的主祂的复活是这样出来的,我们的主复活后有没有跳着出来跟兵丁说:「帮我把门打开,帮我把裹尸布解开?裡面好闷热。」没有啊!圣经告诉我们,当约翰彼得跑进去看的时候,耶稣的裹尸布就在裡面,耶稣是自己出来的,耶稣是自己可以离开那个裹尸布出来的,但是为什麽在拉撒路的这个神蹟裡头,耶稣竟然这麽为难那些周围的「他们」,到底耶稣给我们看见什麽事情呢?
 
        被服事是新生命的过程
 
        你会发现耶稣叫拉撒路出来,是一个在这个神蹟裡面非常非常重要的命令,耶稣让一个人生命的更新,永远都是跟一群人有关係的。很多时候基督徒总以为我们在背哥林多后书第五章17节:「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是一个个体性的宣告,我来到上帝面前,我个人作一个私祷,然后我要成为一个新造的人,容易吗?很难啊,因为你很可能正在做这个祷告时,「妈,我明天要缴什麽钱。」你祷告到一半很烦,就出去帮孩子,你会发现个人的改变和更新太难了,他跟一个结构或团体非常的有关係。在这个神蹟裡头我们发现,我们的主可以让拉撒路就这样从裡面大步的走出来,让那些布都掉下来,但是我们的主不这样做,我们的主要周围的人参与在拉撒路生命的改变。我们现在要把更尴尬的事情移到男主角拉撒路身上。弟兄姐妹,拉撒路出来,他可以选谁站在我旁边吗?没得选对吧,当他出来时就是那些比较倒楣的、脚跑得比较慢的,来不及跑掉的人就只好站在他的旁边,因为刚好是他们推开墓门,一脸惊愕的看见拉撒路。如果拉撒路可以选,他可能会选择「我要找我的姊姊马大、马利亚,我要找我比较熟悉的朋友帮我解开裹尸布…」不然很尴尬。我们的姊妹们每一天要出门,特别是年轻姊妹如果看见脸上长痘痘,要拼命的把它挤掉,用很厚的粉底盖掉,或是戴一顶帽子遮着,不要让人家看到,总之你会不想让人家看到,若等一下被人看到,别人会用怎样奇怪的眼睛看你。拉撒路恐怕也是这样,当耶稣叫拉撒路出来时,圣经告诉我们他还是一个死人,但是当拉撒路出来时,他是没得选的,他必须要经历一个被服事的经验。我要再强调;他要被服事、他要被服事。 
 
        耶稣让我们在服事前学习被服事
 
        我要说今天很多的基督徒在教会生活裡面,我们都很习惯服侍人,但我们不多习惯被服侍,不多自在被服侍,而这个被服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被服侍,你只想服侍人,你就会发现,我们常常越服侍会越糟糕,让别人嫌到不行,因为我们只想做我们想做的。怎麽说?在耶稣基督最后和门徒道别之前,耶稣做了个非常特别的事,耶稣跪下来为祂的门徒洗脚。在神学院,每一次到受难週的时候,我们的灵性小组(学院的神学生每个礼拜都有灵性小组)都会安排一个活动,就是我们要彼此洗脚。每一年我们在进行这个活动,每一年都进行差不多的故事,怎麽说?一开始洗脚的时候,大家都很尴尬,因为有弟兄、有姊妹,然后大家就很不自在的把脚伸出去被别人摸,我们前一个礼拜会先预告,所以大家都会先把脚洗的香香的,免得臭臭的来不好意思。男生再怎麽髒也要换一双新的袜子来,当你的脚伸出去时,坐在那边,就很尴尬,然后大家一边洗一边笑,因为有些人很怕痒,一乱动水就会洒出来,洗的人就发现他一直笑,就只好洗快一点。可是呢,随着第一个被洗了,他开始要洗第二个的时候,你会发现最戏剧性的改变就会是第一个转第二个,因为第一个被洗的人,当他知道自己刚刚被洗哪裡怪怪、哪裡不自在,当他洗第二个人时,第二个人的尴尬和不自在就没有第一个那麽明显。随着小组的进行,我们发现洗脚的时间越拖越长,因为越洗越花功夫,在脚指缝中搓洗,或是用布仔细抹洗,越弄越乾淨,洗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因为每一个人都把刚刚服事我的经验再加进来,然后我再有我的想法,然后我的再加他的,我的再加他们的,就越洗越长,可是气氛就会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安静。这是每一年我们观察的神学生,我们一起参与、我们一起做、我们一起在那个当中分享时,大家开始谈,一开始的时候都觉得很不自在,因为被人家洗脚很不好意思,可是当同学越来越安静时,大家就开始想,那一天门徒被耶稣洗脚时,他们的心恐怕也是觉得很不堪,「不好意思、不配,我怎麽会被洗?」你知道彼得先跟主怎麽说:「主啊,千万不可以洗我的脚。」主跟彼得说:「如果你不让我洗你的脚,你跟我就没有分。」我们要看见主怎麽提醒我们吗?今天我们很多时候真的不习惯被服事,我们宁可在那边帮忙弄饭弄菜收拾,因为教会常常呼吁我们,我们缺乏服事的人,所以我们拼命觉得说:「我们需要好好地服侍。」这是对的,没有错,可是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习被服侍,因为被服侍这件事情会影响我们,到底我们在服侍时,我们能不能摸着弟兄姐妹的需要。
 
        为何老基督徒都很「撑」?
 
        如果我们没有被服事的经验,你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撑」在那裡,很多的老基督徒都很「撑」,就是「平安!平安!平安!」「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上礼拜去某一个地方服事,服事完之后跟一些教会的同工一起用餐,在用餐的分享过程当中,我的感受特别的深刻。我在这两个小时用餐的时刻,我听这些同工们在分享大家的生活,大概的分享都是,我儿子、你女儿、他儿子、他女儿生命当中遇到一些事情,他们分享的是成就、丰功伟业等很特别的事。可是很明显的,我在这些人的分享裡面知道她有三个孩子,可是她为什麽永远只讲那个比较OK的孩子,另外一个孩子的故事不会被讲,另外还有一个是,他们自己的感受也不多被提。很多父母亲都是以孩子为荣,他的生命只有谈孩子,除了孩子不知道要谈什麽,我也观察到在这些谈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亲养育孩子的生命过程也很容易就不见了。发现当教会的长辈们聚集在一起聊的时候,对我个人来说,我不多经验听到这些长辈分享「上帝怎麽样在我孩子的生命改变过程中,祂做了一些什麽样的事,上帝又怎样让我经验一些不如意的事」。因为所有的分享都集中在那个结果的美好,很少人会在公共的当中(其实那个公共都是老朋友了,都认识三、四十年了),你不会在那个场合裡听见一些还在过程中不美好的事,你都会听见那个美好的结果。我们真的看见,在我们的信仰团体裡面,我们不太有机会、有勇气像拉撒路一样,就是一尊的在那裡,把自己臭臭的样子给大家来服侍,因为我很担心这个臭臭的样子一旦打开来之后,整个脸烂成那样怎麽能看;我们很担心,我若整个人站在那裡,那些人会捏着鼻子逃跑,那不是很尴尬吗?我们很担心我的生命能够这样讲吗?不能这样讲,就继续的来这裡参与非常热闹的宗教活动囉,我们都不要讲、不要碰。细胞小组在推动的和我们过去传统的关係,有一个非常大的关键,除了在形式上的差异之外,我们会期望弟兄姐妹,在这麽很深刻生命会域(相会的场域)的关係裡面,经验到拉撒路的故事,什麽时候我们有胆量、有勇气像是拉撒路一样不再矜持。拉撒路如果继续在那裡头衿持说:「不要啦,耶稣你进来啦!我不要出去啦,很丢脸,不好意思啊!」那这个神蹟就没有继续了,我们的主命令:「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出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被打开的关係。
 
        揭开被遮蔽的亲密关係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篇信息,是带着台湾神学院的需要来到你们当中,而且是我在这几年在台湾神学院的生活,从当学生到开始服侍同学的过程裡面,我也很深刻的感受到这件事情。很多时候同学来问老师说:「老师啊,你有什麽祷告事项?」老师所分享的祷告事项都是很标准的答桉:「请为我的教学祷告…」都是很正经的。可是同学之间的祷告事项很多都是高低起伏的、赤露敞开的,但是不全然是,有一些可以。但是在这些服侍的经验裡面我发现,许多神学院的老师在跟同学的互动中大概都是这个样子,大家不多有经验生命被医治、被接纳、被包容,每一个人都撑在那边,都想要把那最好的那一面展现出来。我会很期待在我们的祷告当中,可以为着这个神学院来守望祷告,我们弟兄姐妹和牧者之间的关係,可以是有很多生命的改变,就是可以更敞开的彼此分享:我们有自己的生命议程,甚至是团体氛围。但是我们的主,命令我们扭转这个群体的氛围,从被动到主动、从消即到积极、从旁观到参与、从封闭到敞开。
 
        耶稣对拉撒路与群体的命令
 
        我也期待神学院裡面我们所经验的,就像刚刚我们在谈Giddens的比喻一样,就是我们不要只是停留在一个宗教的经验裡头,我们牧师、长执、神学院师生或众弟兄姐妹都一起来到“参与更新的团体”(右边)裡面,共同经验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我们期望在神学院裡面,能够让更多的神学院师生,共同经验到真实生命会域,只有真实的传道人从神学院产生,才能够带来更多真实教会的牧养。我同时也期望,一个很真实的牧者去到教会裡面。如果教会的弟兄姐妹还是用旧的结构去看一个已经改变的牧者,那个牧者没多久又会打回原型,所以信仰团体很重要,我们这个信仰团体必须要先经验到上帝在我们当中所做的工作,是我自己经验到,当我把自己的不完全分享出来时,我相信弟兄姐妹会他们会愿意用神的爱接纳我们。当你开始揭开在弟兄姐妹那个看起来是不如意的事情时,你知道这一打开就要看见神蹟了。如果我们纷纷逃跑,如果我们继续躲在自己那个发臭的坟墓裡面,没有神蹟会发生,坟墓外面的人继续哀哭,坟墓裡面的人继续觉得说:「主,我好希望得到更新,祢已经站在门口了,为什麽我的生命还不能得到更新?」我们还是可以继续每个礼拜在这裡,继续躲在自己的世界裡面,继续观看每一次很多人的见证、很多人的改变,可是好像都不会临到我;或者我们偶而经验到,但一下就又打回原型。我们需要一个团体,我们需要共同的经验。
 
        揭开拉撒路的裹尸布
 
        当耶稣讲完后对众人大声的说:「拉撒路出来!」圣经告诉我们,「那死人就出来。」不是拉撒路出来,是死人出来,那个还没有经验众人帮他把裹尸布解开的拉撒路,在这裡圣经的描述,约翰是用死人来描述他,只有当他经验了众人「解开,让他走!」他的生命才开始经验一个更新的生命,什麽时候我们要经验耶稣基督的生命,什麽时候就是我们愿意这个生命向着众人也敞开,不仅是向着我们的主敞开。
 
        求上帝让我们经验拉撒路的群体恩典
 
        我们希望上帝在教会中兴起很多这样的细胞小组,我们也渴望上帝在台湾神学院裡,也兴起这样的一个信仰团体,很希望我们在祷告当中,也在奉献裡面纪念台湾神学院。真的很希望台湾神学院从院长开始,到所有神学院的老师,到神学生,都可以常常经验一起流泪、祷告、分享、同心同行的经验,好让这些生命改变的故事,成为众教会的祝福。邀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祷告。
 
        「亲爱的主,当我们向祢祷告恳求生命被改变、恳求我们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在众人的面前被揭开裹尸布的同时,我们求祢也同样把这种渴望放在每一个弟兄姐妹的心裡,好让我们不是用一个看热闹的态度和眼光、八卦的心态,来看待我的弟兄和我的姊妹,给我们成熟的生命深度,好让我们愿意接纳,好让我们愿意与这个不完全的、看起来发臭的生命,一起经验祢更新的工作。阿爸,求祢让我们教会众弟兄姐妹经验这样的祝福,也让我们的教会能够成为祝福别人的导管,我们真恳求祢,让我们的生命成为祝福别人的生命,藉我赐恩福。谢谢主,这是我们同心的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