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所讲的比喻之(九)——稗子的比喻
耶稣所讲的比喻之(九)——稗子的比喻(下)
(太13:24-30 ,36-43)
二.不太明显的,让主判断
农夫都知道稗子是不好的。但是,当门徒向主提出‘我们要不要把稗子薅出来’的时候,主耶稣却禁止了他们。主说‘恐怕薅稗子的时候会把麦子也带出来’。可见,主不是顾念稗子,而是怕伤及麦子。
1.人的热心要受约束:28节
门徒是出于一片好心要去薅稗子,幸亏他们事先征求一下主耶稣的意见。热心本也是好事情,尤其是在这个不冷不热的时代,能象主大发热心,真是非常宝贵。可是,热心不能是按着我的意思热心,要按照主的意思热心才有价值。不是按照世间情理热心,而是要按照真理轨道热心才能被主纪念。门徒要薅稗子,无论是按照动机,还是按照农作情理都没有错。但是,却不符合主耶稣的意思。所以,热心一定要受真理的约束,在真理里面我们尽可以发挥最大的热心。我们需要求主给我们热心,但是,我们更需要求主给我们明白真理。
比如,热心祷告是好的,但是真理告诉我们‘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这个真理的要求是为了让我们能避免不必要试探、避免带来个人的荣耀。可是,有的人确实是热心祷告,只是他们只喜欢在集体中热心祷告。一会儿跑去旷野祷告、一会儿又跑到山上祷告,表现的比其他人异常火热。但是,他们的癫狂不是在神前,而是在人前。这样的人往往都有许多不合真理的其他表现。只是他们的热心常常能掩盖他们的怪异。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动机或许也是好的,但是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质变。后来往往都变得非常狂妄,行为怪异,也有些与教会分裂另立山头。
2.主禁止的理由:
a.人会看错
有害、有毒的植物有许多种,可是仇敌为什么单单在麦子里撒稗子,而不是别的有害植物呢?我们看图片对比就知道,原来稗子与麦子在生长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极为相似,如果仇敌将别的植物撒在麦子中。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它们与麦子不属于同类,他就不能起到破坏的目的了。麦子与稗子只有到了发苗吐穗的时候,它们之间的一些区别才渐渐明显一点,稗子比麦子显得略微瘦弱一些。但是,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的麦子也会很瘦弱,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稗子也会稍微粗壮一些。无论稗子怎样粗壮,他仍然是稗子。麦子怎样瘦弱,他也是麦子,麦子要收进仓里。什么是‘薅稗子’的行为呢,‘薅稗子’主要有两个意思。
1.杀害。历史上曾经有段时间,政教合一,甚至教权高于政权。他们以异端名义杀害了很多神的儿女。
2.赶出教会。(不是说,连明显的异端也不能赶出教会,第三点我们会解释)我们不能因为别人与我们不同,就认为他们是不属于神的稗子。真理,可以分为重要真理与次要真理,重要真理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必须竭力争辩,必须不能让步,而次要真理不同是可以互相接纳的。那么,圣经中哪些是重要真理、哪些又是次要真理呢?具体的内容我们在这里不可能以大量篇幅一一列举。但是,我们可以将二者的区别以总原则的方式写出来:a.重要真理都是关乎神的属性真理以及救恩真理的。次要真理都是些礼仪、形式方面的;b.重要真理一定是有着大量圣经经文支持的,次要真理往往都是经文偶尔提及;c.重要真理一定是圣经清楚的吩咐,无需推理,而次要真理往往都是说得比较笼统,这样也给个人猜测与发挥留了很大的余地。
有时候异端与极端仅仅只是一线之隔,我们如果经验不足很有可能会看错,而错把麦子当稗子薅掉。
一个人是否重生了,也不是我们可以准确判断的。有时候我们看见一个信徒平时很少聚会,生活中也常常犯罪,有人就会认为这个人没有重生。其实却不一定。因为从外面看,属肉体的基督徒与世人可以说是完全一模一样。哥林多的教会照着世人的样子行,甚至,连外邦人都不能犯得罪,哥林多的教会中也有人犯。可是,他们还是属于神的教会,只是因为他们是在基督里为婴孩的。保罗并没有说,这样的人肯定没有得救。而是说,这样的人是属肉体的。
也或许,我们又看见一个信徒在教会中大发热心,常常祷告,常常施舍,就以为这样的信徒肯定是重生的,而且不但重生,应该生命很丰盛呐。其实也不一定,因为撒旦的差役也有可能会假冒伪善。所以,时候未到我们什么也不要论断,因为我们不能看到人的内心与暗中的隐情。要知道,麦子有可能很瘦弱,稗子也有可能很强壮。
b.根系相连
由于麦子与稗子长期紧密地生长在一起,他们的根系已经相互交织在一起了。如果人薅稗子必定就会也把附近的麦子一起带起来了。
有间教会同工的孩子结婚,他们就找到了另一位主要同工,请他为孩子在教会主持婚礼。可是,这两位年轻人已经先未婚同居了。所以这位主要同工就不肯再为他们举办教会婚礼了。无论他们怎么恳求,这位教会领袖都坚持不能按教会规矩办理。这下子让孩子的父母很没有面子。而且好多年以来,他一直对外宣传‘自己的孩子将来结婚,一定找基督徒结婚,一定在教会办婚礼’。所以,他很恼火这位不给面子的领袖。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又说不出什么来。于是,他就开始找其他原因毁谤这位教会领袖。更为可怕的是,两个孩子双方的父母还都是教会同工,在教会做了多年的侍奉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庞大的关系网。他们不但只是当事人说毁谤主要同工的话,而是还鼓动了一群不明真相的同工一起毁谤。那位受到毁谤的同工完全可以也鼓动一群同工反过来揭露他们的事情。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必定会给教会带来很大的纷争混乱。所以,他采取了谦让的态度,交托给主,自己不解释什么。
三.明显的,教会有权审判
我们看到关于主耶稣‘不可薅稗子’的教导,千万不要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薅稗子。真理一定要平衡,不能仅仅抓住一处经文,然后将一处经文应用于所有的情况。稗子是不可以薅,那是因为稗子与麦子极为相似,令我们无法判断准确。但是,圣经可不是说,麦子里如果出现了狗尾巴草也不能薅出来。圣经也告诉我们有些明显的情况是可以薅出来的,而且必须薅出来,若是该薅的不薅,神反倒要追讨我们的责任。
1.行为恶劣:【林前5:11-13】但如今我写信给你们说,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骂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相交。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 因为审判教外的人与我何干。教内的人岂不是你们审判的吗?至于外人有神审判他们。你们应当把那恶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
哥林多教会中有一个信徒,犯了奸淫的罪,就是收了他的继母。这样的罪,连不信主的人都不会去犯。可是,哥林多的教会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却不将他那人出教会。或者是因为要表现所谓的爱心;或者是因为谁都不肯做得罪人的事;也或者是以‘不要薅稗子’为理由……。总之,这个犯了罪的信徒仍然还在与其他基督徒相交。于是保罗写信责备哥林多的教会,写下了这番话。并且明明地吩咐他们,要把这样的人赶出去。同时,还提到了如果有其他的几类人,教会也要禁止与他们相交、吃饭:‘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骂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相交。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
2.异端言论【提前1:20】 其中有许米乃和亚力山大。我已经把他们交给撒但,使他们受责罚,就不再谤渎了。
【提后2:17-18】 他们的话如同毒疮,越烂越大。其中有许米乃和腓理徒。他们偏离了真道,说复活的事已过,就败坏好些人的信心。
还有,传播异端教训的人也要被赶出教会。经文里提到了几个人,他们说‘复活的事情已过’,就败坏了好些人的信心。如果不将这类毒疮及时割掉,他就会越烂越大,渐渐地把周围的其他好的器官都要烂掉。所以,教会要奉主耶稣的名,将这些人赶出去交给撒旦。这已经不属于‘薅稗子’了,因为他们的教训已经明显偏离真道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牧者不知道某个人暗中犯了林前5章里的那几种大罪,或看不出来一个信徒是真信还是假信。那么,就只能由神来做审判了。如果他们暗中确实有罪,我们就算是与他们相交了,神会为我们分别为圣。但是,如果教会已经明明知道那人的罪,这时审判的权柄就转移给教会了。教会必须行驶审判的权柄。
【林前5:11-13】 但如今我写信给你们说,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骂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相交。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因为审判教外的人与我何干。教内的人岂不是你们审判的吗?至于外人有神审判他们。你们应当把那恶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
按照上面的经文这样做了,不能认为是在‘薅稗子’。因为主耶稣的身体与血我们不可轻慢,怎可随随便便拿来送人情呢。犯了上面那些罪的人,别说与他们同领基督的身体与宝血了,就是连与他们一起吃饭都不可。这和‘薅稗子’完全是两码事,‘稗子’是讲到他与麦子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往往对谁是麦子,谁是稗子判断不准。但是,对于那些完全可以确定的事情,我们就要按照圣经清清楚楚的要求来处理了。
如果有一个人来参加我们擘饼聚会,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他就是东方 - 闪电的人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将基督的身体分发给他。
如果这个人是潜伏在教会,他也还从来没有向别人谈过他接受的是女基督的事。那么,我们就允许他领受圣餐,我们不能因为怀疑他而拒绝他。
如果有一个不信的人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刚好那天是擘饼聚会。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将基督的身体分发给他。因为我们知道他还没有信主。
如果这个人是已经履行了信而受洗的仪式。但是,他或许并未真心接受主,还未重生得救。那么,我们也允许他领受圣餐,因为我们不能因为怀疑他而拒绝他。如果此时拒绝,可以视为‘薅稗子’的行为。
如果有一个人来参加我们擘饼聚会,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他一直保持着与第三者有淫乱的行为。那么,这个时候,就算他来参加擘饼聚会,我们也不能将基督的身体分发给他。
如果这个人只是有人传言他有淫乱的行为,只是任何人都没有可靠的证据。那么,我们就允许他领受圣餐,因为我们不能因为怀疑他而拒绝他,……。
【作者简介】 谢迦勒:雅博网作者,基督教青年传道人。写有信仰随笔及讲章100余篇。现已编辑电子图书《圣经与信仰问答》、《耶稣所行的神迹系列》,已在本网站旷野书库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