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放下包袱:和福音相比文化尽为粪土

2013-07-07 作者:海夫  
来源:雅博网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是扬弃“文化使命”这个伪命题的时候了》结尾时,就想到得写此文。感谢zebrazebra弟兄读后特地写了《关于基督徒“文化使命”的一点感想》,“希望有助于梳理思路。”对于基督徒的文化使命,有力挺的,也有反对的。毫不反对也不否认文化基督化对福音推动的预工性的作用。之所以提出扬弃“文化使命”这个伪命题,基于两个看见:一、基督徒需要真正认识并不断认识福音的价值。二、文化在客观事实上成了福音推进的包袱。

  追求认识福音的价值,才能正确看待文化

  “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已认识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3:7-8)保罗在认识主耶稣后,服侍生涯中至少有十三年以上的时间是隐藏的。其间保罗一定深入地反复思想过福音和文化包括宗教的问题,神也对此不断开启他,甚至提他到三层天密语。腓立比书是保罗在罗马监狱写信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无论是入神的沉思,还是切实的经历,都让保罗深深地体会到了福音的价值:不是万事为粪土,是万事和福音相比,只当为粪土。

  摩西在米甸旷野放羊整整四十年里,他会想什么呢?他可能回忆过曾经每一个点滴,反复思想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分析过埃及的文化、宗教、政zh i、军事等一切他所学过所看过的。他信心的恢复何尝不是一个更深地认识福音价值的过程。耶和华究竟是谁?埃及和耶和华相比算什么?当求谁来坚立我们手上的工?(诗篇90篇,神人摩西的祈祷)他看得越清楚,也就越放胆。细致地读《出埃及记》,他向法老越来越坚定的一句话:“容我的百姓去,祭祀我们的神”!

  我信主以来,很努力地读经、祷告、学习,在这神学那神学、这文化那文化里“扎猛子”。扎来扎去,越被圣灵光照,越看到自己的小,文化的小。和至高者的永恒和福音的大能相比,文化实在微不足道,再辉煌的文化,也不过“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转头就为黄沙。

  根底而言,福音是属天的,从天而来又归于天,文化是属地的,从地而生也归于尘土。就如神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再是福音文化,准确地说是福音性的文化,也不过是“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生活外化。这种外化总的来说是出于神的忍耐、等待,留下时间给人回转。并非直接于神的目的:创造与救赎。有某些宗派的神学提出神对人的创造-救赎-成全的三段论,看上去很有逻辑,但难免以人为中心在区间内来思量。仔细读圣经,从创世纪到启示录,从旧约到新约,神的计划中创造和救赎是不可分的。创造乃是为了救赎,救赎是为了新的创造。基督徒的根本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因着基督而生的新人类,不是具备某种思想价值和神学素养的人。

  从福音的眼睛里的历史长河,人之所以高举或强调文化使命,还是缺乏从神的启示而来的末世论意识,简单地把创世记一章中的人要治理管理、新约中万有在基督里同归于一的经文,用作努力以基督教的信念系统和行为模式来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的支撑。但其中创世记的经文是在人类尚未堕落之时神赐的祝福和权柄,万有都归于基督是在主再临之时的荣耀和权能,哪一样是出于人并是人能做到的呢。

  明白文化的存在是出于神的恩惠和忍耐。恩惠让人可以认识祂,忍耐让人有时间认识祂。就能理解为什么各种文化中都或多或少有一致性,任何一种文化哪怕是基督教文化都不可能优越到一支独大。在福音的长阔深高,文化不过沧海一粟,好让认识耶和华的知识遍满全地,好像水充满洋海。是的,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遍满全地,不是有文化的人才有这种权利,一字不识的白丁同样有这样的权利。恩典临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自由。

  以上是从长短、宽阔、深浅的比较而言,还可看到和福音相比文化的滞后性和凝固性。即便在福音性的文化中,永远都是福音在前,文化是为外显,外显需要时间和过程。就如圣经的正式成典当然是圣灵自己的工作,但在人却花了四百年来反复讨论、统一认识、教化推广。当好不容易教化推广到普及的程度,又无形中籍着文化成为另一种压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蓬勃兴起都是对这种压制的反抗。也就是说再怎么福音性的文化,它都跟不上圣灵的工作。所以文化和福音一定要保持距离(它们本来就有距离,人的骄傲在模糊这种距离),好让福音永活的关系和持续的动力,有效地对文化起作用,以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到主来。

  同样于个人生命而言,也是如此。越认识福音的价值,越让神在我身上做救赎和创造的工作,人越有活力、智慧和力量。根本在福音,不在文化!因着福音,几乎还在氏族部落时期的以色列出了强大的埃及。因着福音,加利利湖边无识的小民征服了多少文化精英、社会高层。至此可以清楚了:是因着福音传福音,还是靠着文化传福音?靠着文化传福音还有一个隐蔽的危险,那就是轻忽了撒旦文化里的做工。撒旦扮作光明天使的外衣往往是文化,它的种种引诱、试探在文化的外衣下被合理化,甚至显得活泼、可爱、富有人性。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圣灵做工,开动机器

  zebrazebra弟兄在回帖中说:“也许,文章真正要批评的,是对"文化使命"的错解、扭曲和滥用?”对"文化使命"有没有错解、扭曲和滥用我不晓得,也不论断。仅仅一点点看见: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福音的包袱。若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圣灵自由地运行,恐怕不好向主交账。

  文化在西方成了福音的包袱,大部分人把福音等同于文化。把两千年来的传统等同福音文化。极大地消减了福音的大能和圣灵的工作。信仰的衰落由此而来,关键不在教会要不要参与公共生活,福音和社会责任并重的问题。西方教会为了扭转越来越不被重视的局面提出的种种主张,不过在淌文化浑水,越搞越浑。只得在信仰自由的大背景下分一小块文化的蛋糕。可怜啊,可怜在哪里?同样是在称“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被普及到口头禅的和耶稣肉身的母亲马利亚口中所出的相差多少呢!其间相差的爱、信心和力量的比数恐怕就是文化包袱的重量。

 
文化在中国同样是包袱,而且是大包袱,以致让好些基督徒背负三座大山。一座大山是两千年来的教会历史和神学传统,各样宗派、各种异端都涌进来,压过来,跟哪派好都不太容易回过神来。一座大山是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是以福音对文化,还是以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原有文化,其间的关键点和着力点至今也没怎么搞清楚。所以当非基运动的时候,大有文化的基督徒们发不出一点声音,更不要说理直气壮地做出反击,被对手一棍子就打懵了。一座大山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和国际国内形势下,传福音、争取××自由、更新思想文化等囫囵吞枣,太多“使命”往自己身上抗。谁真背得动呢,倒可能自己跌倒,让弟兄也跌倒了。

  主耶稣曾责备人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却不能分辨这时代的表征(马太福音16:3)。在当今,科学、知识、国家、民族、民zh u、自由、道德、健康、事业、名誉、g e命、政权、爱情等早已在人心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尤其主流社会所主导的商业-技术社会的价值和信念系统占据了神圣的位置。谁若与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不合,谁就是文化程度不高,或谓之没有“普世价值观”。教会也在这种大潮中不知不觉地向世界的万神殿屈身下拜,以获得主流或掌权者们的赏识和接纳。未信者听好些教导,都可能觉得实在没什么稀奇,其他宗教、思想、文化里也有类似的教导。比如怎样心里平安、境界升华、婚姻幸福、事业通达等,人在世上折腾所求的不就这些吗?

  包袱怎么放得下呢?历史如此,现实也如此。真正认识福音的价值,追求耶稣基督得着我们的,让圣灵来做!“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 -/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哥林多后书4:7-11)

 

【作者简介】 海夫本名:康晓蓉,雅博网作者。作家、诗人、牧者。籍贯四川,70后。1995年大学毕业到浙江工作。先在中学执教语文,后从事影视、杂志等文化传媒工作。2006年回居成都,2007年归主。2010年开始牧会,2013年7月按立为牧者。 诗作散见《十月》、《中国当代女诗人爱情诗选》等。2007年出版诗集《诗三百与字一个》,写有哲学散文集《生命与爱》,2012年自选诗集《活水》。2013年信仰文集《风随着福音吹》。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