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中国思想界的一种可能

2018-09-14 作者:石衡潭  
来源:本站特约作家我也要投稿

   ——在《牛津共识》五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发言

  【作者按】这是我8月25日在《牛津共识》五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后来,根据会上会下的所见所闻,我又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在此奉献给大家。请批评指正!谢谢!

640.webp (3).jpg

  (石衡潭博士在座谈会上发言)

  今天参加这次会议,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收获非常大。从《牛津共识》发表到今天这个座谈会,应该说是在不同的年代,也面临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看好像是越来越明确了。《牛津共识》更多的是以启蒙思想为基础,而今天这个座谈会,方向可能更加明确一些。从参与的成员和今天发言的情况来看是这样的,从整个社会这五年来的变化来看也是这样的。

  参加《牛津共识》的主要是思想界的几大家(四大家,马立诚老师说是八大家),当时是群雄并立,各领风骚。到现在来看,自由主义基本上不太有声音了,左派今天只有黄纪苏老师和祝东力老师在场,他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变化。实际上在今天的会议上,声音最响的还是儒家的代表,他们也非常踊跃、积极发言,而坚持到最后的还有基督教思想界的人士。在《牛津共识》中基督教思想界的人士没有浮出水面(潜水),但背后的义工都是基督徒。今天到最后,他们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前面,陈浩武老师讲到美国的制宪会议的情况,在出现矛盾分歧的时候,代表们退下去向上帝祷告。这是他们一个共同的基础。那么,在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以什么作为基础呢?今天会议的局面有点象征意义,就是将来的中国思想主要还是在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思想,他们会共同创造中国文化的今天和未来。我觉得这是最有可能性的。

  今天,一些学者也讲到怎么样出现一些实践家,把思想化为行动,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提议。刚才孙毅老师说要落实到制度层面,我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不敢有太多期望,当然,将来还是有希望的。

640.webp (4).jpg

  (志愿者在表演古筝,真正的无问西东)

  我觉得现在我们所能做的,还是把思想变为行动。这其实还是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共识,不一定每个人都完全同一,但是有模模糊糊的一个大致共识也好。我刚才讲的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前景也是一个共识,这是我提出来的共识,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

  如果我们慢慢地向前走,方向就越来越明确了,我们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强。今天应该把一些实际的东西提出来。

  从我这几年的观察看,包括刘军宁老师、陈浩武老师,还有其他一些人(我就不一一提名了),好多原来都是属于自由主义或者是保守主义阵营的,现在在逐渐在向基督教方面靠拢。他们现在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做贵州“石门坎”文化的研究,做“世界文明的阅读与行走——就士游”活动。最近“就士游”完成了欧洲启蒙运动之旅,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之旅,下一步准备开始美国清教徒运动之旅。这都是很好的活动,所谈论的思想问题都多多少少与基督教有些关联。其实他们比基督徒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做得更多、影响更大。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有这样的共识,来做一些事情。

  (在座谈会间隙中,我向刘军宁教授表达了对他在欧洲启蒙运动之旅讲座中一个观点的欣赏。当时有人问他对康德的看法,他随口说:“我从来不读康德。因为他对英美自由主义思想没有贡献。读不读康德不会影响什么。”我大吃一惊,竟然有人用这种语气这种方式说康德。要知道在中国思想界,康德简直就是像神一样的人物,甚至有人把他看到比神更高。因为他们唯康德之首是瞻,康德说什么那就是什么。康德说神不能被证明和证伪,他们就说神只是信徒们的一种内在主观经验。他们对神存在的问题始终是以康德思想为起点和终点,甚至完全排斥现代哲学与科学的最新成果。我以前看或者听一些人高谈阔论康德的时候,也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刘军宁教授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说了句真话,却让我松了一大口气。原来,没有康德思想的笼罩,我还可以自由地呼吸;不按照他的方式划界,我更可以跨界;不根据他的要求给自己立法,我才真正有法可依。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中国人不需要读康德,而是不需要把康德当做判断一切特别是神学的标准。康德之前之后都有人在继续思考,不能停留于此。况且还有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上帝存在。)

  萧三匝老师做的一些事情也是非常实际的,他呼吁大家给牧师提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动议。很多人对牧师、对基督教不太了解,对此有很多问题,但是没有途径来提交这些问题。萧老师通过微信征集民众的问题,这是一个创举。我草草看了一下,觉得其中好些问题是很有意思的,可能他还没有完全搜集完,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提交给牧师。

640.webp (5).jpg

  (会议间歇中)

  他是站在一个旁观者、局外人的立场来做事,这样,更能够得到普通的民众信任,或者是更能够知道他们想要了解、想要问的问题。如果基督教神学家、牧师看到这些问题的话,会对将来教会、基督教徒的发展有更强的针对性,我觉得他是做了一个很好的桥梁。这就是在实践,这就是在行动。

  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就是这几个人,没什么力量,没什么影响,其实,这几个人的思想、能量还是相当强大的。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今天这个时代、这个时刻,我们不要更多指望政zh i上的落实,主要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思想变成行动,用思想影响更多人。

  今天这个主题无问西东也非常好,苏三老师讲的人类文明学其实也是无问西东,讲人类文明有共同的起源。可能在具体表述或者是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上面我与她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看法有些不同,比如讲中国文化的水平论,就是说中国文化没有垂直的维度,当然儒家也会有一些反对。我认为儒家是分很多种的,有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儒家,也有先秦(早期)儒家和宋明的儒家,先秦(孔子等人)儒家是有垂直维度的,只是后来越来越淡了,到今天都淡得没有了。我们今天就是要重拾孔子时代儒家的传统,这个传统是跟基督教特别是跟旧约非常接近的。

  我刚刚出了一本新书《中西元典对读》,就是把《圣经》与中国的经典《论语》加以比较阅读。当然,我们这种对读也是有方向性的,不是说一种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对比,我们希望用基督教思想、《圣经》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经典做一个重新的诠释和清理,也使中国经典潜在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思想工程,需要很多人来参与。我认为这个工程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也是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中国文化的未来应该主要是由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和基督教思想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

  谢谢各位!

 

  ——本文来自《圣经论语对读班》微信公众号,作者:石衡潭

【作者简介】 石衡潭,本站作者。196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三百余万字。主要著译有:《电影之于人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电影之于人生二集》(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著作,山东画报出版,2009年),《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论语遇上圣经》(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译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7年“图书100佳”,排第十六位),《自由精神哲学》(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石衡潭博士所作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论语》《圣经》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三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建道神学院、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美国普世丰盛神学院巴黎分院、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沙巴神学院、金陵神学院、江苏神学院、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香港良友电台、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