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论
一、教会的本质
1.定义:教会是历代所有真信徒的群体
这个定义指出教会是由所有真正得救的人组成的。保罗说:『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这里所指的『教会』,是基督舍命救赎的一切人,即所有因基督之死而得救的人。不过,教会必须同时包括新旧约时代一切真正的信徒。神为教会所订的计划实在伟大,以致祂为了教会的缘故,将基督高举到一个无上权威的地位:『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1:22-23)
耶稣基督亲自召唤人跟随祂,建立教会。祂曾应许:『我要建造我的教会。』(太16:18)但基督建立教会的过程,只是延续神在旧约早已确立的模式,神以此模式召唤人在祂面前成为一个敬拜祂自己的会众。旧约有几处经文显示,神以祂的子民为一个『教会』,一个为了敬拜神而聚集的群体。摩西告诉百姓,耶和华对他说:『你为我召聚百姓,我要叫他们听见我的话,使他们存活在世的日子,可以学习敬畏我……』(申4:10),七十士译本用希腊文动词ekkleiazo—(『召集聚会』)来翻译『招聚』(希伯来文:Qahal)一词,与新约中的名词ekklesia(『教会』)同源。
因此,新约作者称旧约的以色列人为『教会』(ekklesia),也就不足为奇。例如司提反说到旷野中的以色列民时,称之为『在旷野会[ekklesial](徒7:38)。希伯来书的作者亦引述基督的话,说祂要在天上,在神子民的大聚会中颂扬神:[在会[ekklesia)中我要颂扬祢』(来2:12,引述诗22:22)。
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认为,现今构成地上教会的基督徒,被『许多见证人,如同云彩』般包围(来12:1),这些见证人可追溯至旧约最古远的时代,包括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撒拉,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塞缪尔及众先知(来11:4-32)。所有这些『见证人』都围绕着今天神的子民,看来,我们应将两者一同看作神那庞大的属灵『会众』或『教会』。因此,在新约时代,即使神的子民肯定获得前所未有的特权和祝福,但从圣经对教会一词的用法,以及经文内处处提到神常召唤祂的子民聚集一起崇拜祂的事实来看,皆表明我们应将教会看作一个由历代神子民组成的群体,同时包括新旧约的信徒。
2.教会既属无形但又可见教会真正的属灵实质,是指一切真信徒的相交关系;从这点来看,教会是无形的,因为我们无法看见人内心的属灵状况。
我们看见表面参加教会活动的人,也看贝内在属灵转变的外显,但无法看透人的内心,一睹他们的属灵光景,只有神才能这样做。所以保罗说:『主认识谁是祂的人』。(提后2:19)即使在权们的教会及邻里中,只有神才能肯定无误地知道,谁是真正的信徒。希伯来书的作者论到教会是无形可见时,说『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直译:『教会』]』(来12:23),并说现今的基督徒都加入这会中崇拜。
我们可给无形的教会以下的定义:无形的教会是神眼中所见的教会。
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皆极力申明教会这种无形的特质,以别于罗马天主教的教导。罗马天主教认为,教会是一个从使徒不断相传下来(由教会的主教继承)有形可见的组织。
罗马天主教会曾指出,只有在罗马教会有形可见的组织内,我们才能找到惟一真正的教会。即使到了今天,罗马天主教会仍持着这个观点。但路德与加尔文皆反对此看法,坚称罗马天主教会只有外在的形体,即组织,徒具一个空壳。加尔文指出,该亚法(基督时代的大祭司)是亚伦的后裔,却不是真正的祭司;同样,罗马天主教的主教虽从使徒『一脉相承』,却不是基督教会的真正主教,因为他们离弃正道,没有传讲真正的福音,所以虽然他们是有形可见的组织,却非真正的教会。
另一方面,基督真正的教会当然也有可见的一面。对此,我们可提出以下的定义:有形的教会是世上基督徒眼中所见的教会。从这个意义来看,有形的教会包括所有自称相信基督,并在生活中表现这种信心的人。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所指的有形教会,不是世上任何人(例如非信徒或相信异端教导的人)所见的教会,而是可辨别信徒与非信徒的真信徒所理解的教会。
世上各地有形的教会,往往包括一些不信的人,而个别信徒群体当中通常也可找到一些不信的人,因为我们不能像神那样洞察人心。保罗说『许米乃和腓理徒,他们偏离了真道』,并『败坏好些人的信心』(提后2:17-18)。但他深信『主认识谁是祂的人』(提后2:19)。同样,保罗提醒以弗所的长老,在他离去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徒20:29-30)。耶稣亦亲自告诫说:[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15-16)奥古斯丁认识无形教会与有形教会之别,故这样描述有形的教会:[有很多羊在外面,却有很多豺狼在里面。』
当我们晓得在有形的教会内,竟有不信的人存在,有时难免变得过分敏感,开始怀疑许许多多真正的信徒是否得救。加尔文提醒我们不要陷入这种危机中,他说我们必须作出『宽大的判断』,要晓得凡『承认信仰、以身作则、参加圣礼、与我们一起表明忠于同一的神与基督』的人,都是教会的一员。人若非公然犯罪,为自身带来惩罚,我们不应将他们逐出教会。另一方面,教会不应容忍在言行上清楚表明自己为不属教会的人,作为教会的会友。
3.教会兼具地方性和普世性
在新约中,教会一词可指任何规模的信徒群体,从家庭的小组聚会,以至普世教会整个真信徒群体,皆可称为教会。在罗马书16:5(『又问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安』)及哥林多前书16:19(『亚居拉和百基拉,并在他们家里的教会,因主多多的问你们安』),(『家里的教会』都被称为『教会』。而全城的教会,亦称为『教会』(林前1:2;林后1:1;帖前1:1)。在使徒行传9:31,一个地区的教会亦被指为[教会』:『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最后,遍布世界各地的教会,亦可统称为『教会』。保罗说:『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他又说:『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林前12:28),当中提到的『使徒』,并没指派给个别教会,所以,可以肯定所指的是普世教会。
我们可作出这样的结论:从地方教会,以至普世教会;总之是神的子民就可名正言顺称作『教会』。我们不该说,只有家庭教会的聚会,才能表达真正教会的本质;或是一个牧养范围遍及整个城市的教会,才配称作教会;又或只有普世的教会,才当得起『教会』之名。其实,不论从任何层面来看,由神的子民组成的群体,都可称作教会。
4.教会的比喻
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教会的本质,圣经用了各种不同的比喻和意象来形容教会,向我们说明教会的真貌。圣经用了几个家庭的意象来形容教会,例如保罗将教会看作一个家庭,吩咐提摩太应把教会的会众看为大家庭的成员那样对待他们,『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劝老年妇女如同母亲;劝少年妇女如同姐妹;总要清清洁洁的』(提前5:1-2)。神是我们的天父(弗3:14),我们是祂的儿女,因为神对我们说:『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林后6:18)因此,我们在神的家里,彼此都是兄弟姊妹(大12:49—50:约壹3:14—18)。当保罗称教会是基督的新妇时,所看见的则是一个稍为不同的家庭比喻。他说夫妇关系『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2):又说他为基督与哥林多教会订立婚盟,这跟新妇与她未来的丈夫的婚盟一样:『我曾把你们许配一个丈夫,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林后11:2)——在此,保罗将他所期待基督回来的时刻,比作教会被献给祂作新妇的时候。
在其它比喻中,圣经将教会比作葡萄树的枝子(约15:5)、橄榄树(罗11:17-24)、田里的谷物(林前3:6—9)、房屋(林前3:9),待收割的庄稼(太13:1—30:约4:35)。此外,圣经又将教会比作一座新的圣殿,不是建立在实质的石块上,而是用基督徒这些『活石』(彼前2:5),建立在基督耶稣这块『房角石』之上(彼前2:4-8)。然而,教会不单是一座用来崇拜神的新圣殿,也是一群新祭司,可献上『神所悦纳的灵祭』的『圣洁祭司』(彼前2:5)。我们又被看作神的家:『我们……便是祂的家了』(来3:6),耶稣基督则是房屋的『建造者』(来3:3)。此外,教会还被看作『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
最后,另一个我们熟悉的比喻,是将教会看作基督的身体(林前12:12—27)。我们必须晓得,保罗提到教会时,实际上用身体作了两个下同的比喻。在哥林多前书12章,保罗用整个身体来比喻教会,因为保罗说到『耳』、『眼』和『嗅觉』(林前12:16-17)。这个比喻没有将基督看作与身体相连的头,因为个别的肢体本身都是头的各部分。在此比喻中,基督是主,是在这个代表教会的身体『以外的』,也是教会事奉和敬拜的对象。
但在以弗所书1:22-23,4:15-16,以及歌罗西书2:19,保罗却用了一个不同的身体比喻来指教会。在这些经文中,保罗说基督是头,教会犹如身体其余的部分,以别于头:『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适,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15-16)我们不应将哥林多前书12章与以弗所书4章的比喻混淆,应将二者加以区别。
既然新约以各种各样比喻来形容教会,我们就不要只专注于任何一个比喻。不当地强调某个比喻而排除其它比喻,可能导致我们对教会持有偏颇的看法。此外,用来形容教会的每个比喻,都可帮助我们加深了解神借着收纳我们进入教会所赋予我们的特权,是何等丰富。既然教会犹如一个家,自能加强我们彼此相爱和相交的关系。至于将教会比作基督新妇的看法,则可激发我们追求更纯洁与圣洁的生活,更爱基督,顺服祂。教会犹如葡萄树枝子的形象,可令我们更全然安歇于祂里面。这些只是圣经有关教会的众多比喻中,可应用在生活上的其中几个例子。
5.教会与以色列
在福音派新教徒中,对以色列与教会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观点称为时代主义(dispensational)观,这观点认为神对他所救赎的两组不同的人,怀有两个不同的计划:神对以色列所怀的目的和所作的应许,是属世的祝福,而这些祝福要待至将来某个时候,才会实现于世上。另一方面,神对教会所怀的目的和所作的应许,是属天的祝福,这些应许会实现于天上。二者的分别尤其可在千禧年得见,因为到那个时候,以色列将以神子民的身分,在地上统治,享受旧约应许的实现;但早在基督为了圣徒而秘密回来之时,教会已被接到天堂(『被提』)。根据这个观点,教会始于五旬节圣灵降临时(徒2章),而教会由新旧约信徒一起组成这观念也是不正确的。
若干较近期的时代主义领袖,己修改不少这类观点,并称他们的神学架构为『渐进时代主义』。这些领袖并不认为教会是神计划中的一个『插曲』,而是迈向建立神国度的第一步。因此,神对以色列和教会只怀有一个目的——建立神的国度,并由以色列和教会共享。此外,根据渐进时代主义,以色列与教会在将来的永恒国度中,并无分别,都同是神的子民。
不过,渐进时代主义与其余的福音派教义之间,仍存在一点分歧:他们认为旧约有关以色列的预言,仍会在千禧年应验于犹太民族;这些犹太人将会相信基督,并在以色列国土生活,作为普世万民效法的『模范国』。因此,他们不会说教会是『新以色列』,或旧约所有关于以色列的预言,将应验于教会,因为这些预言仍然要应验在以色列人身上。
本书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立场,与传统的时代主义观点颇为不同,亦与渐进时代主义观点稍微有别。不过,必须在此指出,圣经有关未来的预言究竟会以何种方式应验,就事件的本质而论,难以作决,理智的做法是不要对这些问题遽下定论。紧记这点,我们可提出以下的看法。
在时代主义立场以外的新教及天主教神学家皆相信,教会同时包括新旧约信徒,在同一教会或基督身体之内。我们首先应留意,新约不少经节表明教会是『新以色列』或『神的新子民』。而『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就暗示了这个意思。此外,现今这个教会时代,已带给教会数以百万计的基督徒救恩,绝不是神计划中的间歇或插曲,而是祂在整本旧约所表达的计划之延续:召唤一个民族跟随祂。保罗说:『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罗2:28-29)保罗晓得,虽然从实质或自然的角度来看,亚伯拉罕的后代都应称为犹太人,但这里还有一层更深或属灵的意义,『真正的犹太人』是指那些内里是信徒,内心已被神洁净的人。
保罗说亚伯拉罕不单从肉身来说是犹太人的祖宗,从更深层及更正确的意义来说,他是『一切末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又作受割礼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礼,并且按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未受割礼而信之踪迹去行的人』(罗4:11—12;比较16,18节)。因此,保罗可以这样说:『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都作他的儿女……肉身所生的儿女不是神的儿女,惟独那应许的儿女才算是后裔。』(罗9:6—8)保罗在此暗示,亚伯拉罕真正的后裔,即那些最确实为『以色列人』的,不是指从亚伯拉罕的血脉而生的以色列人,而是那些己相信基督的人。
保罗不但没有将教会看作有别于犹太人的一群,他写信给以弗所的外邦信徒时,更对他们说,以弗所信徒从前『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弗2:12),但如今他们『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弗2:13)。当外邦人加入教会,犹太人与外邦人便结合成一个新的身体。保罗说:神『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台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弗2:14-16)因此,保罗说外邦人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弗2:19-20)。保罗深彻明白新约教会的旧约背景,所以仍能这样说:『外邦人……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弗3:6)。整段经文有力地说明,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在基督内合为一体,并无迹象显示任何特为犹太人而订的计划,使他们不用归入基督的身体,即教会之内而能得救。教会包括所有神真正的子民,差不多所有在旧约中用作指神的子民的称谓,都在新约不同的地方用作指教会。以上所述和其它无数经文,都证明教会如今已成为神的真以色列,必可领受旧约应许给以色列的一切祝福。
二、教会的『标记』(独特之处)
1.世上有真教会和假教会之分
教会要怎样才算是教会,教会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当一群自称基督徒的人表现得完全下像一家教会时,他们还应继续称为教会吗?
基督教会在最初几个世纪,对于什么是真教会,争议极少;自宗教改革后,一个重要的问题随之出现:我们如何识别教会的真伪?罗马天主教会是真教会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必须决定什么是真教会的『标记』,亦即具有识别作用、指引我们识别教会真伪的特点。
圣经当然曾谈及假教会。保罗曾论到哥林多异教徒的庙宇,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林前10:20)他对哥林多人说:『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随事被牵引受迷惑,去服事那哑吧偶像。』(林前12:2)这些异教徒的庙宇当然是假教会或假宗教的聚会。此外,圣经又谈及实际上是『撒但一会』的宗教集会(启2:9;3:9)。在这里,复活的主耶稣指的似乎是犹太人的聚会,里面的人自称犹太人,但不是那些有着得救信心的真犹太人。他们的宗教聚会不是基督子民的聚会,而是那些仍然属于黑暗国度,即撒但国度的人的集会。这当然也是假教会了。
路德与加尔文对于什么方才构成真教会的问题上,观点大致相同。称作《奥斯堡信条》(AugsburgConfession,1530)的路德宗信仰声明,对教会所下的定义是:『由圣徒组成的会众,能正确地教导福音,又能恰当地施行圣礼。』(第七条)
约翰·加尔文亦说:『不论在哪里,只要看见有人能宣讲及聆听神纯正的道理,并按照基督所设立的方法施行圣礼,则我们毋须怀疑,那里必有神的教会存在。』…尽管这些信条存在轻微的差异,但它们对如何识别真教会标记的看法,相当接近。罗马天主教会的立场,与路德及加尔文的观点就有所分别。罗马天主教一向认为,由彼得及使徒传下来的存形可见的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接受路德与加尔文有关真教会标记的观点,仍是恰当的。他们提出的第一个标记,是正确地宣讲神的道。当然,教会若不宣讲神的道,却宣讲虚假或人为的教义,便不是真教会了。在一些事例中,我们可能难以断定,究竟一家教会在教义上犯多少错误,便不能再称作真教会;但在不少明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肯定那些并非真教会。例如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摩门教会)并不接受任何关乎救恩,神的位格,或基督的位格及工作等主要的基督教教义,这显然是假教会。同样,耶和华见证人教会教导凭行为,而不是单凭信靠耶稣基督得救,这是教义上的基本偏差;因为人若相信耶和华见证人的教导,根本不能得救。因此,耶和华见证人教会亦可归入假教会之列。当教会向会众宣讲时,隐瞒单凭信心得救的福音信息,以致这些信息已有一段长时间无法清楚被传扬开去,则在那里聚会的群体,也不是真教会。
教会的第二个标记,就是恰当地施行圣礼(洗礼及主餐),这样说可能是为了反对罗马天主教的观点。天主教认为,救赎的恩典是由圣礼而来的;因此,参与圣礼便成为赚取救恩功德的『行为』。从这观点看来,罗马天主教会坚持的是(10.Calvin,Institutes,p.1023(4.1,9).要付代价,而非教导单凭信心得救的途径,因而将真正的福音蒙蔽了。为了保卫福音的纯正,确有必要将恰当地运用圣礼(浸信会称圣礼为ordinances『命定的礼仪』)一事,看作真教会的标记。
然而,将圣礼(或命定的礼仪)视为教会的标记,还有第二个原因。当一个组织开始施行洗礼及主餐时,就成为一个会持续发展的组织,并尝试担当教会的功能。(在现代的美国社会,一个开始在主日清晨聚会崇拜、祷告和教导圣经的组织,显然正尝试担当教会的功能。)
将适当地运用圣礼(或命定的礼仪)定为教会标记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洗礼和主餐也可用作教会『管制会友资格』的方法。洗礼是接受人加入教会的途径,主餐则是让人显示他们继续为教会一员的方法——教会表明,凡接受洗礼和领受主餐的人,都已得救。因此,这些活动显示教会对救恩的看法,两者都应列作今天教会的标记。相反,没有施行洗礼及主餐的群体,表明他们无意担当教会的角色。有人可能站在街角,宣讲真正的福音,又有一小群人围着他聆听神的道理,但这群人不是教会。即使一个由邻里组成的查经班,在家中聚会,教导并聆听神的道理,仍然不可能成为教会。但若一个本地的查经班,开始为新归正的人施洗,并定期守主餐,则表明聚会的人有意建立一家教会;那么,我们就很难否定这是教会了。
2.今天的真假教会
这是个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问题,那么今天的罗马天主教会又如何?它是真教会吗?看来,我们根本无法断定整个罗马大主教会的情况,因为它大多元化。有些罗马天主教区肯定缺乏这两个标记——他们极少甚至没有正确地宣讲神的道,教区内的人根本不认识或接受单凭相信基督得救的福音信息。人们视参与圣礼为一种『善工』,可向神赚取功德,这样的一群人并非真正的基督教会。另一方面,今天世界各地有无数罗马天主教区,当地的神父认识真正的基督救恩,并以祷告及查经,与基督建立有生命的个人关系。他在讲道和私人教导圣经时,极力强调个人信心及个人读经与祷告的必要。他在教导圣礼时,比较强调圣礼象征及纪念的一面,而非论及圣礼为赚取神救赎恩典之行为。在这事例中,尽管我们仍然会说,罗马天主教在某些教义上,跟我们存在极大的分歧;不过,这样的教会看来都有教会的两个标记,以致难于否认它其实也是真正的教会,是一个由真正信徒组成的会众,能够比较正确地教导福音(虽然不够纯正)和施行圣礼。
在新教内有没有假教会?按以上两个识别教会的标记。我觉得今天下少自由派的新教教会,实际上都是假教会。这些教会既教导靠善行称义的福音,又不信圣经,它们的福音难道比罗马天主教会在宗教改革时期教导的,更能使人得救吗?他们又随便让走进教会的人参与圣礼,从不教导他们圣礼的真正意义,这样给还未重生的罪人虚假的保证,岂不是跟罗马天主教会在宗教改革时期利用圣礼的做法一样吗?当人们以基督徒之名聚在一起,却不断地教导会众不可以相信圣经——事实上,教会内的牧师和会众也很少读经或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祷告,亦不相信甚至可能不了解单凭相信基督得救的福音;我们怎能说这是真教会?
三、教会的纯正和合一
1.较纯正与欠纯正的教会
教会除了孰真孰假的问题外,还可在纯正的程度上作进一步区分。只要稍微比较保罗的书信,便可看见这个分别。例如,从腓立比书或帖撒罗尼迦前书,就发现保罗对这些教会感到极大的喜乐,而这些教会亦较少有重大的教义或道德问题(参腓1:3-11;4:10-16;帖前1:2,10;3:6—10)。另一方面,在加拉太教会(加1:6—9;3:1—5)及哥林多教会(林前3:1-4;4:18-21;5:1-2,6:6:1-8;11:17—22:14:20—23:15:12;林后1:23—2:11;11:3-5,12-15),却存在各种各类严重的教义及道德问题。
我们可将教会的纯正作如下解释:教会的纯正程度,是指教会免受错误的教义及行为影响,及它遵从神对教会所启示的旨意的程度。有多个因素可显示教会是『较纯正的』:符合圣经的教义、适当运用圣礼(或命定的礼仪)、正确执行教会纪律、真心崇拜、有效的祷告、有效的见证、会众中人人生活圣洁、关怀贫苦的人及爱基督等。当然,教会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比较纯正,而在其它方面则没有那样纯正;例如,教会可能有出色的教义和有力的讲道,却在见证或崇拜上十分失败。但新约鼓励我们,要在这一切方面致力使教会保持纯正。基督对教会所怀的目的,就是『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5:26-27)o主对教会所怀的意念,应鼓励我们致力在有形教会的各方面,追求纯正。
2.教会的合一
我们不应忽略新约强调的另一重点:必须努力使教会合一。教会的合一是指在真正基督徒当中免被分裂的程度。耶稣的目标是教会能『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约10:16),祂又为日后一切信徒祷告,『使他们都合而为一』(约17:21)。这种台一的表现可在不信的人面前成为见证,因为耶稣曾祷告,要『使他们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称差了我来,也知道祢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17:23)。保罗写信给哥林多人说:『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比较13节)
保罗又鼓励腓立比人:『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腓2:2)他吩咐以弗所人,基督徒应『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台而为一的心』(弗4:3),又说神赐予教会恩赐,『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2-13)。
圣经直接命令要信徒与其它人分开,所指的是与非信徒分开,而不是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基督徒分开,这教导与新约强调信徒合一的教导一致。当保罗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林后6:17),其实是用来支持他在这段经文开始时发出的命令:『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林后6:14)。当然,有些教会要求信徒与危及教会的人分开(太18:17;林前5:11—13),也许还有其它原因,使基督徒认为必须彼此分开,但我必须在此指出,在讨论教会的合一时,新约并没有直接命令,要求与在教义上持不同观点的基督徒分开(除非有关分歧涉及严重的异瑞,以致基督教信仰本身遭否定,如约贰10节所说的)。
这些有关教会合一的经文告诉我们,除了要致力保持有形教会的纯正之外,我们还得致力保持有形教会的合一。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要达致这种合一,我们毋须设立一个全球教会体制,来管治所有基督徒。事实上,不同宗派、差会、基督教教育机构、大学福音事工等的存在,不一定就是教会不和的标记;因为在这众多团体之间,可能有着极多合作,经常显示彼此的合一。从另一个角度看,众多不同宗派的存在,绝非分裂的标记,很多时反而是神周到的计划,保护我们免受一个全球教会体制的支配。这样的教会体制一旦存在,将具有很大的权力,难免会有腐败的一天。不少基督徒认为,不应设立全球教会z /-府,因为新约的教会管治模式,从没显示长老具有超越当地会众以外的权力。”即使在新约,众使徒亦认为保罗应侧重向外邦人宣教,彼得则应侧重向犹太人宣教(加2:7)。
基督徒团体自愿彼此合作,互相联系,通常可有效地将他们之间的合一彰显出来。此外,不同类型的事奉,以及在事奉上的不同侧重点,会导致不同的组织,这一切都在普世教会的主基督的统领之下。
四、教会存在的目的
我们可从对神,对信徒及对世界的三方面事奉,来了解教会存在的目的。
1.对神的事奉:崇拜
就与神的关系而论,教会存在的目的就是崇拜他。保罗教导歌罗西教会,要『用诗章、颂词、灵歌……心被恩感歌颂神』(西3:?6)。神在基督内已预定和指派我们,『叫他的荣耀……得着称赞』(弗1:12)。教会的崇拜并非只为其它事情作准备;崇拜本身是要达成教会对神的主要目的。所以保罗在劝告他们『要爱惜光阴』后,就命令他们要被圣灵充满,然后『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弗5:16—19)。
2.对信徒的事奉:培育
圣经指出,教会有责任培育信徒,建立他们,使他们的信心日趋成熟。保罗说,他的目标不单要引领人产生初步得救的信心,还『要使每一个人成为成熟的基督徒,把他们带到上帝面前』(西1:28,《现代中文译本》)。他告诉以弗所教会,神将具有各种恩赐的人赋予教会,『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2-13)。若我们认为自己对人惟一的目标,是带领他们获得初步得救的信心,就明显有违新约的教导。教会的目标是要使每名基督徒在神面前『成为成熟的基督徒』(西1:28)。
3.对世界的事奉:传福音及行善
耶稣吩咐门徒,要『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这种宣讲福音的工作,是教会对世界的主要事奉。与福音工作一起配合的,还有慈善工作,包括奉主名关怀贫苦无告者。尽管新约强调教会为教会成员提供物质的帮助(徒11:29;林后8:4:约壹3:17),但圣经同时肯定地指出,应帮助不信的人,即使他们没有因此表示感激,或接受福音的信息。耶稣吩咐我们:『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6:35—36)耶稣的解释,是要我们效法神,善待那些忘恩和作恶的人。
此外,我们又有耶稣作榜样,祂并没有只医治那些接受祂是弥赛亚的人;相反,当群众来到耶稣面前时,他便『按手在他们各入身上,医好他们』(路4:40)。这鼓励我们应不单向信徒、也向非信徒行善,为他们祷告,求主医治他们,供应他们生活上其它需要。这种对世界所做的慈善工作,还包括参与公民活动,或尝试影响z /-府的政策,使有关政策更加符合圣经的道德原则。有些地方的政策不公平对待穷苦及/或少数种族或宗教团体,教会亦应为此祷告,若有机会便要声言反对这种不公义的表现。这一切都是教会的普世福音事工应附带的;事实上,这些善事可使教会所宣讲的福音,增色不少,但绝不应以之代替真正传福音的工作,或上面谈到的其它对神、对人的事奉领域。
4.保持这些目的之间的平衡
我们列出这三个教会存在的目的后,有人可能会问:『哪一个目的最重要?』也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可否忽略其中一个目的,认为它不及其它两个目的重要?』
对此,我们必须指出,教会所有三个目的,都是主在圣经中吩咐的;因此,三个目的都同样重要,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事实上,一家兴旺健全的教会,必然同时在这三个领域有效地事奉。任何企图将教会存在的目的减省至只有一个,并说这才是我们首要关注的目的,我们都必须加以提防。事实上,这种只以一个目的为重的做法,往往导致教会忽略其它两个目的。
不过,个人与教会不同,个人可在这些教会目的中,选出其中一项作为优先事奉的工作,因为我们犹如一个身体,各有不同的属灵恩赐和能力,在实现教会的目的时,我们应将重点放在那些切合我们的恩赐或兴趣的事奉上。具有传福音恩赐的人,当然也应花时间崇拜及关怀其它信徒,但最后可能会花大部分时间从事传福音的工作。在领导崇拜上具有恩赐的人,结果可能献上九成时间,用于准备及领导崇拜。只有这样做,才能善用神赐给我们的各种各样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