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打碎我们的习惯性观念到底有多难

2018-07-20 作者:苏小和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1.jpg

  按照历史学的进路,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也不可能知道儒家的问题在哪里,只有按照信仰的进路和哲学进路,才会把问题意识朝前推进一步。康德认为,认识论理性秩序必须要回到知识的范围里去思考,而人性论的维度上,人的思想的上游必须对接一个明显的信仰传统,构建起形而上的观念秩序。什么时候中国知识人完成了这个工作,什么时候中国人的观念秩序就完成了现代性重构。其他的问题也可能会随之解决。否则,中国人的观念的先验秩序会永远在儒释道的浆糊里打转,而作为现代性价值谱系的“现代性观念改进”,“现代性制度改进”,“现代性知识兴起”等三大任务,都会被儒释道混沌的问题意识和伪善的道德框架牢牢锁死。重构观念秩序是中国知识人的第一任务,否则,任何主义在我们这里最后统统都会变成儒释道主义和实用主义。

  重要的是,这样的工作并不是遵循一种社会叙事和宏大叙事的进路展开,而是回到个体精神的维度展开。当个人的观念秩序得到改进,则社会的观念秩序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改进。这是一个次序,不能把社会叙事置放在个体叙事之前。

  意识到这一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乃至生活方式就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所以,在我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我的人生就是要用上帝的启示话语打败我的内心深处无所不在的儒释道家话语。

  所以我要歌咏基督,要静默沉思。这构成了我的一个人范围之内的伟大的观念秩序的开放式纠错,构成了一系列醒目的观念改进的案例。

  案例一:到底是血缘关系至上,还是上帝的意志至上。这是一个问题。

  “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圣经里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不仅不能理解,我们更无法践行这样的话语。

  是的,这样的话语简直就是对我的儒家观念的一种绝对挑战,对于我这种完全遵循孝顺传统,遵循血缘关系的中国人而言,如果不是主耶稣给予我信心,我不可能挑战这种传统观念,永远只能在孝顺和血缘的习惯性观念里生活。

  这句话分两个层面理解:第一,在生命、权利、尊严、宽容、救赎等普遍的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绝对平等的,人的情感不能因为血缘关系分裂成家庭之内与家庭之外,过度强调家庭之内的爱的关系,仅仅是人类的“情感本能”,但并不是至高的遵行了自由原则的“终极情感”,不是顺服了上帝的“绝对命令”。

  第二,在幽暗的人性意义上,母亲、兄弟、姐妹都处在绝对不义的秩序之中,因为他们也不过是人。真正的爱建立在真正的怀疑基础之上,这种对人性的有限性的怀疑与怜悯,理所当然地涵盖了母亲、弟兄和姐妹。所以,一个真正热爱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的人,本应该从一开始就要连续对父母对兄弟姐妹的怀疑与批评能力。

  当我理解了这一点,我看着我的母亲,忽然意识到一种更加亲切的情感,我的有缺点的母亲,我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她的人性的软弱就是我的人性的软弱,我爱她,因为她用血和汗水养育了我,因为她也是天父的女儿,她也是一个需要耶稣基督怜悯的人。

  一个中国人要养成这种既热爱父母,又怀疑父母;既批评父母,又怜悯父母的观念习惯和行为习惯,到底有多难,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一直以来,我们对孔子的话语,总是背诵太多,辨析太少。在思想史的意义上,孔子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是我们每个人的乡愁。但故乡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止步,在思想迁徙的意义上,故乡是我们的出发之地。我们一方面怀念故乡,一方面走向远方之远。我们只有比孔子走得更远,才配做孔子的后人。所有在孔子面前磕头捣蒜的人们,都是懒虫。

  案例二,悖论无所不在,然而我们不能理解。

  一定要扩展我们的境界。扩张境界的意思,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就是我们要理解悖论,容纳悖论,在无所不在的悖论之中发现我们的生命的张力。

  对于基督徒而言,最大的悖论就是耶稣。我们知道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之子,我们更知道耶稣的能力超乎万有,他能命令大海平静,在波浪中行走,他能让水变成酒,能用五饼二鱼让五千人吃饱,还能让死人复活。可是他却在我们的眼前,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类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应该是所有的文献记载中最不可思议的悖论了。谁能理解其中的悖论呢,所以当时就有人嘲笑耶稣,如果你能从十字架上走下来拯救你自己,我们就信你。

  如果一个人容纳不了这个悖论,如果理解不了这个悖论,这个人就不可能理解生命超越的命题,就会陷入生存还是死亡的二元判断里。如果我们理解不了这个悖论,如果我们的境界没有得到扩张,如果我们不能超越我们自己,去理解耶稣的伟大复活。那么,即使我们一万次宣告我们热爱耶稣,宣告我们愿意为耶稣殉道,一旦死亡来临,我们就必然临阵脱逃,必然否认自己和耶稣的关系,必然在门外放声大哭了。

  悖论,是一个极好的范式概念,因为能容纳张力,并为一种普遍的多样性提供空间,在一种不可能性的状态下发现一种可能性,在一种完备的秩序下发现一种不完备。所以我现在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悖论状态(背反状态),这是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的理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案例三:真正的道德,其意义不在于对道德的坚持,而是在于对道德的破碎。

  中国人长期以来都对孔子道德哲学的价值过于拔高,把孔子的道德教训当成信条,这才是中国社会伪善满地,道德沦丧的最大原因。在先验的意义上,任何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仁”的观念,只有承认这一点,爱人和人爱的伦理观念才具有不容商榷的普遍性。孔子在这方面的确有比较清晰的陈述。但我们看到,古希腊哲学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都对这种伦理观念意义上的普遍的人性给予了想象与描述。但他们都不是一种作为科学的伦理学,不是一种作为稳定的秩序的伦理学。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认为,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在观念建构的意义上,完全不输给古希腊哲学,但都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分析价值和建设价值。真正把伦理学发展成为一个科学模型的,是克尔凯郭儿,是斯密和康德,是韦伯。

  没有深刻的恐惧与颤栗,没有对人类自我道德哲学的破碎,人的伦理追问是没有意义的,不过是一些僵硬的道德偶像而已。没有对自己的人性论的彻底怀疑和彻底撕裂,我们甚至会把上帝的话语也当作一堆浮雕、一堆口号。

  所以我们要沉思,首先沉思上帝话语,然后沉思我们自己,最后在上帝话语和我们自己之间,尽可能去发现我们的生活的智慧与知识的模型。这正是伦理学的意义所在。没有上帝作为“实践的设准”的伦理学,所有的道德教训都是人们相互的道德奴役,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论断,都是一群自以为君子的人对另一群被称为小人的人的鄙夷和歧视。在这一点上,希腊哲学家歧视奴隶,中国哲学家歧视小人,今天的知识分子表现为一种在普通民众面前高高在上的启蒙姿态,其实都是人性的傲慢,都是在失去了上帝基准命题之后的生理反应。

  如果作为秩序的伦理学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健的可以持续涌现的结构模型,那么所谓的伦理学,要么就是洗脑,要么就是歧视。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知识人不仅对孔子的道德思想意义抬得太高了,同时对古希腊哲学的意义也抬得太高了。

  案例四: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糟糕的理性自负现象。

  我们对自然的认知,在观念的层面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属性。如果认同这句话,那么一个人平时装腔作势说出的“回归自然”、“回归山水”,尤其是死后回归自然之类的话儿,就是指一个人的终极目标,是回归到物质。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但是,当有人说起唯物主义的时候,这个人却对唯物主义的价值观横眉冷对,不屑一顾。

  这是典范的中国文化人的基本姿态,一个看上去很深刻的解释是“自然的人化”,即一个文化人把他的思想和审美投射到自然山水之上,由此构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个想法迷倒一大票人马。问题是,如果自然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当文化人把自然“人化”的时候,是不是会导致对自然的本质的破坏呢?是不是不够尊重自然呢,是不是抬高了人的理性能力呢,是不是没有守住自然和人的边界呢?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人要么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自然到底是什么,要么就是留着胡须看着女学生自己装深沉,其实一脑子糨糊。

  天人合一的概念,就是我们中国人对自然秩序的一种非常模糊的想象,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发展出方法论,从而导致我们有时候像一群神经病,五迷三道,装疯卖傻。人们可以从很多搞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的人身上看到这种现象。人们从这种奇怪的知识人状态之中,能够看到中国知识人普遍的,无所不在的理性自负。这是我曾经说过的话,人类社会理性自负的集大成者,不是欧美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式的君子之人。道理非常简单,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天是什么,根本就不认识人是什么,然而我们却幻想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惟一的办法就是夸大我们自己的理性能力,导致我们失去了最基本的敬畏精神。

  案例五:我们一直无法真正容纳怀疑与批评的方法。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有信仰的人们会说,看看吧,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如果你不敬畏耶和华,你连知识的门槛都没摸到,你的一切关于知识的追问,甚至都不曾开始。问题是这样的阐释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换个角度我会说,看看吧,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只是开端而已,如果你以信仰为名,不思考,不努力,不追问,你就是一个永远处在起点位置的片儿汤,你是个懒虫,所有的懒惰都是可耻的,无论你以什么理由。你将会无知,你甚至会借着这种无知走向反智主义,你将会愧对上帝给你的恩典。

  不相信上帝,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骄傲。所有人与人之间的怀疑和批评,都与骄傲无关。记住这一点,你就会变得有智慧,有力量。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喂养,批评也是一种喂养,难道不是吗,谁说彼此喂养就是互相鼓励呢,就是互相奉承呢。

  所以基督徒要委身教会,因为教会作为一个自发的自治的公共秩序,不仅能够让我们学到彼此相爱,也能让我们学到彼此批评。没有批评精神的教会,是鸡汤制造基地,是话语贿赂的场所。必须委身教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体察知道人性的软弱,才能真正知道爱的意义。人,必须到人群中去,把福音传到地极。这是一个被怀疑,被批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别人赞美,被别人崇敬的过程。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你对你自己的人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彻底。

  一定要把这些错误的习惯性观念扭转过来。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所以我们对人要怜悯,要爱,要宽容;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要批评,要怀疑。这是对待一个人的生命最合适的方法论,只有那些境界不断扩展的人,才有力量抓住这种伟大的方法论。

  案例六: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并不能拯救人类。

  有一些眼界比较开阔的人们,会经常肯定犹太人的文化传统,这个问题也需要讨论。

  作为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一,犹太教传统的特点在于:

  第一,倾听上帝话语,敬畏上帝话语,他们一切的思想和行为,都以妥拉(摩西五经)为终极基准。

  第二,挑战、怀疑一切权威,甚至包括上帝的权柄。

  第三,拥有极其开阔的智慧,被称为“生存在刀锋上的智者”。

  第四,拥有哀歌传统,主要包含对祖先、对民族历史的反思与忏悔,从不隐匿先人的罪恶。

  第五,拥有人类先知和大祭司的身份,负责将上帝话语带给全人类。

  第六,拥有知识人的清高、傲慢和冷漠,缺乏将爱传递到地极的激情与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犹太人不可能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全世界,犹太教传统不太可能出现特蕾莎、史怀哲、柏格理这样的爱的使者。

  第七,苦难是犹太教的常态,流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苦难构成动力,而流浪则意味着传播,虽然这种传播一直以来都很有限。

  我的意思是,当我们理解了犹太人的传统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就理解了一个伟大的事实,上帝的话语要真正传播到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能依靠耶稣基督。事实就是如此,当耶稣来临,当耶稣的门徒背负着福音去到世界各地,我们这个苦难的世界才开始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听见上帝的话语,而犹太人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蜷缩在以色列这个小小的国家之中。有时候我会一声叹息,若不是耶稣的话语来临,若不是耶稣的门徒几千年以来舍身忘死传播福音,我这样一个愚蠢的中国人,这样一个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之内总是被儒释道观念深深控制的人,怎么可能听得到上帝的福音呢。

  【作者简介】苏小和,基督徒诗人、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苏小和在《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新京报》、《东方早报》、《上海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开设书评和人物专栏,与王晓渔、戴新伟、成庆等人发起运作《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倡导公民社会常识阅读,影响了海内外一批真正的阅读人群。部分商业案例收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案例库。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