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校园淫乱的真相
2014-09-17
作者:刘超
来源:《境界》我也要投稿
如果我们的痛恨根植于神的公义,根植于对神对人的爱与怜悯,就必须看到对于罪恶,上帝预留了拯救的福音。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女大学生”与性丑闻为何如影随形?
又是一年开学季,随着九月的来临,又一批年轻学子在经历严峻高考之后,带着各自梦想与期待迈入传说中的“象牙塔”,准备展开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然而就在这个夏天,女大学生却成为一个被格外关注的群体,频频扮演热门新闻的主角,被各大媒体推到风口浪尖——
7月,厦门大学曝出历史系博导长期猥亵诱奸多名女学生的新闻,令上下一片哗然;8月,女大学生搭错车被杀害的事件一波未平,又传来济南女大学生被黑出租司机残忍虐待的噩耗;9月中秋节前夕,各大媒体再发“猛料”,图文并茂争相报道大陆女大学生为买名牌包、赚钱整容,多次赴台湾卖淫。相关视频登上很多网站首页,点击量直线攀升……
毫无疑问,在这些新闻中“女大学生”与“性”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两大关键词,无论是女大学生卖淫、被包养、被偷拍,还是被导师潜规则、被恶人性侵犯,只要这两个关键词一相遇,便立刻迸发出神奇能量,吸引无数眼球。
有人曾统计百度资讯频道一月之中有关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其中76%与性相关,若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女大学生”进行搜索,映入眼帘的信息与图片几乎尽是赤裸裸的性联想与性暗示。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高校究竟怎么了?如今的女大学生究竟怎么了?难道大学真的成了染缸、成了淫窝,而女大学生真的有这么多人变成一个个堕落虚荣的‘高级妓女’了吗?
有一个社会学的术语,叫做“失踪白种女人综合症”(Missing WhiteWoman Syndrome)。指在欧美的各种媒体中,中产阶级以上白人家庭女孩失踪的新闻,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类型人的失踪新闻。实际上,男人与女人失踪的比率、白人与有色人种失踪的比率都差不多,可就是因为人们都喜欢看这种“白富美危难记”,于是电视台便不停挖掘与播放这类新闻。
仔细想来,各类媒体所热衷的女大学生性泛滥的新闻也是如此:校园性泛滥的比率并不一定比医院、工厂或企业高出多少,但恰恰由于将正值妙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与残暴、淫乱联系在一起才足以产生戏剧冲突,引发新闻卖点。
因此网络上会盛传所谓“全国高校70%以上的女博士被潜规则”,或“在某地区的女大学生中,至少有8-10%从事卖淫,如果再加上陪聊陪玩不上床的,估计接近四分之一”等流言,信息来源看起来还十分可靠,其实若运用理性稍加统计分析,便不难发现此类言论的荒谬,但它却丝毫不妨碍人们对其的相信与传播。
与其说如今中国的女大学生性泛滥程度令人忧心,倒不如说人们在潜意识里实际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至少,大多数人乐于“消费”有关女大学生性泛滥的新闻或传言。
谁在消费和意淫“女大学生”?
曾几何时,“女大学生”所代表的是时代与社会的进步,是女性地位与权利的提高,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一群体逐渐沦为这个罪恶社会的集中意淫对象。很多人希望看到女学生失足的新闻,以此不断填充、构筑自己阴暗的想象。
而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挖空心思寻找资源甚至虚构情节,喂养和满足这些扭曲的灵魂。有数据显示,在日本与欧美的色琴电影中,女学生题材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种类型。
其中不乏一些人,他们口头上痛骂女大学生的堕落与淫乱,心底里却懊恼自己不是“享用”这些女大学生的其中一员。笔者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老师,女学生占了全校人数的大半。当与人聊起自己的职业时,一些人常常报以暧昧一笑,仿佛自己占有了什么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优质资源”,羡煞旁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高校教师的职业所令人羡慕的,竟不是教书育人的崇高,不是博览群书的智慧,不是匡世济民的胸怀,而是可以比别人更加容易“消费”女大学生……原来,电视与电脑满屏的女大学生性泛滥的丑闻,所反映的并非当代女大学生集体堕落的现实,而恰恰是这个被罪侵入骨髓的社会的期待,是如《圣经》耶利米书所写“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的真相。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性开放的借口之下日趋堕落,但为什么她们会如此:出卖肉体、做二奶、求包养?最多的解释是虚荣,正如新闻中所提到的赴台卖淫的女大学生,她们卖淫的原因就是爱慕虚荣与崇尚名牌。
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可也是一个不负责任和太简单的解释。追求荣耀、得到肯定是人类的天性,是上帝放在人内心中的本能,只是在一个罪恶的社会中,荣耀的源头与判断标准被扭曲了。
“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女大学生们相信,一身名牌、妆容精致、出入高级场所便是荣耀。我们的社会,像一台魔鬼控制下的庞大机器,一边在向她们不停灌输这样的价值观,一边伺机利用人性的弱点,将她们拉入泥潭,满足肮脏的淫念;事成之后,再迅速换上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脸,大声指责尽情批判;最后再经过媒体的加工与传播,失足女学生又一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某些人性幻想的素材,由此榨干她们身上一切“价值”。
将校园卖淫、师生性交易、女学生被包养等丑闻无限夸大,除了满足社会的窥私欲之外,对社会风气的改善、对女大学生的成长与身心健康均无多大益处。表面上声称揭露真实的媒体,到头来却掩盖了问题的症结,堵塞着让人灵魂得救的通道。
校园淫乱突出表现是同居和婚前性行为
倘若我们能够去除心中的偏见仔细思想,高校中所存在的性泛滥现象着实应当引起重视,但它们并非集中体现在被大肆报道的钱色交易上,校园淫乱实则更突出地体现在婚前性行为与婚前同居。当然,这些行为通常拥有一个“合理”的前设——爱情,使其看上去不容置喙的“正当”。
在魔鬼声东击西的策略下,同居仿佛被挪出了淫乱的范围。不仅新闻媒体将其常常忽略,教会也常因其过于司空见惯而重视不足。在一个标题党横行的传播环境中,女大学生同居远没有女大学生卖淫来的吸引眼球。
大学校园周边一般有三种经营最旺:餐饮、服装、旅馆。每所高校周边无一例外充斥日租、短租与长租的各种租房广告。每逢周末,旅馆常常爆满,而地段好,贴近校园的房子,房东几乎从不担心租不出去。
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在校园附近租一个单间。我的隔壁,隔壁的隔壁全是学生情侣。这些情侣你洗衣啊,我做饭,你淘宝啊,我Dota,开口老公闭口老婆,小日子过的甜甜蜜蜜。我试着从基督信仰角度劝诫他们:婚前同居违背上帝心意,何况还影响学习,助长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不好心态,削弱以后婚姻的幸福与满足感;提醒他们年轻时要避免陷入“性”的网罗,等到真正结婚后,在委身与承诺中享受这份天赐的礼物才能领会上帝的祝福等。
过了一段时间,苦口婆心的劝说始终毫无果效,他们表面虚心接受,背后仍旧“死不悔改”你浓我浓。我这才慢慢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同居对他们而言并不仅是出于性冲动,否则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唾手可得的“一夜情模式”,而背后有更加深层的生命渴求。
圣经辅导学会创办人克莱布博士在《里外更新》一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个年轻基督徒在朋友家做客,偶然扭开客房电视,看到的却是正在播放的色琴节目,“他感到的,不是一种单纯性欲的冲动,而觉得整个人生气盎然地活跃起来。”作者在稍后的章节中解释了这“生气盎然”的原因:这位缺乏家庭亲密与接纳的年轻基督徒,已习惯于活在一种肤浅的人际关系中,而“挑逗性欲所带来的满足,最近乎一种人与人之间赤诚相交的满足”。因此在第一眼看到色琴节目之后的四年时间里,这位年轻人完全堕入了色琴的陷阱无法自拔……
的确,人是不断追索生命意义的存在,“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同居从来不是仅限于满足性欲的需要,而是涉及生命的价值实现以及人性的深层渴望——即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与对荣耀的渴求一样,上帝在创造人类时早已将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放在人内心。在人的一生中,最初的亲密关系源于家庭。同居或是对美好家庭的模仿,或是对破碎家庭的补偿。当年轻的男女彼此依偎,他们感受到的是永恒止于刹那的幸福,是内里渴望得到暂时却强烈的满足。
这种满足好像比任何事物更能解除他们心灵深处的失望。直到有一天,罪的威力愈发显露在他们的同居生活中,这一切的幻梦才宣告停止。在罪的侵蚀下,亲密关系折射出更多的自私、贪婪、控制与抱怨。
于是,“凡事都是虚空”的遥远声响回荡在耳边,甜蜜渐渐逝去。大学同居的情侣,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婚姻、组建家庭且幸福美满的成功率非常之低,更多的是带着无法抹去的伤害相忘于江湖。大家会发现一个事实:即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无论多么相爱的情侣都永远无法满足。因为人内里的空洞,本不是为另一个人预留,而是为永在的上帝所预留。
“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在教会中,面对大学校园的同居男女,常见的是叹息一声“现今的时代邪恶”,随后便开始进行厉声责备。我们的骄傲、冷漠与懒惰,阻碍了我们去深入分析同居背后的复杂成因;我们简单粗暴地对校园同居进行定罪,却忘记了“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校园团契的带领,也许会基于维持团契圣洁,预防弟兄姊妹跌倒的考量,将同居男女逐出小组。但同居的大学生,若没有认识最好的,如何放弃次好的?没有机会深入认识耶稣,又如何真实地明白心底的空洞原来只有基督才能满足?经上记着:“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这句话是可信的,然而也唯有不断被上帝恩典充满和更新的人方能经历和体悟,不是吗?我们往往习惯传递一套简化的信仰道理,一套从亚当堕落讲到末日审判的信仰故事。故事讲完了,大呼“主啊,其它的交给你了”,就算完成了福音任务,寄希望于圣灵亲自动工,让同居的大学生们“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我们缺乏真实的爱心,因此不明白也想不通,保罗那样大的信心和能力,为何要“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更不会与道成肉身的基督产生共鸣。
总之,对于校园性泛滥的现象,一个基督徒可以愤怒斥责世代邪恶与堕落,但与愤怒相随的则应是心里对福音的火热,这是检视我们信仰真实与否的标志。当我们痛恨社会罪恶时,如果恨一直都在、顽固不化,那么这恨意也有可能来自于自己不能享受罪中之乐,对恶人的羡慕——求不得。
如果我们的痛恨根植于神的公义,根植于对神对人的爱与怜悯,就必须看到对于罪恶,上帝预留了拯救的福音。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耶稣不也愿意做税吏和妓女的朋友,为要向他们宣讲悔改赦罪之道吗?当一个基督徒面对如今校园中性泛滥的现状不知说什么好时,请别忘了“说福音”;当一些教会同工在义正言辞对犯了淫乱之罪的学生加以批评与指责时,请别忘了为失丧的灵魂指明出路,并力所能及帮助他们,用上帝的爱去温暖他们。
纵使清楚知道,我们只是一群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异乡客”,请仍然怀揣希望在这个世界为上帝发出一点微光,让迷路的孩子找到回家的方向……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