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远离嘈杂,不做“围观”的路人

2022-02-19 作者:陈如松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远离嘈杂,不做“围观”的路人.webp.jpg

   当年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围观”的路人,刻画得唯妙唯俏,入木三分。今天在网络平台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人群,其中不乏行走天路的人。

 
  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一个人流鼻血,本能地抬起头来。路过的人见此,以为他在向天上看什么,也抬起头来。第三个、第四个人,也不由地仰起脸来,然后就是一大群人跟着仰起了头。结果什么也没有,这时那个流鼻血的人已经走了。
 
  人也许天生就有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往往带来众人的围观。
 
  围观本没什么,只是一种状态,一种可以与“脏乱差”相媲美的生活状态。一些人喜欢看热闹,有的甚至不嫌事大,在一旁呐喊助威。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带来体制外的多元声音,一些看不见的门槛被独立评论打破,幸运的我们接收到空前多样的信息和立场。那些曾经揣在心里说不出的话,被文字敏感度极高的人们写出,从而引发我们的共鸣。这种共鸣,有源于对生活中温暖瞬间的希冀,也有源于对生活中不公环境的抨击。
 
  言论环境的空前自由,让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此类事件时都有话可说,有泪可落。当心中的痛点被标题和文章戳中,狠狠地流出血来,那些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怨愤,舆论场中以讹传讹的不堪,都在一瞬间涌上心口。
 
  于是我们一不小心,好像就成为了新时代的“路人”。并且我们手里拥有文字的武器,这件武器有着不受控制的两枚子弹,一个叫“点赞”,一个叫“转发”。
 
  这两枚子弹的发射会贯穿事件本身。如果事件是一颗潜藏已久的肿瘤,这次集中开火有可能使之暴露于天下,打破遮蔽,流出丑恶的脓液,引发治愈方法的讨论。但如果事件本身即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则可能造成误伤,而误伤的程度,我们在发射之前并不知悉。
 
  同样是围观,还有另一番担忧。一是追逐点击量的标题党,一是只关注更新速度从而没工夫关注真相的报道,还有就是越来越难以辨伪的新闻。因为在“传谣容易辨谣难”的今天,我们要证明一件事情的真相,所付出的成本可能比从前要高得多。
 
  所以对于某些事件不加思考的以讹传讹而造成的伤害,也许比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劣根性更大。而对于某些事件的关注,如果并非在于事件本身,而是基于想要戳中痛点和愤怒点的前提对报道重新作出包装,则更加值得思考。
 
  毕竟,我们在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中不断地进化着,而进化的不只是生存技能和三观端正,更有对我们所接触到的事情的实践判断。
 
  毕竟,谁也不会再想退化成鲁迅笔下只会围观的路人。
 
  别林斯基说过:“群众只懂得外部的喜剧性,他们不懂得有一个喜剧性和悲剧性交叉之点。所唤起的不是轻松的、欢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声。”
 
  正如鲁迅刻画的“看客”,他们追求的不是“戏”本身是喜剧还是悲剧,而是为了满足自己也能插一脚、看一眼的欲望,只要能暂时填补他们心灵上的空虚寂寞和视觉上的单调乏味,给他们的无聊单调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刺激就够了,至于“被看”对象的恐惧、悲伤、疼痛与他们毫无关系,甚至“被看”的对象越痛苦越惨烈他们就更有满足感和优越感。
 
  有人甚至不知因着什么而自嘲说:公民,我们肯定是算不上的。之前我觉得大家好歹也算是个市民、臣民。但现在我觉得我们大家的身份其实是观众——围观,置身事外,喜欢吃瓜看戏的那种。鲁迅早把我们的未来也看透了。
 
  了解围观,了解路人,了解看客,对我们这些新人很有警示意义,因为我们中的一些人很容易裹挟到这些可怕的群体之中,很容易在混乱的嘈杂声中淹没自己,忘记自己。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这就是我们的身份,这就是我们的立场和使命。勿要人云亦云,勿要盲目跟风,要排除干扰,笃定信念,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作者简介】 陈如松,雅博网作者,黑龙江呼兰人,任教佳木斯大学,退休定居大连。感恩在疾病中蒙召使用,开始全新人生。现从事文字服侍,主持微信公众号“蒙福平台”,欢迎关注,一同走蒙福之路。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