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荣耀之门与奥卡人的新生——布道提纲
穿越荣耀之门与奥卡人的新生
布道提纲
1956年,两个世界发生碰撞,开始了一段超越恐惧,超越暴力,超越宽恕的历程。
爱的力量
系列:《穿越荣耀之门》、《奥卡人的新生》的启示
题目:爱的力量
主题:在充斥战争与暴力的社会里,基督之爱是人际关系的正确指南。
关键句:“在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 (《歌罗西书》三章14节)
注:阅读第8节,作为布道开场的铺垫,阅读12-14节,给出福音。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马太福音》五章22节)
我要告诉你们:对兄弟姊妹发怒的就如同犯了谋杀罪。随便骂兄弟是“饭桶!”的,必要受审判;随便骂姊妹是“笨蛋!”的,必难逃地狱的火。道理很简单,话能杀人。(《马太福音》五章22节,译文)
引文:“我们表现得很坏很坏,互相残杀,愤怒地活着,直到他们把上帝的教诲带给我们,现在我们跟随上帝的脚步。”——明卡耶,刺杀传教士的瓦达尼人之一,现在是上帝的信徒。
提纲范例:
1。描绘一幅与人类学家研究过最暴力的人群——瓦达尼人共同生活的图画。
2。引出从愤怒沦为杀人的“斜坡”,为结论作铺垫。耶稣说没有这种斜坡;你甚至不该愤怒。
3。举例说明人们多么容易被激怒,互相轻视、评价、估价。
4。上帝所说的爱的真谛。
5。结语
范本:
在《穿越荣耀之门》和《奥卡人的新生》中,大家看到五位传教士蒙召向一支原始部落传福音时惨遭杀害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瓦达尼社会以暴力为行为准则。在此之前,从未有外人与瓦达尼人面对面接触并能活下来讲述自己的经历。
“在那儿用矛刺他,他死了。我们高兴了。”(明卡耶)
你能描绘出在厄瓜多尔的瓦达尼部落成长的经历吗?
“一、二、三、四、五。”女族人欧姆波妲扳着指头数数。“在那儿,他们刺死了我的兄弟。我父亲……被达波砍死了。”她在一张吊床上躺下,“达波袭击他时他在自己的吊床上。砍了又砍,把他砍成几块。”她在胸前比划着砍的动作,“然后他就死了。”
想象一下生活在天天上演族间仇杀的社会里是怎样的情景。孩子从小就懂得这样的生存法则:“要么杀人保命,要么被杀丧命。”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你逃不出这个很久以前就开始的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一场刺杀导致另一场,进而导致下一场,然后轮到你。从五代人算来,每十个瓦达尼成年人里就有六个死于他杀。
这是怎么回事?一个暴力的社会如何改变它的杀戮文化?
(密歇根州格兰德维尔战神山圣经教会牧师小罗伯•贝尔在“十诫系列”讲座中对凶杀发表了一些洞见。以下是他的布道大纲,选自《十个词——之七:耶稣说不存在斜坡》,发表于2003年5月30日)
让我们回头看看第一起凶杀案,且不论它是何时何地发生的,考察一下这第一位凶手的心理。我们要运用反向推演法。我们将从最后一幕开始,追踪这场凶杀案直至起因,一步步追问:“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这也许显得有点恐怖,但请你们相信我。
你们准备好了吗?
首先是凶杀的一幕。我们看到了一场凶杀案,有尸体和犯罪凶手。那么,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凶手在动手之前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杀了这个人。”在决定前下了一个结论,大概是这么说的:“这个人不配活着,所以有人应该杀死他。”你们同意吗?那么,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如果凶手在动手之前做了一个决定,在决定前下了一个结论,那么在下结论之前就是对未来受害者的判定。也许他是这么想的:“这个人毫无价值,所以他不配活着。有人应该杀死他。我要杀死他。”这样就有了一起凶杀案。那么,在判定之前发生了什么?
判定之前是评估。在对某物赋予具体价值之前,我们通常会估计一下它能为我们做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或改变。那么,假如估计某物会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认为它价值高。相反,假如认定某物会损害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认为它没有价值。具体到凶杀案,凶手的想法应该是:“如果没有此人,这世界会更好。”更具体地说是:“如果这里没有此人,我的世界会更好。”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什么?
我认为在评估之前会有些许轻视。达拉斯•威拉德写道:“轻视的目的和效果总是排斥他人,将其赶走,与其隔离。”轻视就是为了将他人赶走或疏远他人。轻视“总是以恶言恶语表达。”就像这样:“此人比我层次低。我看不起这个人。我无法忍受与他们为伍。那个人太……”这是贬低他人,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找差别,或有意疏远他人。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什么?
通常,轻视之前就是愤怒。这是瓦达尼人很熟悉的情感。记得在影片片段中人类学家问这个人为什么刺杀那个人。瓦达尼人怎么回答?“他们愤怒。”
“愤怒在生活的主要作用是警告我有东西阻碍我的自由意志,使我立即提高警惕,进行反抗,这时我甚至没来得及考虑。”
研究瓦达尼部落的人类学家发现自主是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文化和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原则。侵犯自主权常常招致冲突,杀戮就是夺回自主权的最终手段。
凶手心里也许是这样表达愤怒的:“这个人冒犯了我。这个人伤害了我。这个人侵犯了我或我的权利。”如果这种想法在一个人心中徘徊不去,没有健康的解决途径,那么会很快转化成轻视并最终导致凶杀。
由此可见,存在一条事件链或称导致凶杀的一个序列。
愤怒
轻视
评估
判定
结论
决定
凶杀
我们大概一致认为,自己不像老瓦达尼人那样生活,不是凶手。我们不是野蛮人……我们是生活在文明世界的文明人……我们不同于他们……难道不是吗?
我要让你们看另一个片段。记住在传教士带来福音之前他们是多么凶残。50年间发生了很多事。
“瓦达尼人爱看电影。” 史蒂夫•赛因特的妻子吉妮•赛因特这样说。吉妮给他们放了几部美国电影。“他们简直无法想象有人会凶残到去杀根本不认识的人。当听到美国校园枪击事件时,他们说:‘我们从前就那么生活。’”
也许我们美国人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与众不同。也许我们,作为一间教会,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与众不同。也许我们,作为个人,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与众不同。当近距离审视自己的生活时,我们知道自己没杀过人,可我们逼近的程度叫人害怕。
1、我们多容易被他人激怒?
建议事例:途中愤怒——在超市或其他地方排长队时的反应;我们常看到别人生气;体育比赛——对裁判或选手高声叫骂。
2、我们多容易轻视他人?
建议事例:性、种族、文化上的歧视——侮辱性言论、用词或玩笑;奚落;儿童/青少年排斥他人——不和别人玩(例如, 2004年派拉蒙出品的影片《坏女孩》很好地刻画了这一点。)
3、我们多容易互相评判?
建议事例:不理睬他人;避开他人;对他人态度冷淡;无视他人。
4、我们多容易给他人估价?
这个人不值得我费时间,所以我要避开他或者不去听他的。这个人配不上我的名誉,所以在别人贬低他时我不会替他辩护。这个人不值得我安慰,所以我不会安慰他。
我们逼近的程度叫人害怕,可再怎么说也没杀过人。毕竟,我们信仰的一个目标就是遵纪守法,“不杀人。”只要没有取他人的命,就没事。对吧?
《马太福音》五章21-22节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
旁注:阿拉米语“拉加”是耶稣时代对某人表示蔑视的常用词……可能源于清嗓子要吐痰时发出的声音。
“魔利”在圣经语言中既有愚笨又有违抗上帝及通情达理之人代表的一切的意思。
耶稣说我们相信了谎言。你听过这样的说法:“你不杀人,就没事。”可我告诉你:“如果你怒火中烧,如果你疏远他人,如果你认为别人无价值,那么你已经有罪了。”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都同意存在一个通往凶杀的斜坡。然而耶稣似乎是说不存在斜坡。他说即使你不把愤怒发泄出来,它也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有关系的。它与上帝有关;与你有关;与你生气的人有关。
当我生别人的气或别人生我的气时,我知道,对方也知道。它影响我们的关系,不能忽视。
想来可怕,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杀人,只要情况适宜。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法律。我们需要更深刻的东西。
耶稣指出“不可杀人”的戒律无法成为指导我们与伤害和冒犯我们的人搞好关系的道德指南。
搞好人际关系靠什么呢?爱!
耶稣时代的犹太学者曾说如果停止爱,没有什么能阻止你杀人。
耶稣似乎赞同……
《马太福音》五章23-24节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
在祭坛上献礼物在最初听众的生活中是最隆重和神圣的事。对我们来说就好像参加圣餐仪式、洗礼或自己的婚礼。
耶稣指示我们停下手头的事,立即去找你冒犯过或冒犯过你的人。换句话说,爱他们,关注你和他们的关系,就要有所行动。
经文的其他作者也教导我们这样去做……(选一两段经文,文中列出的或其他段落均可。)
《罗马书》十二章9-21节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逼 -/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加拉太书》五章13-15节
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
《以弗所书》四章2-3节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以弗所书》四章31-32节
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囔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歌罗西书》三章8节、12-14节
但现在你们要弃绝这一切的事,以及恼恨、忿怒、恶毒、毁谤,并口中污秽的言语……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在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
《提多书》三章3-8节
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侍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但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圣灵就是神籍着耶稣基督我们救主厚厚浇灌在我们身上的,好叫我们因他的恩得称为义,可以凭着永生的盼望成为后嗣。这话是可信的。我也愿你把这些事切切实实地讲明,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作正经事业。这都是美事,并且与人有益。
“信众”总是用来形容一群彼此相爱的人。上帝的信徒彼此相爱,尽一切可能和睦相处、融洽团结。耶稣的信徒知道这是爱的缘故。
也许我们可以说爱就像这样:“如果你知道,你就拥有了它。”
如果你知道有人冒犯了你或者你冒犯了他,也许你应该立即动身去与他和好。
如果你知道有人伤害了你,也许你应该打电话给对方。然后宽恕他,这样就能爱他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疏远了某人,也许你应该亲近他。如果你开玩笑奚落了对方,也许你应该立即住口。
如果发现自己愤怒或轻视他人甚或滑到斜坡的更深处,我们必须止步,选择爱。
对瓦达尼人而言,他们体验到被其杀害之人的家属所爱。出乎瓦达尼人预料,雷切尔•赛因特、伊丽莎白•艾略特和其他人没有杀死他们,而是向他们献出爱,并由此彰显了上帝之爱。
她们不仅爱他们,还向他们展示了一种取代杀戮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此强有力,以至于几年之内,部落中的杀人率下降了近90%。
是爱的力量在部落中引起了剧变。
只有借助圣灵之爱的力量才能防止我们在思想或行为上变成杀人凶手。
宽恕的力量
系列:《传越荣耀之门》、《奥卡人的新生》的启示
题目:宽恕的力量
主题:宽恕将悲剧的场景转化为胜利的舞台
关键句:“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歌罗西书》三章13节
引文:“明卡耶是杀害我祖父的人。有时我会叫他‘么么’,就是祖父的意思。他不可能代替我的亲爷爷,但他可以像爷爷一样待我。”
提纲范例:
Ⅰ。上帝对宽恕的呼求(《歌罗西书》三章12-13节)
A。大卫的故事(《撒母耳记上》二十四章)
1。大卫得罪了扫罗,性命时刻受到矛枪的威胁,后来他害怕自己被扫罗追杀。
2。有人怂恿大卫报仇。
宽恕永远是你的选择——你自己的。
3。大卫受到冤屈后,却决定宽恕扫罗。
无论别人怎样对你,都不可能夺走你行善的能力。你失去它只能是自愿放弃。
Ⅱ。上帝对宽恕的看法(《马太福音》六章9-15节)
A。上帝宽恕我们,并要求我们宽恕他人(狠心仆人的寓言《马太福音》十八章21-35节)
B。宽恕是件礼物。你找不到它,而要给予它。(《马可福音》十一章25节)
1。假如你伤害了他人,你只能自责、悔恨;是否宽恕你由他人决定。
C。上帝所赐的宽仁之心对我们自己有益。它能消除负面影响。
1。《今日心理学》(2000年7月/8月)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宽恕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研究结果在2000年美国身心医学协会年度科学会议上提出,表明“高”宽容者——容易宽恕的人——静态血压和血压上升率较之“低”宽容者——容易记仇的人——都低。
a. “宽恕能促进健康,因为它能减轻伴随未解决的引起压力的体验,例如被他人伤害和冒犯,而产生的过重生理负担。”凯瑟琳•娄勒博士,田纳西大学心理学教授、主任研究员。
Ⅲ。上帝对宽恕的真理(《诗篇》一百〇三章)
A。宽恕使上帝随意行一切使爱他的人得益的事。(《罗马书》八章28节)
1。耶稣宽恕那些将他钉上十字架的人,为宽恕全人类创造了条件。
2。大卫宽恕了扫罗,回到原来的地方,而这次他是王。
3。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a. 没有中间立场;你要么宽恕伤害你的人,要么怀恨。
b. 宽恕解除束缚你的力量。
4。一个现代的宽恕故事——赛因特的故事
a. 五位传教士
ⅰ。蒙召前往瓦达尼部落
ⅱ。计划会面
ⅲ。传教“失败”
ⅳ。悲剧发生后
b. 妻子和姐姐进入丛林与瓦达尼人生活
c. 四位妻子最终进入丛林与部落会面
Ⅳ。宽恕的结果——和解
A。拉丁文re-的意思是“再次”,conciliare的意思是“合起来”。和解的意思就是“再次合起来或和好。”
1。宽恕与和解易被混为一谈,和解是更长的一个过程,宽恕只是其中一部分。
B。赛因特家的孩子在父亲遇害的那条河里,由杀害父亲的那些人受洗。上帝将刺杀现场变成了庆祝地点。
C。史蒂夫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回到造成莫大痛苦和不公的地方。史蒂夫携家人进入部落生活。
范本:
当今世界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运作。它不可见,不可闻,却时时刻刻属于你。那就是宽恕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得足以让人们大肆宣传。但多数时候,宽恕是我们的人生故事中无声的英雄。我们的人生故事中充满了善恶美丑。宽恕将丑恶的情景转化成胜利的结局,利用悲剧的场景作为胜利的舞台。
读一读大卫王的故事。他登基称王的地方正是他多年前躲避矛枪的地方。想一想,当他为性命担忧时,他对那座宫殿有怎样的看法。大卫王从前是牧羊人,逃脱了王国中最强大之人扫罗王对他的谋害。他对那座宫殿的记忆恐怕不会是美好的。加之他后来被扫罗王追杀。大卫是无辜的,所以理当怀恨在心。
大卫的部下怂恿他报仇,甚至趁机杀死扫罗。他们告诉大卫,扫罗若是有机会便会这样做。说来奇怪,但《圣经》上教导的为人准则并不是“你认为别人会怎样待你,就怎样待人。”而是“愿意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待人。”大卫纵然有充分的理由不这么做,但他非常尊敬扫罗王,只割下扫罗的袍角,表示不愿伤害他。大卫不仅选择了宽恕,而且终其一生都怀着宽仁之心。无论别人怎样对你,都不可能夺走你行善的能力。你失去它只能是自愿放弃。
令人欣慰的是,上帝对所有人,圣人也好,罪人也好,都怀着宽仁之心。他对我们无所求。他完全是凭着爱的本性,所以他宽恕我们。上帝之爱最终体现在他让自己的独子残忍被杀,使我们能够永远得到宽恕。我们得救了,对上帝却完全不公,但他依然这样做。现在他希望我们传承这种善举。《马太福音》十八章18-21节讲述了一个仆人的故事。他求主人开恩,主人免了他欠下的一千万银子的巨债,可他却不肯免除别人欠他的十两银子。欠他债的那个人甚至保证一定会还清,可仆人丝毫不肯放松,竟将那人投入监牢。主人得知这事大发雷霆,责令他还清以前所欠的债。耶稣最后总结道,谁不肯宽恕人,上帝也要这样对待谁。
宽恕是件礼物。你找不到它,而要给与它。上帝把宽恕作为礼物赐给我们,因为我们没办法赢得,也不配得到。当你犯了错,伤害了他人,你只能为自己的行为悔恨;是否宽恕你要由他人决定。他们决定是否给你这件礼物。
我们都知道宽恕对犯错者的好处。让我们看看宽恕对施与宽恕的人有什么好处。看看上帝怎样给宽恕他人的人提供额外奖赏是很有趣的。它能消除心怀怨恨带来的负面影响。《今日心理学》(2000年7月/8月)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宽恕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研究结果在2000年美国身心医学协会年度科学会议上提出,表明“高”宽容者——容易宽恕的人——静态血压和血压上升率较之“低”宽容者——容易记仇的人——都低。
田纳西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主任研究员凯瑟琳•娄勒博士说:“宽恕能促进健康,因为它能减轻伴随未解决的引起压力的体验,例如被他人伤害和冒犯,而产生的过重生理负担。”
对于上帝的统治而言,宽恕使上帝自由地开始,“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马书》八章28节)。大卫宽恕了扫罗,回到原来的地方,而这次他是国王。上帝将大卫险些丧命的地方变成了大卫统治王国的地方。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刻宽恕了那些行刑的人,进而为宽恕全人类创造了条件。
我们的生活中不存在中间立场;你要么宽恕伤害你的人,要么怀恨在心。你可能无法像耶稣那样在受害的同时宽恕他人,可能要花上一段时间。然而宽恕会解除冒犯对你的束缚力。我们越早领悟到这点,就越早得解脱。
我们讲了大卫和狠心仆人以及耶稣的故事,那么现如今,宽恕是什么样的?我想给你们讲一个震撼人心的有关宽恕的故事。
五位传教士携家人搬到厄瓜多尔。他们年轻、能干而且正值生儿育女的阶段。他们也受到感召,要去接触一群原始的印第安人,叫做瓦达尼人。这些神秘的印第安人住在密林深处,在文明社会中露面只为报复进犯其领地的石油公司。从未有人与这支暴力的部落进行过和平接触。可传教士知道,假如不尽快接触这群人,整个部落将因为自相残杀和外力入侵而灭绝。
瓦达尼人是声名狼藉的杀人狂,对同族的人也是睚眦必报。一支原始部落竟然能在二十世纪依然存在,可见他们对外来人是多么凶残。纳特•赛因特是一位丛林传教飞行员,在飞行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瓦达尼族村庄。他与另外四个人一起制定方案,打算从低空掠过村子,空投礼物,以期向瓦达尼人做友好的自我介绍。这样的飞行进行了几周后,他们认定是面对面接触的时候了。五个人在丛林边上一片狭长的可供纳特着陆的沙滩上搭建营地。三个瓦达尼人走出丛林与他们碰面。传教士兴奋不已。他们在简陋的烤架上烤肉,纳特还带其中一个族人坐飞机掠过他们自己的村庄,就这样,石器时代与现代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当晚,他们把和平会面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报告给妻子。次日他们再次发送信息,请家人祈祷。
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时刻。纳特•赛因特从空中发现了一队印第安人正朝沙滩走来。纳特告诉妻子玛吉,过几个小时他们会报告进展情况。可是再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灾难发生了。他们被自己正试图接触的那群人发现并刺死。那是一次暴力袭击,本可以用他们随身携带的枪来制止。可他们发过誓,枪只能用来吓唬人,而不能伤人。“他们尚未做好上天堂的准备,可我们做好了。”他们这样说。可以想象,他们的家属是多么悲痛。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你怎么办呢?你怎么生活下去?你怎么宽恕他人?
悲剧发生后不久,纳特的姐姐雷切尔和吉姆的妻子伊丽莎白•艾略特与印第安人进行了和平接触。其中三位遗孀甚至进入丛林。你看,她们知道自己的丈夫在死之前早已将人生奉献了。可是其他受到影响的人呢?他们的子女呢?他们的父亲被生生夺走了。想想一位父亲与孩子共度的一切时光,带给孩子的一切快乐……都被夺走了。
他们能宽恕吗?在拉丁语里,“和解”一词是由re-,意为“再次”,和conciliare,意为“合起来”,组成的。和解的意思就是“再次合起来或和好。”宽恕与和解易被混为一谈。和解是宽恕的结果,是更长的一个过程,宽恕只是其中一部分。当我们敞开心扉,宽恕他人时,上帝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在我们的人生中启动和解程序。赛因特家的孩子——凯西、小史蒂夫和他们的小弟弟菲利普——失去了父亲,而在上帝的安排下,他们与杀害父亲的凶手达成惊人和解。
《奥卡人的新生》,这是最具震撼力的当代基督教传奇之一。你将看到传教飞行员纳特•赛因特的儿子史蒂夫的讲述,纳特在给原始部落传福音时被长矛刺死。史蒂夫将谈到父亲死后他随家人返回部落时的首次亲身经历。你将结识基莫,他曾参与刺杀史蒂夫的爸爸,现在他是丛林部落教会的成员。纳特的女儿凯西将谈到她与部落的特殊关系。
“在他们父亲的坟墓旁,我们为他们施洗。”基莫是杀死纳特•赛因特的人之一,纳特是玛吉的丈夫,凯西、史蒂夫和菲利普的父亲。史蒂夫和凯西在这里讲到他们在父亲遇害的那条河里,由杀害父亲的人受洗。上帝将刺杀现场变成了庆祝地点。
史蒂夫与依旧住在瓦达尼部落的雷切尔姑妈共度夏天,使得他与这群原始人产生了深情厚谊。他继续充当部落往现代社会过渡的桥梁。雷切尔姑妈死后,史蒂夫携全家搬进部落。史蒂夫•赛因特继承了父亲和姑妈的遗志,成立了原住民技术与教育中心,不仅服务于瓦达尼人,也帮助其他土著人群。
上帝之言的力量
系列:《穿越荣耀之门》、《奥卡人的新生》的启示
题目:上帝之言的力量
主题:照上帝的话生活能改变社会
关键句:“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翰福音》十五章7节)
引文:“我们表现得很坏很坏,直到他们把上帝的教诲带给我们,现在我们跟随上帝的脚步。”——明卡耶(刺杀传教士的瓦达尼人之一,现在是上帝的信徒。)
提纲范例:
Ⅰ。我们都是依据假定生活的。
A。多数时候,我们忙得甚至认识不到自己的假定是什么。实际情况是,确实存在假定,它们是我们做一切决定的基础或“量尺”。它们支配我们的行动,因为行动是信念的结果。
B。基督徒大胆断言,上帝之语——他的行事方法——才是万物运行的唯一法则。这是现实背后的基本结构。
1。《创世纪》一章3-5节指出是上帝创造了整个宇宙。
2。《诗篇》三十三章6-9节也是这样说的。
3。《希伯来书》一章1-3节说世界仍被上帝的话承托着。
4。《诗篇》十九章7-11节告诉我们上帝之言是完备的。守着上帝之言便有“大赏”。
5。《圣经》断言上帝的话不仅是最好的生存法则,也是唯一的生存法则。而且,整个宇宙的开始和存在全拜上帝之言所赐。
Ⅱ。不依上帝之言生活
A。简单介绍传教士的故事
1。传教士为什么前往;他们是谁。
2。传教士决定接触瓦达尼人。这支原始部落以前从未和平友好地与外人打过交道。
B。瓦达尼人对生活的假定是:
1。自治——我是自己的主人。
2。平等——我应该受到与他人相同的待遇。
3。瓦达尼人实践这些假定的方式是,如果受到侵害,就杀死侵害者。对生命价值和凶杀的正当性的假定从属于高于一切的准则:为所欲为。
4。任何了解《圣经》的人都明白这些假定与上帝的话不符。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是极其负面的。
C。也许乍听上去显得奇怪,但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没有太大差别。
1。美国人特别独立且赞同自治。
2。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这种价值观可以追溯到立宪之初。
3。问题是,同瓦达尼人一样,我们也愿意牺牲其他价值观以保全这些:
a. 16%的美国成年人宣称在生活中行得通的就是他们所知的唯一真理。
b. 只有50%的基督徒和仅仅25%的非基督徒认为存在不变的道德真理,这种真理与具体情况无关。
c. 35%的基督徒和57%的非基督徒说如今为了生活,有时你必须为了自身利益放宽规定。
4。结果:暴力、愤怒、孤立、困难、混乱。
D。在瓦达尼社会和美国社会中都存在相似的非圣经假定,这是我们之所以如此行事的根本原因。结果并不乐观。
1。暴力和违法行为,失望和愤怒情绪充斥美国社会。
2。为享受个人自由而堕胎,如同“杀人”。
3。依上帝之言生活
a. 与这些事实相反,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1-2节中说不要效法这世界,而要遵从上帝的旨意。
b. 《约翰福音》十五章1-8节,耶稣承诺只要听从上帝的话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c. 去厄瓜多尔的五位传教士相信这点。他们决定把上帝的话带给瓦达尼人。这是前所未有的。在传福音的过程中,这些传教士都被瓦达尼人刺死了。抱着难以想象的宽仁之心和对福音真理的完全信奉,两位被害传教士的家属,雷切尔•赛因特和伊丽莎白•艾略特,搬进瓦达尼部落,给族人传福音。她们和黛玉玛一起进入部落,后者是一位瓦达尼妇女,从部落逃跑后接受了福音真理。
d. 如果我们选择——完全地、始终如一地——依上帝之言生活,会怎样?
ⅰ我们能经历瓦达尼人发生的某些转变吗?
e.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世界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如果我们保证每日都依照上帝的话生活会怎样?
f. 让我们从今天起就照此去做。
范本:
我们都是依据假定生活的。日复一日,我们根据一套价值观来做决定。多数时候,我们忙得甚至认识不到自己的假定是什么。实际情况是,确实存在假定,它们是我们做一切决定的基础或“量尺”,支配我们的行动,因为行动是信念的结果。
基督教大胆断言,上帝之语——他的行事方法——才是万物运行的唯一法则,是现实背后的基本结构。
举例说明,《创世纪》一章3节指出是上帝的话创造了整个宇宙。“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诗篇》三十三章6-9节也是这样说的。“诸天借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籍他口中的气而成。他聚集海水如垒,收藏深洋在库房。愿全地都敬畏耶和华,愿世上的居民都惧怕他。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
《希伯来书》一章1-3节说就是现在世界也仍被上帝的话承托着。“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基督教不仅断言宇宙的存在与基本结构拜上帝之言所赐,而且人的生命也被同样的言语掌管。
《诗篇》十九章7-11节:“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都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极多的精金可羡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况且你的仆人因此受警戒,守着这些便有大赏。”
这些段落表明上帝之言是人生旅途的完备“地图”。经文一再引领我们得出同一个结论:上帝的话不仅是最好的生存法则,也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你们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仍有众多人群根本不了解上帝的话。他们不知道还有比他们现在所依的更好的生活方式。
50年前,五位美国传教士决定献身于向厄瓜多尔的一群从未听过福音的人传福音的事业。吉姆•艾略特、纳特•赛因特、艾德•麦卡利、罗杰•尤德利和彼得•弗莱明带着妻儿来到厄瓜多尔,致力于给当地人传福音。在厄瓜多尔的日子里,这些传教士决定探访一个叫做瓦达尼的偏远部落。这支部落以前从未和平友好地与外人打过交道。
在《穿越荣耀之门》、《奥卡人的新生》中,我们将会窥视一种原始文化,一种与上帝所言不同的人生观。
人类学家提出他们从来就算不上是一个“群体”。自私自利、为所欲为是他们的唯一准则。
还记得前面提到假定支配行动吗?瓦达尼人对生活的假定是:自治——“我是自己的主人。”平等——“我应该受到与他人相同的待遇。”瓦达尼人实践这些假定的方式是,如果受到侵害,就杀死侵害者。有趣的是,这么重要的对生命价值的“假定”从属于一个高于一切的准则:为所欲为。任何了解《圣经》的人都明白这些假定与上帝的话不符。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是极其负面的。大多数瓦达尼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不是被刺死就是有近亲被刺死而成为复仇的牺牲品。恐惧与愤怒主导着整个部落。
瓦达尼部落听起来野蛮、未开化与我们在美国的生活相距甚远。然而,支撑瓦达尼文化的基本假定与我们的在本质上差别不大。美国人特别独立且赞同自治。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这种价值观可以追溯到立宪之初。相似性不仅在于此。在美国,我们如同瓦达尼人一样,也愿意牺牲其他重要价值观以保全这些。比如:
35%的基督徒和57%的非基督徒承认如今为了生活,有时你必须为了自身利益放宽规定。
16%的美国成年人宣称在生活中行得通的就是他们所知的唯一真理。
只有50%的基督徒和仅25%的非基督徒说存在不变的道德真理,这种真理与具体情况无关。
在瓦达尼社会和美国社会中都存在相似的非圣经假定,这是我们之所以如此行事的根本原因。结果并不乐观。
同瓦达尼人一样,美国人常感到愤怒和失望。城市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家庭破裂屡见不鲜。为追求个人自由,我们使堕胎合法化。瓦达尼人由于文化上的假定错误而尝到的苦果有很多正在美国落地生根。
与这些事实相反,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1-2节中说不要效法这世界,而要遵从上帝的旨意。
《罗马书》十二章1-2节——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此外,《约翰福音》十五章1-8节上说,耶稣承诺只要听从上帝的话就能过上富足有意的生活。
《约翰福音》十五章1-8节——“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去厄瓜多尔的五位传教士相信这点。他们决定即便要冒巨大风险也把上帝的话带给瓦达尼人。这是前所未有的。在传福音的过程中,这些传教士都被他们试图帮助的瓦达尼人刺死了。然而,两位被害传教士的家属,雷切尔•赛因特和伊丽莎白•艾略特,抱着难以想象的宽仁之心,相信传福音给瓦达尼人极其重要,于是搬进瓦达尼部落,给族人传福音。她们和黛玉玛一起进入部落,后者是一位瓦达尼妇女,从部落逃跑后接受了福音真理。
在《穿越荣耀之门》、《奥卡人的新生》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事情的最终结局,然而一切都回归上帝之言。你们已经了解他们数百年来一直是怎样过活的;现在来看看这支部落如今的生活。
他们承认他们自相残杀近乎灭绝。有一个家族仅存两人。而当知晓了上帝的话后,他们改变了。“别再刺杀了,杀得够多了。杀些猎物充饥足矣。黛玉玛(瓦达尼布道者)说我们活得稀里糊涂的,”不懂上帝的话。“现在我们懂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基本假定与圣经不符,而且他们很快就要沦落到全族灭绝的地步。然而,接受“新信息”——上帝的福音——以后,这群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群人的彻底改变迫使我们提出这样的难题:如果我们选择——完全地、始终如一地——依上帝之言生活,会怎样?
我们能经历瓦达尼人发生的某些转变吗?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世界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如果我们保证每日都依照上帝的话生活会怎样?让我们从今天起就照此去做。
遗产的力量
系列:《穿越荣耀之门》、《奥卡人的新生》的启示
题目:遗产的力量
主题:无论是现在还是我们死后,我们的人生都能深刻地影响和激励他人。
关键句:“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归到他祖宗那里,已见朽坏……”《使徒行传》十三章36节
引文:“明智的人会用自己无法保留的换来自己无法失去的。”——吉姆•艾略特(1927-1956)
提纲范例:
Ⅰ。忠于你的主(《马太福音》二十二章37-40节)
A。依照他的诫命生活
1。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2。虔诚信靠他
B。爱人如己——要具备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
1。赞美并尊敬他人
2。培养有意义的关系
Ⅱ。忠于你的使命(《罗马书》十一章)
A。人生的神圣规划——要在生活中保持清晰的方向感
1。天赋、欲望、技能很好地指出上帝希望我们向何方前进。
2。介绍纳特•赛因特:飞行员、发明家、顾家男人、乐于助人的人。所有这些品质均体现在他作为传教士这一角色中。
Ⅲ。忠于上帝的旨意(《马太福音》十二章50节)
A。遵行上帝的旨意
1。有时上帝命令我们做一些看似危险的事情。
2。纳特•赛因特感到与残暴的原始部落接触是上帝的旨意。
Ⅳ。忠于你的誓言(《诗篇》十五章4节)
A。这将会逐渐而有意识地增加你的遗产(例如:婚约)
1。在人人大放空话和烟雾弹的社会里做到言而有信会使你卓尔不群。
B。这是不随时间减少的遗产。
摘要:弗兰克•杜朗叙述发现纳特•赛因特尸体的过程。
C。纳特•赛因特的遗产在弗兰克•杜朗的引述中显而易见。
1。“他们说过就算自己遭到攻击也绝不会射杀奥卡人,因为他们坦言道:‘他们尚未做好上天堂的准备,可我们做好了。’”
D。纳特•赛因特的遗产因为他忠于誓言而大放异彩。
1。数千人被纳特•赛因特的人生深深感动,大受鼓舞。
E。你也有同样的潜力。
范本:
每个人都会留下遗产。可能是一座房子、一大笔钱、一件功绩甚或一句言简意赅的话。遗产是我们在他人脑中留下的印象,是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总结。遗产能够激发何种力量?什么使它在人死后很久还能促成变化?我们公认,无论我们在世还是去世很久以后,我们的人生都有深刻影响并激励他人的潜力。恒久的遗产需要通过行动刻意去创造,需要花费时间。
“明智的人会用自己无法保留的换来自己无法失去的。”
有人听说过这句话吗?(有多少人熟悉这句话决定了如何提出这部分内容?)有人知道这是谁说的吗?是吉姆•艾略特?有人知道吉姆•艾略特的故事吗?为什么他的话在他于1956年死后的50年里不断被引用?有一本书,书名是《穿越荣耀之门》(伊丽莎白•艾略特著),讲述了吉姆•艾略特、纳特•赛因特、艾德•麦卡利、罗杰•尤德利和彼得•弗莱明的故事。五位年轻人试图给一群原始人传福音,却被这群人杀害。吉姆•艾略特的话意味深长,不仅在于他的生,更在于他的死。吉姆•艾略特至死不渝,他留下的遗产激励无数人去做传教士。
创造值得流传的遗产,第一步是忠于上帝。耶稣说“爱主你的神”和“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由此可知尽心、尽性、尽意地爱造物主应该是首要的关注点和我们的人生目标。与上帝的这种关系应该自然而然地影响到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赞美他人,尊敬他人,将他人视作上帝深爱着甚至派独子为其舍命的人,上帝希望我们以这种态度待人。无论他人有怎样的过去,有什么罪,无论其种族、政zh i派别和性取向怎样,耶稣都希望我们爱周围的人。更具体地说,我们要具备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深厚而有意义的友谊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你对朋友有多了解?你对亲密好友有多了解?
第二步是忠于你的使命。上帝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规划。它是唯一的,是根据你的天赋能力定制的。当你考察自己的天赋、能力和内心欲望时,你会逐渐认出上帝希望你朝什么方向发展。纳特•赛因特是与吉姆•艾略特的一位同工。纳特具有很多才能。他是热爱飞行的发明家,还乐于助人。这一切的极至是他去做传教士的渴望。他是一名丛林飞行员,也是一位顾家男人,经常搞些小发明以便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在传教区的生活更加舒适。上帝对纳特•赛因特的人生规划影响到他做的每件事。什么会对你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也许你无法自己识别出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同他人发展有意义的关系。忠于上帝和忠于你的使命是相互关联的。
第三步是忠于上帝的旨意。上帝对我们的希望大都在《圣经》有所提及。他概述了希望我们怎样生活。《圣经》里有大篇幅的寓言故事,有耶稣讲的生动比喻,保罗的书信中有生动而实际的教导。我们对上帝一切旨意的响应就是按照他的话去做。上帝也能给我们具体指引。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要去某个地方,或要找某个人谈话?有时,上帝指示我们去做的事符合逻辑而且易于接受。人生的某些阶段的确如此,比如当你有小孩时,当你过着朝九晚五的有规律的生活时。然而有些时候,无论你有几个孩子,可能上帝都希望你去做与日常生活状态或与你的生活规律不相符的事。纳特与玛吉•赛因特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他们凭借飞行技能去厄瓜多尔协助传教士工作。纳特是飞行员,玛吉是妻子、母亲,还负责空中交通指挥。她与纳特的丛林飞行员的工作密不可分。当纳特在丛林深处发现了原始部落的村庄时,他知道上帝正指引他与这群人接触。由于有着报血仇的传统,这些为上帝所爱的珍贵的生命有自相残杀殆尽的危险。这是一项危险的使命,但纳特与玛吉爱上帝,一向听从上帝召唤。他们认识到这是上帝的旨意。忠于上帝的旨意以忠于上帝和忠于你的使命为基础。
上帝是言而有信的。我们越跟从他,越像他。他希望我们忠于自己的誓言。你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喜悦而荣幸地履行承诺。以婚姻为例。婚姻大概是你最先留下遗产之处。你的配偶、子女、邻居和朋友将目睹你是否履行了爱、尊敬和珍惜对方的承诺。还有其他为你的行为确定标准的承诺。有时你大声宣布:“我要减10斤肉。”有时你暗自发誓:“我再也不为交通烦心了。”在人人大放空话和烟雾弹的社会里做到言而有信会使你卓尔不群。这将会逐渐而有意识地增加你的遗产。当我们信奉上帝宣布的准则时,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具备了深刻影响他人的潜力。
1956年1月五位传教士在厄瓜多尔丛林里被刺身亡的事件成了全世界的头条新闻。《生活》杂志发表了配图文章,详细报道了此事,甚至派著名摄影记者康奈尔•卡帕记录尸体搜寻过程。搜救工作由另一位传教士弗兰克•杜朗主持,他是纳特•赛因特的好友。
我们在《穿越荣耀之门》中看到一个片段。这是最具震撼力的当代基督徒传奇之一。在这个片段中,你将看到弗兰克•杜朗回忆他如何寻回这位亲密好友的尸体。传教士的尸体是漂浮在河中时被发现的。弗兰克被派到那里帮助寻回他的朋友们的尸体。
这几位基督徒弟兄在50年前达成协定:“……即使遭到攻击也绝不射杀奥卡人,因为他们坦言道:‘他们尚未做好上天堂的准备,可我们做好了。’”他们以沉重的代价信守承诺,并得到了永恒的赏赐。此话流传至今。即使是从河里拖出朋友们了无生气的尸体时,弗兰克也记得他们的遗产。
纳特•赛因特的遗产由弗兰克•杜朗传承下去。不可否认纳特的遗产对弗兰克•杜朗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弗兰克对纳特的了解是只有朋友才能有的。他知道为什么纳特把手表带在前臂上。弗兰克与纳特共过事。他了解纳特作为飞行员兼传教士的使命。虽然一直对外保密,但弗兰克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在瓦达尼领地上。他知道这符合上帝对纳特人生的规划。弗兰克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不进行自卫。他知道纳特信守诺言。即使在50年之后,这段关系对弗兰克•杜朗的影响依然清晰可见。
纳特•赛因特的遗产因为他忠于誓言而大放异彩。即使身处险境,他也没对瓦达尼人开枪。“他们尚未做好上天堂的准备,可我们做好了。”
无论是亲密朋友还是社会大众都会承认,纳特终其一生忠于上帝、忠于自己的使命、忠于上帝的旨意、忠于自己的誓言。成千上万人被纳特•赛因特的人生深深感动,大受鼓舞。你也有同样的潜力,留下伟大遗产的潜力。
“明智的人会用自己无法保留的换来自己无法失去的。”——吉姆•艾略特(1927-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