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乡愁
2008-12-06
作者:幸知之
来源:泉源网我也要投稿
梦寻故乡
还记得当年出国留学时,在北京机场和亲人告别的情景,正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当飞机呼啸著冲上云天,我觉得自己像一棵小树,正被连根拔起,头重脚轻,有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望著舷窗外渐行渐远的祖国山水,酸楚的泪水不住地涌出眼眶。
就这样,自己竟成了无根的飘萍,随风而去,从此浪迹天涯。於是,故乡的山水,便幻化成一幅幅或清晰或模糊的画面,萦绕在脑际,浮现在梦中,终於凝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百年来,唐代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唱出了多少游子的离情别绪啊!当我在沉沉暮色中站在安大略湖畔,眺望水天一色的远方,也不只一次对天发问∶“故乡啊,你在哪里?”
思乡,是一种本能。“狐死首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都在说著同样的故事。动物尚且恋家,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呢?
中国人重乡情。我们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而思乡,则是每一个天涯游子共同的心理律动。无论身在何方,灵魂似乎永远走不出故乡的古道、村寨、里弄、小巷。“跨一步,便成乡愁。”(刘墉)信哉斯言!
可 是,曾几何时,故乡在我的心目中,却是一个矛盾的情结,一个必须跳出的“陷阱”。我的生命源於斯,长於斯;故乡的平畴、山岗、小溪、池塘,都滋养过我的生 命。可是,我躁动的灵魂却不满足於故乡的贫瘠和闭塞,更不甘於她的平淡和单调。於是,我打起行囊,怀著成长的希望,义无反顾地开始远足。我不断变换著生命 的座标,苦苦地寻找著新的天地,从此,也遍尝“无根浮萍”的滋味。
异域漂泊多年,乡音未改,鬓毛已衰。一身风尘,满心疲惫,然行囊空空。攥在手中的那些东西,又是那麽轻飘飘微不足道,彷佛一撒手便会逝去无踪。
当熟悉的故乡山水只能神交在梦中;当亲友的声音、形象变成了一个个模糊的电子讯号;当自己在寄居地成了少数民族,自己的母语成了外语,自己熟悉的文化也变为异类文化,守望故乡的心灵便充满了忧伤和惆怅。
夜阑人静之时,经不住灵魂一次次的拷问,我也曾对自己说∶“走了许多的路,我已厌倦漂泊。回家吧!”可是,哪里是家园?何处是归程?家园依然在梦中。一次漂泊结束,又一次的漂泊便要开始。家园似乎永远在途中。
为何流浪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麽流浪?为什麽流浪远方?┅┅”还记得当年这首缠绵哀怨的歌曲如何拨动我的心弦──那是三毛的悲歌。
可是,那时的我,分明就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啊!故乡的山水正环绕著我,浓浓的乡情正滋润著我。为什麽自己竟被这似乎与己无关的思乡曲感动得潸然泪下呢?
渐渐地,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的心在流浪。
“ 漂泊无寄”之感,是一种失去根基的不安定感,它是一种生存的“间离感”和“无定感”的混合物。在我对生命有了清楚的意识之後,这种感觉就一直伴随著我。对 於生我、养我的故乡而言,我是一个终将离开的“异乡人”;对於我所求学和创业的京城来说,我是“外乡人”;对於我负笈留学的加国来说,我则是“外国人”。 即使有了城市户口,甚至有了移民身分,我的心灵仍常常游离於繁华的都市之外,不住地思念故乡的山水田园。
然而,当我终於有机会返回到故乡,获得的却是更深的惆怅──儿时的模糊记忆,在物是人非的家园中,却成了一个个不甚真实的片断!
在老屋前後拍上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吧。心里清楚,自己原本就不属於这里。故乡,已不是儿时的模样,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侵蚀著她的肌体──耕地在迅速减少,污染在急剧加重。我的心灵在那里也得不到安息。
故乡已没有了我的位置(连户口都已取消了);北京,不过曾是我当年暂时安身立命的地方;而现在寄居的异国都市,也只是谋生的一个所在,我生命旅途的又一个小站。下一站究竟在哪里?我还不知道。
无家可归!“生活在别处”!正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写照。人在此乡,灵魂却渴望著回归“别处”的故乡。“别处”有一个美丽、安宁、丰富、圣洁的所在,和此处污浊、喧嚣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照!
返回这样的故乡,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们都在用不同的语言,问著同样的问题∶“何处是人类/莫测高深的归宿?”(荷尔德林《莱茵颂》)
柏 拉图的回答大致是不错的。他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美好的家园。後来,灵魂离开了家园,来到这个世界,寄居在一个肉体躯壳里。由於漂泊太久,它竟然忘记了自 己来自何处。但是,它仍不时被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唤醒、感动,因为它知道那些纯洁美丽的事物来自它的故乡。於是,乡愁便成了人灵魂深处永恒的感觉。它让人不 辞辛劳地跋涉,去寻找真正的家园。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寻找它美丽家园的归程。
按照圣经,人的灵魂来自於永生的上帝,因此它才渴慕永恒 的家乡。圣经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道书》3∶11)这永生本来是人的属性之一,因人类犯了悖逆的罪而失 去。在离开伊甸园後,人类便失去了家乡,成为地上的客旅。从此,我们的心灵无处停泊,我们的灵魂无所安息。地上的一切都无法使我们长久满足,因为地上没有 任何东西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在地上所收获的,除了虚空,还是虚空。
“永久居民”
有谁敢说自己是这个世界的“永久居民”呢?
很多年前,当我终於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分时,曾经喜不自禁,以为从此就可以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永久”居住下去了!可是,转念一想,多久是“永久”呢?从我们获得“永久居民”身分,到死亡,这段时间够得上“永久”吗?
答案令我吃了一惊,而且感到有点儿悲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算得上永久居民,我们都是被放逐者,是寄居尘世的客旅。而那个被天使用火焰的剑把守、不许我们归去的地方,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
当 年,雅各带著一家老小逃难到埃及,当法老问起他的年纪,他回答说∶“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130岁。”大卫也承认,“我们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与我们 列祖一样。我们在世的日子如影儿,不能长存。”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并非久居之地,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家乡,在天上。
回归,是人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共同呼求∶故乡啊,故乡,何时才能回到你身旁?
路在何方?
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返乡努力,是建造一座可以通天的“巴别塔”,企图用自己的方法回归。可惜,这是人的方法,不是神的方法,结果是塔坍塌了。
我们中国人的先人也有思乡的苦闷,但对回乡的路却不甚了然。
孔子对此模 两可,语焉不详,他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把握住就存在,放开就失去;进出没有定时,也不知道它的去向。)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他断言,精神家园根本就无法在它处寻得,它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存在於我们的本性之中。所以,只要好好修身养性便可。
唐代诗人白居易深谙人生羁旅“居大不易”,也主张转向自己的内心以求解脱。他说∶“心泰身安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能做到心安固然难得。但是,随遇而安,说白了,无非是自我安慰罢了,充其量只能算是缓解人生痛苦的权宜之计。
西方的各种哲学流派也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试图为人指点迷津。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一语破的∶“哲学原就是怀著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然而,哲学却始终无法给人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尼采认为,有两条出路可以让人摆脱人生的烦恼和痛苦∶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另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
可 惜,这两条路都行不大通。艺术家和哲学家其实并不比常人快乐,他们的烦恼和痛苦似乎比常人还多。有人说,死是文学的一大主题。加缪则更直截了当地说,“哲 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问题。决定是否值得活著是首要问题”(《科林斯王的神话》)。逃往艺术之乡和认识之乡的德勒兹、梵高、海明威、三毛、顾城、海子等等, 都在绝望中自杀了,而尼采自己则进了疯人院。
生存的痛苦、回归的焦虑,是人类共同的感觉。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泥土里讨生活的中国乡下老农的悲哀和痛苦,和一个穷奢极欲的现代亿万富豪的痛苦和悲哀,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失去了家园,已经够可悲的了,更可悲的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园在哪里,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这正是现代人精神迷茫的根本原因。物质的丰富只是满足了肉体,而灵魂却依然无所归依。
不 是麽?自从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以後,西方世界陷入可怕的虚无之中,已经长达一个多世纪了。焦虑、迷惘、绝望、荒诞充斥著人们的心灵。既然上帝不存在,那 麽“一切意志就都是我的意志”,人们可以任意妄为而不必顾及後果,更不必担心受到什麽惩罚。当後现代主义摒弃“终极价值”,把一切都看作相对的,从而藐视 任何崇高和信念的时候,人的精神迷茫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人的“第二次放逐”,是人的自我精神放逐。
物极必反。可以预料,在精神荒原中流浪已久的人们,终将再一次回归。还乡,就是返回人们永恒的家园,返回上帝天父的身旁。
殊途异归
自从创造天地以来,慈爱的上帝就在不停地呼唤那些躲避他、拒绝他、离他而去的孩子∶“你在哪里?”这呼唤,回响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中,萦绕在一代又一代游子的心头。
上帝许诺,将把我们从流浪中带回永恒的故乡。他说∶“我必从列国中领你们出来,从万邦中聚集你们,把你们带回故土。”(新译本,《以西结书》36∶24)
两千年前,耶稣就向世人庄严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是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新译本,《约翰福音》14∶6)他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就是要召罪人悔改,重新回到神的身旁。
他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架起了人与神相通的桥梁∶圣殿的幔子裂开了!救恩的时代开始了!
耶 稣是通往上帝之国的唯一道路。舍此,别无它途。在这个问题上,绝无“殊途同归”之可能!因为耶稣不仅仅是道路,也不仅仅是真理,他更是生命!世上有各种各 样的智慧可以将人带往某种境界,哲学探索能够揭示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科学研究能够发现一些奇妙的事物,但是世上没有一样智慧可以把人带进上帝的国度,能 够给人以永生的盼望。
朋友,你是否已厌倦了漂泊,你是否也在寻找精神的故乡?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你仰天长叹∶我该向何处去?
车水马龙间,你找不到出路;灯红酒绿里,你看不到希望。
来到耶稣身边吧!他会带你回到那永恒的故乡。那里,才是你生命真正的归宿。
(作者来自北京,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作。)
还记得当年出国留学时,在北京机场和亲人告别的情景,正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当飞机呼啸著冲上云天,我觉得自己像一棵小树,正被连根拔起,头重脚轻,有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望著舷窗外渐行渐远的祖国山水,酸楚的泪水不住地涌出眼眶。
就这样,自己竟成了无根的飘萍,随风而去,从此浪迹天涯。於是,故乡的山水,便幻化成一幅幅或清晰或模糊的画面,萦绕在脑际,浮现在梦中,终於凝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百年来,唐代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唱出了多少游子的离情别绪啊!当我在沉沉暮色中站在安大略湖畔,眺望水天一色的远方,也不只一次对天发问∶“故乡啊,你在哪里?”
思乡,是一种本能。“狐死首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都在说著同样的故事。动物尚且恋家,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呢?
中国人重乡情。我们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而思乡,则是每一个天涯游子共同的心理律动。无论身在何方,灵魂似乎永远走不出故乡的古道、村寨、里弄、小巷。“跨一步,便成乡愁。”(刘墉)信哉斯言!
可 是,曾几何时,故乡在我的心目中,却是一个矛盾的情结,一个必须跳出的“陷阱”。我的生命源於斯,长於斯;故乡的平畴、山岗、小溪、池塘,都滋养过我的生 命。可是,我躁动的灵魂却不满足於故乡的贫瘠和闭塞,更不甘於她的平淡和单调。於是,我打起行囊,怀著成长的希望,义无反顾地开始远足。我不断变换著生命 的座标,苦苦地寻找著新的天地,从此,也遍尝“无根浮萍”的滋味。
异域漂泊多年,乡音未改,鬓毛已衰。一身风尘,满心疲惫,然行囊空空。攥在手中的那些东西,又是那麽轻飘飘微不足道,彷佛一撒手便会逝去无踪。
当熟悉的故乡山水只能神交在梦中;当亲友的声音、形象变成了一个个模糊的电子讯号;当自己在寄居地成了少数民族,自己的母语成了外语,自己熟悉的文化也变为异类文化,守望故乡的心灵便充满了忧伤和惆怅。
夜阑人静之时,经不住灵魂一次次的拷问,我也曾对自己说∶“走了许多的路,我已厌倦漂泊。回家吧!”可是,哪里是家园?何处是归程?家园依然在梦中。一次漂泊结束,又一次的漂泊便要开始。家园似乎永远在途中。
为何流浪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麽流浪?为什麽流浪远方?┅┅”还记得当年这首缠绵哀怨的歌曲如何拨动我的心弦──那是三毛的悲歌。
可是,那时的我,分明就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啊!故乡的山水正环绕著我,浓浓的乡情正滋润著我。为什麽自己竟被这似乎与己无关的思乡曲感动得潸然泪下呢?
渐渐地,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的心在流浪。
“ 漂泊无寄”之感,是一种失去根基的不安定感,它是一种生存的“间离感”和“无定感”的混合物。在我对生命有了清楚的意识之後,这种感觉就一直伴随著我。对 於生我、养我的故乡而言,我是一个终将离开的“异乡人”;对於我所求学和创业的京城来说,我是“外乡人”;对於我负笈留学的加国来说,我则是“外国人”。 即使有了城市户口,甚至有了移民身分,我的心灵仍常常游离於繁华的都市之外,不住地思念故乡的山水田园。
然而,当我终於有机会返回到故乡,获得的却是更深的惆怅──儿时的模糊记忆,在物是人非的家园中,却成了一个个不甚真实的片断!
在老屋前後拍上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吧。心里清楚,自己原本就不属於这里。故乡,已不是儿时的模样,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侵蚀著她的肌体──耕地在迅速减少,污染在急剧加重。我的心灵在那里也得不到安息。
故乡已没有了我的位置(连户口都已取消了);北京,不过曾是我当年暂时安身立命的地方;而现在寄居的异国都市,也只是谋生的一个所在,我生命旅途的又一个小站。下一站究竟在哪里?我还不知道。
无家可归!“生活在别处”!正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写照。人在此乡,灵魂却渴望著回归“别处”的故乡。“别处”有一个美丽、安宁、丰富、圣洁的所在,和此处污浊、喧嚣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照!
返回这样的故乡,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们都在用不同的语言,问著同样的问题∶“何处是人类/莫测高深的归宿?”(荷尔德林《莱茵颂》)
柏 拉图的回答大致是不错的。他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美好的家园。後来,灵魂离开了家园,来到这个世界,寄居在一个肉体躯壳里。由於漂泊太久,它竟然忘记了自 己来自何处。但是,它仍不时被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唤醒、感动,因为它知道那些纯洁美丽的事物来自它的故乡。於是,乡愁便成了人灵魂深处永恒的感觉。它让人不 辞辛劳地跋涉,去寻找真正的家园。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寻找它美丽家园的归程。
按照圣经,人的灵魂来自於永生的上帝,因此它才渴慕永恒 的家乡。圣经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道书》3∶11)这永生本来是人的属性之一,因人类犯了悖逆的罪而失 去。在离开伊甸园後,人类便失去了家乡,成为地上的客旅。从此,我们的心灵无处停泊,我们的灵魂无所安息。地上的一切都无法使我们长久满足,因为地上没有 任何东西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在地上所收获的,除了虚空,还是虚空。
“永久居民”
有谁敢说自己是这个世界的“永久居民”呢?
很多年前,当我终於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分时,曾经喜不自禁,以为从此就可以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永久”居住下去了!可是,转念一想,多久是“永久”呢?从我们获得“永久居民”身分,到死亡,这段时间够得上“永久”吗?
答案令我吃了一惊,而且感到有点儿悲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算得上永久居民,我们都是被放逐者,是寄居尘世的客旅。而那个被天使用火焰的剑把守、不许我们归去的地方,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
当 年,雅各带著一家老小逃难到埃及,当法老问起他的年纪,他回答说∶“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130岁。”大卫也承认,“我们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与我们 列祖一样。我们在世的日子如影儿,不能长存。”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并非久居之地,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家乡,在天上。
回归,是人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共同呼求∶故乡啊,故乡,何时才能回到你身旁?
路在何方?
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返乡努力,是建造一座可以通天的“巴别塔”,企图用自己的方法回归。可惜,这是人的方法,不是神的方法,结果是塔坍塌了。
我们中国人的先人也有思乡的苦闷,但对回乡的路却不甚了然。
孔子对此模 两可,语焉不详,他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把握住就存在,放开就失去;进出没有定时,也不知道它的去向。)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他断言,精神家园根本就无法在它处寻得,它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存在於我们的本性之中。所以,只要好好修身养性便可。
唐代诗人白居易深谙人生羁旅“居大不易”,也主张转向自己的内心以求解脱。他说∶“心泰身安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能做到心安固然难得。但是,随遇而安,说白了,无非是自我安慰罢了,充其量只能算是缓解人生痛苦的权宜之计。
西方的各种哲学流派也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试图为人指点迷津。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一语破的∶“哲学原就是怀著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然而,哲学却始终无法给人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尼采认为,有两条出路可以让人摆脱人生的烦恼和痛苦∶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另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
可 惜,这两条路都行不大通。艺术家和哲学家其实并不比常人快乐,他们的烦恼和痛苦似乎比常人还多。有人说,死是文学的一大主题。加缪则更直截了当地说,“哲 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问题。决定是否值得活著是首要问题”(《科林斯王的神话》)。逃往艺术之乡和认识之乡的德勒兹、梵高、海明威、三毛、顾城、海子等等, 都在绝望中自杀了,而尼采自己则进了疯人院。
生存的痛苦、回归的焦虑,是人类共同的感觉。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泥土里讨生活的中国乡下老农的悲哀和痛苦,和一个穷奢极欲的现代亿万富豪的痛苦和悲哀,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失去了家园,已经够可悲的了,更可悲的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园在哪里,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这正是现代人精神迷茫的根本原因。物质的丰富只是满足了肉体,而灵魂却依然无所归依。
不 是麽?自从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以後,西方世界陷入可怕的虚无之中,已经长达一个多世纪了。焦虑、迷惘、绝望、荒诞充斥著人们的心灵。既然上帝不存在,那 麽“一切意志就都是我的意志”,人们可以任意妄为而不必顾及後果,更不必担心受到什麽惩罚。当後现代主义摒弃“终极价值”,把一切都看作相对的,从而藐视 任何崇高和信念的时候,人的精神迷茫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人的“第二次放逐”,是人的自我精神放逐。
物极必反。可以预料,在精神荒原中流浪已久的人们,终将再一次回归。还乡,就是返回人们永恒的家园,返回上帝天父的身旁。
殊途异归
自从创造天地以来,慈爱的上帝就在不停地呼唤那些躲避他、拒绝他、离他而去的孩子∶“你在哪里?”这呼唤,回响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中,萦绕在一代又一代游子的心头。
上帝许诺,将把我们从流浪中带回永恒的故乡。他说∶“我必从列国中领你们出来,从万邦中聚集你们,把你们带回故土。”(新译本,《以西结书》36∶24)
两千年前,耶稣就向世人庄严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是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新译本,《约翰福音》14∶6)他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就是要召罪人悔改,重新回到神的身旁。
他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架起了人与神相通的桥梁∶圣殿的幔子裂开了!救恩的时代开始了!
耶 稣是通往上帝之国的唯一道路。舍此,别无它途。在这个问题上,绝无“殊途同归”之可能!因为耶稣不仅仅是道路,也不仅仅是真理,他更是生命!世上有各种各 样的智慧可以将人带往某种境界,哲学探索能够揭示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科学研究能够发现一些奇妙的事物,但是世上没有一样智慧可以把人带进上帝的国度,能 够给人以永生的盼望。
朋友,你是否已厌倦了漂泊,你是否也在寻找精神的故乡?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你仰天长叹∶我该向何处去?
车水马龙间,你找不到出路;灯红酒绿里,你看不到希望。
来到耶稣身边吧!他会带你回到那永恒的故乡。那里,才是你生命真正的归宿。
(作者来自北京,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作。)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