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威斯敏斯德信条《论悔改得生》

2023-02-27 作者:归正资料园  
来源:H.Lorum我也要投稿

截屏2023-02-23 上午11.51.33_副本.png

   一.序论

  相信和悔改这两个反应,乃是信徒对于上帝拯救之工必不可少的回应,也是最重要的回应。然而,先有信心还是先悔改是个具争论性的问题,而本信条的作者先处理信心后处理悔改,似乎表明他们相信先有信心。信条作者认为只有当罪人意识到基督是全然可爱时,他们才会要转离罪恶。然而,其他人却认为司法性悔改(LegalRepentance)必须先于信心——即人无论为了什么理由,包括自保,倘若他要重生,从而有信心并悔改得生,就必须先转离罪恶寻求上帝。那些持第二种看法的人必须小心,不要说罪人寻求上帝是促使他们得救的原因之一,以致陷入阿民念主义的错误当中。而那些持第一种看法的人必须小心,不要陷入反律主义的错误。
 
  无论哪个看法,我们都必须小心,不要陷入现代超教会机构所提倡的错误教导。他们认为只要一次性地做决志祷告,接受耶稣基督,就不用再悔改和相信了。这个错误导致一种极为粗俗的形式——易信主义,也导致人们迷信地以为只需要做决志祷告就能得救。绝对不是!相信和悔改乃是归正的反应,是每个上帝的儿女,包括圣约中的孩子们,一生都必须不断操练的。相信和悔改涉及有意识地转离属世之道及想法,并转而跟从耶稣基督。
 
  二.论悔政的性质
 
  15.1悔改得生乃是一种福音性恩德(亚12:10;徒l1:8)。所以每一位福音的传道人,不但要传信基督的道理,也要传悔改的教义(路24:47;可1:15;徒20:21)。
 
  (1).悔改的含义。译为“悔改”和“懊悔”的希腊原文的字面意义是“改变主意”的意思。在新约中特别用于对罪改变看法,从而离弃一切罪恶。因此,主命令众人“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87问教导我们:“悔改得生是一种使人得救的恩德,藉此一个罪人,由于确实觉知自己有罪,并领悟到上帝在基督里的怜悯,就对自己的罪忧伤恨恶,从而离弃罪,归向上帝,并真心致力于顺服上帝。”
 
  信条称悔改为“一种福音性恩德”(“一种福音性恩德”原文“anevangelical grace”。关于grace,请看第十四章注脚(A)。),而小要理问答称悔改为“使人得救的恩德”,这是因为首先,它完全是上帝白白的赏赐:“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上帝,说:‘这样看来,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参耶31:18-19),其二,它不可分割地与我们享受永生相连。
 
  (2).因此,必须把福音性悔改(Evangelical Repentance)与司法性悔改(Legal Repentance)区分。当使徒保罗说到:“因为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恪的忧愁是叫人死。”(林后7:10),他是在比较福音性悔改与司法性悔改。司法性悔改出自惧怕上帝的忿怒以及现世的后果,例如:损失财富、地位与名誉。当加略人犹大出卖主后而后悔时,圣经告诉我们说:他“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太27:3)。犹大的悔改并不是福音性悔改,而是司法性悔改。他只是为他所行的结果,甚至也可能是害怕将报应在他身上的惩罚,所以才后悔。然而,他却是一个没有得救,自杀而死的人。
 
  另—方面,福音性悔改是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与敬爱,领悟到上帝在基督里对悔改之人的怜悯,从而使人恨恶己罪。福音性悔改或真正的悔改,须与使人得救的信心区分,但二者彼此不可分离。
 
  (3).传悔改的教义的必需性与职责。反律主义者坚持说,凡传福音的人都不应该传讲悔改的教义,因为他们相信这是有害的,也是危险的,这会导致我们远离基督。但是,这个观念与主耶稣自己所做的背道而驰,因为主叫人悔改,相信福音(可1:15)。祂对门徒解释说“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路24:47)。因此保罗见证他在以弗所的时间是“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徒20:21)。
 
  15.2罪人藉着悔改不仅意识到自己的罪的危险性,也意识到自己的罪是污秽可憎的,并且是与上帝圣洁的本性和公义的律法相悖的;而且,罪人一旦领悟到上帝在基督里对痛悔之人的怜悯,便为自己的罪恶忧伤,恨恶己罪,以致于离弃一切罪恶,归向上帝(结18:30-31;36:31;赛30:22;诗51:4;耶31:18-19;珥2:12-13;摩5:15;诗119:128;林后7:71),定意努力按照上帝的一切诫命与祂同行(诗119:6,59,106;路1:6;王下23:25)。
 
  这一节非常优美地阐述了悔改的教义,并应该与前一节接着读,它教导我们三个关于悔改的重点:
 
  (1).悔改的对象:“罪人”。主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这有双重意义。第一,既然“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因此众人都必须悔改。从而我们读到上帝“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第二,虽然悔改的呼召是普遍的,而所有人也许能在一般意义上承认自己是罪人,但唯有圣灵重生的人,才能清楚认识感受到自己的罪,看到自己是当受诅咒的。所以唯独蒙拣选者才会顺服悔改之召。
 
  (2).福音性悔改的基础:
 
  (a).它源自罪人意识到自己的罪是污秽可憎的。我们要注意,只有获得重生之人才会有这种对罪的意识与忧伤。这种意识是从圣灵而来,圣灵的工作就是使人知罪:“他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圣灵藉着律法使人知罪,“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3:20b)。因此,当传讲律法时,圣灵便光照他们的心思意念,刺激他们的良知,使他们认识到上帝律法的纯净与高要求,使罪人确信自己无法达到律法的要求。因此他视罪为“极为罪恶的”,他意识到罪的危险性,知道罪是与上帝圣洁的本性和公义的律法相悖的,从而知道罪在上帝的眼里是极其污秽可憎的。
 
  (b).它源自于罪人领悟到上帝在基督里对悔改之人的怜悯。重生的罪人一旦认识到罪的可憎,意识到自身灵魂所处的危险,便立刻会领悟到上帝在基督里对真正悔改之人的怜悯。这种领悟来自严谨的讲道,而这福音之道必须提到上帝会宽恕真正悔改的罪人。当罪人信靠基督得以赦罪的这一刻,在逻辑关系上,悔改发展成为信心。
 
  清教徒时常称那带来第—方面悔改的讲道为律法做工(LawWorks),也就是讲道中关于律法的传讲(Law Preaching).由此使罪人感受到律法的重担。这时,未重生的人要么心中刚硬,要么就有某种形式的司法性悔改。相反,已经重生的人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福音性悔改。那种强调第二方面悔改的讲道常被称为“恩典之工”(Grace Works),也就是福音的传讲(Gospel Preaching),它特别强调上帝的怜悯与基督的美好。
 
  我们必须留意把清教徒和信条作者的福音传讲与现代形式的“传福音”区分。现代形式的“传福音”注重的是上帝对世人的爱:“上帝爱你,为你预备了一个美好的计划。”传道人向听众应许天国的幸福,也就是永生,使人产生浪漫的感觉。与此相反,清教徒所强调的则是上帝在审判罪恶与罪人时的公义,以及上帝在赦免与接受那些真正悔改之人时所发的怜悯。因此,对清教徒来说,在传讲福音之前必须首先传讲上帝的律法。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例如在《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中,现有关于律法的说明,然后才是关于悔改与信心的问题。这种方法也是根据圣经中律法在先(旧约强调律法),福音在后(新约强调恩典)的排列顺序。这也符合圣经中罪人蒙召得救的方式。
 
  先知以西结说:“所以主耶和华说:‘以色列家啊,我必按你们各人所行的审判你们。你们当回头离开所犯的一切罪过。这样,罪孽必不使你们败亡。你们要将所犯的一切罪过尽行抛弃,自做一个新心和新灵。以色列家啊,你们何必死亡呢?”(结18:30-31),请注意,这生命的“邀请”,首先强调的是罪的后果。以赛亚也是这样传讲:“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上帝,因为上帝必广行赦免。”(赛55:7),然而,那些现代派在传福音的时候,根本木会称那些不信的听众为恶人。
 
  当我们在传讲上帝的怜悯与慈爱时,也要同时提到上帝的圣洁与公义,不可将两者分割开来。因此,主关于祂自己这样宣告:“…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
 
  (3).福音性悔改的本质:
 
  (a).包括为罪忧伤,为罪深刻的悔悟,并且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但世俗(虚伪)的忧愁也可能被认为是真正虔敬的忧愁。二者主要的区别是:世俗的忧愁注重的是个人在今生的损失与痛苦,而虔敬的忧愁是为得罪上帝而忧伤。因此,虽然大卫是向拔示巴犯了罪,但他却向上帝祷告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诗51:4)。
 
  (b).包括对罪的恨恶。司法性悔改可能包括憎恨罪的后果,但真正的悔改是对罪本身恨恶,因为上帝视罪为可憎的。这种憎恨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罪恶,而是所有的罪,以及罪在我们和其他人身上的污秽:“那时,你们必追想你们的恶行和你们不善的作为,就因你们的罪孽和可憎的事厌恶自己”(结36:31)。“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6),“你一切的训词,在万事上我都以为正直;我却恨恶一切假道。”(诗119:128),“我的眼泪下流成河,因为他们不守你的律法。”(诗119:136)。
 
  (c).包括离弃罪,想要真诚地归向上帝,下定决心努力按照上帝的一切诫命与他同行。上帝的子女不止是离开对罪的喜爱,也从罪的刁惯中归正。他们现在“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26:20),也就是说,他们下定决心以新的顺服之心与上帝同行。这与得救的信心很像,也的确引向得救的信心,但请注意,信心是“唯独…投靠基督,以至于[得救]”,而悔改的正面含义强调的是顺服基督。
 
  三.论悔改的必需性与有效性
 
  15.3虽然不当把悔改视为对罪的补偿,也不能把悔改视为赦罪的缘由(结36:31-329 16:61-63),因这是出于上帝在基督里白白赐予的恩典(何14:2,4;罗3:24;弗1:7);但是,对于众罪人而言,悔改乃是必不可少的,罪人若不悔改,就不要期望罪得赦免(路13:3,5;徒17:30-3l)。
 
  •更正教会强调“悔改”(repentance),而罗马天主教却强调“忏悔”(penance)。罗马天主教以此教导犯罪者可以用忏悔或某些行为对罪作出补偿(参考《天主教要理问答》,第1459段)。这个教义与圣经的教导完全是背道而驰。圣经教导我们:我们“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赛64:6),而我们的罪得赦免完全是出于上帝}刍白的恩典(罗3:22-28)。
 
  •但是我们要注意真正的悔改与罪得赦免是不可分割地联合在一起的。人若不悔改,就不要期望罪得赦免。因此主警告说:“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13:3)。
 
  15.4小罪不能因其小,而不该被定罪(罗6:23;5:12;太12:36);同样,大罪不能因其大,而使真心悔改之人沉沦(赛55:7;罗8:1;赛1:16,18)。
 
  •这一节同样是为针对罗马天主教的教义而写的。罗马天主教教导说,有当死的不可饶恕的大罪,但也有可赎昀小罪(参考《天主教要理问答》,第1863段),这些小罪可以靠在炼狱中暂时受一些刑罚而获赎。
 
  我们虽然同意罪在上帝的眼里有程度上的区分,某些罪比另一些罪更为可憎(路12:47,《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83问),但我们认为每个罪都应当受永远的刑罚。保罗教导我们说:“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他并没有区分罪的等级。其实,我们的主自己也教导我们说,“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太12:36)。
 
  然而,人只要是真心悔改,即使犯了再大的罪也会被赦免。大卫虽然与拔示巴通奸,又谋杀了她的丈夫,犯下了滔天大罪,但当他悔改后,他就得到了上帝的赦免。彼得虽然三次不认主,但主仍然赦免原谅了他,并使他复原。
 
  15.5人不应满足于一般性的悔改,针对每一件具体的罪而努力悔改,乃是人人当尽的本分(诗19:13;路19:8;提前1:13,15)。
 
  人虽然因本陛的败坏不能完全知道自己所犯的每一件罪,但人还是有责任严格与真诚地自省,以便发现自己使上帝不悦、有辱上帝的罪。大卫认识到有必要承认自己具体的罪,因此他在《诗篇》中就特别提到他所犯的这件罪恶:“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诗51:3-4),大卫也意识到他虽然并不能知道他所犯的一切罪恶,但他仍然要对它们负责:“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诗19:12),他也祷告:“上帝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星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139:23-24)。
 
  四.论悔改的责任
 
  15.6人人当向上帝私自认罪,祈求赦免(诗51:4,5,7,9,14;32:5,6),这样,便可藉此并因着离弃其罪恶而得蒙怜悯(箴28:13;约壹l:9);照样,凡使弟兄或基督教会的名誉受玷污的,应当自愿地私下或公开认罪,并为此罪忧伤,向那被冒犯的人表明悔改(雅5:16;路17:3-4;书7:19;诗51),而后者便应与之和好,并用爱心接纳他(林后2:8)。
 
  悔改虽然是人内在的行为,但是真悔改有外在行动的表现。这些行动不是指向神甫忏悔或苦行,因为只有上帝才能赦罪(太9:2-6),而是指:
 
  (a).私下向上帝认罪——“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参诗51:4-7)。
 
  (b).向被得罪或受伤害的那—方认罪。这个罪如果是私下犯的,那就私下认罪。这个罪如果是公开犯的,就要公开认罪。现在,人们多忽略这方面的悔改,但这是有圣经根据的:“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路17:3-4)。
 
  值得注意的是,信条也坚持说,那得到道歉或认罪昀那一方必须原谅、饶恕对方。这也是有圣经根据的。当彼得问主他应当饶恕得罪他的兄弟几次时,主回答说“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1-22)。紧接的上下文(第15-17节)教导我们,基督是指要饶恕那前来认罪,表示悔改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接受这种表面上的认罪,原谅、饶恕对方,不要深究对方内心是否真诚,因为我们往往无法知道对方内心想。要注意,那令人约罪蒡不会因我们的饶恕而蒙赦免,只有上帝才能赦罪。我们的原谅与饶怒只是表明:“我接受你的道歉,我不会再追究此事,这件事不会妨碍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也不会向别人提起你怎样得罪我并就龀对你说长道短。”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