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约及经外文献看耶稣与安息日主义者之争
在《米示拿》中载有这样一个例子:
“这些规则裁决,就是那些圣贤在哥利安之子希西家的儿子哈拿尼雅的楼上房间中所吩咐要禁止的。当他们上去探访他时,他们投了票,那些属于煞买学派的人比希列学派的人多。在那一天他们议定了18件事。”[20]
因为,当时煞买派比希列派的人多,所以,这次决议以煞买派为主,希列派只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意或者不同意。从这一记载,我们看到了关于安息日所衍生出来的规定具有了浓重的个人、派系等等的主观色彩。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发展“不可做工”这一字句的。
《禧年书》:“在那天他们不应把东西从这家搬到那家,因那一天比禧年中任何的一个禧日还要圣洁和蒙福。”[21]
《论特殊法律》:“在那天要禁止生火,因为火乃一切生命运转的开始和源头;倘若没有火,便不可能制造出生活上的必需品了。”[22]
《大马士革文献》:“任何人都不可在安息日……贷款给同伴;不可做出与金钱和利益有关的决定;不可谈翌日的工作……也不可离开他的城超过500米。任何人都不可在安息日吃那非预先准备好的食物;任何落到田里的东西,他也不可吃;他又不可喝——除非他在营里……没有人可在安息日主动地与别人交往……没有人可在安息日打开已密封的容器。也不可在安息日为畜牲接生;若畜牲掉进池里或坑里,则不可在安息日把它拉上来……若有人掉进水里或蓄水池,不可用梯子、绳索或其他类似的用具拉他上来。”[23]
《论安息日》:“主要的工作类型有(安息日不可做的工作):播种、耕种、收割、捆扎、打麦、风选(以除去谷糠)、清洗谷物、磨碎、筛选、抟面粉、烘烤、剪羊毛、洗涤羊毛、捶打或染色、纺纱、编织、做两个圈、织两条线、分开两条线、打结、松结、缝两针、撕裂以便缝两针、猎取瞪羚、并将他宰杀、剥皮、盐腌或熏皮、将它刮净或切割、写两封信、擦掉两封信以便写两封信、建造、拆毁、灭火、生火、用锤子击打、以及将任何东西从一个区域搬往另一个区域。”[24]
4、关于安息日在战争年代的应用
犹太人因为安息日的缘故,而受到了敌人的屠杀。《马加比一书》记载说:“王的军队于是开仗,以色列人并不抵抗,也不抛石,也不堵塞他们避难的洞口,只是说:‘让我们清白地死去吧,你们不义地杀灭我们,有天地为证。’”[25]结果,所有的人都死于非命,人数大约有1000。
在《罗马史》中记载:“假若犹太人继续防守圣殿,在所有的日子都是一样的,那么,庞贝便无法将它夺取……罗马人得悉犹太人这种盲目的迷信,便在其余的日子不作强攻,而在那些接连而来的安息日加强攻势,猛烈痛击。”[26]
总之,安息日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史之后,其原来的意义被时间风化,最终被剥离开来,如同重担般的条条框框则强加给了百姓,他们因此而不堪重负,并最终在传统面前被彻底麻木。
三、耶稣对安息日的“另类”诠释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耶稣对安息日的诠释从来就没有被“正统”的拉比们接受。四福音书都记载了耶稣在安息日治病救人的事迹,但每次都会受到“正统派”的控诉,并因此被他们弃绝。在著名的《十八祝祷文》中,犹太拉比在第十二条祷文中这样写到:
“愿叛教者失去盼望;愿那傲慢之国在我们有生之日被连根拔除。愿拿撒勒派及异端分子迅速灭亡;愿他们的名字从生命册中被删除。”
可见,耶稣被犹太教彻底地抛弃,因为他违背拉比们的信仰准则,其中之一就是违背安息日条款,破坏他们经年累月建立起来的教义,加上耶稣常常声称自己为神的儿子,这更加使他们一定要把耶稣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是,法利赛人对耶稣不守安息日的指控,并未对他构成压力,从而改变耶稣的看法。原因可能是“法利赛人彼此各持异议,以致不能使他们对主的控诉一矢中的。”[27]
那么,耶稣是如何诠释安息日的呢?
1、以安息日为最适合敬拜的日子
耶稣把安息日看作是最适合敬拜神的日子,他恒常在安息日前往会堂(路4:16)。[28]不仅如此,他常在会堂宣讲神的信息,教导会众,医治病人。在耶稣看来,安息日是一个喜乐的、敬拜神的日子,安息日不是为限制人而存在的,所以,他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当传统的解释把人定位为安息日的奴隶的时候,耶稣却把自己当作了安息日的主人。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新观念。
2、安息日可以行善救命——救赎人
旧约的诫命并没有禁止人在安息日行善事和救死扶伤,然而,拉比们发展出来的规矩却把这原本是合神心意的行为定为犯罪。我们在上文的《大马士革文献》中已经看到,人若在安息日掉进水里,也不能救他上来,而耶稣恰恰相反,在安息日医治枯干一支手的人,医治驼背的人、开瞎子的眼睛等,耶稣所看重的正是安息日“救赎”的真理,神当初救赎以色列人出埃及,安息日就成了救赎的记号。为此,耶稣引用旧约的经文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12:7)不仅如此,耶稣还举例说明在安息日救人的重要性:“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太12:11-12)然而,法利赛人却不为之所动,反而要商议除灭耶稣。原来,在他们的传统中,“若畜牲掉进池里或坑里,则不可在安息日把它拉上来”。[29]这一截然相反的思维正体现了耶稣和犹太传统之间的冲突,借此,耶稣也“毫不惧怕地揭露这种态度是何等无情和荒谬”。[30]不过,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言,耶稣给穷困者和被病痛捆绑者带去了自由和释放,从中也体现了耶稣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