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奥秘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马太福音13:10-11
试想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国王被敌国打败。之后他被驱逐出他的国家。这位被驱逐的国王却派人悄悄在他的百姓中传播信息,说他正计划重新夺回自己的国家。这个信息通常用暗语传递,这样,就算被截获,敌人也未必能明白全部的计划部署。只有那些要接收信息的人才可以“解密”,明白这些暗语的意思。
再试想一下,如果是那位被驱逐的国王亲自前来,他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在他的百姓中间游走,亲口宣告说他将要重新夺回自己的王国,告诉他们这个复国的计划将会怎样实现,你能想象这会在他的百姓心中激起怎样的热情与忠诚吗?
在基督开展的服事里,比喻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以前曾有先知到来,教导人们有关将要到来的君王及其国度的很多事情。现在,基督自己亲自登上了历史舞台。所以圣经里这些为人熟知、引人入胜的故事,实际上是君王本人以暗语在讲述的天国信息。事实上,这位君王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以血肉之躯来到地上,宣告和讲解祂那独一无二的天国信息。
很多人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些人被他们多少能理解的那些信息吓得退避三舍;另一些人则奇怪地发现,自己被这些比喻的信息和讲比喻之人所吸引。这些比喻在他们心里孕育出一丝奇妙的盼望,也暴露出他们的心在远离这位君王时有多么空虚、刚硬和不信。最重要的是,这些比喻令他们离开自我中心的状态,俯伏在这位君王脚前,渴望得到祂的治理。因此,当这些比喻以暗语讲述天国的信息时,就令上帝的国度以荣耀且奥秘的方式进到人们心里。借着这些比喻,基督扩张了祂的国度,得着许多人的心。
我们可以这样为基督所讲的比喻下定义:为了隐藏和启示有关天国的属灵真理,用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和故事所打的比方。基督使用了各样受造之物及日常生活作为天国信息的代码。基督在各种比喻中使用过的情境是多么丰富多样。有农牧业方面的情境,有婚礼的情境,有建筑的情境,甚至还有一个旅行者的情境。这些情境都是那么平凡常见!珍珠、面酵、油、银币、牛羊……耶稣提到了多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之物啊!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祂创造了所有这一切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东西。在祂的人性里面,祂细细端详自己永恒双手所创造的荣耀。事实上,在这些比喻里,基督使用自己创造大工的荣耀,令这些比喻成为暗语,以最出色的方式传递天国的荣耀。
基督通过暗语传递了什么信息?这些比喻并非漫无目的,教导一些互不相关的人类经验和道德准则。与此相反,耶稣用比喻教导人是特意为之,为要将上帝的国度启示出来。因此许多比喻都是这样开始的:“天国又好像……”(参太13:24、33、44、45、47)此外,有门徒问基督:“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祂的回答是:“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太13:10-11)这里“天国”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国度可以定义为:因着上帝的百姓对上帝的儿子——这个国度的王的信心,上帝在他们的心中施行的恩慈统治。这个国度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它在世界各地的人心里动工,并在基督再来时达到顶峰。
基督没有将这些要义一次性全部公诸于众。当我们按顺序研读这些比喻,并尽可能准确地重组这些顺序时,就看到了一个模式。首先,基督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天国的降临,使用的比喻包括撒种的比喻、捆绑壮士的比喻、种子在地里暗暗生长的比喻。这类比喻大多记录于马太福音。接下来,基督更深入地谈到天国的恩典,包括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大筵席的比喻、浪子的比喻。这类比喻大多由路加福音记录。最后,当基督前往耶路撒冷时,比喻的重点又一次改变了——这一次转向了基督的再来,这是标志着国度里将产生巨大分裂的事件,包括了参加婚宴时没穿礼服之人的比喻(太22:1-14),十个童女的比喻(太25:1-13),绵羊和山羊的比喻(太25:31-46)。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福音书中只有两个比喻关注的是基督的自我启示,记载在约翰福音里:羊圈的比喻(约10:1-18),以及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约15:1-17)。当然,所有这些主题都与天国相关,旨在令我们的心思意念都降服于天国恩典的统治之下。
然而,这些比喻不只是用暗语来讲述天国的事情。归根结底,基督才是比喻的主旋律。比喻的荣耀源于祂天国君王的荣耀:祂是来播撒上帝之道种子的那一位(太13:37);祂是在无花果树四周掘土的那一位(路13:8);祂是藏在地里的宝贝,是极贵重的珍珠(太13:44、46);祂是差遣祂的使者慷慨邀请众人参加上帝盛宴的那一位(路14:23);祂是那位很快将要来迎娶祂的教会的新郎(太25:13);祂是那位出去寻找迷失之羊的牧人(路15:5)。在浪子的比喻里,那位在浪子还相离甚远,就已经苦苦守望的老父亲(路15:20)所隐喻的,除了透过基督彰显出来的上帝,还能是谁呢?所有谈及恩典的比喻都围绕着基督,是祂付上了高昂的代价,将恩典施予众人。当你凭着信心从“后视镜”里观察所有比喻时,你会看到天国君王的肖像就像水印一样贯穿始终。对于信主之人,这些比喻里蕴涵了极为丰富的启示,让我们明白救赎主的位格及祂的工作。
当门徒问耶稣为什么要用比喻教导众人时,祂引用以赛亚书6:9-10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又见太13:10-17)基督开始用比喻讲话,通常是在人们(特别是那些领袖)开始拒绝祂和祂的教导时。这些比喻将天国的真理启示给相信的人,也向不信之人隐藏。这是怎样做到的呢?
比喻里面基督的荣耀仿佛X光,能透视我们的心,撕下蒙在我们心上的假面具,将其中的罪恶暴露出来。举个例子,在撒种的比喻里,基督讲到石头地的时候,祂揭露的是在听道之人当中十分常见的刚硬之心。想一想,当我们认为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并经年累月地积蓄了许多物资时,愚昧富人的比喻怎样暴露出我们贪婪自私的心。再想一想,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是怎样控诉我们打着敬虔的旗号,内心却对那些需要怜悯的人冷漠无情。在这些情况或许多其他情况下,基督都指出我们的心需要改变。
比喻将基督的法则铭刻在我们心上。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3写下类似的话语:“你们……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上帝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这些比喻常常挑战我们,要求我们作出回应,也指引、鼓励或警告着我们。想想那个朋友半夜三更来访的比喻,是以这句话作为结尾的:“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路11:9)再想想那个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在结尾处基督这样告诫我们:“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18:35)
基督的比喻也是这样在信徒生命中产生荣耀的影响。我们的心要成为基督和祂十字架荣耀的居所——正如放着宝贝的瓦器一样(林后4:7)。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耶稣基督所讲的比喻,看看祂如何通过使用比喻,来隐藏和启示祂大有荣耀的属灵真理。
一个比喻的实例:绵羊和山羊的比喻
当人子在祂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祂面前。祂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马太福音25:31-32
基督的许多比喻都在讲述将要到来的审判。马太福音包括了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太13:24-30),分开网里的鱼的比喻(太13:47-52),把不义的仆人交给掌刑的比喻(太18:23-35)等。第25章又回到审判这一主题。首先,我们读到愚拙的童女被挡在婚礼门外的比喻(10-12节);接着记述了领一千两银子的人被丢在外面黑暗里的比喻(30节);在最后一部分,基督所讲的主题是在审判之日所做的分别,我们称之为绵羊和山羊的比喻(31-46节)。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带有比喻特点的预言,但我们仍然视其为一个比喻。
留意这个比喻的上下文非常重要。在马太福音24:3,门徒问道:“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基督似乎没有明确回答他们的问题。祂更多地强调了这些事会怎样发生,而不是这些事何时发生。在第25章十个童女的比喻中,祂这样总结:“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13节)在才干比喻的结尾,祂勉励我们要好好使用上帝呼召我们管理的东西。现在,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也预示了世界末日将会怎样到来。
留意这个比喻的意象也同样重要。这个比喻与但以理书7:3-14类似,那时但以理得到一个异象,他看见人子驾云而来。基督在这里论及祂的再来时,说自己会“在荣耀里”,要坐在“荣耀的宝座上”(31节)审判整个世界。祂所使用的绵羊和山羊的意象向我们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是这两种动物?这是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比方?为什么把绵羊安置在右边,把山羊安置在左边?
首先,在整本圣经里,绵羊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上帝的子民(参赛53:6;耶23:1;约10)。绵羊可能会迷路,但是总体来说,它们会听牧羊人的声音。通常牧人只要一个手势,绵羊就会成群结队地跟随他,这种动物没有掌控欲。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比喻里为什么会将上帝的子民比作绵羊。
但是在以色列,很多畜群里既有绵羊又有山羊。山羊以贪玩、嬉闹著称,它们也颇具破坏性。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山羊留下的破坏痕迹,知道它曾经到过哪里。但以理书中用山羊来形容具有毁灭力量的世上权势(参但8:5-8)。绵羊只吃草,山羊却会咀嚼它们可以吃到的一切。
每天晚上,牧人都要把山羊从绵羊中分离出来,否则到了夜里,山羊会在绵羊中恣意妄为。只要有机会,山羊就会企图掌控绵羊;山羊会耍花招,试图欺骗诱惑。难怪在这个比喻中将恶人比作山羊。
在古代,王右边的位置被视为尊贵的位置,左边则留给那些没有得到他特别恩宠的人。这就解释了这个比喻里所讲的分离:绵羊被安置在基督的右边,它们被视为蒙恩的;山羊被安置在左边,表示不蒙悦纳,并被定罪——这是恶人在审判大日将要面对的。
在这里,基督并没有巨细靡遗地描述审判,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例如,这里没有明确提及基督的救赎或赦罪的工作,虽然在一些话里也隐含了福音的内容,如“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太25:34)。在圣经其他地方讲述了更多关于审判的事(参启20:11-12)。这个关于审判的描述,耶稣的重点是:上帝的子民和那些不属上帝的人之间,将会有最终的、公正的、完全的分离。
基督成为人来到世上,在地上度过祂的一生,是降卑的一部分。但在这个比喻里,基督描绘了自己和众天使在荣耀里降临的画面。祂要坐在荣耀的大宝座上,万民都聚集在祂面前。基督要像牧羊人在一天结束时所做的那样,将人类的“羊群”分成绵羊和山羊两部分。
这个比喻强调的是分离。虽然现在,属世的人与上帝的子民混杂在一起,像山羊混在绵羊中一样。但到审判的时候,两种羊最终要分开。在上帝对祂的羊发出有效呼召并拯救他们时,确实有一个首次的分离——这是以恩典造成的分离;在人死亡的那一刻也有一个分离。义人与恶人之间有了一道巨大的鸿沟(路16:26)。但这段经文所讲的分离是最终的分离,之后将永远不会再见到恶人与义人在一起。恶人将进入永远的黑暗,义人则要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他们所预备的国(太25:46)。
基督会对祂的子民说:“来。”对那些假冒为善的人和属世之人,会说:“离开我。”耶稣称上帝的百姓是“蒙我父赐福的”,称不信的人为“你们这被咒诅的人”。上帝的子民要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恶人要与魔鬼和它的使者进入永火里去。你要么在永生里,要么在永刑里。
这个比喻用了许多方式强调了圣徒团契的彼此相交。请先留意基督怎样认同自己是祂受苦子民中的一员。“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40节,强调部分为作者添加)基督是他们的兄长,他们是上帝家庭的一分子。他们对其他“家庭成员”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在基督身上了。显然,基督的话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世界并不是一个善待上帝儿女的地方,正如它没有善待基督自己一样。尽管如此,基督仍与祂的百姓同在,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这种圣徒团契的彼此相交也体现在基督百姓的生命和品格之中。基督赞扬了那能显明内心充满仁慈良善的行为(35-40节)。义人的品格与基督的品格相像。没有大吹大擂,没有斤斤计较,他们借着愿意帮助和供应上帝家里其他人的爱心,显出他们有“基督的心”。对此我们别无解释,只能说这是因为上帝的怜悯从他们的头——基督——流向他们,然后这怜悯又从他们流向彼此。
最终我们会看到,这圣徒团契的彼此相交是永久的相交。基督邀请祂的百姓进入与祂永远的相交中。祂说:“来。”(34节)祂是他们的兄长,欢迎他们进入祂父亲的国度,与天父、祂自已、圣灵,以及上帝家中所有蒙救赎的人,同享永远的团契与福乐。
这个比喻强调了定罪。基督对山羊的回应,令他们所受的定罪成为定局。首先,我们注意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定了他们的罪;他们的生命显示出他们与救主没有相交。“你们不给我吃……你们不给我喝……你们不留我住……你们不给我穿……你们不来看顾我。”(42-44节)基督概括了他们的生命多么冷漠。“不”这个字被反复使用,显示出他们终其一生都在拒绝救主。
其次,他们所说的话也在主面前定他们的罪:“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44节)这说明他们完全无视主耶稣基督和祂的呼召。有趣的是,义人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但这只能说明他们的心被主抓住了。不管他们是否完全理解,即使他们是向周围的人表现出爱心,他们的行动都是在以爱回报主。
第三,基督定他们的罪,判他们进入阴间永远的毁灭中。祂说:“离开我。”(41节)他们一生都在叫主离开他们。现在,主令他们离开以前在地上享受的各种欢娱,进入阴间可怕无尽的痛苦、悲惨和刑罚之中。
在这个比喻里,基督在两份特定的关系中启示了祂自已。首先,基督是万国万民的王和审判者。基督审判者的职分值得我们默想。箴言20:8说:“王坐在审判的位上,以眼目驱散诸恶。”人们喜欢把祂想成是“柔和谦卑”的那一位,但祂同时还是一位伟大荣耀的王,已经登上威严的宝座,要坐在那里审判万国万民。基督只需看上一眼,就足以击败一切的不义。无论他们是否伪装成了绵羊,祂都会施行正义和审判。
其次,基督是子民的头,是他们的兄长,是称他们为义的那一位。想到基督行使审判者的权柄,却不只是将自己描绘成一位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是要和祂的子民联结在一起,作他们的头和兄弟,这是多么的美妙啊!如果约瑟在审判庭上都没有隐藏他对兄弟们的爱(创45:1-15),基督对祂百姓的爱会更加显露无遗。基督所使用的“弟兄”(40节)一词提醒我们,祂成为了与祂弟兄相像的人,祂并不以称祂的子民作弟兄为耻(来2:11-12)。祂成为我们的样式,好让我们能够成为祂的样式。基督与祂的弟兄认同,突出了中保职分的深刻意义。祂在十字架上担当了祂弟兄应受的罪责,祂也可以在整个世界面前称他们为义,引导他们进入祂父亲永恒的基业中。祂成为那被献为祭的羔羊,为着祂弟兄的罪被杀,好让他们能够永远同享祂的荣耀,由祂作他们的牧者。
在这个比喻里,基督发出的荣光从几方面鉴察我们:
鉴察我们的生活。基督审判万民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每个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无一例外,都有按计划上庭的那一天。上帝是审判者,这将是最终的审判,不接受申诉。一切得罪上帝的不义之举都必须得到纠正。我们是否按照这样的观点生活?
鉴察我们的内心。审判关注的不是自我牺牲的壮举,或夺人眼球的巨额捐款。它提到的是减轻人的饥渴,提供住所、衣服,去探访——都是受基督之爱驱使而活出的微小的生命见证。我们都能回想起自己曾经忽视过那些受压、丧偶、贫穷或饥饿的人。
鉴察我们的信心。希望不要有人认为,这个比喻是要我们把信心放在行为上。恰恰相反,这个比喻里的义人并没有留意到自己的行为。我们只能把盼望放在基督和祂代替罪人所成就的工作上。这个比喻驱使我们把眼光放在自已身外,投向现在和审判大日都能供应我们需要的那一位。我们多么需要这位中保,我们的头、兄长,这位称我们为义者!因着祂的宝血,祂的公义、同在和带来更新的圣灵,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去面见那位最终的审判官,我们的主,也是我们的兄长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