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论断的良方
太7:7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太7:8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太7:9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太7:10 求鱼,反给他蛇呢?
太7:11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太7: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弟兄姐妹,我们知道论断不仅是没有爱心的表现,更是人格上的缺陷;论断不仅是对弟兄恶意的判断,更是篡夺属于上帝的权柄;论断不仅会伤害弟兄之间的感情,更会破坏教会的同心合一;论断不仅会使我们遭到别人的论断,更会使我们陷入上帝的审判之下;既然论断是一种情节非常严重的罪恶,自然也是我们基督徒一心想要避免的罪恶,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战胜喜爱批评的性格,避免落在论断人的罪恶之中呢?以下,我们按着耶稣基督在本段经文中所教导的,来谈论几个方面:
一 、迫切祈祷的前提。
马太福音7:7-11节经文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著;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弟兄姐妹,这段经文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是独立于《不可论断人》的主题以外的另一个新的主题,是耶稣教导我们有关对祷告的认识。其实这段经文是耶稣接续上文圣经的教导,进一步地指出:我们基督徒若想做到,一方面不对别人的行为,百般地挑剔,恶意地论断;同时又能够对别人的行为,做出客观而又公正的判断。那么我们就必须时时刻刻操练,过着常常祷告,迫切依靠上帝,亲近上帝的生活才行。因为只有常常亲近上帝,才能使我们的生命不断成长,灵性更加刚强,性格逐渐改变,才能使我们做到,既不论断弟兄,也不将珍珠丢在猪前;既不吹毛求疵地挑剔弟兄的过错,又能够对弟兄的行为做客观公正的判断。
所以,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7:7节的经文中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弟兄姐妹,耶稣基督在这节经文中教导我们,若想胜过论断人的罪恶,就必须祷告我们的上帝,但他为什么一连用了三个短句,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这样的表达好像是耶稣基督,故意按照行动的迫切性,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先是觉悟自己一无所有,在完全依赖的意识下向上帝乞求;其次是内心关切,努力追求的去寻找;末了是在门外情词迫切,持续不断地叩门。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他有事需要求助于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又尽在咫尺,他就会立刻跑过去求他的母亲;若是他的母亲不在眼前,那么他就会去寻找他的母亲;若是他的母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那么他就会在他母亲的房间外面,不断地叩门,直到他开门为止。耶稣基督的意思,就是教导我们基督徒在祷告的时候,必须要有情词迫切的心,意志坚定,持续不断地祷告决心。
恒心迫切在祷告中的重要,可以在耶稣基督所讲的一个故事中明显地看到。在路加福音11:5-8节经文中记载:耶稣又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到他那里去,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在行路的时候途径我家,可是我家里呢?没有什么可以摆上招待他的,所以我特意来找你,希望你能够借给我一些食品。’那人在里面回答说:‘不要搅扰我,门已经关闭,孩子们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来给你。’但是那人的朋友在门外就是不走,并且还情词迫切,持续不断地要求那人借给他一些食品,来招待他的朋友。耶稣说:那人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但因他情词迫切地直求,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弟兄姐妹,同样的道理,我们若是想要胜过自己肉体的软弱,避免论断人的罪恶,以合宜的态度来对待弟兄姐妹,那么我们也必须要有情词迫切的心,持续不断地祷告我们的上帝。
我们相信每一位真正爱主的弟兄姐妹,都曾经立志每天花一定的时间,来读经祷告、亲近上帝,努力过敬虔的生活,希望以此使自己的生命不断成长,能够战胜自己肉体的软弱,避免陷入罪恶之中。而且我们也都切身地体会到,在我们常常祷告上帝,亲近上帝的那段日子里,我们的灵性状况明显地改善,侍奉的热情不断地提高,犯罪的欲念明显地减少,待人的态度更加合宜,生活的见证更加美好。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读经、祈祷、灵修,都坚持不了多久;短的只有几天,长的只有几个月。许多人都是头几天非常的认真,后来就因为决心不够的缘故,受到一些突发事情的影响,或一时之间对肉体的体贴,心里想“今天多睡一会,就算是向上帝请假一天吧!”哪知道这一天、两天的灵修中断,竟然使他的祷告生活明显地疏懒下来,过了一、两个星期之后,就把自己立志要借着恒久不断地祷告、读经、灵修,来战胜罪恶的宏伟计划,忘记得一干二净。我们可以说:我们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持之以恒的祷告生活。
所以,我们若想战胜自己肉体的软弱,避免陷入论断人的罪恶之中,待人有合宜的态度,那么我们必须要回到耶稣基督的教训之中,要意志坚定,情词迫切,持之以恒地祷告我们的上帝。只有坚持持之以恒地祷告、读经、灵修,不断地亲近上帝,使我们的生命不断地更新,灵性更加地成熟,才能使我们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己人性的软弱与罪恶的诱惑,避免陷入论断人的罪恶之中。并且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见证有很大的进步时,我们仍需要在上帝的面前,不断地祷告,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叩门。就好像使徒保罗在 腓立比书3:13-14节经文中说:“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弟兄姐妹,我们想要避免论断人的罪恶,必须要在上帝的面前持之以恒的祷告;但我们若想在上帝的面前坚持持之以恒的祷告,那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我们的上帝是乐意听我们祷告的上帝。所以耶稣基督在第8-11节经文中首先指出:“因为凡祈求的,就得著;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随后耶稣基督又用了一个比喻,来强调我们的祷告是一定会蒙上帝的垂听。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确实,在现实的社会中,从来没有一个做父母的、当他的儿子向他请求,说:爸爸,我肚子饿得咕隆、咕隆地叫,你给我一个饼吃,好吗?他绝对不会拿一块石头给他的儿子。也不会在儿子求鱼的时候,反而抓一条蛇给他。不过那些精神不正常的,连麦饼与药饼、甘蔗与毛竹都搞不清楚的人除外。弟兄姐妹,我们虽然都有亚当里败坏的本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然而我们也知道拿好东西给自己的儿女;更何况圣洁,公义,良善的上帝,岂不更会把好的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二、 待人如己的原则。
马太福音7:12节经文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所以”两字就告诉了我们,这节经文的教训是与上文圣经的教导有密切的联系。在上文的圣经中耶稣教导门徒,上帝一定会善待那些在祷告中寻求他的百姓,甚至更胜于地上父母对儿女的爱;既然上帝是善待我们的上帝,那么我们属上帝的儿女,理所应当也要以爱心善待别人。所以耶稣在本节经文中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在中外历史上有一些学者,也曾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过类似于金科玉律的教训。例如我们中国的孔子,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说:“先生,是否有一个原则可以终身实行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伊比克德曾经说:“勿将你自己要避免的痛苦,加在别人的身上。”斯多亚学派的一句名言说:“不愿人怎样待你,亦不以此对待他人。”拉比希列说:“什么是你所憎恶的,就不要作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律法的全部,其他只是注释而已。” 但他们所说的待人原则都是消极的,根本没有耶稣基督从积极的角度,所提出的待人原则那么伟大。
因为消极的待人原则所突出的信息,是要求我们不做某件事,或禁绝某些行动,不要以自己不愿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例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送给别人的东西应该是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但孔子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送好东西给别人;所以履行起来也就不是特别困难,大不了我们什么都不送,岂不也算是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但相比之下,耶稣基督的教导比孔子等人的教训要伟大的多,实行起来也要困难得多!因为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怎样待别人”。这句话不仅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训,更是积极的要求我们,以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不单是不可加害于别人,更是要尽量帮助别人;不单是不可占别人的便宜,更是要慷慨大方地赐予别人;不单是不可将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更是要将快乐带给别人。
虽然“待人如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基督徒必须要有“待人如己”的决心,因为“待人如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是上帝在圣经中所教导我们的,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所以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坏境,面对什么样的人,都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待人如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嫉妒、仇恨、和论断别人的罪恶。
我们知道一个人之所以陷入“嫉妒、仇恨、贪心、和论断人”的罪恶之中,就是因为他们“待人不如己”,这种心理使他们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更能干、更受尊重的事实,于是就心生恶毒的嫉妒、怨恨、仇恨,常常借着论断和毁谤的手段来贬低别人。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以色列第一任君王——扫罗。撒上18:6-9节经文中记载他有一次,在以拉谷安营扎寨,要与非利士人争战,当时非利士人中有一员大将,名叫歌利亚,出来向以色列人挑战,这歌利亚身高六肘零一虎口(一肘等于0.5米,一虎口等于23公分,六肘零一虎口也就是3米23高,篮球明星姚明站在他的旁边也会显得像武大郎一样矮);并且歌利亚头戴铜盔,身穿铠甲,甲重五千舍客勒(一舍客勒等于11.5克,五千舍客勒等于115斤重量);腿上有铜护膝,两肩之中背负铜戟;枪杆粗如织布的机轴,铁枪头重六百舍客勒(约等于14.8斤)。面对歌利亚的挑战,扫罗和以色列人心中甚是惊惶,极其害怕。那时大卫依靠上帝,勇敢出征,迎战非利士巨人歌利亚,拿一块石头用机弦甩出,打中歌利亚的额头,歌利亚当场毙命。以色列人在这次战争中大获全胜,扫罗和众将士都和高兴。但当他们得胜回来的时候,妇女们从以色列各城里出来,欢欢喜喜,打鼓击磬,歌唱跳舞,迎接扫罗王。众妇女舞蹈唱和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扫罗甚发怒,不喜悦这话,就说:“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从这日起,扫罗就怒视大卫。这段历史很明显让我们看到,扫罗之所以嫉妒大卫,就是因为他没有待人如己的心,他只盼望自己能够享有以色列中最高的荣誉,根本不能接受其他人也享有像他一样的荣誉,或者是比他更高的荣誉,所以当他发现大卫所得到的战争荣誉比他还高的时候,他就坐卧不安,一心想除掉大卫。
换句话说,一个人若是有待人如己的心,那么当他发现别人比自己更有成就,享有更高的荣誉时,就不会去嫉妒别人、论断别人,反而还会为别人的成就感到高兴。因为他自己若是比别人更有成就时,他自然会希望别人与他一同分享快乐,绝对不愿意别人嫉妒他、论断他,所以当他将心比心地去想一想,也就自然不会去嫉妒别人了!不仅如此,一个人若是有待人如己的心,当他受到别人的伤害时,他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的过错。刘杰山在《待人如己》的文章中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士患病到医院打针。年轻的护士为她扎了两针都没有扎进静脉,女士手腕的针眼处起了青包。疼痛之时她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那时候她突然想起在读卫校的女儿。于是她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松了一口气,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诚感谢你让我扎了第三针。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打针,太紧张了,要不是你的鼓励,我真的不敢给你扎第三针了。”那女士告诉她说:“我也有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女儿在读卫校。她出来实习时,也将有第一次给患者打针的时候,我真希望她第一次给患者打针时,也能够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也都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是有待人如己的心,不仅不会去伤害别人,更会体谅别人的软弱,宽恕别人的过错。
所以我们基督徒为了要遵行上帝的旨意,善待自己的弟兄和同胞,避免陷入论断人的罪恶之中,就必须要有一颗待人如己的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坚持做到我们愿意人怎样待我们,我们也怎样待别人。虽然坚持“待人如己”的原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持续不断,迫切地祷告上帝,在上帝的话语中不断地造就自己,使我们里面的生命刚强起来,我们就能够做到待人如己。并且“待人如己”也是我们基督徒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因为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嫉妒、仇恨和论断人的罪恶。所以从今往后,我们应该要坚持不懈、迫切地祷告上帝,祈求上帝帮助我们,使我们有待人如己的决心和力量。同时我们在任何坏境中,面对任何人都应该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呢?一旦得出答案以后,就应该照着去行就是了!
【作者简介】 倪雅各牧师:雅博网作者。1971年出生,浙江乐清人。1986年蒙恩信主,1988年受洗,1992年奉献做传道人!2007-2009年奉献做传道!2007-2009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2009年按立教师, 2012按立牧师,2013-2015年就读武汉大学心理学博士,2015年新加坡金链灵修神学院深造! 恩赐:宣教、布道、培灵、培训、心理铺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