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基督徒怎样过清明节

2018-04-03 作者:凡仆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基督徒怎样过清明节.jpg

  清明节将至,有信徒问我,基督徒能不能过清明节?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当然可以过。但在清明节期间,如何既纪念先辈,弘扬孝亲美德,尊重传统,又不违背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这里编辑了一点个人肤浅体会,与您交流分享。

  经文:出20:3—5,12;弗6:1—3;提前5:3—5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祭祖。祭祖是清明节的核心内容。祭祖包含丰富的内容。从表象看,祭祖主要表现为上坟扫墓,晚辈们在坟头或墓碑前摆放碗筷、食品点心、饮料酒水、水果鲜花、香炉蜡烛,或祖先在世时喜欢的香烟、酒水和食品等物品后,然后点蜡烛、香柱,磕头作揖,焚烧纸钱,念念有词,缅怀先辈,纪念功德,寄托哀思。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在普通人们的观念里,祭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举行纪念、缅怀前辈时,孝亲礼仪和文化思想中不免夹杂有敬拜鬼神等迷信成分。因此,每到清明节,对基督徒,特别是家里或家族里有非基督徒的基督徒,一方面希望持守信仰,按基督教的礼仪行事;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因此引起家庭或族里矛盾,更不想落下一个不尊重祖先、不孝敬父母的恶名,非常纠结。

  基督徒当然可以(要)过清明节。但“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林前6:12);“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10:23)在清明节期间,基督徒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处理好这些关系,对家庭、家族、社会乃至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督徒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时候,能不能在坟头、墓碑前摆放食品饮料、水果点心等食用物品,对着坟头或墓碑烧冥钱、烧香、跪拜、磕头和作揖?

  我的答案是不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一)从资料和一些现象看,一般人们祭祖的核心观念是鬼神崇拜。鬼神崇拜是建立在灵魂不灭的观念之上的。灵魂不灭的观念可追溯到25000年甚至50000年前。宋兆麟等所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一书告知,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遗骸周围撒有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且有死者生前用的兽牙、蚌壳和鱼骨做的装饰品为随葬品,意味着灵魂不死的观念已经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也告知,西安半坡仰韶遗址中发现的瓮棺,盖盆底部釜有小孔,许多学者推断说这是为了给死者的灵魂留下的出入口。到商周时期,墓葬中普遍有人殉与厚葬现象,更反映出成熟而稳定的灵魂观念。徐华龙的《中国鬼文化》告知,人死后灵魂不灭,且以与尘世有异的形态继续存活,可谓鬼魂。在中国古代的宗教意识中,鬼与神虽然有不同的含义,却不是两个截然对立、泾渭分明的形象。《朱子七经语类》告知,鬼又分为善鬼与恶鬼,祖先的灵魂是善鬼,是保护子孙的神明,故得到子孙的膜拜与供奉,这样很容易演化出祖灵崇拜。藉着对逝去亲人的供奉,生者与死者保持联系感通,并且确认生者与死者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上,都没有隔断过。而烧香成了活人和死人之间重要的联络纽带。

  基督徒要积极敬祖、扫墓,表达对祖辈们的敬重,美德的肯定和继承。但根据基督教教义,死人不是神,无法保佑活人,赐恩于活人,在敬祖、扫墓过程中谨慎行事,不能随便套用一些传统模式,不参与有迷信成分的活动。

  (二)先祖不食人间烟火。

  1.基督徒不摆食品和饮料等。在坟头或墓碑前摆食品、饮料、水果或祭牲,其意就是认为亡灵可以享受这些供品(祭物)。这是与基督信仰相违背的。按照圣经的教导,去世的人是睡了,在乐园或阴间等候末日审判,灵魂是不会再回到今世享受什么东西的。保罗说:“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4:13—14)《约伯记》也说:“凡有血气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归尘土。”(伯34:15)“论到睡了的人”、“一同死亡”在《现代中文译本》被翻译为“所有已经死了的人”和“所有活着的人都要消灭”,这就说明已经死了的人都消灭了,没有感觉、知觉和味觉,他们怎么会吃人间所献上的一切呢?

  2.基督徒不烧香,不作揖。早期先人认为,在世子孙的心愿可以随着焚香而产生的烟气飞升到天上,获得祖先的垂听,有庇护的意义。故此,许多人在祭拜的时候相当看重立炉烧香这一环节。但基督徒却要注意。在旧约中,以色列人敬拜神的时候,律法规定他们必须由祭司在香坛点香,这香乃是特制的(参出30:34—35)。神又吩咐摩西说:“你们不可按这调和之法为自己作香,要以这香为圣,归耶和华。凡作香和这香一样,为要闻香味的,这人要从民中剪除。”(出30:37—38)神为什么不愿意人制造与敬拜神所用的同质的香来闻呢?因为神不要人越份侵夺应该属神的敬拜,人不应该把对神的敬拜转向人、自己,更不是转向死人。

  3.不能烧纸钱。这是人迷信鬼神,与后汉纸张的发明者蔡伦有关。据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大量的纸卖不掉,十分为难,于是与妻商量,就想了个装病假死诡计;妻子把纸剪成圆形的钱状,在蔡伦的棺材前烧纸,说:“到阴曹地府要送钱,免得受苦,或许可以重返人间。”纸钱烧到第7天,蔡伦“活了”,其实本来就没有死。大家听后纷纷仿效,蔡伦的纸很快就卖光了。这本来是一场骗局,但流传久了,便充满了迷信的成分。今天很多人上当还不知道,甘心被骗。

  (三)能不能跪叩的问题。跪拜和拜偶像难以区分,也和基督徒只跪拜神的观念违背,所以基督徒不要跪拜。

  1.跪叩在起初只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礼节与习惯。在早期的中国社会中,跪、坐、拜是日常生活最经常使用的动作。到宋代时,跪、坐、拜的动作仍只是一种日常生活礼节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在尚未养成坐椅子的习惯之前,是坐在木板床或是塌塌米之类的上面。当一个人采坐姿时(臀部坐在后脚跟上),此时若有长辈或是朋友前来,起立鞠躬反而麻烦,最直接方便表达礼节的方式便是“叩”(两膝着地,头往前点,两掌趴地)。此外,中华民族在一些场合中,也使用跪叩的礼节,例如结婚时夫妻要交拜,新年时儿孙要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生日时晚辈要叩头拜寿。换句话说,跪叩在中国社会中是一种人际关系表达的方式。

  2.跪叩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意义。中国民间宗教仪式中的跪叩礼,多与牲礼、祭品或冥纸、香烛等一并献上,因此就让人分不清是单纯的礼节还是一种有所指涉的偶像崇拜。所以,基督面对的跪叩要求,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伦理层面的要求,而与偶像崇拜和祭器相混淆的难题了。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能造就人;凡事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总不受它的辖制。为了不引起亲朋好友的误会,为了不绊倒一些基督徒,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多半基督徒是接受对过世亲人鞠躬的方式。

  二、基督徒要把清明节看做缅怀先烈美德,传承孝亲文化,促进亲人团结的重要部分

  (一)回顾家族历史,缅怀先祖美德。基督徒要重视清明节,藉着敬祖扫墓回顾家族的历史。基督徒参与敬祖扫墓,实际上是与同宗同族的亲人团聚。当家人族人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一同怀念亲人的恩情,重塑先人的美好形象,共同勉励继承美德,完成遗愿。藉着清明节扫墓,记住父母恩德,纪念父母嘉言懿行,继承父母好的传统,寄希望于天家永生、再相会。

  (二)激励后人更好地孝敬在世的父母。中华民族丧礼体现“孝”字。所谓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基督徒在慎终追远上,基督徒要敬祖,但不是祭祖。最好的敬祖,乃是实践圣经里的孝道。今天社会上许多人只知道“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却忘记了“生,事之以礼”的道理。其表现是:生前老人居无定所,死后灵堂布置讲究;生前老人吃了上餐无下顿,死后灵台供品,丰富异常;生前老人病痛疾苦,求医问药,无人问津,从不关心,死后不惜重金,聘请和尚道士,法事道场,超度亡灵,免受痛苦;生前老人冬无棉衣御寒,夏无空调避暑,死后却是样样都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还有纸糊的豪华别墅、三门冰箱、手提电脑、品牌空调,苹果手机,大功率洗衣机、液晶超薄电视机、自行车、电瓶车甚至高档汽车一应俱全,生前老人没有享受到的,死后却是样样拥有。生前老人身无分文,死后钱币成捆……乌鸦会反哺,羔羊能跪乳。孝亲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问为什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老茧加厚的手,步履蹒跚的脚,布满皱纹的脸,挂满银丝的头,岁月的沧桑都镌刻父母养育我们的经历。孝敬父母是儿孙的本分,也是责任。人们如要孝敬父母,就要趁他们还在世的时候。不好放在去世是或以后的节日。基督徒要藉着清明节扫墓,悔恨自己过去在父母身上的所作所为,改过自新,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藉此机会教育活着的人或晚辈要珍惜自己在世的老人,孝敬他们,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要把孝敬父母的美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三)藉着清明节扫墓祭祖,促进家族团结。到了清明节,一家人或一个家族的人,一般都会放下各自手头的工作或劳动,聚集到一起。清明节为家人团圆创造了机会,通过每年一次的团圆和交流,促进家人和睦,家族和谐。无形中,清明节发挥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社会功能。中国z /-府或一些省z /-府,清明节会举办祭祀黄帝、炎帝等活动,邀请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共同参与祭祀活动,无形中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三、基督徒要文明扫墓,文明过好清明节

  清明节期间要提倡节约,提倡文明扫墓。那些劳民伤财,污染环境的做法坚决废除。清明节重在慎终、追远、思念、缅怀,效法先辈的美德,而不是看谁的烧纸、冥币多,烧这些带来乌烟瘴气不说,甚至会造成火灾,危害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基督徒不是另类人群,要主动参与家族的扫墓活动。用一束鲜花、一个鞠躬、一个静默哀思,一个感恩交托祷告来纪念自己的祖辈。另外,对先人的墓地要好好维护。墓地若是杂草丛生,则容易给别人一种对先人莫不关心的印象。

  唐朝诗人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祭祖或扫墓代表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不忘历史、尊重先祖、重视亲情的历史传统,表达了后人对先祖的思念、缅怀及敦亲睦族的良好愿望。因此,我们基督徒不能一概废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是要藉着这样的节日,行有意义且正确的事情。
 

【作者简介】 凡仆(网名),实名;王俊,男,第四代耶稣信徒,基督教牧师,金陵协和神学院首期教牧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首期中国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研修生学历,陕西圣经学校兼职教师,陕西省基督教“两会”驻会同工,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