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止息的爱——濯足节默想
经文:约13∶1--17
《腓立比书》2∶6—8记载说“(耶稣基督)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在《马可福音》10∶45,主说“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这些圣经上的话语,在这一周内都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耶稣基督之所以如此行,并不是我们真的有多么可爱,而是因为他原本就爱我们,而且还是永不止息的爱。
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每年春天的这段时间都是更加特别的,因为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基督在这一周为我们走上了十字架。因此在教会的传统里,我们通常称这一周为“受难周”,也有人称之为“圣周”。在福音书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专注于这最后一周的。四福音书中只有两位作者提到耶稣的“生”,但每位作者都较详细地记载了耶稣的“死”,可见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在我们信仰生活中占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说是受难周,但在教会内开展的活动往往不是七天,而是八天,因为人们习惯于将从棕枝主日到复活主日这段时间看作为一个整体的活动。因此整个活动往往是在欢呼中开始,在雀跃里结束。前者是因为有着“和散那归于大卫子孙”的憧憬和期盼,后者是因为基督的复活让我们有了得救的指望。
欢呼和雀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去做的,但不要忘了在欢呼和雀跃之间那段更加需要我们去默想、纪念的日子,因为骑驴进京的主是正在走向十字架,荣耀复活的主是战胜了十字架,而在这两者之间充满着征战、屈辱和痛苦……
对基督的受难,恐怕平时我们更多的只是了解和认同,思想的不是太多,因此每年的这段时间,神学院总是会安排更多默想的时间,让我们师生花多一些时间来思念主的受难。只要我们用心来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受难周内发生的事情是很多的,除了刚才提到的骑驴进京和基督复活,还有洁净圣殿、设立圣餐、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犹大卖主、彼得不认主、耶稣被钉、十架七言等等。在教会中,这些内容都是时常被纪念的。但其中有一项内容却常常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的,那就是耶稣基督为门徒洗脚。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内地教会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虽然今天被称作为濯足节,但讲台上分享这一信息的似乎并不多。其实这是一件十分值得纪念的事情,因为它不仅仅是洗脚。
刚才我们所读的这段经文就是讲到耶稣为门徒洗脚。在整个福音书乃至整本圣经中,只有这一处详细地记载了耶稣为门徒洗脚这一事件。虽然篇幅不长,但这并不影响它对我们所应有的教训。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圣经的记载,后来人们把这一天,也就是受难周的星期四定为濯足节。“濯足”通俗地说也就是洗脚,因此濯足礼又称作洗脚礼,又因这事乃基督甘愿屈尊、谦卑所为,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属灵内涵而被称作为谦卑礼。
濯足礼不仅有圣经的记载,在教会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寻的。早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门徒们在圣餐日举行圣餐礼时也会同时举行洗脚礼;后来修院里每到濯足日,院长也会帮修士们洗脚;以至于罗马的教宗在受难节期间也会象征性的为大主教们洗脚;甚至还有英国的国王,为了表明自己是虔诚的信徒,每到这一天,也会在大教堂为穷人洗脚,而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7世纪才改变了形式。国王不再给穷人洗脚,而是向到场的穷人赠送一些新铸的钱币,以象征惜老怜贫之意。即使是现在,每年的濯足节,英国女王也都会访问一座不同的大教堂,送给当地居民一些特制的银币,作为象征性的礼物,这些钱也被称作为“濯足节的救济金”。
濯足节不仅有圣经的记载和历史的渊源,就是在现实中也仍然有它的重要意义。天主教和东正教在这一天也都会举行濯足礼,虽然只是象征性的替其中的十二位代表洗脚,但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即使在基督教新教的一些宗派中,特别是在那些重视礼仪的教会内,每年的今天也还是会举行洗脚礼,如信义宗。
洗脚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洗脚;洗脚对于犹太人更加不会陌生,因为他们连坐席的时候都需要洗脚(我们都知道,巴勒斯坦那里,常年气温较高,雨水也不是特别充沛,因此沙尘较大,加上耶稣时代的人们穿的又是系着带子的简易草鞋,上面有很多的小孔,在款式上倒有些像我们今天一些前卫女孩子们的鞋子。当然那时犹太人的鞋子是为了节约而简单,现今时髦者的鞋子则是简约而不简单。也就是因为犹太人穿着这样的鞋子,脚就很容易沾染泥沙,再者他们坐席的姿势也是和我们不同的,因此坐席之前的洗脚就是必须了);只是我们(上述)提到的这两种的洗脚,前者是自己给自己洗脚,后者是仆人给客人或是主人洗脚;但在我们刚才所读的经文里却是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洗脚,也就是主耶稣替门徒洗脚,或者说是老师替学生洗脚,也可以说是主人替仆人洗脚。
如果我们仔细地将几本福音书比照起来一起参阅的话,就会明白,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天的日子快到了,因此他要抓紧这最后的时间来教训门徒,以便于他们继续未竟之事。但门徒们丝毫没有体会即将离世的耶稣基督的良苦用心,而是在最后的晚餐时还在争论谁为大,给人的感觉就像一群子女在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面前,因肆意地瓜分所谓的家产而争吵不休,这也就是主耶稣降卑为门徒洗脚的原因或是背景。此时主耶稣心中的感受如何,我们可想而知了,但爱心之主并没有立即责备他们,而是用爱的行动——“洗脚”来感化他们。
无论是从门徒们争论谁为大,还是从筵席之前洗脚的仆人这些角度来看,我们都不难发现,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尊卑贵贱是多么的分明,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贵为救主的耶稣基督,却屈尊降卑来为门徒洗脚,在常人的眼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我们的主做到了,因为他爱我们,并愿意献上自己的一切。
给他人洗脚的行为,不仅在那个尊卑贵贱分明的时代,就是到了今天,一个提倡平等,工作没有贵贱之分的年代,即使是子女给老人洗脚,也都是难能可贵而值得大力提倡的。我们很多人应该在电视里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其内容是一个女儿或是儿媳正在给自己年迈的妈妈或是婆婆洗脚,而她的儿子,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蹒跚而吃力地端过一盆水来。虽然水洒了一地,弄湿了地板,但看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果效,这位年轻的妈妈会心地笑了。广告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的内容,却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虽然现实中洗脚的场景并不可能那样浪漫而优雅,甚至从广告的画面上看来,还会给人一种夸大和作秀的感觉,但它还是感动了很多人。因为那不仅仅是洗脚,那是一种美德的彰显,那是一种爱心的延续,那也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需要而又极为缺乏的成分——爱。虽然这则广告和我们的洗脚礼有着太多的不同,但其中不可否认的共同之处就是爱的彰显和对爱之延续的期盼。这也就是主耶稣所赐给我们的新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今天我们默想濯足礼或是洗脚礼,并不表明我们一定要举行多么隆重的仪式,让大家都来践行相互洗脚,而是要让我们不仅从圣经的内容、教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对濯足礼多一些了解,还有一点更加需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去遵守、践行主的新命令。
从主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洗脚)表明主永不止息的爱
“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所以在门徒们还不明白主的旨意,并在极力争大的时候,爱心的主用自己替他们洗脚的行动来教育他们。此时的耶稣很清楚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心中的悲伤、愁苦和各样的压力是外人难以知晓的。他为每一个门徒洗脚,包括那位即将要卖他的犹大。我们不知道犹大当时的心情如何,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洗脚的主当时心中的期盼。
主耶稣不仅洗他们的脚,而且还教训他们要彼此相爱。这些都表明主对他们完全的赦免和永不止息的爱。在今天这个时刻,我们更当思念、遵守主的教训,效法主的精神,延续主的大爱,彼此赦免、接纳,相互规劝、造就,坚固彼此的信心、爱心,因为这是主所期盼的。
其次,(洗脚)表明主要求门徒追求圣洁
主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这表明主要求门徒,要不断地追求过圣洁的生活。一个接受了主的洗礼之人,罪已经得到了完全地赦免,现在再来领受主亲自的洗脚,好使自己靠着圣灵重新得力。因此这时候的洗脚,其实更多的是在领受主的爱和提醒,以便自己过上更加圣洁的生活,能够更多地彰显主的荣耀。
再者,(洗脚)表明主的谦卑和服事
在吃最后晚餐时,主“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且又“拿一条手巾束腰”,打扮成为奴仆的样式,然后为门徒洗脚。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需多讲,只要仔细思想一下我们刚开始时所提到的经文:《腓利比书》2∶6—8和《马可福音》10∶45就可以了,因为那就是对谦卑之主最好的注脚。主借洗脚一事亲自为我们留下榜样,并训勉门徒,“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今天我们更当效法主,存谦卑的心,甘心乐意地彼此服事,发挥各人的恩赐,使我们的班级、学院、教会能够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才是谦卑之主最大的心愿。
其实关于洗脚礼的意义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自己愿意多花一些工夫去挖掘,就一定能够有更多地收获。
每年一次的濯足节,往往会因着教派和地域的不同而冷热各异。但它既不是王者施善的平台,也不是时髦者作秀的舞台;而是要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到基督那永不止息的爱,这爱将激励我们外化出更多谦卑的见证。
现实中的耶稣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也不可能再来替我们洗脚了;但是生命的主仍然与我们同在,他就住在我们的内心,并且还是会给我们洗脚,而且就在今天、此时。可能我们会因为主的大爱而感激涕零,或许我们也会因为主来洗脚而自责垂泪,与其仅仅这样,倒不如让我们擦干泪珠,高高兴兴地去为我们的邻舍洗脚。因为这才是基督希望我们去做的。
各位,当我们心浮气躁狂妄自大时,当我们私欲膨胀追名逐利时,让我们想一想腰系毛巾、跪地为门徒洗脚的主吧。愿主帮助我们,让我们能够更多地学像他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