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基督教教育浅介

2008-12-21 作者:邱琼苑  
来源:来自网络我也要投稿

作者:邱琼苑主讲 梁望惠整理

大纲

  我曾收到地方教会信徒的来信,信中以严谨慎重的态度提出一个要求:希望透过总会教育委员会要求各中会、地方教会避免使用「宗教教育」此称谓,而应统一正名为「基督教教育」。从这封信中,可以知道这位信徒必定是相当关心教育事工且用语严谨的人。另外一方面倒也叫人再次深思其中的差异何在?

  说到「宗教教育」,大概大家都会点点头,表示「懂」或明自其内容是些什么;然而果真要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或界定它的性质 内容时,似乎又叫人舌钝!「宗教教育」这个称谓本身确实具有争议性;后来演变兴起「基督教教育」这个名称,重点是为强调基督教信仰遗产及对神学的重视。

  目前在长老教会里泛用「基督教教育」;当然有些人会认为在称谓上争辩是极无意义的事。不过,就目前台湾所处之多元宗教的社会背景下,使用「基督教教育」确实比「宗教教育」,更具明确的地位及性质。

  我们肯定了「基督教教育」此称谓之后,不禁要进一步探讨:基督教教育是什么?在1996年5月12日,第2306期教会公报曾刊载台湾神学院基督教教育学系系主任高天香教授所撰「论基督教宗教教育」一文,其中高教授提到:基督教教育是教会的事工;基督教教育是神学院内的专业领域。

Ⅰ、基督教教育是什么?

  就上述引自高教授对基督教教育的定义,我们且先清楚思考「教育」一词。

  「教育」指一个群体「有意的」且「有系统的」作为,藉以传授并导引出有价值的知识、态度、价值观或技能等。此乃指刻意安排的有系统的活动或影响。而「基督教教育」就是教会有意且系统地安排的学习活动或经验,以帮助人发展基督教信仰,过基督化的人生。从这样的定义,我们可分以下几点来谈:

一、基督教教育的目的

  帮助人领悟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显现的大爱,使人能以信心回应上帝的大爱而成为祂的儿女,按祂的旨意生活,也能与基督徒群体保持密切的交谊。

二、基督教教育的教育特性

  华人基督教教育学家萧克谐认为基督教教育具有两种教育特性:

1.基督教教育遵循着一般教育的原理原则而进行。因此,基督教教育对于现代教育的知识、理论、技巧与方法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及运用。

2.基督教教育关心全人发展。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希望人人能够得到全方位发展;除了知识的教导与学习以外,意志的培育、待人处世的学习、关怀世事周遭及自己的健康……等等,都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也都涵盖于基督教教育的范围;除了现代教育所追寻的目标之外,基督教教育更强调个人态度和信仰的培育,认识自己和周遭环境、家庭、教会、社会、自然世界和上帝建立和谐关系等等全人发展。因着此一特性使得基督教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教育。

三、基督教教育的对象

  应包括教会全体。在过去的观念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知,以为基督教教育的对象仅是儿童及青少年,成人则仅需参加主日敬拜及祷告会之类的聚会。

目前在台湾社会渐渐强调「教育全龄化」,而我们的教会也有成人主日学及松年大学等教育活动。如果,全教会男女老少,各种不同年龄层的对象都接受基督教教育,为了因应不同需求,教会就需设立不同程度的主日学和团契,使每个个体得到适切的造就而顺利成长。

四、基督教教育的内容

  在推行基督教教育时,教导内容不应仅限于认识圣经真理等「认知性」的教导;应该包含「情意性」,如:爱心、信心、感恩、喜乐、友谊、认同感等等。另外也应有「技能性」内容,如:怎样帮助人、教导人、怎样查经、怎样参与事奉、怎样表达信仰等等。五、基督教教育的方法

  通过不同的组织或运用不同的方法以达成基督教教育;我们最熟悉的方法有:主日学教育、团契活动、参加礼拜等;另外更可通过参与教会事奉、人际互动等方式,运用可取得的教材、书籍、视听器材等工具提升教育方法的多元性。

Ⅱ、基督教教育从事者及其精神

  谈完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教育特性、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方法之后,我们应该问:由谁来推动执行呢?这些人才何处觅?在教会中,我们很习惯地思及主日学的教师及团契的老师、辅导们是理所当然负责教导的人。如果教会建立成人主日学事工,那么负责教导工作的人不外乎牧师、长执;如果教会聘有教育干事,那么全面性教育事工的策划及执行就非他莫属了!

  这些人有些曾经由师资训练或正规的教育训练过程而参与教学;有些人则是凭着自我灵修、经验的累积而担负起教学工作。

  在此,针对负责主日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们,我们要特别邀请您共同来思考,作为一个基督教教育从事者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我很赞成新竹圣经学院教务长黄辉爵牧师的主张(见1995年11月12日第2280期教会公报),做为一位基督教教育从事者,在进行基督教教育工作时,除了信仰知识的传授之外,更应该是信仰生命的分享;才能帮助学习者在信仰的知识与生命有均衡的长进。

  天主教灵修神学家卢云(Henri Nouwen)主张基督教教育从事者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模范。他(她)应具有保罗的精神,并且能够勇敢的向学习者宣告「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十一1)

  卢云认为从事基督教教育的人应具备以下三项基本精神:

一、对学习者生命追寻的一种肯定

  学习者本身的生命是一种追寻,客观科学性的方法是在教育学习者去获取知识、技能以便能操控情境。但是基督徒信仰教育的目的乃在教育学习者能与不为人类之科技知识所控的上帝相对遇。这种对遇就是追寻人生永恒意义与价值的生命追寻,基督教教育从事者对学习者所具有的生命追寻应当加以肯定。

二、与学习者分享自己的生命

  基督教教育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有所不同,因为基督教教育包含了灵性生命的教导。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基督教教育者是一位见证和宣讲上帝话语的中心人物,因此,他(她)个人的信仰生活成为教学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彰显见证上帝的大爱

 基督教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借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彰显上帝的大爱。基督教教育者本身就是在见证上帝所赐予人类的爱。这样的爱透过耶稣基督表明给人类得知。教育者应通过教育的过程,经由个人的信仰见证,使自己成为一个管道或途径,帮助学生领受上帝所赐予的大爱。

Ⅲ、基督教教育的使命与职责

  历代教会所负担的两大使命是「宣教」与「教导」。究竟教会要如何完成、实践这两大使命?当然就是藉由「基督教教育」这个重要的工具。而这个工具本身乃是借着许多不同时空的内容及方法——敬拜、事奉……等将教育的内容传达给每位学习者。更须透过圣灵的感动而帮助每一位学习者接受上帝,更将祂的真理实践于生活之中。

  因此,基督教教育若实际地负起「宣教」及「教导」的使命,达到教育的功能,就能:

1.使人悔改、归正、与上帝建立美好关系;具有实践信仰的能力。

2.使学习者明白上帝的旨意并合乎祂用,得着丰盛生命。

3.能影响一般教育,看见一般教育之所不足——无法使人彻底改变;除了上帝亲自干预、人们确实依循基督教真理,人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

  如今,在推动基督教教育的方向上,我们也期待家庭能分担教会所背负的职份;早在上帝百姓——犹太人的家庭就是信仰教育的具体场所。但现代信徒的家庭反而忽略了这样的职份及功能。在教会所推行的基督教教育应延伸至家庭中,才不至使得基督教教育成为一个礼拜一次的「高阁」教育。

  每个从事基督教教育者也应随时提醒自己,自己所背负基督教教育工作,应有的职份是:

一、建立系统化的圣经教导

  若缺乏系统化教导学习者确切明白圣经,会引来断章取义、片断残缺的信仰认知及属灵偏食。

二、发展健全的神学及神学教育

  有健全的神学内容,教育目标、课程、方法才不致偏失。

三、推动并加强教会与家庭的联系

  教会与家庭有一联系、督导的管道,才能随时了解、掌握学习者属灵生命的光景,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并为教育果效提供有效的评估结果。

四、督责学习者发挥影响力

  经由教育过程,影响学习者积极参与社会各层面的关怀工作,以建立宣教及见证主名的管道。透过这种分享才能更加突显基督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五、推动学习者接受训练的意愿及行动

  训练的工作当然包含基督教教育者本身也应接受且积极参与;全面性的训练工作是为求全教会信徒对真理有完整的认识。

六、要评估各种教育活动的结果

  教会中所有的信仰教育活动都朝向「基督徒长大成熟」的目标而努力,基督教教育得评估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以继续推动、更新且补足缺乏之处。

Ⅳ、结语

  自从上帝创造了人类,就开始了「教育」的工作,而原始的教育场所就是大自然和家庭。随着年代历史的演进,人们接受教育以达到不同的目的;也因着人类共存共生的群体关系,教育就发挥了更大的功能。

  在这多元的教育型态中,我们知道「基督教教育」与一般教育有着关连,却与之有异,它致力于根据上帝的话——圣经,将教育的内容订立在信徒的需求之上。希望每一位从事基督教教育的主日学教师们,能清楚确知自己的工作:以基督为教育的主人,以上帝的话为整个教育的目标及中心,帮助学习者能把握永恒的价值,实践上帝的真理。

内容

一、 前言:基督教教育和宗教教育有何不同?

  很高兴在和平教会主日学师资训练班的第一堂来跟各位分享我对基督教教育的看法。教会中的教育事工,从前常用「宗教教育」称之。常听到前一辈的人呼吁要重视「宗教教育」,不但礼拜天要带孩子上主日学,在家里也一样要注重「宗教教育」。对于信奉耶稣基督的人来说,讲「宗教教育」当然指的是基督教的宗教教育。但是这个名词在台湾多元宗教的环境底下,可能会产生混淆。佛教也有宗教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来,佛教的宗教教育办得有声有色,有许多佛学营,佛学研习会等。有一次,总会教材中心的同工接到他大学同学的电话,原来是他信佛教的同学,听说他在教材中心工作,要来向他请教如何撰写、出版教材,销售过程与管道为何等等;因为他们正在计划出版佛学教材。过去,教会曾经领导社会,虽然目前看起来好像是社会在领导教会,但是社会上还是有许多人,他们会来探讨、询问到底某项事工教会是怎么做的。

  台湾还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在这种多元宗教的环境底下,为了与其它宗教有所区隔,在教会中提倡教育事工,应该以「基督教教育」称之。如要强调「宗教教育」,就应该说「基督教宗教教育」,这是正名。

二、 基督教教育是什么?

(一)定义

  先说「教育」是什么。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edu从拉丁文而来,意思是「牵引出来、导引出来」。教育原先的意思就是要将一个人生命的本能、潜能牵引出来,让他能够存活下去。古代的山顶洞人,他们教导下一代如何钻木取火、如何打猎,目的都是为了求生存。这就是教育。

  在动物世界里,我们也一样看到母的在教导牠的幼儿觅食求生。这就令我们想到,基督徒在台湾社会算是「少数民族」。基督徒如何在台湾社会生存下去,又能够作光作盐,这正是基督教教育的课题。不要以为作一个基督徒很容易,信了主以后万事OK,其实,走不下去而改信其它宗教或与教会保持距离的也大有人在。

  「教育」,按定义来说,就是:一个群体有意的、有系统的作为,藉以传授并导引出有价值的知识,建立社会共同的秩序。这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像神学院教基督教教育学系课程,会安排第一年教什么、第二年教什么,循序渐进,此即为一种刻意的安排。人类在群体生活中,要和谐相处,就需要有共同的秩序和伦理,这都包含在价值观里,需要靠教育来传授。像这样,刻意安排有系统的活动,就叫做「教育」。这个定义比上面所说的「导引本能」更加进化。

  基督教教育的场合就是在教会,教会有系统地安排学习活动或经验传承,以帮助人发展基督教信仰,过基督化人生,就是基督教教育。请注意,我所说的教会,并不是指外在硬件的礼拜堂,而是泛指一群基督徒聚集在一起。从软件上来看,只要有一群基督徒聚集,就可以说是教会。此次台湾发生921大地震,总会发起赈灾捐款,很多人关心这些捐款如何运用。第二天,总会在灾区设立指挥中心,有一位灾区的牧师立刻向总干事提出这样的要求:给我们几百万来重建教堂吧!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难过,教会并不是非得要有硬件的礼拜堂才叫作教会;地震刚发生时,很多人惊慌未定,尚未意会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还有很多人吃住都没着落,灾区灾民目前的需要比盖一个礼拜堂又大又急迫得多,为什么一定要在这时提出要求盖一个硬件的礼拜堂呢?教会不必局限于某个空间。想当年,耶稣连枕头之处都没有,他教导学生时,不像我们现在还有这么舒适的主日学教室。他在荒山、在野外、在海边,都在教导人,到处都是他教导的场合。因此,当我说基督教教育的场合就是在教会时,我的意思是,经过刻意的安排,做系统的学习或经验的传承,地点不拘。

  基督教教育是否等于主日学教育呢?不,基督教教育并不等于主日学教育,而是包含主日学教育。主日学教育是基督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团契生活也是基督教教育的一种方法。用团契交谊的方式,也可以达到基督教教育的目的。

  基督教教育不一定得在礼拜天进行。有的教会举行周末欢乐营,安排的课程有各项才艺,也有圣经教导,我们不能因为它不在主日进行,就说它不是基督教教育。事实上,周末欢乐营的安排,对许多家长和孩子可能还更适合,而且可以吸引许多慕道友的孩子参加;此时,信徒的孩子和慕道友的孩子在圣经课程时可能需要分开教学。

  我们可以这样说:基督教教育包含主日学教育,主日学是基督教教育的方法之一,团契的生活、主日的讲坛,都可以是基督教教育的方法。

(二)目的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请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主日学老师,你希望学生学习到什么?(这里让大家自由发挥)

  依我看,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有三:
1. 引人认识上帝的爱;
2. 基于对上帝之爱的认识,回应上帝的爱;
3. 在群体中过团契生活。并非只在基督徒团体中,而是包含一般的群体。
(三)特性

  基督教教育除了遵循一般教育的原理原则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全人发展。换句话说,基督教教育的标准应该高于一般教育。

  台湾教育的偏颇,过分强调、注重知识方面的教导,我们一定都有感同身受。在教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跳脱一般社会的价值观呢?教育孩子时我们是否注意到各方面的平衡发展?举个例来说,今天如果你的孩子拿了四张考卷回家,分数分别为100, 100, 100, 78,请问,你的注意力放在哪一张?大部分的家长会说,当然是78分那一张:「这一张为什么没有考一百分?」接下来,你会问什么问题?最有可能是要看他为什么错、错在那里。我们很容易看到孩子错的地方,而忘了去肯定他有成就的那三百分。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他可能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我拿了三个一百分,你都不看、不注意呢?以我这样的年龄所能懂的就这么多,为什么你老是注意我不懂、我不会的地方呢?为什么你老是质问我,为什么写错?我们需要反省自己是否太重视孩子在知识方面的学习成就。

  总会在设教130周年时举办基督教教育改革研习营,有一位牧师针对台湾目前的补习风气提出教会的因应措施,他认为基督徒应该鼓励孩子不要去补习,免得让各色各样的补习班蓬勃发展。他举例说,「你看,我们教会有位长老,他的孩子从来都没有补习,还不是一样考上台大。」这个评论好像是在称赞这个孩子很棒,也强调补习对于升学不一定那么重要。但是我要问,「如果他没有补习,又没有考上台大」,那又怎么样呢?考上台大那么重要吗?台大好像变成了大家的精神象征,众人的价值所在。我们是否以考上好的学校来衡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呢?我并不是在唱高调,我自己也挑战自己,是否会这样来要求我的孩子。

  我先生有个朋友,他的孩子同时考上东海和国防医学院。他非常希望孩子去念国防医学院,不但名声好,将来当医师出路没问题,念书时又是公费。经过他精打细算的结果,如果孩子念国防医学院,他就可以省下四百多万;如果就读东海,他就要赔上七、八百万。做父亲的他,拼命要逼孩子去读国防医学院,但是孩子不肯,他说他的兴趣在环境工程,他要到东海大学环境工程系就读。为了看法上的不同,这个家几乎起了家庭g e命。我和我先生为了这件事一起讨论,今天如果换了我们,我们会怎么做呢?从一个角度来看,进入国防医学院就读实在好处多多,不但省钱,毕业后当医生名声好、又不愁没头路。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孩子的兴趣又要往哪里摆?到底我们的重点要放在哪里?对我而言,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教会应该怎样来看这些事?基督教教育应该注意一般教育的原理原则,但同时又要兼顾到全人的发展。稍后,我们就会提到,基督教教育重点应该在学习者生命追寻的肯定。

  台湾社会的价值观、台湾的教育有其着重点,虽然口号上说是全方位的发展,实际上还是比较重视知识方面,而且尚未延续到中年以后。有很多人在二、三十岁时取得硕士、博士,然后就去找工作、教书。比较少听到有四、五十岁的人再去进修、念博士。我们都比较倾向读书是年轻时代的事,因此年纪大了,读书似乎有点牵强。以我个人为例,我在南神毕业时,老师鼓励我趁年轻时赶快请假出国念书。由于长老会总会规定,神学院毕业的传道师必须服务两年才能够请假出国,我就乖乖地照着总会的规定,先服务两年。在这两年当中,我结婚生子。孩子出生以后我问老师,当初说要给我的奖学金,有没有可能现在给我,因为我想出国进修。这位教基督教教育的老师对我说,你现在最重要的责任就是顾家,照顾好丈夫和孩子,然后才是工作。对我来说,这实在是很大的挫折,不过,我自己也是走不开,放不下家庭。这就指出一个事实,人成长到一个阶段,到达某个年龄,念书的机会就少了。有人说,不一定要出国才能念书,可是人都有盲点,我也不例外,总是觉得没有出国念书,似乎就不算是有「念到书」,这实在是迷信出国。

  到底教育是什么?教育如果被束缚在某个价值观,那就不是真的教育。基督教教育强调个人的态度、信仰的培育,认识自己和周遭环境、家庭、社会、自然界等等。如何在这个社会、这个土地、这个教会里,与人有和谐的关系,有自然而正常的发展,这都包括在基督教教育里面。这就是基督教教育的特性。因此,基督教教育的认知和标准,更高于一般的教育。

(四)对象

  基督教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部年龄层的信徒都包括在内。不过由于主日学的发起是从儿童开始的,所以大部分的人想到主日学,就以为是儿童主日学,而教会中的成人信徒就只参加主日礼拜和祷告会。

  有的教会定义成人是从高中开始,高中以上的班级就归在成人主日学里面。有的教会甚至在开主日学师范班时,其对象就从国中生开始。许多原住民教会就是这样,没有人才,稍大一点就外出工作,因此国中生就开始参加师范班,以便成为储备师资。

  台湾的教会有儿童主日学是相当普遍的,目前1207间长老会的教会中,只有两间教会无儿童主日学;而有成人主日学的教会还不是很多。主日学老师应该知道他教导的对象是什么样的年龄层,而在这年龄层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灵性发展、什么样的心性发展,这就包括刚才所说的行为模式、心理、教育哲学等等,对象不同,教育哲学理念就不同。举例来说,如果你认为孩子学习的模式像海绵一样,见水就吸收,有什么学什么,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你可能就会采用「填鸭式教学」。

  还有一点,要注意你的教会是否为年轻的教会,如果是只成立五年、十年的教会,教育的对象可能是小区的孩子。这些小区的孩子和从小在教会长大的孩子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注意其特性而予以适当的教导。

(五)内容与目标

  基督教教育的内容应该有三个目标:

1. 认知性:这是关于圣经及从圣经所衍发出来的真理。
举例来说,做人要诚实,我们可能很容易就可以从圣经中找到有关诚实的教导。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孩子伦理道德层次的发展。

  有一个教会的孩子,他学的是海洋方面,刚毕业之后人生第一次去走船。两年之后当他快回到台湾时,船长抱了一迭钱来到他面前叫他收下。这孩子吓了一跳,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多的钱。他问船长:「这是什么钱?」船长叫他不用问,收下来就是了。孩子对船长说:「我是一个基督徒,你如果不告诉我那是什么钱,我绝对不会拿。」船长说,你不用问那么多,收下来就是了。两个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船长终于说,这是走私来的获利,大家都有份,由于你的年资最浅,拿到的就是这么多而已。孩子一听到是走私的钱,就对船长说:「我是基督徒,我不能收这种钱;但是我保证,我下船之后,不会将这种事传出去。」船长说:「或者你收下,或者你就被丢到海里,从此失踪。你要选择那一样?」这是结构性的犯罪,众人都拿了,如果只有一个人没有拿,他们的心会不安。因此,船长叫他一定要收下。

  我用这个例子在教会中问青少年,如果是你,你要不要收这笔钱?十八个青少年当中,有十六个说,当然收下。其中一个还说,收下来之后拿到教会奉献,让上帝去走私。我问很多教会的牧师说,如果你是牧师,你知道这些钱是怎么来的,你会不会收?收与不收之间,你教育的差别在那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要在圣经中找到像这样的教训,可以说找不到,但是我们可以从圣经发展出要教育的信仰真理,这即是属于认知方面的。这孩子知道不能收,他知道如果收下来,无法向上帝交待。2.情意性:这是指愿意遵行否。先有认知,然后就是情意方面的。做为一个基督徒,愿不愿意去爱人;我知道对上帝要有信心,但是当我遇见困难时,还是会有许多埋怨。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勉励、强化孩子在情意上,努力学习并坚持实践所认知的信仰真理。这都是属于情意方面。

3.技能性:这是指实践的层面。在设计主日学教材时,我们会向孩子提出这样的挑战,在这礼拜当中请你找一个需要关心的同学,思想看看,如何去关心他。这就是技能方面。雅各布书说,如果没有行为,那样的信心是死的。我们希望基督徒听了圣经真理以后,能够实践出来。

(六)方法

  在教会中施行基督教教育,方法很多,主日学教育、团契活动、参加礼拜都是。基本上,礼拜也是一种教育,透过作礼拜,我们听牧师的讲道、分享、见证等,可以学习到认知性的。有时候透过参与教会的事奉,也可以达到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因为这当中可学习到如何跟人互动。

三、 基督教教育从事者的精神

  引用天主教灵修神学家卢云(H. Nouwen)的看法,基督教教育从事者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

1. 肯定学习者的生命追寻

  这是指认识到我们所教育的对象,他身为一个人的价值何在。关于伦理方面,我们无法很轻易地就下判断说,对或错,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观。今天,孩子带回378分的考试卷回来,我是否也会沦于只注意他的22分,而认为他应该是400分?是否400分才能够肯定孩子的价值?这种观念和认知,对我们都是一个挑战。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有不同的界定方式。在台湾比较容易落入这样的盲点,就是以分数或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每个人都在作生命的追寻,基督教教育从事者应该对学习者生命的追寻加以肯定、接纳、包容。今天,不论他的价值观是对或错,我们都要先学习接纳他、肯定他,因为他身为一个人就已经是有价值的了。

2. 分享本身的生命

  基督教教育者应该不必怕羞,即使是失败的见证,也愿意与学生分享,特别是如何从失败中回转到上帝面前,这样的经历更可以激励学生。我常跟总会教材中心的同工说,如果喻道故事的内容不能感动你,请你不要列入教材。你在写一个故事,基督教信仰分享的故事,如果当作风花雪月来写,最好不要放进去。写教材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反省与见证。如果你自己没感动,如何叫主日学老师有感动?又如何叫主日学老师感动孩子?

  基督教教育包含灵性生命的教导,因此教育者应该分享本身的生命,不论是失败的、成功的,都可以分享。我们不是要强调成功的神学。台北有一份基督教杂志非常强调成功神学。一个人得了癌症,他到祷告山祈祷,牧师为他祷告,他得到医治,类似这样的见证才可以在杂志上报导。至于那些充满信心、但却过世的,他们就不肯刊载,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因为生病者没有信心,才没得到医治。这是一种推崇成功的神学,却不是生命追寻者的真貌。我们不要这种神学。我们相信上帝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他的旨意。无论是失败、成功,都可以作为一种信仰反省,而向受教育者陈述。这就是分享生命。基督教教育是分享生命的教学。

3. 彰显上帝的爱

  基督教教育是经由师生的互动来彰显上帝的大爱。在教学当中,通常总是比较聪明的学生,或是教会重要干部的孩子,他们比较会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注意。教会在寻找同工的时候,通常总是能力强的被选上,我们是否愿意让大家都有机会一起学习,工作搞砸了,也没关系呢?其实参与服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何况上帝的爱特别临到那被忽视的一群,基督教教育的从事者更要注意到他们,才能够彰显出上帝这样的大爱。

  有一个故事这样说,「为什么我总是小羊?」这是出自一个主日学生的心声:已经连续三年了,我都是演小羊。年年的圣诞节,在演耶稣降生的戏剧里,重要的角色像约瑟、马利亚,总是教会长执的子女担任。老师你如果爱我、注意到我的话,换成一年演大树也不错。可是,为什么我总是小羊?

  我讲这个例子的意思是,我们常说要爱孩子,但我们的爱常常有一些附带条件。那些反应迟钝、常流鼻涕的,要从心底里去爱他,跟那些反应很快、聪明、伶俐、随时跟你互动的,要你去爱,那一种比较容易呢?老师也有话要说。如果他把整出戏给搞砸了,怎么办?

  听听这个反应比较慢的孩子的故事。有一年圣诞节,老师征求客栈老板的角色,他的台词只有两句话,就是对约瑟、马利亚说:「这里没有空位。」「走!走!走!」演这角色的人必须讲话粗而又大声。有一个孩子智能发展比较慢,虽然已经是二年级了,智能发展还在幼儿园阶段,但是他长得又高又壮,老师认为他来演客栈老板,一定没有问题。圣诞节那天,剧情的结果是这样的:当约瑟跟他说,我太太快要生产,我要找地方休息时,他说:「赶快走,赶快走,这里没有地方。」约瑟说:「那怎么办?怎么办?我们还是往别的地方去找吧!」这个孩子听了心情很难过,眼看约瑟、马利亚无助地离开,他终于忍不住大喊:「你们赶快回来,我的房间借你们住。」这是一个插曲。这个孩子虽然智能发展没有那么好,可是他非常有爱心。他把戏搞砸了吗?没有,反而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我们爱孩子,如果不是从心底里去爱,怎么能够彰显上帝的大爱?


四、 基督教教育的职责

  孩子如果很喜欢来教会,在这短短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你让他带什么回家?我们使用教材,是随便翻翻而已,还是真的能够让孩子有满满的收获?你能够让孩子觉得在这时间里,真的与上帝相遇吗?

  这是孩子的心声:主日学好无聊哦!有人对我说,邱牧师啊,我们那些孩子,都不喜欢来教会。我们想尽各种活动、各种办法,他们就是不来。你说,该怎么办?说老实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我想,如果能够带领孩子与上帝相遇,孩子可能就不会觉得这些活动无聊、空洞了。

  很多老师只停留在主日学只讲故事的阶段,当你开始说,有一个挪亚伯伯,上帝叫他去山上造船,孩子会说,别说了,我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事实上对故事真正有兴趣,百听不厌的年龄是学龄前,学龄前的孩子对那些白雪公主、艾丽斯等非常熟悉的故事,他都有把握、很喜欢。但是一进入小学,他就喜欢新的故事,这些旧的故事反而失去了挑战。「挪亚的故事听过三次了,创世的故事听过四次了,我读主日学六年,已经听过六次了。」老师一再重复圣经故事,他当然会觉得无聊。

  如此,要怎样教导圣经呢?我们能否挖掘圣经中要我们思考的事情?举个例来说,耶稣洁净圣殿的故事,耶稣翻桌子、很生气。我们可以导引孩子思考,耶稣为什么生气?今天有很多教会很穷,只有一点点空间,要作礼拜,也要进行团契活动,还要当主日学教室;有人嫁娶,可能还要在里面摆筵席、吃饭。这样的教会,耶稣看了会不会生气?耶稣会不会说,你们竟然在这里嘻嘻哈哈的,喝喜酒,你们在这里干什么?耶稣会不会翻桌子赶走他们?耶稣生气是因为他们把圣殿当作生意的场所吗?或者是有其它的理由?

  当初,犹太人的社会,他们要献祭的东西必须经过祭司的检查,穷人买不起大的祭牲来献祭时,就只好买两只鸽子。如果他这两只鸽子是在圣殿中买的,随便检查都可通过,但是在圣殿买,两只鸽子要30两银子。如果他在外面买,两只鸽子只要2两银子;不过,他在外面买,很难通过祭司的检查。生意人收到这30 两银子以后,当然有一半的利益归给祭司。耶稣看到这样的事情当然会生气,你们把圣殿当贼窝是吗?宗教领袖不但没有帮助穷人,反而帮助生意人来欺压穷人。以上的数据来自巴克莱的「耶稣传」,虽然圣经没有这样写,但是参考注释书,可以帮助我们多一点了解当时的背景。运用注释书的数据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注释书可能有不一样的见解。让孩子来学习圣经,有趣的地方正是在此;有这几种说法,它对我们的信仰有挑战,你可能较同意哪一种说法?

  信仰如果像X+Y=Z,可以套公式的话,那就不叫信仰。举个例子来说,上帝是爱,你同意吗?上帝是爱,没有错。上帝是全能、无限的。我是一个第五代的信徒,我同意上帝就是爱。但是我对上帝爱的认识就局限在个人有限的经验里。换另外一个人,他可能有不同的背景,他对上帝的体验不一样。再换另外一个人,他二十岁时才信主,他对上帝的认识,在二十岁以前有他个人的思考模式、价值观等等,二十岁以后开始努力去追求认识上帝,所体验的又不同。我说上帝是爱,这几个人都同意。这是我们共同的经验,共同信仰的部份。但是深入诠释「上帝是爱」,每个人的经验和解释可能就不一样了。即使是牧师在台上所教导的,我也不一定同意。然而我的经验是这样,我的信仰告白是这样。但是上帝是无限的,上帝不能被我们个人的经验加以套公式来界限。

  我的意思不是说,老师一定要用那一本注释书的数据,我要强调的是,我们要从故事来做引申,像耶稣洁净圣殿的故事,我们可以问,今天教会有那些事情会让耶稣生气?这就是生活实践的部份。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在考试时得了200分,但是考卷发下来,他发现自己有一题答错了,应该是198分,老师没有发现。他的内心挣扎了许久,不知道要不要告诉老师。最后想一想,他是长老的儿子,从小就被教导要诚实,所以他就鼓起勇气去跟老师说。他以为诚实可以得到老师的称赞,才在想,不知道老师要怎样奖赏他。没想到老师心情不好,可能刚好跟人吵过架,反而骂他说:「你怎么那么笨,没有写对?」这个孩子回家之后气愤地对爸爸说:「我再也不要诚实了!」做父亲的发现老师伤害了这个孩子,怕孩子以后不会诚实,就跟孩子讨论,基督徒诚实的目的不在得人的称赞,人的称赞只是附加价值,诚实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表现;基督徒的生活价值观和社会不一样。接着,他到学校跟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心境。老师与家长谈完后,终于在同学面前称赞这孩子的诚实。做爸爸的心想,这下可以放心了。他就问孩子说:「以后你还要不要诚实?」没想到孩子回答说:「我考虑看看。」做父亲的想,我都说得这么多了,你还说,考虑看看。

  我觉得孩子这样说,是很好的现象。基督教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在信仰教育之后,孩子的抉择不一定朝向成人期待的方向发展。美国基督教教育家Thomas Groome说,基督教教育是在一种开放的情境,让一个人跟上帝面对面决志。然而,这就是一种冒险。孩子的选择不必然是教育者所期待的。

  如果我们只是看完了圣经,根据圣经平铺直述地讲故事,对孩子的生命没有产生冲击,这是不负责任的作法。孩子听完了故事,又怎么样呢?对他有什么挑战?到底这位耶稣,两千年前的耶稣跟他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够经由老师本身的信仰见证来彰显上帝的大爱,他如果能够感受到这个信仰是活的,他就不会觉得来主日学无聊了。

  有一位主日学老师跟我说,他的一个学生,父母是旅行业者,他谆谆告诫孩子,如果有人问路,或有陌生人敲门,不要理他,因为怕歹徒借机绑架。父母这样的教导是对的,因为现在外面的社会就是这样。当这孩子来到教会,老师讲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强调外出的人需要帮助,你要帮助他。没想到这孩子听到这里就发脾气。他回家时跟父母亲说,你们大人莫名其妙,主日学老师讲一套,爸爸妈妈讲一套。他母亲告诉我,她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信仰就是这么对立吗?其实没有对立,刚好老师讲的是这一面的真理,父母亲讲的是另一面的真理。耶稣也教我们要灵巧像蛇,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家庭教育,他在教会所学的,家长可以再作补充。

  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太多,孩子无法理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到某个程度,有些是无法教、无法向孩子解说的。我们只能尽我们所能的来表达。

  归纳起来,基督教教育的职责有下列几项:

1. 系统性地教导圣经。

  总会教育委员会的教材中心有15个同工,目的就是要编写教材,系统性地介绍圣经。身为教育干事的我,要负责筹措他们的薪资,每个月需要好几十万元,压力蛮大的。特别是我并不擅长募款。有人说,总会不必编教材,让主日学老师自己来设计就好。如果地方教会每一个老师都有能力这样作,总会就不必系统性地编写教材了。事实上不是这样,由总会统筹编写,的确有需要。

2. 发展健全的神学及神学教育

  目前很多的神学教育内容都还有争议,这是神学家尚需努力之处。

3. 推动并加强教会与家庭的联系

  教会的责任就是宣教和教育。很多人认为基督教教育的实践场所就是在教会。事实上家庭的宗教教育更形重要。犹太人教育的场所就是在家庭里,游牧民族在没有正式的教导环境时,担负教育责任的就是家长。会堂的功能,其实它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先知、夫子的教导都是在教育成人,并没有为孩子所设立的正式宗教教育的环境与场合。宗教教育的机会和场合,职责就在家庭。

  以现代的环境来说,很多家长当孩子学不好,功课不好、品行不好时怪罪老师,认为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教好。中正国小黄清一校长为此经常思考,究竟这是谁的责任。他说,我不是要为老师辩解,但是从数据来看,即可发现孩子在家的时间比在学校多。这是在z /-府推行周休二日之前的统计数字: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日子,上学期有98天,下学期有102天,总共一年有200天。一年365天,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200天,看起来孩子学不好,好像真的是老师的责任。但是这200天,周三、周六都是半天,所以一个礼拜要扣除一天,以一个学期用18周来计算,上下学期各有18天。因此,200天要扣掉18天,孩子真正在学校的时间是每年164天,其它201天是在家里。这还不算每天回家吃饭、睡觉、作功课的时间。这个统计数字告诉我们,影响孩子最大的还是家庭。他的吃饭、生活、行为模式等等的互动,还是在家里学的比较多。家庭是孩子学习最重要的地方,孩子的价值观和作法都从家长而来。

  很多人对主日学老师有期待,认为主日学老师应该负责把整本圣经教给孩子。没有错,认知性的东西可以在主日学教,但是实践、分享、见证等等,应该是在家庭里教。总会最近几年推动主日学与家长的联系,鼓励成立教会母姊会,成立家长团契,举办主日学家长研习会等等,目的就是在教育家长来配合支持教会推动的基督教教育事工。

  如果计算孩子在主日学的时间,那就更短了。一年52周,一个星期了不起最多三小时,一年才156小时,除以每天八小时,还不到20天。因此,主日学老师把圣经的知识、圣经的内容传递给孩子,要见证、实践、生活,一定要靠家庭配合。推动基督教教育,我们期待家庭能够分担教会的责任。

4. 督责学习者发生影响力

  这是在说,在小区里如何做一个基督徒。最近台湾发生大地震,有几位灾区的牧师逃离灾区避难。信徒都在问,牧师到哪里去了。今天,基督徒表现不好,牧师要负很大的责任。同样地,如果我们的孩子没能表现得像一个小小的合主心意的基督徒,那么,主日学老师也应该检讨。孩子能够发挥什么影响力、能够做什么样的见证,要看主日学老师做什么样的见证。

5. 推动接受训练的意愿和行动

  这就像我们今天的主日学师资训练班,教会有系统地设计教育课程,安排活动、研习会,这不是硬性抓来受训,而是自发性的,(今天大家来参加师资训练班,应该不是被强迫来的吧?)觉得自己不足,愿意来受训。最好能有这样的学习风气,彼此提携。

6. 评估教育活动的结果

  正如上面那个孩子说的,「我考虑看看」,基督教教育既然是一种冒险,也就是一种开放的情境,学习者要做什么样的决定,是他跟上帝的关系。但是因为他讲出来了,「我考虑看看」,你才有跟他继续玩下去的本钱。他讲出他真正的困难,信仰实践的挑战在那里,你才能继续陪着他、辅导他走下去。他如果随便搪塞你说,「好啦,好啦,以后我诚实就是了。」你就不知道他心里正在思考这些问题。所以做一个主日学老师,你问孩子,「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好不好?」孩子回答,「好!」你再说,「每个礼拜要来上主日学,好不好?」孩子又回答,「好!」「回去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不好?」「好!」「要友爱兄弟姊妹好不好?」「好!」结果呢,教会的门还没踏出去,两个兄弟就争吵得面红耳赤。「好」是老师讲的,那不是他自己的结论。我们比较期待的是,开放给孩子有机会做信仰的决志。老师也要有这种雅量去接受教学评估的结果,包括好与坏的结果。

  我问孩子说,好的撒马利亚人,你学到了什么?当然,孩子会给你八股的答案,说要爱外出的人,看到有困难的人要帮助他。有一个学生却说,「钱财不可露白」。对。原来这学生的家长是开银楼的,他的父母很小心,甚至家里的门进出都要有安全锁,从他的经验所说出来的,正像刚才所说的X+Y 不一定等于Z,也不能等于Z,这样的话,我们的信仰才是活泼的。上帝如果只是你个人所认识的上帝才是上帝的话,那就不是上帝了,这样做就有把上帝绝对化的危险。评估教育活动的结果,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基督徒长大成熟。评估整个过程之后,我们才会发掘哪里需要加强、需要改进、需要调整。

五、 结语

  用一句话来做总结,照圣经所说,耶和华上帝的儿女要受教。把学习者当作是自己的儿女,把我们所体会到美的信仰,来教导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女,我们就会尽力去做。

响应与讨论

  杨淑君:孩子看见一般人在拜偶像,就会好奇地问,他们在干什么?人家在建醮,孩子也会问,他们在干什么?这时要如何回答呢?邱牧师:可以告诉孩子,他们将他们所拜的东西,当成是我们在信上帝一样。他们不认识上帝,所以将偶像当作是上帝来拜。我们信上帝,我们跟他们不一样。民间宗教可以当作一种「常识」来教导孩子,我们可以尽我们的能力来解说。我相信,我们所解释不完全的,时候到了,上帝会开他的心窍,让他明白。例如有一次,我们在家里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新闻,新闻报导高雄有前镇之狼,专找妙龄女郎下手作案,我三岁的孩子问,「妈妈,什么叫做妙龄女郎?」我尽量描述说,「就是很年轻,身材很好,平常都穿得很漂亮,人也很美丽。」我努力思索他所能了解的字眼去告诉他。孩子就说,「还好,妈妈,你已经老了。」我先生听了,差点喷饭。他这一句「还好,你老了」,我想,他已经懂了我刚才的解说。

  我喜欢高俊明牧师的比喻:基督教教育现在必须要跳脱早期宣教师来台湾时排斥偶像的心境,批评别人说,你们拜的是偶像,是假神。我们不需要用这样的字眼。批评对方不会达到宣教的效果。可能有人会说,是否这样就不用传福音了呢?不是的,今天我要向人传福音,就像知道巷口那一家的牛肉面很好吃,我带你去吃。你是要报好消息给他,有好东西大家分享。但是你没有必要跟他说,你吃的牛肉面很难吃,吃了会吐。你可以尽力告诉他,巷口那家的很好吃,甚至请他吃都没关系,但不需要批评他所吃的。这是一个很美的信仰,我尽我所知,尽我的能力来报给人知。高俊明牧师认为应该要用这样的态度来传福音,这是很令我感动的地方。

  武茂玲:主日学老师,最好教的就是直接讲故事,最难教的就是那背后的东西,所以大部分的老师选择讲故事。听邱牧师这样说,可能我们都不太敢当主日学老师了。

  邱牧师:我们必须承认,有很多问题老师自己也不能回答。老师只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而已。学生如果提出难以解答的问题,可以关心他为什么这样发问,针对他的需要满足他。问题不一定有解答,但是关心学生、寻求真理的态度,绝对可以帮助学生。

  许明基:牧师都教信徒要有信心,不计代价来服事,将来在天里会有报赏。但是为什么有很多牧师却计较薪资,甚至贪心呢?为什么他所教导的信仰未能在他身上落实?是否念了神学、做了牧师之后,反而容易失去对上帝的信仰呢?是否他们自己试验过上帝,也没怎样,就更加大胆了呢?如此,教信徒如何能够教导孩子要有信心?

  邱牧师:有这样的心情和困惑是很可以理解的,身为基督教教育从事者的牧师,有些本身没有好的榜样。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牧师都这样。经过深思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响应:

1. 通常信徒对牧师的「道德、信仰」表现有很高的期待。当牧师有软弱表现时,很「伤」信徒的心。我很能理解这种感受。然而,戴维也有晚节不保的罪行,我们如何期待每位牧师都能「时时合主心意」呢?但愿我们以「仰望上帝、不注目看人(牧师)」来互勉。

2. 作为牧师的角色,我并非以上述理由来为牧师「辩护」,而是再一次深思─如果一位牧师毫无家庭负担,毫无经济负担时,他会不会就「不计较薪资谢礼」?我没有答案。我常想,早期的牧师、传道人没有现代传道人的「挑战」这么大,因为那不是一个强调金钱、学术、地位…的时代。然而,人要胜过这些试探,谈何容易?人一旦越过贫穷与困苦,日渐舒适,要回复「简朴」「平淡」的生活,谈何容易?当然,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我们却期待牧师很容易就胜过这些;。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了。再者,如果一位牧师本身很有钱,可以不要任何谢礼,不支付任何薪资,他就一定「不贪心」吗?这就看我们对「贪心」的定义如何了!

3. 有些时候,我们看见「软弱」的牧师,我们就会质疑他的教导。其实,我们也要常常反省,「如果这种事是发生在我身上,我会如此做吗?」用这种方式来检讨,可能对自我较有鼓励作用。因为,我们总不希望─因为牧师下地狱,所以我也不想上天堂吧!

  这只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期待我们不致于被「伤」得太重,以致对上帝失去信心、对教导失去热诚,更不希望孩子因此失去学习的对象。

  王荣德:
1. 有关那四张考卷:邱牧师举这个例子,恐怕会给家长压力,好像家长都是错的。是否可以这样来看:(1) 先对孩子说,只要尽力就好,上帝和父母都会接纳我们,考几分都是次要。(2) 有了第一项之后,也要和孩子一起检讨考78分的那一张,因为考试帮我们诊断出我们所不会的地方,而这正是最佳可以成长的机会。

2. 引用注释书的资料:注释书虽然可以再许多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圣经的背景和信息,但是注释书不是圣经,而且不同的注释书看法也有不一样,引用其资料时要交代清楚,免得学生以为圣经就是这样说的。

3. 主日学不是儿童的专利:基督教教育所谈的出发点似乎仍然偏重在儿童教育,所以会说要跟家长配合,要重视家庭的基督教教育。事实上,这是注重一个终身学习、终生成长的时代;成人工作已经不再是基督教教育附属品。因此,在讨论时可能需要明说,指的是儿童或成人;而成人部份的篇幅需要再加强。

  邱牧师:1. 我并不是要给家长压力,而是要反应出,可能许多家长「很本能的反应」,对孩子造成压力而不自知。很高兴有以上补充的「正解」。

2. 前曾提及「基督教教育」是全年龄的,因此,我不曾将「成人工作」附属于基督教教育。然而,实在是因为浮上脑中的,都是很直接的儿童经验,才局限此年龄层,盼来日有时间再谈成人教育。潘锡安:关于「基督徒船员」的故事,邱牧师到底希望遇见这问题的年轻人怎么做?

  邱牧师:基本上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
1.基督徒伦理的「道德正误」与「道德善恶」问题。

2.个人信仰与抉择行为的层次。

  道德上「正确」的事情,不见得都是出于道德上「善良」的动机。道德上「错误」的事情,也不见得都是出于道德上「邪恶、罪恶」的层面。因此,许多时候,我们都倾向一种思考:伦理抉择应以最多数人的最大福祉为标的。

  然而,基督徒船员的抉择似乎比较是停留在个人生命福祉,未牵扯至团体,若果真影响团体,应该可以说是:他若选择收下,可能导至船长与船员们说,基督徒也不过如此,而致主名蒙羞。

  我想,在道德上,他为了要保全生命而收下,因为生命来自上帝,人不可自己决定「生死」(特别是天主教徒仍坚守此信仰理念),所以,在动机上,他不是「贪财」而收下,我们就不应该轻意地判定他是一种错误行为表现。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谈的时候,潘霍华所说的,「上帝呼召人,是呼召人为了祂来死」,如果这样的信仰表现在我们的教会中出现时,我们常常是自叹弗如,我不知道自己若是身陷基督徒船员的处境时,会做出何种决定(或许我也是收下,但是下船后就直接到警局揭发、自首,而非拿回教会奉献)?如果基督徒在那种情境,仍然选择被抛下海底,我们岂不是被鼓励:这就是真正「活」出信仰!(我突发奇想:该好好学习游泳!)

(以上响应,有些是邱牧师回去之后再用书面回复的,当天上课时间无法作如此详细的讨论,特别谢谢邱牧师)
--------------------------------------------------------------------------------
  讲师介绍台南神学院道学硕士曾任长老会总会教育中心主任现任长老会总会教育干事编着「主日学老师,您可以轻松愉快」(长老会总会教育委员会1997二版)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