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2019-10-26
作者:高浩军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经文:诗121,提后3:14-4:5,路18:1-8
耶稣在路17:22最后,向门徒预言了他二次再来时的一些情景。门徒们听了这些预言后,可能多少有一些软弱,以致灰心失望。所以,耶稣紧接着在十八章一开始便讲了这个“寡妇和不义的官”的比喻,以勉励门徒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在公义的审判到来之前,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持守住信仰。
一、恒切是祷告蒙应允的必须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18:1)人是很容易灰心,很善于忧虑的。有人说,忧虑是沉浸于昨日的麻烦,浪费今日的时间,再把明日的机会弄得凌乱不堪。忧虑是凡事往坏处想,认定不愉快的事、苦恼的事、失败的结局无法避免。很多人遇到问题,会灰心泄气、忧愁苦恼。耶稣却提醒我们要常常祷告,将重担卸给神。关于祷告,今天很多肢体不要说常常祷告,甚至连祷告都没有。的确,从人的本性来说,人就不愿意祷告。因为祷告否定了人的自我能力,反而叫人谦卑下来,依靠神。那什么是常常祷告?耶稣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一个寡妇受人欺压,孤立无援。她求城里的官长给她伸冤。但这个冷漠的官很长时间不理睬她,搪塞她。寡妇就锲而不舍,不断去求告他。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求告这个不义的官。因着她的恒切求告,最终获得了公义。一个贫穷无依的寡妇尚且知道不断地祈求,我们神的儿女,岂不更当常常感恩、祈求吗?常常祷告不是重复的祷告。耶稣说:“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6:7)常常祷告,乃是说心里不断地与主相通,仰望他,倚靠他,感谢他,赞美他。祷告是属灵的呼吸。祷告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常态。
二、信德是祷告蒙应允的前提
耶稣讲完比喻后,话锋一转,感慨地说,“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路18:8)。这句话既是对“寡妇”的赞扬,也是在信德方面向门徒们提出了要求。那么,这个“寡妇”所持守的信德是什么呢?1、是她祷告的简单。她没有用冗长的句子、复杂的内容及华丽的词汇,向“不义之官”长篇大论。她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困难和难处说出来,并提出伸冤的要求。2、是她祷告的单纯。寡妇只求伸冤,只求主持公道。她并不寻求报复对头。她一无所有,所拥有的就是正义在她这一边。但她没有在“不义的官”面前数落仇敌的种种罪行。在伸冤的过程中,这个“寡妇”不仅表现出坚定的信心,也展现出良好的灵性品德。3、是她祷告的信心。她对“不义的官”充满信心。信心对祷告来说至关重要。“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来11:6)“信心”是耶稣在比喻中要告诉门徒的最核心的信德。寡妇是死去丈夫的贫苦女人。这样一个“寡妇”,遇见了难处。但是她既相信“不义之官”能为自己伸冤,就多次请求,就忍受劳累疲倦、冷嘲热讽,等候公义的彰显。当神似乎不听我们的祷告时,我们仍然要不灰心地向他祈求,这才是信心的表现,也是十字架的功课。神常让我们等候,就是要操练我们的信心。
三、圣爱是祷告蒙应允的根本
耶稣在比喻里提到一个“不义之官”。这个所谓的法官很可能是依附罗马政权的外邦人。一个既非犹太人,又不相信神的人,当然“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路18:2)。如果他是犹太人,那他也是一个卖国求荣的犹太人。当寡妇鸣冤叫屈时,他自然不予理睬了。那他为什么又为寡妇伸冤呢?他仅仅是要解除自己的“烦扰”而已:“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路18:5)在读比喻时,我们切不可把这个不义的法官比喻成神。我们的神,满有慈爱、满有怜悯!他体恤我们的软弱,顾念我们的困苦,供应我们的需要。“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赛49:15)如果将贫穷寡妇的处境和我们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被神所爱:寡妇求官长伸冤是基于律法,我们向天父祈求是基于他无尽的恩典和爱。有时候我们会软弱。但是我们看到,不义的官甚至会为了一个并不高尚的理由——“免得她常来缠磨我”(路18:5),就为寡妇伸冤,何况我们的神?他怎么会不垂怜遭遇逼 -/迫、蒙受苦难、昼夜呼求的选民呢?耶稣说,“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路18:8)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