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015-11-11 作者:左培友  
来源:原创投稿雅博网我也要投稿

 0.jpg

     ——透视罗得失败之因

  彼后2:8创13:12-1319:23-26

  罗得是他拉子孙中进入迦南应许之地的第二人,另一人是他的叔叔,即被后人称为祖宗的亚伯拉罕,“又作受割礼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礼,并且按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未受割礼而信之踪迹去行的人。”(罗4:12),显示出亚伯拉罕在迦南地所取得成就意义非凡。按理来说,与亚伯拉罕共同进入迦南美地的罗得,也应该取得与之相应的成就和美益。只是事非人愿,后人对他的评价只是,“只是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彼后2:8)显然,罗得虽然被称为义人,但那“义”只是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星星点点,而非铿将有力的实际行动。

  “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罗得只存在于内心深处而无实际行动的义,自然发不出应有的亮光。面对复杂多变世事只有“义观”而无实际的“义行”,则事来肯定无招架之力,只有委曲求全。事实就是如此,自从罗得选择了所多玛,“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创13:12-13)他的命运就与所多玛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所多玛兴则罗得兴,所多玛亡则罗得亡,“罗得到了琐珥,日头已经出来了。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创19:23-25)细致看来,致使罗得倾家荡产和家破人亡,甚至后人被神人咒诅的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

  原因之一,罗得在信仰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只是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彼后2:8)此节经文向我们暗示,罗得不仅在道德上无能为力,只能为人为己“忧伤”;而且其在信仰上,也是如同抽出来的柴火一样,虽然被称为义人,但也是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我们通过描述罗得生平事迹的相关经文,可以明显的找出罗得在属灵的道路上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信仰根基有问题,在信心上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可以从他几次的迁徙上看出来:

  第一,罗得在离开迦勒底的吾珥要进入迦南地时,是出于他拉而不是自己的主动为之,“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创11:31)

  第二,罗得在进入迦南地时,是由于亚伯拉罕的带领,而不是出于罗得自己主动的作为,“亚伯兰将他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连他们在哈兰所积蓄的财物,所得的人口,都带往迦南地去。他们就到了迦南地。”。(创12:5)

  第三,罗得下埃及定居在伯特利,也是由于亚伯拉罕的缘故,罗得只是藉着亚伯拉罕得着了神的神的保护和赏赐,“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与罗得,并一切所有的,都从埃及上南地去。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他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创13:1-3)

  从他以上三次的迁徙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罗得的信仰缺乏动力,只是一味的跟随,显示出信心的不足和漂泊不定。他只知道一味的跟随,人家带他离开迦勒底的吾珥,他就离开吾珥;带他到迦南地,他就到迦南地;带他下埃及,他就下埃及;带他居住在伯特利,他就居住在伯特利。

  罗得在灵程的道路上并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是一个一味跟随别人走的人。他的这种作风像是浮萍草,随波逐流,看似美丽,但却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创13:12-13)自从罗得慢慢的向所多玛靠近时,硫磺与火也在慢慢的向罗得靠近。

  原因之二,罗得在财富上,处于迷恋的状态。罗得的父亲过早去世,他很可能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多少的财富,或许他是个即孤且贫穷的人。这种状况并没有维持多久,自从他跟了叔叔亚伯拉罕之后,他不仅重新拥有了“父爱”而且还因亚伯拉罕成为了一个极其富有的人,“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创13:5)

  然而,罗得所拥有的过量财富,使他面临着一个辣手的问题,“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创13:6-7)他拥有财富的结果,便是与亚伯拉罕之间的关系,因为了草场而起了争执;既然起了争执,就意味着他们之间从此就不能同住在一起,彼此天各一方。

  富人罗得在处理此问题上,显然没有亚伯拉罕有情有义,“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注:原文作“弟兄”)。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创13:8-9)而罗得的选择完全是建立在财富的继续增长之上,绝无考虑是否有情有义而又合法的因素,“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创13:10-11)

  罗得这种以财富继续增长为唯一导向选择,给他带来了极其沉重的后果。他无名的妻子给后人留下的唯一标记,就是她是一个迷恋财富而不顾及性命的人,最终因此成为了一根盐柱,“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创19:26)由此可见,财富对于年轻人而言,往往并不是福气,而是生命上的危机;若在财富之上加点情义,也许可以避免此危机。

  原因之三,罗得在神的管教上,如脱缰之马而一发不可收拾。当罗得离开亚伯拉罕后,他的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这个下坡,可能罗得自己至死之时都没有意识到,反而可能觉得自己的家族越发昌达。这种自我意识的昌达,看似可能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此,“那两个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玛。罗得正坐在所多玛城门口,看见他们,就起来迎接,脸伏于地下拜,”(创19:1);“坐在所多玛的城门口”,极可能表示着他已经迈入了所多玛的上层社会,过着集财富和名誉于一身的优越生活。然而这个“坐在所多玛城门口”,也暗含着重重危机,表示着罗得的好日子到头了,“我们要毁灭这地方,因为城内罪恶的声音在耶和华面前甚大,耶和华差我们来,要毁灭这地方。”。(创19:13)

  其实,罗得在此之前早已身陷囫囵,只是罗得未有察觉或无实际应对之策罢了。当罗得刚与亚伯拉罕分开不久之后,就被迫的陷入四王与五王的征战之中,这场战争致使罗得人才皆空,“又把亚伯兰的侄儿罗得和罗得的财物掳掠去了。当时罗得正住在所多玛。”。(创14:12)还好,他的叔叔亚伯拉罕念旧情义,带领318位壮丁,击败四王,把罗得拯救出来。很明显,罗得的这次被掳,是因他贪爱世界,渐渐向所多玛靠近的结果;自己虽不是所多玛人,但却被当作所多玛人掠去。

  “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得尊荣。”(箴13:18)一个属灵的人,应当从所遭遇的事件中接受教训,方是神的好儿女。显然,罗得并没有从中接受应有的教训。他没有藉此事件,认识到财富是靠不住的,反而是变本加厉的愈发猖狂,仿如脱缰之马而越发不可收拾,最终看到的结果却是自己的财富顷刻间化无乌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创19:25)所以,我们人类不应当过于迷恋,应当看的合乎中道,就如古人的教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原因之四,罗得的家族关系,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所谓,“将相和,国富强;家人和,业必兴。”。罗得的失败与他的家庭成员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看到当罗得家族成员,在面对重要抉择时,价值观的分崩离析被彰显的淋漓尽致。罗得的两个女婿以为岳父的预言是“戏言”,显明他的女婿们仍是迷信人士。(参创19:14)罗得的妻子不听信天使的劝诫变成了盐柱,显明他的妻子在将死之时仍是个守财奴。(参创19:26)他的两个女儿为了存留后代而从父亲得子,显明他的女儿们是毫无道德操守的女子,就连罗得自己可能也在麻木的享其乐。(参创19:30-40)

  罗得本是一家之长,教育的重任理当担在肩头之上,但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是,他在家庭中明显的失去的应有的权威,致使家庭中的价值观念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价值观念,直接使他家破人亡,甚至整个家族及后代被钉在耻辱柱上,被神人咒诅,“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3)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1-4)家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单位,也是儿女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一家之长理当“按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不能任其疯长,要如古人教训的那般“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加以严厉的考核教育《论语·学而第一》,如此方能家和万事兴。
                                                                                                

【作者简介】 左培友:雅博网作者。 安徽人, 2000年信主,2001年受洗,2005年回归校园,2012年毕业。2012年7月份进入教会,专职侍奉。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