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启示录3: 为基督共赴患难

2024-09-28 作者:梁文学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GF_cross-bulb-1_720x850-678x381.jpg

 
        副标题:若呼召再起,我愿再“见证”
 
        讲员:梁文学牧师
        经文:启1:9-20
 
        前言
 
        从整本启示录的经文来分段,我们可以按启示录四个异象来区分,分别是拔摩异象(1:9-3:22),和天庭异象(4:1-16:21),巴比伦异象(17:1-19:10),和新耶路撒冷异象(21:9-22:9)。而每次,约翰所见的异象,都是重新回到他“被圣灵感动”开始说起。可见,约翰是以先知文学领受启示的方式去记录启示录
 
        的内容,异象是这种启示文体的一种写作手法。
 
        那么关于拔摩异象,从一章9节开始,到三章22节结束,我们把它归为一个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分为两段,前一段是一章9节到20节约翰所见的异象,后一段是随异象而来要约翰写给七个教会的信息。我们今天先来讲解约翰所见到的这个异象。
 
        从这个异象当中,约翰所要表达的,像不像摩西在荆棘火焰当中看到上帝显现的经历,像不像以赛亚蒙召时见到上帝至高的宝座,像不像耶利米蒙召时所见到的两个异象,像不像以西结在迦巴鲁河边蒙召时所见到的异象。从这些相似的异象写作手法来说,可见约翰是借用旧约上帝呼召先知的模式,来记录自己所经历的事情。
 
        我们反观旧约这些先知们被呼召时,共同的要素,都有神主动显现,紧接着是神的呼召,然后是先知们的反应,在接下来是神对祂仆人的保证,最后是上帝解释要呼召他们的原因。从这些先知蒙召的要素来看,约翰也把自己的经历,借用旧约先知的手笔描述出来。可见约翰的经历就是旧约先知经历的一个翻版。
 
        这样对比下来,我们就知道约翰实际上就是要告诉我们,自己是如何领受上帝的启示,写下上帝对教会的一封书信。把这些话题,说在今天讲道的内容前面,你就知道我们今天这段经文所要讲解的内容了。
 
        因此,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讲解跟呼召有关系的内容了。而鉴于这卷书不只是启示给约翰的,也是启示给祂的众仆人的,也就是说写给教会每一个人的。因此,关于这份呼召是国度子民中任何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事实。他们所要领受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为耶稣作见证。为耶稣作见证意谓着要忍受患难。
 
        因此,今天这段经文,我们归纳起来,总结出一个题目叫做《为基督共赴患难》,不只是写给神仆的,也是写给信徒的。
 
        一、为基督的国度共赴患难
 
        我-约翰就是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份,为 神的道,并为给耶稣作的见证,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
 
        (启示录 1:9 和合本)
 
 
        约翰在此告诉我们,他作为一个弟兄,要跟所有为耶稣作见证的人一同有分基督国度里的患难,一同忍受苦难。患难这个词语,在原文的意思,是灾难的意思,甚至在启示录当中,这个灾难常常被惯用“大”灾难这样的形容词。可见,在基督的国度外头,神子民一直在经历那个七年的大灾难,就是那一个完整性的大灾难。它是一直依附着基督徒的。
 
        曾经有个信徒问我,你的讲道里为什么总提到基督徒要受苦难,她说我从来不觉得我作基督徒要受苦难,她还说她的人生里没有苦难,也不认识苦难是什么样子的。我告诉她,基督一生被称为“忧患之子”,而每个跟随耶稣的人,主耶稣说要背起祂的十字架天天跟随祂。学生不能大于老师,因此凡是学基督的,都要走基督的道路。
 
        实际上,圣经写满了苦难,也用苦难写满了每个人生。而来自于耶稣基督的救赎,就是要救赎我们的愁苦。然而,我们也要用苦难来补满基督苦难的不足。上帝在堕落的人世间,在苦难的人中彰显着祂怜悯的恩典与恩典的荣耀。
 
        有时候,我们表示不理解,既然我是在基督国度里的人,祂不一直施展祂国度的权能吗,为什么我还要经历患难呢?祂不是已经执掌王权了吗,为什么祂国度的子民要受这世界而来的苦难呢?撒旦在基督国度的禧年里不是已宣告了捆绑一千年吗,为什么还照样逼 -/迫祂的子民呢?祂不是已经宣告得胜了掌死权的魔鬼吗,为什么还有仇敌兴风作浪,门徒受苦?
 
        我们似乎看到这里的矛盾性,这里的冲突。是的,圣经也告诉我们,这里有基督的国度与撒旦的国度的矛盾,这里有属神子民与属世界子民的冲突,这里有女人的后裔与蛇的后裔世代为仇。这个矛盾性,不是现在就终止的,而是要等到基督第二次再来,真正实现新天新地的时候才完全终止的。如今,这个千禧年在我们当中,这个基督国度王权的是宣告已来到,但是还没有完全实现。
 
        因此,圣经告诉我们还要忍耐片时,再稍等一下,等侯基督的来到。约翰告诉我们,在实践这个真理的人,秘诀在于忍耐。保罗告诉我们,不是要短暂的忍耐一下,而是要恒久的忍耐。而圣经任何一处地方,都告诉我们,忍耐不是靠着自己,而是要在“耶稣里”才能发生。
 
        在我们的文化里,忍耐,是一种自我意志的克制和努力,甚至在人毫无希望和盼头的时候,最后就无可奈何的认命。但是在圣经里,这种忍耐是有盼头的,是带着盼望的恒忍,因为我们的盼望是在乎基督的公义,在乎基督的信实与应许。因此,在忍受火炼的试验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觉得喜乐。因为,祂一直将我们的苦难和耶稣捆绑在一起,我们被看为是与耶稣一同受苦,那么当祂那天在荣耀里显现时,我们也有份于祂荣耀的国度。
 
        前天,有人问我,什么是窄门,什么是小路?基督徒为什么要进窄门走小路。我告诉他,我们每一个为了跟随基督的人,我们是选择了一扇别人都不愿意进去的门,我们是走了一条艰难险阻的道路。因此,不管怎么样,我们为基督的缘故所选择的,就是一条从苦难进入荣耀的道路。
 
        约翰在此告诉我们,基督徒受苦难,是因为神的道,是为了要给基督作见证。这明显已经写下了基督徒人生的价值观,写下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状态。我的人生的价值不是因为犯罪而受苦,而是因为我为了遵守主的道而受苦。若遵守主道,需要受苦,为主传福音,也同样需要受苦。为了见证基督在我里面而活,需要我们付出人生,牺牲生命的益处,以致一生为主摆上,直到生命殉道而殆尽。因此,约翰的手笔,一直用着“殉道”意义的“作见证”的词汇。
 
        接下来约翰提到了自己的经历,他曾经被放逐到一个叫拔摩的海岛上,以此将他亲身的经历说明自己就是为了基督的缘故而受苦难的。
 
        注意经文里用了过去式的“曾经”。解经家有两个观点,一个说法,启示录是在约翰离开拔摩海岛之后写的。而另一种说法是,约翰用过去式的方式写启示录,为了更增强他轻看这个被流放的经历。因为,他把为基督所受的苦难当作至暂至轻的苦楚。
 
        但是,他确实被流放过,也一度被释放过。根据第四世纪凯撒利亚主教尤西比乌的记载,约翰是在多米田皇帝的任内,被放逐到这个小岛上。在多米田死后,罗马元老院公布赦免令,他就返回以弗所。但是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写下启示录的,我们至今还是无法下一个结论。
 
        但是,从这个记载来说,他确实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岁月。这个经历对90多岁的约翰来说,并不是一个较轻的刑罚。在罗马当时对犯人的刑罚是,如果你是社会阶级较低的人,是要处决死刑,腰斩,或者变为奴隶,或者放逐到坑矿,或者在竞技场上去厮杀至死。而对于上流社会的人,就剥夺社会地位和公民的财产,或者保留公民权和财产,然后放逐到海岛,终身不得回归。而对于年老的约翰来说,可能是因为年纪老迈,没有处以重刑,酌量减刑。但是对于一个年事已高的人来说,那种环境还是相当艰苦的。因为,到那里的人,除了要赚取一些薪资,还要惨遭鞭打,套上脚镣手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睡在地上,为罗马建造各种神庙和运动体育馆。
 
        接下来,约翰又用一个词来继续表达基督徒受苦的原因。“主日”。有人说,主日这个词,不是在表达今天的礼拜天吗?或者是安息日过度到礼拜天的这样的说法。
 
        对于这样的日子,在当下仍然有争议。对于安息日会的人来说,他们还是坚守着在礼拜六这一天的敬拜。而对于普遍的基督徒来说,则认为礼拜六是在律法之下,而最后双方各自争论不下。但是如果,我们从使徒行传20:6-7和哥林多前书16:2来看,这个日子早就在基督徒当中有着“七日的第一日”,这样的说法。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一些基督徒开始在“七日的第一日”敬拜神了。但是不是很普遍。
 
        甚至在第二世纪里,这样争论还在犹太人和基督徒当中有争议。那么对于基督徒把“安息日”的习惯完全改为礼拜天的,是在主后321年3月7日,由君士坦丁大帝贩(fan)依基督教后(313年),将一周改为7日,第一日为礼拜天。他规定,罗马人七天里需要一天休息,作为敬拜的日子。可是,他推行这个日子的习俗的真正原因,并非是为了基督徒,而是对太阳神的尊敬。往后,基督徒也同样在这个被规定的日子里,敬拜上帝。当然,君士坦丁的这个改变与基督徒的“七日的第一日”重复了。由于整个社会秩序都是这样,很多基督徒也就开始慢慢统一在这样的日子里敬拜神。
 
        而在约翰在拔摩海岛当中的主日,却不是在表达礼拜天这样的日子,而是在表达这一天是“帝王节日”,是亚细亚人每月一次,都将敬拜凯撒,他们认为这个日子是属于皇帝的。然而,约翰告诉我们,他拒绝了向帝王下拜,因此可能要遭遇被迫害的危险。在凯撒和基督之间,他选择了敬拜那位真正的,至高无上的君王。因此,在提到这个日子的时候,罗马人认为这是属于凯撒的日子,而基督徒却认为这样的日子应该属于至高上帝。
 
        当基督碰到“凯撒”,这就意味着要经历一场战争。当基督徒回到“亚细亚”,你就意味着要接受“亚细亚”社会环境的逼 -/迫了。如今我们是选择和我的弟兄们一起,还是和我的“亚细亚”的人民在一起。这种基督徒的状态就可以一清二楚,而从来都不能两相照顾。若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还神。两者必须分开,一旦这两者出现了冲突的时候,我们就要思考,顺从神,还是顺从人!
 
        上周主日,我们被设定了工作日,很多人去工作了,我们顺服了“凯撒”对我们的工作规定,我们同时也侍奉了“玛门”对我们的恩典。而这一周,我们还在放假,我们又顺从了我们心中的私欲,还继续选择了不敬拜上帝。这都让我们在随波逐流当中,过快活的基督徒,而不是为主受苦的基督徒。
 
        二、经历患难中再负重托
 
        显然,年老的约翰再次蒙神呼召,重新让他在年事已高,将残之年被主所用,要他写信给亚细亚的七个教会,实际上就是写给历史历代凡是为主受苦的教会和信徒。
 
        圣经告诉我们,约翰是在扭转皇帝节的日子里,顺服基督;在敬拜基督的时光里,被圣灵感动,以致领受上帝对他启示话语的重托。
 
        基督徒的使命与呼召常常在团契的欢愉里产生。拔摩海岛的约翰,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他的团契美好时光是与上帝的相交,他团契的方式是在敬拜上帝。他在别人都在追逐各种生存空间的时候,为了薪资努力争夺的时候,为了讨好官长的监督欢心的时候,他毅然的选择了上帝。他用敬拜上帝来表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他愿在自己的生命里继续尊主为大,他将他的情感都凝聚在基督的身上。他深深的看到了耶稣来到他的身边,他再一次见到主的尊荣,主的威严,主的国度与权能。
 
        在此,他听到那个声音。这个声音如雷贯耳的传进他的耳朵里。这种声音仿佛像亚当和夏娃犯罪时,那一个耶和华寻找他们的声音。这个声音像西奈山与以色列百姓说话的声音,这个声音又像逃往何烈山逃避的以利亚所听到的如雷的声音,这个声音或许也像大卫和非利士人争战时,耶和华在树梢上行走的声音,是耶和华帮助攻击他的敌人的声音。在先知以西结的耳中,这个声音像大水的声音,像全能者上帝的声音,也像军队哄嚷的声音。
 
        这个声音在犹太人的文学里,听见就等于看见。他是被直接描述为看见了上帝的同在。这个声音是被拟人化的,但实际上,正是神借此在祂仆人的心中的一个感动,一个呼召。约翰就在这个感动里,在圣灵里,领受他从神而来的重托。
 
        对于年老的约翰来说,龙钟之年和捆锁牢笼,依然再负重托,已是上帝特大的恩典了。这让我们不断的反省我们自己的处境,我们还能在艰难的境况之下,继续为主所用吗?如果生命即危,我还有心思摆上自己吗?如果我身陷囹圄,或受名声狼藉,或负债累累,或生命即危,或妻儿成群,我能再次响应内心的那个感动吗?如果之前拥有一切,而如今上帝都把这一切都拿掉了,你人生归零了,你还甘心让你人生开始一段跟随主的新程途吗?
 
        而上帝往往对一个人重用,正是在你完全放下自己,不再以自己的才能夸口,不再以自己的财富夸口,不再以自己在世界上的名望夸口之时,上帝才开始在人的软弱上彰显祂的权能,彰显祂的能力,并把重大的使命交托给他。
 
        摩西曾经是王子,经历了逃亡四十年之后,上帝磨去了他的所有棱角,上帝才使用他。保罗曾经学贯五车,掌握两希文化,拥有罗马身份,犹太人的地位,若没有以玛午斯路上的大光,他不会回到阿拉伯的旷野去重新追求,他更不会将他的人生为基督完全的摆上。这一切都是上帝在每个人身上刻意的锻造,刻意的带领,为要使他们转身回来之时,成为千万人的祝福。
 
        今天的主题,《为基督共赴患难》,让我们不断反思我们每个人。基督徒被呼召来跟随主,我们都是作主的门徒,都是学基督的,正是在告诉我们每个基督人,我们要进入神的国,必须要经历许多艰难。这并不是说,艰难要成为我们进入神国的条件,而是任何一个在神国度里的人,都共同在经历这些艰难。
 
        但是,感谢主,祂的感动,祂的呼召常常是不可抗拒的。约拿想要抗拒,祂需要在大鱼的肚子里被教训三天。雅各想要抗拒,彻夜与上帝摔跤,就是不顺服,就是不服他人生的遭遇,他想要凭着他人生的角力去获取自己的人生,可是上帝只要一摸他的大腿窝,他就瘸了,从此成了跛脚雅各,他学会了扶着杖敬拜上帝。参孙践越了上帝的律法,顺从自己的私欲,最后他命丧在非利士人的当中,因为耶和华的能力不与他同在。
 
        在圣经里,有些人的不顺服,是被一时的管教,要经历半生的痛苦,像亚伯拉罕,像约拿,像大卫。而有些人的不顺服,却要用一生的结局来承当,像罗得,像扫罗,像参孙。不管是哪种不顺服,实际上都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时候,选择了放弃为基督受苦,而走了一条为自己设计的道路。而上帝在任何时候,祂所在乎的人,祂一定会管教,挽回。
 
        三、重见基督同在与权能
 
        接下来,我们要说到约翰所见到耶稣基督的异象。对于这个异象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重新描述耶稣基督的尊荣形象,以及祂权能的同在。以此来达到对祂所呼召的神仆人,祂所在乎的教会的鼓励。似乎和上文约翰用三位一体的作为问候教会是同出一辙。只是,在这里,约翰是以见到耶稣基督的尊荣形象来表达。可见笔锋从三位一体神,转到了国度君王耶稣基督的身上。因此,在此,我们略略提过一下。
 
        第一,再见基督的尊荣形象。
 
        约翰告诉我们,基督站在七个金灯台中间,是要告诉我们,祂就是教会的主。他把这位主的形象重新描述了一遍,仍然是引用旧约异象的手法来象征性的表达耶稣基督的尊荣。
 
        我们一一梳理一下。当约翰在此说到他像“人子”,是强调耶稣常常这样自称自己,甚至在旧约先知但以理也常常用人子的说法。所以人子更强调一位受苦的基督在我们当中。
 
        接下来,他说“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这种长袍加金带又挂胸牌的形象,是旧约服事神之祭司的服装。所以,约翰的意思是要告诉我们,祂已经是升上高天至圣所的大祭司,祂已经完全救赎了祂的教会,如今也为祂的教会代祷。
 
        然后是,“他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这里用白色来表达祂的形象,和约翰在启示录常用的“白色”有关系。例如,白马,白色大宝座。这些词汇都是来象征人子在道德上的完全,以及象征公义圣洁,甚至是祂要用祂的圣洁公义来审判世界。约翰以此来教导受苦当中的教会,我们若持守真理,不向世界妥协,将来是要同穿白衣与基督同行的。这是指祂的全善。
 
        接下来,“眼目如同火焰”这是借用但以理书10:6节的话,为了来告诉我们,祂是具备洞察力的,就是知晓真理的能力。祂的眼目监督世人,祂全然知道一切世间万事。他要让在历史当中,为主受苦的人知道,在历史的长廊的尽头,只有上帝用公义审判着世界。这是指祂的全知。
 
        然后,“脚好像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脚是踩在炉里的,一直被锻造,像光明的铜。说明这不是有杂质的黄铜,而是纯铜,是很坚硬的铜,甚至是闪闪发光的铜。意指基督无可抵挡的能力,指向力量。这是指祂的全能。
 
        然后再看“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从旧约的经文里,我们常常看到上帝的气势被形容为“众水的声音”,可见约翰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耶稣不但是来到我们当中的人子,祂更是神。凡祂所发出的声音,属于祂的百姓都要对祂有所反应。
 
        接下来“他右手拿着七星”手握七星,在下文的表达里说是教会的使者。七星,到底是天使,还是教会的领袖,很多人的解释不一。在此,我们只能说,祂与祂的教会同在。
 
        接下来“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这利剑从口中出来,让我们想到上帝的话,像两刃的利剑,不但能刺破人心,骨节与骨髓都能分开。在此,看到祂来了,祂的话是具备审判性的,对信祂的人,会让他们为罪,为义,自己审判自己。而对于不信祂的作恶者,祂口里的话,就是利剑,就是审判。
 
        最后“面貌如同烈日放光”。这个形象让约翰在此想到了变像山的经历,在这个经历里,门徒当时的想法是祂弥赛亚的身份应该是政zh i性的错误观念,但是上帝告诉他们,这是祂的爱子,你们要听祂。从这个形象来说,一方面表达了基督荣耀的形象不是建立地上的国度,而是祂要升到高天,和父神同座宝座。祂是那一位真正的掌权者。
 
        这一系列的尊荣形象描述下来,我们发现约翰将这个形象所带给教会的,就是基督相对应的对教会的鼓舞,以及对祂所呼召为基督国度共赴患难的人的一种鼓励。
 
        有时候,我们的讲道不需要我们一一告诉信徒怎么应用,怎么做。基督徒的信心是经过了解这位耶稣基督的形象与作为之后,我们将之存在心里,我们就懂懂得怎样执行我们的信仰,懂得怎样去坚守我们的行为。因为,行道是从信道来,信道是从听道来,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
 
        第二,再见基督的权能同在。
 
        我一看见,就仆倒在他脚前,像死了一样。他用右手按着我,说:“不要惧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所以你要把所看见的,和现在的事,并将来必成的事,都写出来。论到你所看见、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个金灯台的奥秘,那七星就是七个教会的使者,七灯台就是七个教会。”(启示录 1:17-20 和合本)
 
        根据我们上一场讲道,同样有提到上帝的成始成终,祂是始,祂是终。而这一次,重新提起,是从基督的身上去提的。一方面表示,耶稣基督也是神。而另一方面,约翰在此在以成始成终的耶稣基督,再加时间的三重语法,过去,现在和将来,再把基督的永在性作为再一次重提了一遍。约翰要告诉我们,耶稣基督一直与祂的教会同在,祂的权能仍然为教会保驾护航。
 
        然而,在这一段话里加强了死亡的气息。祂要告诉教会,凡是跟随主的人,我们在患难里,似乎如经历死亡,但是祂却是胜过死亡的基督。罪恶的权势在祂面前算不了什么,死亡的权势再也不在,死亡的毒钩再也不在,因为死被得胜吞灭了。因为,基督的国度已经降临在我们当中。所以,他用这话来坚固我们,务要竭力多做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不是徒然的。
 
        回到约翰的处境里,这样的异象临到,对祂是一种鼓励。回到我们的处境里,这样的经文,让我们再见基督尊荣。
 
        我们看到了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头在一座荒岛上,祂的内心是如何的软弱,孤独与无助。然而基督的来到,基督的陪伴,基督的形象历历在目,如见当时有基督陪伴的时光。那一位曾经被称为耶稣的爱徒的约翰,他总依偎在主的身旁。如今他再看到那个可亲的容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满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喜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安详。
 
        然而,祂还是像其他的先知使徒一样,他扑倒,他惧怕。他面向他的主,犹然产生敬畏之心。他害怕极了。他需要在祂面前省察自己,正如以赛亚说,我有祸了,我是嘴唇不洁净的人,又是住在不洁净的民中。他需要主的怜悯,他需要主的主赦免祂的罪。
 
        然而,他听到一句:“不要惧怕”。这句话怎么那么熟悉呢?没错,就是在那个起风浪的海中听到的那种声音,似曾相识的记忆传在他的耳朵里,他听到了慈祥,听到了力量。在百般苦难当中他需要这种力量,在极度软弱中的他需要这种声音。
 
        他听到这句话之后,他不是说:主啊,我已再见你容颜,人生已经满足,如今请释放仆人安然离世。中国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约翰面对基督的再次显现,他是重新接受主的差遣,重新回到服事当中,他要把所看到的,所听见的都写下来。还有更多的弟兄姊妹需要他去安慰,需要他去勉励。他毅然接受了这份使命。
 
        再次回到今天的主题,共赴患难,经文是说,约翰为基督受苦,他也希望有他的弟兄们“一同有份”。这里告诉我们,我们是一群以受苦为兵器的人,我们是以耶稣为元帅的人,我们是在基督的苦难里的生命共同体。一个信徒受苦,我们同属一个身体的肢体,是痛痒相关的,而不是袖手旁观的。
 
        这些年,那些为主坐 l a o的神仆人,为主付出一生的基督工人们,他们的苦难会不会被教会引以为共同的患难,还是我们任凭着他们受苦,而不顾。如果是这样,却是让主和工人们痛心的事情。
 
        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自己在踏上服事路上的时候,一腔热血,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但是到头来,这一腔国度情怀,常常也是在孤独里经历下来,在独自面对一些内心的苦难。那么这种理想是曾经的少年情怀,还要在中年的压力下继续保持这种情怀?是否还要坚持这一腔热血,还是更回到现实当中,去为自己寻找出路?
 
        往往在内心的苦痛当中,使自己缺失了原先面对主时候的热情,或者已经再也不见主面,已经丢失了原来的心志与信心。有时候,真的是举目观看,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前些日子,为自己写一些文章,提出了很多人生困惑的情感,也得到了很多同道中人的共鸣。很多人都想要在我们的信息当中,得到他们人生当中困惑的解答。而我只能说,每次讲台的信息是让我们看见基督,而生命的共鸣只能靠大家共赴患难。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