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语处境的观点
66.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成都:四川人民版,1983。
67.金发觉这一点是常常受到忽视,并为拉撒路(E.Laszlo)能察觉并发挥这一点表示推许;参金为E.Laszlo,《人类内在的限制》,London,1989,所写的序言,页1。
68.J.A.Nash,《爱自然》,Nashville,1991,页89。
69.C.A.Rusell,《大地、人性与上帝》,London,1994,页72。
70.P.Tillich,《永恒的现在》,上引书,页56。
71.同上,页56-7。
72.同上,页64。
73.P.Tillich,《系统神学‧第三卷》,London,1978,页352。
74.同上,页357。
75.同上,页377。
76.同上,页358。
77.同上,页359。
78.同上,页405、409、432、436。
79.同上,页356。
80.I.G.Barbour,《科技时代的伦理》,上引书,页78。
81.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台北,1984,页62。
82.见《二程遗书》,卷二上。
83.见《王文成公全书》,卷廿六。
84.莫特曼尝试提出,基督教神学应与中国宗教传统对话,学习中国传统中对和谐的理念的着重;但莫特曼只着眼于均衡与进步的问题,并未涉及与天地万物成为一体等观念。参考莫特曼著,《公义创建未来》,邓肇明译,香港,1992,页84-96。
85.根据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三日北京报导,酸雨污染农田达四千亩,每年经济损失达二十亿人民币;重庆南山的一千八百公顷马尾松林,林木死亡达26%,旅游胜地峨嵋山金顶冷杉死亡率达40%。原见大公报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二日;今转引自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香港,1992,页2219注38。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版权所有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学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