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语处境的观点
5.H.P.Santmire,《自然的劳苦》,上引书,页252注1。
6.参S.McFague,《上帝的模式》,London,1987,页202注23。
7.H.P.Santmire,《自然的劳苦》,上引书,页9-10。
8.同上,页141、252。
9.同上,页252。
10.P.Tillich,AutobiographicalReflections〈自传式反省〉,见C.W.Kegley及R.W.
Bretall合编,TheologyofPaulTillich,NewYork,1961,页4。
11.H.P.Santmire,《自然的劳苦》,上引书,页141。
12.P.Tillich,〈自传式反省〉,上引文,页4。
13.同上,页4-5。
14.同上,页4。
15.同上。
16.同上。
17.P.Tillich,《根基的震动》,Harmondsworth,1962,页85。
18.同上,页88。莫特曼(J.Moltmann)也提出,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所引来的,不单是生态及社会方面的危机,更是价值的失落与意义的危机,最终使人对大自然的慢慢死亡漠不关心。参J.
Moltmann,《上帝在创造中:生态学的创造论》,London,1985,页24。
19.P.Tillich,《永恒的现在》,London,1963,页57。
20.同上,页55。
21.P.Tillich,《系统神学‧第二卷》,London,1978,页170-1。
22.P.Tillich,《根基的震动》,上引书,页83。
23.同上,页89。
24.同上。
25.同上。
26.P.Tillich,《系统神学‧第二卷》,上引书,页vii。
27.同上,页27、118。
28.同上,页111。
29.同上,页31-3、37。
30.同上,页40。
31.同上,页44。
32.同上,页41。
33.同上,页40。
34.同上,页120。
35.同上,页60-2。
36.同上,页60。
37.同上,页43。
38.同上,页42-3。
39.参考R.Fung,EvangelismToday〈今日的传福音〉,收于J.C.England编,LivingTheologyinAsia,London,1981,页76-83。
40.P.Tillich,《系统神学‧第二卷》,上引书,页43。
41.同上,页95。
42.同上。
43.参N.Young,《创造主、创造和信仰》,上引书,页125-6。
44.P.Tillich,《系统神学‧第二卷》,上引书,页121。
45.参N.Young,《创造主、创造和信仰》,上引书,页126。
46.详参L.White,Jr.,〈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Science,1967(卷155,3767),页1203-7。
47.有关以管家职事为主导的生态伦理,可参叶敬德,〈保护环境:一个基督教的社会伦理观〉,见《中国神学研究院期刊》,1994/7(17),页27-40。
48.见J.Macquarrie,《思想上帝》,London,1975,页142-53;中译本参氏著,廖涌祥译,〈创造与环境〉,《神学与教会》,1972(10:2/3),页26-37。
49.参S.McFague,《上帝的模式》,上引书,页59-87、202注23;及氏著,《上帝的身体》,London,1993,页27-63。
50.N.Young,《创造主、创造与信仰》,上引书,页126。
51.同上,页125。详参P.Tillich,《系统神学‧第一卷》,London,1978,页252、280。
52.P.Tillich,《系统神学‧第一卷》,上引书,页256。
53.莫特曼认为,现代社会的危机不能归咎于科技对自然的破坏,它的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人对权力及操纵的追逐,企图要变得好像上帝一样的全能。参J.
Moltmann,《上帝在创造中:生态学的创造论》,上引书,页20-1。
54.I.G.Barbour,《科技时代的伦理》,London,1992,页77。
55.P.Tillich,《更正教时代》,Chicago,一九五七节录版,页103。
56.该报告收于H.Montefiore编,《人与自然》,London,1975,页38-61。
57.参考同上书另一文章:A.M.Allchin,TheTheologyofNatureintheEasternFathersandamongAnglicanTheologians〈东方教父与圣公宗神学家中的大自然神学〉,页143-54。
58.例如女撒的贵格利(GregoryofNyssa)认为人性之内蕴涵所有较低等的灵魂:植物的、动物的及理性的。安提阿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ofAntioch)及屈梭多模(J.Chrysosyom)提出,动物及受造时,神看是好的,但因为人的过错而使它们变怀;有如奴仆跟随主人一样,它们跟从人类一同堕落,也将会一同被恢复。参考P.M.Gregories,《宇宙性的人》,NewYork,1988,页224;及D.S.Wallace-Hadrill,《希腊教父的自然观》,Manchester,1968,页116及下。
59.P.Tillich,《系统神学‧第二卷》,上引书,页65。
60.同上,页74。
61.同上。
62.同上,页65-6。
63.参L.Osborn,《创造的守护者》,Leicester,1993,页27。
64.参Yi-FuTuan,〈对环境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差异:以欧州及中国为例〉,载TheCanadianGeographer,卷十二,1968,页176-91;又参E.C.Hargrove,〈前言〉,见J.B.Callicot及R.T.
Ames合编,NatureinAsianTraditionofThought,Albany,1989,页xvii。
65.参Yi-FuTuan,〈我们对环境的看待的理想与现实〉,载AmericanScientist,卷五十八,1970,页244-9。又参J.B.Callicott及R.T.Ames,Epilogue:OntheRelationofIdeaandAction〈跋:理念与行动的关系〉,见二氏合编,NatureinAsianTraditionofThought,上引书,页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