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人要如何传讲神的话

2006-03-20 作者:林鸿信  
来源:神学网我也要投稿

人要如何传讲神的话

林鸿信

  
  (著者为台湾神学院专任教师,并於斗南长老教会牧会)
  
  巴特在一九一九年发表了「罗马书注释」一书,不久就引起对自由神学的全面性检讨。一九二二年,巴特修改後再版此书,就像投了一颗炸弹,几年间自由神学的根基大大摇动,这本书不只使籍籍无名的乡下牧师成为举世闻名的神学家,也将没有博士学位的巴特送入大学教书,在德语系神学界算是破天荒大事。
  
  在这个戏剧性的转捩点中间,是源自受过完整自由神学训练的巴特,他内心一直在问一个问题:「人岂有可能说出上帝的话呢?」自由神学的特色,是将神学伦理化,将启示人文化,又将信仰主观化。这派神学的产生有很严谨的学术背景,不可与今日拿来骂人的「自由派」或贴标签的「自由神学」等同,乃是十九世纪以来一个全面性的神学潮流,也广泛地影响了各种不同的神学研究乃至教会生活。
  
  在自由神学薰陶下的巴特来到乡间教会,开始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他如此形容:礼拜日钟声一响,众人聚集来到教会,充满期待与盼望,他们希望能听到上帝的话。但是牧师也是人,人岂有可能请出上帝的话?甚至牧师做一个人也竟爱要听上帝的话,自己也是在寻找上帝的话的路上。在过去神学的训练中间,巴特说,我只有知道要如何讲道,但是我的问题是,要如何才有可能讲道?「人」要如何讲出「上帝的话」呢?
  
  一九二二年巴特写了两篇文章:「传讲上帝的话之必要与应允」,「神学的使命是上帝的话」。这两篇文章说出他心内极大的挣扎,如何从自由神学的极限中走出来,他问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基督徒隆当真诚来问的:「我是人,我要如何讲出上帝的话呢?」在他文章中有三个观点是我们要反省的:
  
  一、提供问题或是提供答案了?
  
  人在寻找上帝的话,带多多问题来到教会,盼望找到答案。但是在圣经常常看到,上帝无直接回答人的问题,反而用问题来回答人的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约伯,他问了许多问题,但是在旋风中向他显现的上帝,却还是用问题来回答约伯。
  
  巴特发现,作一位「人的牧师」,他应该提供人问题的答案,但是若照圣经的原则来讲,他必须问上帝在问的问题,却不是替上帝回答问题,才能使人从上帝的问题中来得著答案,也只有当他必须回答问题的时候,自己也当站在被上帝所问的人之态度,才有机会说出上帝的话。
  
  巴特提醒了当时的自由神学家,在他们以人的信仰主观体验做中心的讲道中,无法满足人对上帝的话的期待,顶多只能说出人对上帝的话的体验,既然是人的体验,就还不是上帝的话。
  
  巴特的提醒对今日教会也是当头棒喝,许多传道人可以毫不思索地「传讲上帝的话」,但是那岂真正在传讲上帝的话呢?传讲不是像录音机在转述,也不是在复诵而已。既然是传讲,就是上帝必须有说话,上帝籍人的传讲来说话。即或如此,人只有是人而已,传讲上帝的话的人,也犹原是人。
  
  巴特又发现,真正上帝的话常常是隐藏在问题里面,上帝问人问题是要使人得著「上帝的话的答案」,传讲上帝的话的人,也当反省,是否常常已经走在上帝前面,用自己所认定的上帝的话来当作上帝的话。
  
  巴特所要建议的是,通过问题来得著答案,通过否定来得著肯定。传讲人所扮演的角色,有时只是给人有深度与意义的问题,甚至是引导人去问问题,使「人的问题」渐渐转变成「求问上帝的问题」,让上帝在这些问题中间自己说话。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面,为师者,必须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手,连带地使得传道人的形像亦高不可攀,无意中传道人在众人过高的期待下,可能渐渐取代上帝,希望自己对各种疑难杂症,隆有本事来提供一套完美的答案,忘记了自己不过是人,也忽略了连上帝回答人问题也常常不是直接的,反而是间接的,甚至只是用问题来引导人。直接提供答案并不一定有真正提供了答案,用问题回答并不一定就没有解决问题。
  
  二、人不断追求,上帝动工
  
  在「传讲上帝的话之必要与应允」一文,首先,巴特肯定了传讲上帝的话的必要,所以他每次上讲坛隆是戒慎恐惧,战战兢兢。这个主张已经彻底推翻自由神学对讲道的看法,因为众人从四面八方,从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聚集在讲坛前,不是为著要听人的看法,或是人对上帝的话的体验而已。
  
  其次,巴特肯定传讲上帝的话的应允,因为上帝历世历代隆对人讲话无息,只是这个应允对传道人而言,必须继续不停地在追求中期待应允的实现,应允的实现是上帝的工作,在上帝动工的时候才能完成。
  
  对巴特的主张,初看下好像他对传讲上帝的话的人有极大的不信任,事实上这点正是他所要强调的,他露骨地说:「只有我们明白我们人的不值得,才能值得上帝对我们的信任。」反过来回顾今日讲坛的情形,有些众认对圣灵体验非常深刻的传道人,在讲坛上所传讲的却绝大半是「见证」而已,而见证可以说是人对上帝的话的体验与经历,这款的讲章,其实与自由神学的讲道观相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由神学可以追溯到士来马赫,他正是将敬虔主义深刻的信仰体验写成神学体系的头一人,敬虔主义者的体验并非不生动、火热乃至神奇美妙,但是毕竟只是人的体验,一旦人的体验全面性地成为神学思考的主体,成为讲坛宣扬的主要题材,失去平衡是必然的後果。
  
  在灵恩运动波涛汹涌的冲击下面,巴特的警告特别要紧,在这「信息主观化」的影响下,不但人的见证取代了上帝的话,可能进而在一种天真的信心自然涌现的情况下,有人绝对权威地大胆解释上帝的话,或毫无反省地认定自己所传讲的「句句隆是上帝的话」,甚或使用第一人称传述上帝的话。在这当中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混杂」,而不是「假冒」,全然假冒的东西很好分辨,真假混杂的东西才是令人头痛。
  
  在巴特的警语下,他提醒我们,传讲上帝的话的人并不是上帝,反而只有最明白「自己不是上帝」的人,才最有可能传讲上帝的话。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为师者之尊贵处,不只在其所言,其人本身更是尊贵无比,这种看法也影响了大家对传道人的看法。
  
  有些传道人因为讲道有力,感人至深,连带地众人视之为「神人」,不敢有任何疑问,只有绝对服从,若是传道人因此亦以神人自居时,恐怕也是问题发生时。常常有人主张,传道人必须以「神的仆人」自居,事实上却成了「神人」,而不是「神的仆人」。加上在韩国教会影响下,又有人进而主张,一个增长的教会必定是全然顺服「神的仆人」的教会,这些主张若是绝对化的话,结果可能会使传道人忘记自己是人,使弟兄姐妹也忘记传道人是人。
  
  而巴特所看见的则是另外一条出路,传讲上帝的话的确信,并不一定必得建立在「自信十足的神的仆人」的囗中,更可能是在明白人的极限下的困境当中才能说出上帝的话。
  
  三、我们的应该与我们的不能
  
  在「神学的使命是上帝的话」一文(注2),巴特十分尖锐地提出三个命题:
  
  A、我们传道人应该传讲上帝
  
  巴特反覆强调,人是有限的,是被造的,而且与上帝分离,所以人必然在极力挣扎中寻求上帝。并且人所追寻的是上帝,是真理良善本身,是答案中的答案,是彻底针对人的问题的答案,是拯救本身,而不只是一种真理或良善,更不是一种答案而已,更非不彻底的拯救。传道人所要传讲的正是如此的上帝,是人所服事的上帝,不是服事人的上帝。
  
  站在改革宗神学传统下面,巴特十分强调上帝的主权,也期待我们传讲的上帝是「真正的上帝」,而不是如自由神学家所传讲「人所认识的上帝」。
  
  在台湾民间宗教文化的传统下,众神明所扮演的隆是守护神的角色,信仰看来像是一场交易:「我要什么──你给什么──我必报答」,所以不会有诸如「应当归荣光给某神明」之类的想法,而是合则信,不合则不信。仔细一想,在这种信仰关系下,人比神明还大,人决定他自己要什么,人也决定神明要给他什么。
  
  在此宗教文化传统背景下,有人多少是以拜一个神明的态度来敬拜上帝。从许多基督徒的见证,可以看到,往往「守护神」的色彩浓厚,因为见证的内容多半只是上帝如何满足人的需要而已。
  
  巴特的第一个命题,提醒我们,所当传讲的是真正的上帝,否则人性倾向将上帝矮化成一个给我们吃、喝、穿与平安的守护神,将信仰转变成一场交易──你给我多少,我就给你多少。(参创廿八20~22)这样的上帝不过如同民间信仰众神明中的一位。
  
  B、我们是人,我们不可能传讲上帝
  
  既然是人,就不可能传讲上帝,也不可能说出上帝的启示,即使勉勉强强所传述复诵的,总不是上帝本身所说上帝的话,总是欠了那个味道。巴特呼吁我们人要认清这个事实,只有真正认识清楚才会真正震动我们的良心,使我们走向寻找拯救的道路。
  
  巴特在此命题下批判了客观的进路、主观的进路以及辩证的进路,因为人无论如何倾其全力传讲上帝,总是受到「人的不能」本身的限制,简述如下:
  
  客观的进路,所表达或描述的是与人隔了好几层的对象,而非活生生的上帝,是遥不可及,而不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上帝。
  
  主观的进路,巴特以神秘主义为例,通常使用「否定法」来传讲上帝,期待在否定人或否定自己的过程中,让超越人的上帝能够渐渐显明,这种方法的极限是,事实上仍然没有只言片语说出上帝,只是间接地在接近当中。
  
  辩证的进路分别结合了对人的批判以及对上帝的认识,使用双方「正反相对」或是「互相对照」的命题来观照,不论保罗或路德都多次使用这款方法,但是成就有限,因为使用这款方法必须建立在「人有在问问题」的前提,方法本身无法带入进入问问题的情况,在此进路的穷途末路之处,巴特认为我们惟有诚心祈盼上帝自己讲话。
  
  「我们是人」,是巴特对自由神学的提醒,也提醒我们,传导人并不因著传道的事工就成为「神人」,即使传道人努力在传讲上帝的话给人听的刹那,他犹原是人,他所传讲的也是在讲给自己听,也就是「传道人」传道时必须同时是「听道人」,因为他是人。
  
  在许多出名的传道人当中,有人像信心十足的圣徒,充满凛然不可侵犯的神色,亲像刚下西乃山的摩西那样威风,然而在信心与骄傲之间,只是一线之隔;亦有人像卑微的平凡人,在众人当中几乎看不到他的光芒来,今日教会到底是前者多,或是後者多呢?
  
  C、我们应该认识清楚「我们所应该的」以及「我们所不能的」来归荣光给上帝
  
  巴特认为人应该传讲上帝,却无法传讲上帝,这并非单单是传道人的困境,而是所有人的困境,凡若是人就无从逃避,只有上帝才有可能谈论上帝。既然神学与传道人的使命是传讲上帝的话,传道人必须彻底认清这个困境,归荣耀给上帝,并在困境中期盼上帝亲自说话。
  
  在第三个命题所做的结论中,可能有人会意犹未尽,但是这个阶段的巴特不过三十六岁而已,与其说是正面提出神学主张,不如说是对自由神学下战书。由於他在神学思想上具有敏锐的触角,终於使自由神学无法继续发展,在巴特的主导下,神学潮流开始有一个世纪性的大转向。
  
  四、结语
  
  自由神学对人的估价过高,忘了人不过是人,巴特提醒说,传道人必须确信他传讲上帝的使命,并且明白他传讲上帝之不可能,怀著让上帝自己说话的期盼,归荣耀给上帝。如果今日教会亦对传道人估价过高,即使是出於其他理由,恐怕亦无法逃脱自由神学在讲道上的弊病。
  
  (注1)本文所引述巴特二文,均参照本地处境,作大幅度转译,并非直译,重点是放在观念介绍以及反省检讨。
  
  (注2)在德国的处境,神学人就是传道人的通称,神学、传道与神学人、传道人在观念上是结合的,本文依本地习惯转译。
  
  本文作者在教会、神学院已习惯用台语讲道、教学,所以文中多处以台语思考方式呈现,(其实作者也做了不少国语化的表达),编辑未做修正,是尊重作者原意,也期望一起思考我们向台湾本土基层的同胞传福音时,怎么说,说那一种话会比较好?
  
  转自神学网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