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督为中心讲道的平衡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5-17)。
中国教会在近三十年的信仰的历程中,讲道模式经历了见证式讲道,主题式讲道,寓意式讲道,文法式讲道和救赎式讲道的变化和发展。三十年前的中国教会基督徒文化素质都较低,因此教会在应对爆炸式涌入的人群时,显得力不从心,“庄稼多,工人少”。很多没有受过正统神学教育的“勇敢”传道人就此应运而生。他们凭着内心的火热,感恩的心态,却无法正确解经,于是乎便只能多讲见证,多讲事情,多讲道理。对于在属灵上如饥似渴的信徒,“见证式讲道”也带来了些许的满足。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信徒生命成长了,明显这种“米糊”似乎已经供应不了他们的需要。这时“主题式讲道”就获得了大部分信徒的青睐。“主题式讲道”是围绕一个主题,先收集一些经文作为论据,再加入见证作为佐料。这种各式各样的“粥品”,比“米糊”更靠近圣经了,让当时的信徒也是吃得津津有味。但随着信徒生命和知识层面的提升,“稀粥”也无法满足大多数信众的需要了。这时“解经式讲道”就势在必行了。但对于神学稀缺的中国传道人,“解经式讲道”又变得可望不可及。这样“寓意式讲道”就成了他们临时抓住的“救命稻草”。因为寓意讲道即以解释《圣经》为主,又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从表面看,“寓意式讲道”似乎比“主题式讲道”更加靠近《圣经》。但这种无厘头的讲道又给信仰带来了很多混乱。因为一段经文不但支离破碎,每一位传道人又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是谁非?!在混乱中,神学教育的渴求就顺理成章。与此同时,雨后春笋般的神学班也就快速地兴起,在神学教育过程中,系统神学,解经神学,讲道神学颇受青睐。在此三者的共鸣之下,“文法式解经”就在众神学生中达成了共识。注重文法与文学性,使解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文法和文学只注重在经文的表面字义,却无法触及到经文的神学意义。这样“教义性解经”,“救赎性解经”,“以基督为中心的解经”就迫在眉睫了。如今发展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在牧者,同工中如火如荼。但相应的难题和偏颇又频频出现。在注重神本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的责任或人的行动。纵观教会历史,基督教的教义总是在“律法主义”和“反律主义”两者之间徘徊。所以,在倡导以基督为中心讲道的同时,更要在解经上平衡各方面的内容。
一、蒙恩与尽责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蒙恩和尽责相平衡。提到蒙恩与尽责要平衡,可能会让很多读者瞠目结舌。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蒙恩与尽责就是势不两立,水火难容。其实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并不彼此冲突,乃是互为里表。特别注重神的主权,忽略人的责任,就会把每一个人都看成了木偶。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一切是出于神的主权,人类无可夸口。但整个救恩并非是真神独自自导自演的秀演技,人类也并非茫然懵懂的无所适从。虽然救恩是真神独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神却是将信心赐予人,让人对救恩予以回应。例如:“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太15:21-28)。这段经文如果从神的角度看,讲到了耶稣就近迦南妇人,耶稣试炼迦南妇人,耶稣称赞迦南妇人。这段经文如果从人的角度看,讲到了妇人呼求耶稣,妇人不离耶稣,妇人顺服耶稣。这段经文中“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这里“你的信心”一语,不能不让我们思想,应该是“主赐予”的信心,还是“人拥有”的信心。当然这个信心从根源角度是“主赐予”的,从运用角度是“人拥有”的。又如:“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挪亚的后代记在下面。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创6:8-9)。这段经文如果从神的角度看,讲的是“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从人的角度看是“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可见忽略神所做的和人当做的都是偏颇的,蒙恩与尽责必须要平衡。
二、救赎与道德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救赎和道德相平衡。在《新约圣经》中的书信大多是包括救恩与生活两个部分。例如:《罗马书》1-11章是救恩的教义,12-16章是救恩的生活。又如:《加拉太书》1-4章是称义的论证,5-6章是称义的生活。再如:《以弗所书》1-3章是论述认识救恩,4-6章是论述认识生活。其中并不是救恩是救恩,生活是生活,乃是相互交融,互相平衡。例如:“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林前6:20)。忽略道德,救恩就成了无果之树,忽略救恩,生活就成了无根之木。有些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推动者,为了区分于“救赎性讲道”和“道德性讲道”的不同,为了强化救赎性层面就轻忽了道德性层面。这是我们需要避免的。毕竟让人认识救恩,增长生命,提振道德,塑造品格,这是《圣经》的价值所在。正如使徒保罗所教导的:“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5-17)。虽然说《圣经》不是一本道德论著,但救恩毕竟包涵德道层面。
三、恩典与律法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恩典和律法相平衡。基督教既不是“律法主义”,也不是“反律主义”。在《圣经》中,恩典与律法是彼此依存的。没有律法的光照就无法显明恩典的宝贵。我们要想平衡律法与恩典,就必须认识律法与恩典的功用。首先。律法揭示罪恶,恩典解决罪恶。在《罗马书》5:20-21节使徒保罗说:“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借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律法使人知罪,从而使每一位罪人就近恩典的主。其次,律法提出要求,恩典达成要求。律法是对人提出要求,但要想达成这个要求只能靠恩典。使徒保罗在《罗马书》7章12节教导我们:“这样看来,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神颁布律法乃是为了叫我们更加圣洁,其中包含了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在《新约圣经》中也有很多“你们要…”和“你们不要…”的经文。我们需要将律法和恩典平衡讲解。只讲恩典不讲律法就会产生“纵欲主义”,只讲律法不讲恩典就会产生“律法主义”。没有律法规范的恩典是无目的性的,没有恩典基础的律法是无法落实的。人凭着自己无法遵守律法,只有靠主的恩典才能遵行律法。
四、神学与文学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神学和文学相平衡。《圣经》本身就是一卷文学与神学交融的特殊性书籍。旧约用希伯来文写成,新约用希腊文写成,当然也有一部分亚兰文。并且《圣经》是以预言、预表、应许、传记、散文、诗歌,和书信等等文学形式来宣扬教义。所以,以文学承载神学,这是我们在研究《圣经》时不能忽略的。例如:新约中大量使用了介词性的语言,这明显违背了希腊文学之美,却提高了神学含义的精确性。无论将《圣经》单单以文学视角诠释,还是将《圣经》单单以神学视角诠释,都会影响其精准的意义。可见解读《圣经》必须注意文学与神学的交融和平衡。细致研究《圣经》的文学层面使我们更能深度理解《圣经》的神学层面,深度理解《圣经》的神学层面使我们更能细致研究《圣经》的文学层面。例如:“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约3:10-12)?在本段经文中,主耶稣就是用了反问,对比,递进等文学手法强化了重生的重要。
五、教义与事件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教义和叙事相平衡。《圣经》教义没有《圣经》叙事的层面就不知所指,《圣经》叙事没有《圣经》教义的层面就不知所云。并且《圣经》叙事都是教义性的,单单知道或理解叙事层面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叙事的记录意义。可见叙事层和意义层是相互依托。叙事有了救恩性的意义才完整。教义有了叙事性的表达才具体。《圣经》叙事是历史性的,《圣经》教义是超历史性的,却并不脱离、不否定历史性的许十年。只有更细致地查考历史性的叙事情节才能更透彻地挖掘《圣经》叙事里面教义性的信息。例如: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叙事(创22章),不但体现了信心的真意,也出现了代替的真理。
六、真神与人物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真神和人物相平衡。《圣经》中很多叙事里面并没有出现神的影子,都是人物间的互动。但我们不能忽略《圣经》不是单单讲人类的事情,更是主要讲真神的事情。《圣经》的主角乃是真神,人类只是配角。我们需要透过人类的活动认识真神的作为,包括神对人类的创造,救赎和护理。《圣经》中的每一个人物只是救赎的对象,真理的实例。他们的失败显出了何等需要救恩。他们的得胜显明了救恩何等伟大。我们在研究《圣经》时,不能将真神与人物拆分,如果单单讲神的恩典和作为就会不落地,如果单单讲人的失败和得胜就会人本化,脱离了真实的意义。
七、活出与效法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活出和效法相平衡。我们常常喜欢将“救赎性的讲道”和“榜样性的讲道”对立,以至于视榜样为仇敌,这是比较偏激的。在《新约圣经》中给我们提到了很多榜样性的经文。例如:“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约13:15)。“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弟兄们,你们要一同效法我,也当留意看那些照我们榜样行的人”(腓3:17)。“甚至你们作了马其顿和亚该亚,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帖前1:7)。“这并不是因我们没有权柄,乃是要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效法我们”(帖后3:9)。“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提前1:16)。“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12)。“你自己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在教训上要正直,端庄”(多2:7)。“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雅5:10)。“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2:21)。“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5:3)。我们在研究《圣经》时,不可过度重视鉴戒和榜样,也不可过度轻视鉴戒和榜样,总要合乎中道。如果过度重视鉴戒和榜样就会使我们在鉴戒和榜样中灰心绝望,因为从《圣经》人物鉴戒上看到我们也是如此败坏,并且《圣经》人物的榜样,我们根本达不到。所以,我们只有透过救恩才能正视鉴戒和榜样。我们可以从《圣经》人物的鉴戒上,看到对救恩的需要,找到失落的焦点。我们可以从《圣经》人物的榜样上,看到救恩的大能,找到生命的焦点,就是他是如何在救恩达成的。因为每一个《圣经》人物的生命的更新改变都不是人为性的,乃是基督全备的救恩带来的。每一位《圣经》人物的美好品格都是基督生命的活出。
八、信心与行为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信心和行为相平衡。我们要想明白信心与行为的位置,还需要了解救恩的根源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是靠着遵行律法称义,因为人的义都如同破旧的衣服。正常的救恩次序为真神赐人信心使人获得救恩,而蒙受救恩的人行事为人要与蒙召的恩相称。按照《希伯来书》11章给我们讲到的,《圣经》中属灵人的行为都是真信心的流露。例如:“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来11:31)。“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们从别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样因行为称义吗”(雅2:25)?真信心带来善行,善行印证真信心。信心如同根,善行如同果。信心既然源于神,行为就自然也是源于神了。《圣经》借着人的善行显出信心的果效,所以,《圣经》人物的善行都是神的荣耀,人并无可夸。
九、教义与灵修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教义和灵修相平衡。《圣经》如同双刃剑,一方面显明教义,一方面显明灵修。《圣经》中记录的每一个教义都与人的灵命修整有关。我们透过《圣经》认识基督,从而使我们得益处。“你们查考圣经。(或作应当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5:39-40)。“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罗15:4)。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并不是脱离我们的灵命修整,更是使我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参约10:10)。我们透过《圣经》认识基督的荣美和救恩,从而借着他的救恩活出他的荣美。而《圣经》中每一位属灵人的生命成长和成熟正是最好的实例。
十、解经与应用的平衡
在诠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前提下,将解经和应用相平衡。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不但需要有正确的解经,也需要有正确的应用。正确的解经使我们认识基督,正确的应用使我们灵命成长。这正是关乎讲道的两个重要元素。正如使徒保罗所说:“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1-13)。
一篇完美的讲道一定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而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又需要和谐、平衡。我们常常是顾此失彼,离开一个极端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只有合乎中道才能使所讲的道更加合宜,更加有力。所以,在发展救赎史解经和以基督为中心讲道的同时,还要留意在整体次序下,将相关内容中找到平衡点。
【作者简介】 倪宏恩,雅博网作者:男,汉族,1974年生于辽宁海城,1996年蒙恩,同年奉献传道。2007年授受牧师圣职。自从服事至今,渴慕圣道,喜爱文学解经,并开创《整全式研经法》。自2004年起,开始从事编著,和培训门徒事工。主要编著有《实用祈祷学》、《实用研经法》、《实用解经集》等4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