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效法保罗的风范

2021-01-05 作者:灵风HFD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效法保罗的风范.jpg

      经文:林前4:14-21节

  〔我写这话,不是叫你们羞愧,乃是警戒你们,好像我所亲爱的儿女一样。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因此我已打发提摩太到你们那里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他必提醒你们,记念我在基督里怎样行事,在各处各教会中怎样教导人。有些人自高自大,以为我不到你们那里去;然而主若许我,我必快到你们那里去;并且我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语,乃是他们的权能。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你们愿意怎么样呢?是愿意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

  哥林多是一座很有特点的城市,那里汇聚着各行各业的人群,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社会精英。因此,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中亦有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有了这一群人,教会自然便充满了活力,“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以致“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参林前1:5-7)。由于拥有这一特殊优势,哥林多教会向来不缺牧者,那些大有智慧的信徒承担起了教导的职责。本来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但也是因为这一群人的存在,教会中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现象,派性丛生,混乱不堪。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保罗无比痛心,所以在给他们的书信中安排了不少专门针对此事的段落。书信中,保罗道出了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信徒在灵性上的幼稚和无知——“在基督里为婴孩”,“是属肉体的”(参林前3:1-3),所以才大搞个人崇拜;另一方面则是牧者的不负责任,他说:“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参林前4:15)

  为了使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懂得分别真假,不再“分门别类”,保罗在哥林多前书4章中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信仰经历论证牧者的形象。当保罗写下自己的艰难处境之后说道:“我写这话,不是叫你们羞愧,乃是警戒你们,好像我所亲爱的儿女一样。”为了有效“警戒”自己的“儿女”,保罗坦诚地说:“我求你们效法我。”保罗的风范的确值得哥林多信徒“效法”,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父亲”,不作“师傅”

  保罗写下“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这句话时,显然是把自己定位为哥林多信徒灵性上的“父亲”,他不愿意只作“师傅”,所以才会有下一句话——“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保罗深知自己配为众人的“父亲”,所以才敢于要求众人都“效法”他!

  保罗所说的“师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汇,它所描述的是罗马社会中一个专门负责为主人伺候孩子的仆人,其职责是接送孩子上学,并听他背书,教他礼节。对于孩子的成长,这个“师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影响无法与“父亲”同日而语。“师傅”的关爱最多只是一种职业性的坚守岗位,一种程式化的例行公事,会有责任感,但不会真正为孩子操心。得知哥林多教会的牧养状况之后,保罗本能地想到了“师傅”这个大众所熟知的词汇,所以就用在了那些牧者的身上。他们不遗余力地宣讲福音,不辞劳苦地牧养教会,这种态度放在别的行业绝对可谓称职,但在教会里却远远不够。作为一个好的牧者,不应只是信徒的“师傅”,更要成为大家的“父亲”。

  保罗的确可以称为哥林多信徒的“父亲”,因为他们多是他“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的。哥林多教会建立之后,保罗在那里牧会“一年零六个月”(参徒18:11)。在这段并不很长的时间里,保罗与弟兄姊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离开哥林多的日子,他一直牵挂着那里的弟兄姊妹。当他从“革来氏家里的人”得知教会出现的种种乱象之后,立刻坐卧不安,当即致信处理。他对信徒们的这种关爱,体现的正是“父亲”的心肠。通读《哥林多前书》和《哥林多后书》,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所洋溢的正是“父亲”对“儿女”的关切。这种情感,是“师傅”所不具备的!

  我们不能总是抱怨信徒没追求、不长进,是否反省自己究竟是信徒的“师傅”还是“父亲”?我们是教会的守望者按说都应当清楚,我们不是向信徒讲知识传道理,也不是对信徒摆架子耍官僚,我们是他们的“父亲”。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信徒不是需要我们教化的愚民,也不是需要我们棒喝的暴徒,他们都是我们的“儿女”,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怀,用行动去疼爱!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写道:“你们也晓得我们怎样劝勉你们,安慰你们,嘱咐你们各人,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帖前2:11)诚愿我们都能以“父亲”之心“劝勉”、“安慰”、“嘱咐”我们的弟兄姊妹,并让我们的弟兄姊妹也真正“晓得我们怎样”为他们而服侍!只有如此,我们的服侍才能得到上帝的喜悦!

  二、靠“权能”,不靠“言语”

  当保罗劝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效法”自己之后写道〔有些人自高自大,以为我不到你们那里去;然而主若许我,我必快到你们那里去;并且我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语,乃是他们的权能。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林前4:18-20〕哥林多教会有些牧者和信徒因为“言语”方面有些才华,这些人便“自高自大”起来,给教会带来不少混乱。为此保罗特意劝勉他们:“言语”方面的才华在上帝面前毫无价值,“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如果他们懂得这个道理,就会迅速谦卑下来。保罗的工作一直只靠“权能”,不靠“言语”,所以他实在也值得众人“效法”!

  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牧者和信徒说〔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林前1:5〕所以,以致有些人甚至以“言语”上的造诣“自高自大”。故此,谈起关于基督的信仰,谁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个头头是道,说个天花乱坠。可是,一个人懂得再多,说得再好,如果他的身上不能彰显出上帝的“权能”,那么他的“言语”就会顿时苍白无力。对于过于看重“言语”之价值的哥林多信徒,保罗说〔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你们愿意怎么样呢?是愿意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林前4:20-21〕其实,保罗所说的“带着刑杖”与“存慈爱温柔的心”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教会中如果弟兄姐妹犯了罪,管教并不是没有爱心,因为管教的本身就是爱。所以,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得不立即反思自己的过错,纠正自己的偏差!

  保罗是一位优秀的拉比,“言语”方面的功底一定非常扎实。可是他却并不看重“言语”〔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林前4:20〕对于“言语”保罗这样理解〔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林前13:1〕对于“权能”保罗又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 -/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后4:7-9〕保罗从不刻意追求“言语”的运用,所以才被人指控说〔他的信又沉重、又厉害,及至见面,却是气貌不扬、言语粗俗的。林后10:10〕但保罗并不在意,因为他不靠“言语”,只靠“权能”。如果没有上帝之“权能”的支撑,靠人的聪明和言语便只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为离开上帝的“权能”,再精彩的“言语”也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我们是神的出口,是教会的守望者,无论我们的听众多么“厌烦纯正的道理”,我们都必须坚信上帝话语的“权能”。保罗告诉提摩太说〔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并且掩耳不听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语。你却要凡事谨慎,忍受苦难,作传道的工夫,尽你的职分。提后4:3-5〕是啊!〔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1:37〕故此,我们作为神的出口,千万不能放弃上帝的话语,用自以为精彩的“言语”去取悦听众!但愿我们所有神所设立的守望者,都能像保罗一样坚定地宣告〔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1:16-17〕感谢主!阿们!

  三、用“慈爱”,不用“刑杖”

  这一章的末尾,保罗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你们愿意怎么样呢?是愿意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保罗最后用一个尖锐的问题来结束全段。这问题虽然尖锐,却带着美丽温柔的语调。你们要我怎样到你们那里去呢?是带着刑杖,还是慈爱温柔的心呢?他似乎说,这全在乎你们。如果你们从我写给你们的信得了造就,离弃这一切愚昧的争论和自大、自以为富足的态度,存心谦卑受教,我就存温柔的心来。否则我就带着刑杖来。你们要哪一样呢?”身为“父亲”,保罗自然要有严厉的一面,对于屡屡犯错的哥林多信徒,他有权用“刑杖”责打他们,但他不愿如此,他更愿意“存慈爱温柔的心”。只要他们愿意悔改,他就会放下“刑杖”,向他们“存慈爱温柔的心”。如此宽容的态度,当然值得我们“效法”!

  哥林多的牧者和信徒给教会制造了不少麻烦,保罗对此无比伤心,也无比愤怒,所以他以十分严厉的词句抨击他们。比如第5章:“风闻在你们中间有淫乱的事。这样的淫乱连外邦人中也没有,就是有人收了他的继母。你们还是自高自大,并不哀痛,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林前5:1-2)再比如第11章:“我听说,你们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我也稍微地信这话。在你们中间不免有分门结党的事,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为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你们要吃喝,难道没有家吗?”(参林前11:17-22)这些人的不齿行为足以够得上“刑杖”,但保罗并未立即前去责打他们,他请提摩太代他前往,其实就是要留给这些人反省和悔改的空间,突显了他非凡的“慈爱”。

  作为信徒的“父亲”,牧者必须要有严厉的一面,“儿女”犯错之时,要敢于使用“刑杖”,即予以他们及时的提醒、警告、责备,甚至管教。不过,源自“父亲”的“慈爱”和“温柔”则会促使他们慎用“刑杖”。“慈爱”不能没有原则,因为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参林前136),但坚持原则又不能过于苛刻,因为爱是“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参林前135)。今天一些牧者过于严厉,随时都可能将“刑杖”挥向软弱的肢体,美其名曰“坚持真理”、“维护正义”。可是,少了“慈爱温柔的心”,他就不配称为“父亲”,充其量只是“师傅”,或者“法官”。作“父亲”,不作“师傅”,这是保罗对牧者职分的定位;靠“权能”,不靠“言语”,这是保罗对信仰立场的认知;用“慈爱”,不用“刑杖”,这是保罗对工作方式的领悟。面对这样一位保罗,谁能不肃然起敬?谁能不立志“效法”?但愿每一位牧者都能“效法”保罗,在侍奉中作信徒的“父亲”,靠上帝的“权能”,用基督的“慈爱”!也愿每一位肢体都能从牧者职分、信仰立场和工作方式这些视角分辨真假牧者,让那些好为人师、好大喜功的假牧者无所遁形、无处藏身!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