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与宣教
“祷告、祈祷或祈求”的用词,在使徒行传出现约30次之多,可见祷告也是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祷告与宣教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祷告就没有宣教,宣教又需要祷告托住。
一.祷告是宣教运动的起源
徒13:1-3
1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2他们侍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3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安提阿教会在差派宣教士之前,先有禁食的祈祷。祈祷产生了宣教的行动。祷告是宣教的第一步。
一个不祷告的教会,不可能是个宣教的教会。宣教是从祷告开始。教会历史上的每一次的复兴运动,都伴随着祷告运动。祷告带来复兴,复兴带来宣教。没有宣教的复兴不是真正的复兴。
谈宣教的时候,往往教会关心钱过于关心祷告。其实,教会有祷告,钱自然不成问题,事实上,宣教士比钱更为重要。所以耶稣说,要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割庄稼。耶稣看重祷告,他也要我们看重祷告。
“宣教勿忘祷告,祷告勿忘宣教。”
为宣教大业献上礼物或亲自前往工场,都比真诚的为神的国度祷告容易。按照永恒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宣教工作,急需要我们用膝盖的功夫来成就,但奇怪的是我们竟花了那么多时间去组织或作重要呼吁。不管在国内或国外,首要招聚人们去做的是祷告。
二.使徒重视祷告
徒1:13-14
13进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在那里有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14这些人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
使徒们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等候五旬节圣灵的降临,得着从上头而来的能力,为主来做见证。
徒2:41-42
41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42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不仅使徒重视祈祷,他们也教导和带领信徒重视祈祷。重视祈祷的传道人,必然会带出重视祈祷的信徒。
徒6:4
4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使徒们的主要事工是祈祷和传道,其他次要的事工可以交给其他人去做,这样教会就会带来复兴。
1)祷告不受时空的限制
三.祷告的法则
时间方面:
彼得和约翰在下午三点上圣殿祷告。
徒3:1
1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
哥尼流也在下午三点祷告
徒10:2-3
2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3有一天,约在申初,他在异象中明明看见神的一个使者进去,到他那里,说:“哥尼流。”
彼得在中午12点祷告
徒10:9
9第二天,他们行路将近那城。彼得约在午正上房顶去祷告。
保罗与西拉半夜祷告
徒16:25
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犹太人有一个祷告的习惯就是一天要有三次的祷告,他们祷告的时间为上午9点,中午12点以及下午3点。如今我们可以在任何的时间都可以祷告神,但是给自己定一个与神独处的时间,是很好的安排。
刘伯是一名在菲律宾宣教25年的宣教士,他教导不识字的人阅读,特别是阅读圣经,他的口号是“一人教导一人。”有人说刘伯教导人阅读的数目,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刘伯是一个热切祷告的人。
刘伯说:“我们需要一个密室,让我们时常走到那里祷告,我们属灵的事工才有效用。在那里我们可以重新得力,如同失去电力的电池,重新充电一样。”
空间方面:
我们发现初期教会在很多不同的地方祷告,在耶路撒冷,在撒玛利亚,在大马色,在该撒利亚,在约帕,在安提阿,在腓立比,各地都是他们祷告之处。
有时他们在圣殿,在路上,在屋顶,在河边,在海岛等祷告。
犹太人认为敬拜神向神祷告的地方是圣殿,司提反告诉他们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我们的神是无所不在的,他在各地向祖宗们显现,祖宗们也在各地敬拜神,求告神。
2)祷告不受人数多少的限制
彼得个人祷告徒10:9
哥尼流个人祷告徒10:2-3
彼得和约翰一起上圣殿祷告徒3:1
教会集体的祷告徒4:31
3)祷告的内容广泛
为撒玛利亚信徒祷告,求神赐下圣灵。
徒8:15
15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
为病人祷告,
徒9:40
40彼得叫她们都出去,就跪下祷告,转身对着死人说:“大比大,起来!”她就睁开眼睛,见了彼得,便坐起来。
徒28:8
8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为选立的七执事祷告
徒6:6
6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为选立的长老祷告
徒14:23
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
为工人被囚祷告
徒12:5
5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神。
为辞别而祷告
徒20:36
36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
徒21:5
5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