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之道
腓1:12-1415-1820-214:10-13
使徒保罗所著的《腓利比书》,又被称为“喜乐之书”。《腓利比书》只有四章104节经文,但提及“喜”及“乐”字的经文却至少有13处之多。“喜”和“乐”字,大多与“欢欢喜喜”,“欢喜”、“喜乐”、“欢乐”相关联,“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腓1:18参1:4、25、26)因此,有人认为《腓利比书》是一卷专为伤心欲绝之人所写的书,以使其起死回生,达至喜乐的境界。有如此想法之人,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保罗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见证。
一、对于逼 -/迫患难,当有绝处逢生之心
首先,保罗在面对逼 -/迫患难时,有“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之心,以胜过逼 -/迫患难的冲击。使徒保罗在写本书信时,正处于被监禁的状态,“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腓1:14)根据本节经文来看,保罗被捆锁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监狱,而是当时的最高监狱机构,皇家监狱“御营全军”。一般来说,被捆锁至皇家监狱的人,应该是犯了很大的法,触动了高层,才会被关在皇家监狱中;然而,对于保罗本人来说,与犯法毫无相干。根据保罗的自述来看,他被监禁在皇家监狱的原因,竟是因为基督的缘故,“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一言以蔽之,竟是为了传福音的缘故而下至皇家监狱。
保罗之所以被监禁在罗马的监狱中,是因为几个犹太人无理的控告。对此控告,不仅保罗自己力证无罪,只单单因为死人复活的道理而已,“纵然有,也不过一句话,就是我站在他们中间大声说:‘我今日在你们面前受审,是为死人复活的道理。’”。(徒24:21)而且巡抚腓力斯也同样认为保罗无罪,只不过是迫于压力而已,“腓力斯本是详细晓得这道,就支吾他们说:‘且等千夫长吕西亚下来,我要审断你们的事。’”。(徒24:22)腓力斯把把保罗继续的押在监里,更是因为一己之私利,“腓力斯又指望保罗送他银钱,所以屡次叫他来,和他谈论。”。(徒24:26)
保罗被无理的控告,且因为腓力斯的一己之私利,而被捆锁在监狱之中,可谓是倒了大霉。而且这个大霉,致使保罗被监禁了两年时间,“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徒28:30)虽然只是软禁,但对于一般人而言也足够有杀伤力,会致使人灰心丧气,感叹天地之不公,甚至失去继续生存的欲望。然而,保罗并非如此,他把逼 -/迫患难看成了新的机会,“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这是神之仆人的高明之处,在保罗看来无处不生机,凡事皆有机会,都是在荣耀神。
二、对于利益得失,当有宽容忍耐之心
其次,保罗在面对利益得失时,有“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之心,以胜过利益得失的冲突。保罗被捆锁在罗马监狱中,不同的人对之有不同的看法,简直是言人人殊。总而言之,关心保罗之人,自然会关心保罗的个人安危,进而担忧福音事工的进展,因为保罗是福音之使徒。对于关心保罗和担忧福音事工会因此而被中断的人,保罗对之是安慰,告知他们被捆锁反而促使福音更加的兴旺,“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1:12)并且促使软弱的弟兄,因此变得刚强,“并且那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神的道,无所惧怕。”。(腓1:14)
对于那些心怀嫉恨之人,对于保罗的坐监,无疑就会演变为一次攻击保罗的大餐。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伤害保罗,以致使其名益扫地,而自己可以坐享渔翁之利。对此,使徒看的非常清楚,“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腓1:15)而那些处于嫉妒纷争之人,他们传福音的目的自然就会是为加增神之仆人的苦楚,“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腓1:17)因为他们传福音的目的,只是想借此让人看清保罗被关在监狱中,而自己却在自由地为神做工,以表明神不与保罗同在,而与自己同在的假象。
那些嫉妒之人,表面上看似在传福音,但实际上是要至保罗于死地,让人渐渐地对保罗的使徒身份产生怀疑,以致动摇教会的根基。对于此种阴谋,保罗不是看不清,所以他一方面揭发他们的不是,“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以防有人越歇越深。(腓1:15)另一方面,又对他们表示宽容,“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腓1:18)保罗对于因为福音之故,而伤害自己的人,并没有多加嫉恨,而是给予一定的宽容,甚至是肯定。由此可见,他是一位看轻个人利益得失,而以福音为重之人;在他看来,只要福音被传开,自己损失一些也无妨。
三、面对生离死别,当有坦然无惧之心
然后,保罗在面对生死离别时,有“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显大”之心,以胜过生死离别的威胁。保罗的坐监,有可能会触及到自己的性命,“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腓2:17)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会在不久的将来的被释放,“因为我知道,这事藉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腓1:19)至于,是被释放,还是被“浇奠在其上”,保罗看的非常的坦然,“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
我们借保罗“得救”或“浇奠”的表白,可以看清保罗的生死观。在保罗看来,死比生要好,他情愿离开世界与基督同在,“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的无比的。”。(腓1:23)这种说法,若放在现今的社会,多数人是不能够接受的,甚至会认为保罗因为产生了厌世的情绪,才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其实不然,保罗并不是厌世之人,要不然他就不会在监狱中积极的劝勉腓利比教会要靠主喜乐了。保罗之所以有离开世界的想法,完全是因为基督的缘故,因为有基督在那里,在基督那里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14:3)
同样如此,在保罗看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上,也是同样的重要。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人人皆有待完成之使命的缘故。毫无例外,人人皆要在这个地上竭力的完成神的使命,保罗也是如此,“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1:24)由此看来,保罗虽然向往与基督同在,但他能够在生和死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至于不会受到生或死的威胁,反而战胜了生死离别的枷锁。这个战胜之法,就来自于保罗的人生哲学,无论是生或死都是基督的人,“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1:20)
四、对于饮食住行,当有凡是知足之心
最后,保罗在面对饮食住行时,有“无论在什么境况都可以知足”之心,以胜过饮食住行的挑战。腓利比教会是由保罗一手建立起来的,且是保罗最为喜爱的一间教会,这从保罗在书信中赋予的情感表达就可以看出来,“我靠主大大地喜乐,因为你们思念我的心如今又发生;你们向来就思念我,只是没得会。”。(腓4:10)由于保罗与腓利比教会之间,已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关系,所以腓利比教会自然的就给予了保罗方方面面的供给。这些供给,包括祷告的支持、人力的支持和物质等方面的支持,“我已经充足,因我从以巴弗提受了你们的馈送,当作极美的香气,为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腓4:18)
腓利比教会给予保罗方方面面的供给,是应当之事,因为“劳力的农夫理当先得粮食。”。(提后2:6)任何神的工人以教会来养生,也是理所当然之事,“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又说:“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提前5:18)保罗作为神的工人,得教会的工价那么也就是应当之事了。事实上,保罗也以感谢的心接受腓利比教会的多次供给,“腓立比人哪,你们也知道我初传福音,离了马其顿的时候,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地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腓4:15-16)
在保罗的时代,教会正处于拓荒期,由于机制不够健全,所以神的仆人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在侍奉神。对于此种状况,保罗看的十分洒脱,“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腓4:11)由此显示出,保罗已经胜过了饮食住行的挑战,并不会因为饱足或缺乏,而失去做事的动力。而且,通过上面的经文,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腓利比教会一直以来都是保罗背后的坚定支持者,在物质方面多次给予供给;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保罗只单单的接受腓利比教会的供给,其他教会并不在保罗接受的范围之内,“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这也说明,保罗虽然桃李满天下,建立和牧养无数的教会,但在供给上却还是会有所取舍的,不贪不厌,只取所需。
豁达,时常体现为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之一。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保罗视之为具有博大胸怀的人,是一个豁达的人。他的豁达之处,在于与人之间,无论得失与否,毫无计较;更在于,他找到了豁达的秘诀,依靠耶和华上帝,“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0)“靠”和“靠主”,是《腓利比书》的又一热词之一,出现了10次之多,且都由保罗所用。这说明,保罗豁达之源来自于“靠主”;所以我们既要以豁达的保罗为榜样,又要效法他的凡事靠主之心。
【作者简介】 左培友:雅博网作者。 安徽人, 2000年信主,2001年受洗,2005年回归校园,2012年毕业。2012年7月份进入教会,专职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