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意更新的路上
2016-04-20
作者:周元元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经文:罗马书12:1~2
前言
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是怎麽形成的?来自我们生活的处境,就是那些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群体,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环境。在这些群体中,我们学习也受其所影响,然后在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值得为之付出的,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现在我想邀请兄姐一起思想两个问题:1.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吗?自己有价值的原因是?或者,2.我对于自己存在价值有些地方不太肯定、有所怀疑,那原因又是甚麽?
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生命的存在状态,以及生活方式与态度。保罗就是圣经中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保罗曾这样说:「我出生后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迫害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责的。」(腓3:5~6)保罗在表达甚麽?表达他原来的价值观,统统是他所处的群体,以色列人所看为美好的。是血统正统,懂律法并且守律法,甚至他做的不仅如此,他还将当时他认为违背律法的人,就是基督徒们,想尽办法逮捕他们。曾经,他是透过这些他所相信的、他所投身的事情,活出他的价值观。但是,后来因为某个人,他竟然把原来这些他看作最重要的,统统变得不重要了。他说:「只是我先前以为对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的缘故而当作是有损的。不但如此,我已把万事当作是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7~8a)那个使他的价值观产生极大改变,以致于整个人生方向都改变了的对象是-「耶稣」,不仅是别人所认识的耶稣,保罗说是「我主」基督耶稣。「我的主」、我的主人,我的首要,我的价值根基,不再是血统、背景、教育程度、热心做甚麽事,而是主耶稣基督。
这个发现对保罗来说,太重要了,也太宝贵了。以致于后来保罗的人生开始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他用剩下的生命只做一件事,就是与人分享这位他生命中的至宝-耶稣基督。他旅行各地传讲耶稣,并透过写信传扬耶稣,罗马书是这些书信中的其中一封。那罗马书的收件者-罗马教会,当时是在甚麽样的处境下,以致保罗要写这封信给他们呢?
一、看起来不能撼动的帝国主义价值观
保罗在第三次宣教旅行时,在哥林多停留期间(主后57年)写了罗马书。当时的罗马是罗马帝国的思想、政zh i、经济及文化中心。罗马帝国的历史是这样的:主前753年,原是以罗马为中心的一个小城邦,历经二百四十三年、七个王,然后在主前510年改行共和政体,并且开始扩张国土,逐渐的占领了义大利的全境,再取得了西西里等三岛及西班牙、北非的迦太基和其属地后,罗马就在地中海的西部称雄,然后进军东方,陆续战胜叙利亚、马其顿…等。自主前27 年起,奥古斯都被推举为皇帝后,罗马就进入了帝国时代。所以,当保罗写信给罗马地区的教会时,罗马已经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称霸地中海四周围的强大帝国了。这个以军事力量不断扩充领土幅员的罗马帝国,以皇帝统治为权力中心的罗马帝国,会带出甚麽样的价值观呢?
1.以强大的军力/经济为傲:这个靠军事力量征服他者、扩张领土的帝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傲,也以拥有更多经济资源为自身价值之所在。2.追求个人的优越与成就:靠武力征服来获取强大繁荣的价值建立模式,也影响到社会层面,就是人们致力于追求个人的优越与成就。3.以赞助人/被赞助人的关系定义人的尊卑:进一步来说,于是整个社会建立在拥有权力的赞助人(像是皇帝)、与没有权力的被赞助人的关系之中。不杰出的、没有取得权力地位的,完全要仰赖这些拥有大权者的恩惠来生活。换句话说,权力完全不对等的赞助人与被赞助人的尊卑关系,透过帝国主义的刻意催化,深深地烙印在罗马帝国的百姓心中。
在这种帝国主义价值观所强势主导的社会中,对教会有甚麽影响呢?主后49年,在罗马的犹太人与犹太基督徒曾因为信仰的缘故发生冲突,为了平息骚动,革老丢皇帝下令将犹太人逐出罗马。但五年后,换尼禄做皇帝时,撤消了这个命令,犹太人又回到罗马。于是,在犹太基督徒离开罗马的期间,本来以犹太人为主体的教会变成了以外邦人为大宗的教会。由于这样的背景,当保罗写信给罗马的众教会时,当时教会有一个困境,就是不同背景的基督徒,有着相处上的困难。他们之所以相处困难,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不仅是因为背景不同,还加上帝国主义对于这些不同的解读,让这共同的团契生活变得更困难。怎麽说?因着帝国主义推崇个人的优越与成就,那犹太基督徒以自己的希伯来人血统,以及严守摩西律法的行为为傲,以此自觉比外邦基督徒来的优越就不难想像了。犹太基督徒看自己比较优秀,无法与外邦基督徒共处。那外邦基督徒呢?他们也有他们的困难。按着「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为傲」及「以赞助人/被赞助人的关系定尊卑」的价值观,他们会怎麽看待刚从外地迁居回来的犹太基督徒呢?拜托,谁比较有价值?当然是看谁比较有实力啊?当时罗马教会的状态是外邦基督徒占多数,换句话说,罗马教会是靠外邦基督徒撑起来的,他们是人数多的一方、声音大的一方,这样,谁比较有价值很明显了吧?!如此一来,在两方都看自己比较优越,并以此定义自己价值,看轻对方的情形下,教会怎麽可能和平共处?这是保罗写信给罗马教会时,他们的状态,一种在帝国主义价值观垄罩下,对自己的价值、对弟兄姊妹生命的价值,都处在一种迷网的状态。
二、总有些看起来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在生活中
时空转变,在今日的世界、今日的台湾,我们又生活在甚麽样的价值观里呢?多元,是我们这个世代的特色。所以不可能有单一的答桉来说我们不同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倒是可以用消极的角度,来发现环绕着自己的价值观在哪里,就是看我们最讨厌甚麽?看不惯甚麽?
前一阵子刚过农历年,过年期间,网路上转贴着一个趣味的统计,这统计是:「过年最怕被问到的十个问题」。结果统计出来前十名包括:「1.甚麽时候要结婚啊?2.有没有男朋友/女朋友啊?3.薪水多少啊?4.年终奖金发多少?5.研究所/国考考得怎麽样?6.何时要买房子?7.甚麽时候生小孩啊?8.在做甚麽工作?9.小朋友在学校考第几名啊?10.不记得我是谁了吗?」观察这些人们最不喜欢的问题,除了涉及隐私外,背后透露出甚麽样的价值观呢?收入、婚姻状态、成就(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就都包含其中)是社会看待一个人价值的评量标准。
收入、婚姻状态、成就、知识多少、被爱与否、教养如何、外表仪容…等等,是不是或多或少正影响我们看待自己,与看待别人的价值呢?可是让我们感到迷惘的是,这些明明是正在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是社会所崇尚的价值,却又同时是我们许多人最不希望被问到的问题,或是以此被评比的话呀?!
三、上帝改造人,更新人的心思意念
罗马教会被帝国主义的价值观环绕着,受其影响而迷网着;今日教会,在我们的处境中,我们也被不同的社会价值所围绕,有时也充满着不喜欢但又能如何的无力感。那从保罗所写的罗马书,见证着对他来说,一生最重要的主耶稣基督又如何改变他的价值观,并且这价值观是否可以成为第一世纪的基督徒,和今日基督徒的帮助呢?
保罗为了将来要去西班牙宣教的目的写信给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们,希望尚未有机会到访的罗马教会,能了解他传福音的迫切,认同并支持他。保罗细说他传扬耶稣的动机,就是「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1:16~17)这福音的大能,特别是在当时垄罩在帝国主义价值观的世界里,保罗说一点都没有减少,反倒更是显出其可贵与伟大。
在罗马书1到11章,保罗已经说明了在认识主耶稣之前,旧的价值观是甚麽:是想靠行为称义,想靠守律法来称义。讲白一点,是想靠好行为来显明自己是好的,是有价值的。但是,保罗用了不小的篇幅在说,人做不到啊。当我们很真实地去面对人的本相,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无能为力。然后,保罗说了新的价值观是甚麽,这个价值观怎麽来的?是在人的无能为力中,被罪所綑绑时,上帝怜悯我们,让耶稣为了救世人,道成肉身来到世界上,承担了罪的代价-死亡,并且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因此,凡相信他的人,在这位信实的神的怜悯中,得着了赦免,不义的成为义的,并得着复活的生命。换句话说,一个人不再是靠他的好行为来定义为有价值,因着相信耶稣基督,一个人的价值重新被恢复了,他被主看为好,只因为上帝的怜悯,如此而已。这是何等的大能,福音的大能!但是,基督徒仍有真实的考验,因为生活在一个迥然不同价值观的世界里,所以会一直被世界的价值观牵动着。于是,保罗这样勉励罗马的弟兄姊妹们:「所以,弟兄姊妹们,既然上帝这样怜恤我们,我劝你们把自己当作活活的祭物献给上帝,专心事奉他,蒙他喜悦。这就是你们应该献上的真实敬拜。」
1.献上活祭:因着耶稣基督已为世人献上永远的赎罪祭,所以不需要再献赎罪祭。所以保罗在这里所说的祭是感恩祭,对于上帝的怜悯,通过耶稣基督所给予人的拯救献上感恩的祭。这祭不是杀死的牲畜,而是每个被主所拯救的人。这祭是活祭,因为人因信得生了,是脱离那旧的价值观、是人无论怎麽努力,都做不完全、也做不到的罪的模式,并且在耶稣基督里,一同在新生命里重生了。因此,保罗说把自己当作活活的祭物献给上帝。这里所强调的是一颗愿意的心,一个愿意不断从世界转向上帝的心。
2.不要被世界同化:当人在神面前,将有限的自己摆上,这表示人们承认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还不是上帝国,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旧的价值观,像是:心高气傲、排挤不同、强的看轻弱的、看不见人的苦难、以牙还牙…。保罗说,所以,就算在罗马的兄姐已经认识主耶稣是基督了,头脑已经了解他们不再活在这些以人的外表、成就、经济、恩赐…,来看待一个人的价值了,但是,这不被世界同化的过程,这从头脑到内心的变化过程,是需要长时间的历程的。
3.要让上帝改造,心意更新而变化:这历程是让上帝改造他们,更新他们的心思意念,然后不是要他们离开世界,离群索居;而是在世界中,将被上帝改变价值观的生命,一点一滴地带进世界中,来实现上帝的旨意。就是上帝看为良善、完全、蒙祂悦纳的旨意。甚麽是上帝看为良善、完全、喜悦的旨意呢?那是:看待自己:有信心却不过头(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的信心来衡量,看得合乎中道。v.3)。看别人:差异变成一个肢体不同功能的美好(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有一样的用处。v.4);看弱者,变成亲爱的对象(要俯就卑微的人v.16);看生命的喜悲,变成共度的时刻(要与喜乐的人同乐;要与哀哭的人同哭。v.15);连看待仇敌,都变成可挽回的对象(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v.20)…。于是,帝国主义价值观,不再主导罗马教会兄姐的价值观,使他们困在无法彼此共处的困境中。而是因着把自己献上,能经验被上帝改造,心意的更新,具体地在看待自己和对待他人上面,产生了美好的变化。(罗12:3~21)四、今天,让上帝继续改造我们,更新我们的心思意念这样的生命更新变化,不仅是第一世纪的使徒保罗以及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所领受的恩典,也是今日的教会继续在见证的恩典。当我们看见天主教会的领导者(教宗)接近那些在世人眼中无地位和价值的人,就是贫穷的、受压迫的、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并为他们仗义直言时,我们看见教会仍有人走在这个被上帝更新、不被世界同化的道路上。
当我们看见牧者同工愿意不分性别辈分,欣赏彼此的差异、并在软弱时彼此扶持,我们感谢上帝继续在我们当中行更新变化的工作。当我们看见弟兄姊妹,在每天的生活中,不以收入、婚姻状态、成就、知识多少、被爱与否、教养如何、外表仪容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而从耶稣的眼光开始更多接纳自己、与别人和好时,我们看见上帝国开始在这世界实现。
结论
这样将自己献上,看见上帝对人的改变所带出来对教会、对世界的祝福,是何等激励人心的。是保罗所说的:上帝所喜悦的,也是上帝最喜悦我们献上的敬拜。
最后我有个邀请,在我们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回应保罗的劝勉,就是:把困住我们的价值观带到上帝面前,就是那些与上帝看我们不一致的价值观,连同这个受困的生命一同摆在上帝前面(献上活祭),让上帝改造我们,打开我们的眼睛、耳朵,听见从祂而来的话语,来更新我们的心思意念。我们祈求,因着上帝的怜悯、因着福音的大能,上帝可以透过我们这一个又一个持续被祂更新的生命,在我们的教会中,我们所处的世界中,带出更多上帝良善、完全、可蒙悦纳的旨意。
[ 赞一下: ]